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陈进,1959年8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82年7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工结构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长江科学院水工结构专业,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工结构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学会水电站及水工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江科学院院报》《水资源研究》编委,水利部首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三峡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科学研究,负责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和水利部创新项目。获得国家设计金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已出版专著、译著4本,在国内外正式发表论文90多篇,撰写科研报告40余份。

今天我们谈一谈武汉的发展与长江、汉江和水,也以武汉为起点谈一谈长江大保护,以及直接与水有关的科技。武汉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水与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

一、武汉的诞生

武汉市最早建成的城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朝盘龙城,筑有方国宫城。东汉末年,在今汉阳龟山附近先后兴建卻月城、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附近兴建夏口城,为汉阳和武昌的前身。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夏口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后取名黄鹤楼。隋朝在夏口城设江夏县,在鲁山城设汉阳县,分别以(今)武昌和(今)汉阳为县治所。唐朝时,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明朝成化(1464—1487年)年间,汉水主河道改从龟山以北入长江, 1466年左右汉水入江的新河道逐渐稳定,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的冲积平原逐渐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汉口发展迅速,到明末清初,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 “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 “四大名镇”。武汉三镇逐渐成为全国水陆交通枢纽,享有 “九省通衢”的美誉,行政上汉口镇一直属于汉阳县管辖。武汉三镇初步成型,汉口区域多沼泽,建成区域沿长江、汉江分布,面积很小;天兴洲北汊为长江主流;武昌东北部也为沼泽,当时北湖大过东湖。这里有汉阳、武昌和汉口3幅地图,距今100年—200年,至今武汉的水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长江天兴洲江段靠青山侧是主航道,北汊枯水期甚至会出现断流,堤角水厂取水存在一定困难。而大约100年前,长江主航道在汉口一侧,重要的码头设在汉口,枯水季节人们可以从青山徒步达到天兴洲。长江天兴洲段的改道也使得汉口江滩更宽阔,武昌江滩较窄。从汉口诞生以来约50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武汉整体城市的发展、地形地貌都与江、河、湖演变关系十分密切。

1909年汉阳府城附近最新图(局部)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1909年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局部)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1918年汉口市街全图(局部)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1861年,汉口开埠,英国最先与汉口通商,随后多国来汉通商,开设大片租界,汉口的地位大幅提升。1865年,汉口设立中国第一个水位站,目的是了解长江水文形势,保留了全国最早的近代水文资料。189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准清廷,实行汉口与汉阳分治,新置 “夏口厅”(汉口前身),其行政地位与汉阳县等同。民国元年(1912年)改夏口厅为夏口县。1917年,汉口德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特别区。1925年,汉口俄租界被中国政府收回,改称汉口特区。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划武昌城为武昌市,划夏口县城为汉口市。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将汉口、武昌两市和汉阳县城区划为京兆区,武汉成为国民政府首都,武汉市政府成立,才形成三镇一体的武汉市。

滚滚长江,滔滔汉水,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从水系变迁中可以窥见武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新石器时代以后,古人走出山丘,来到平原。平原地区取水方便,但有洪涝风险。《管子》曰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于是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主要生活在100米—500米高程的区间。100米高程以下,如汉口仅20米高程,与防洪关联密切。武昌地势相对高,汉朝就有城镇建制;汉阳一侧是汉江入长江冲积三角洲地带,地势低,水系变化无常,在蛇山南边建有汉阳小镇;而早先的汉口区域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三角洲湖沼之地,是宣泄、滞留汉水和长江水的低洼区域,即今天说的续滞洪区,一直属汉阳县管辖地。

汉水改道促成了汉口的形成。明成化二年(1466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改由汉阳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长江,汉江始分南北两岸。以汉水入江之口取名为 “汉口”,因水道交通之便,后来发展速度快过武昌和汉阳。因汉水入长江口形成时间仅有500年,过洪能力有限。1998年以前,每次长江洪峰南岸嘴都会淹没,直到1998年政府下大功夫治理龙王庙、南岸嘴等地才好转。汉江中游江面宽1000米—2000米,至汉口段宽400米—500米,一旦水流达到1万—2万立方米/秒,就会形成险情,需要其他水域分洪汉江中游来水,如杜家台分洪区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清楚长江的源头,对长江和汉江哪条是主江也没有统一认识。当时人无法测量水深和流速,看到三峡南津关仅宽200米—300米,而汉江经云梦泽水面宽阔,故而江汉不分。因汉江改道,武汉洪涝灾害严重,其中1931年、1935年非常严重,几乎整个汉江中下游流域都发生洪水。这张清末的舆图,图中郭郑湖为今东湖,北湖与严东湖、严西湖联通为大水系,武湖、后湖都很大,长江中有金沙洲、白沙洲,其中金沙洲与武昌城之间的河流供商船停泊躲避风浪,现已成为武昌土地的一部分,河流为巡司河。当时武汉市的水域面积远超全市的1/4,接近1/2。

1901年武汉地区水系图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修堤治水促进了汉口的发展。明清时期,汉口有3次大的堤防修建,每一次修建都给汉口带来较大的发展。第一次是在明崇祯八年(1635年)修建袁公堤,第二次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修建汉口堡,第三次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修建张公堤。

明崇祯八年,汉阳府通判袁焻看到汉口居户不时受到汉水与府河洪水的侵扰,决定建筑一道堤防,从硚口的玉带河边至民权路,长10余里,该堤保证了早期汉口的安全,称为袁公堤。袁公堤修筑之后,人们开始在堤上居住与生活,这条堤就是汉口之根——长堤街的来源。汉口开始主要是沿汉江边发展,其地势是 “上狭下宽,形如卧帚,后无座山”。这个形如扫帚的汉口镇,从自然发展状态逐渐成为 “天下货”的集散地,成为 “四大名镇”之一。

清同治三年,为防卫捻军攻击,汉阳知府钟谦钧修筑了一道上起硚口,下至沙包,环抱汉镇的长约6.6千米的城垣,名为汉口堡。汉口堡既是一道军事上的防线,也是保障汉口市内免受水患之苦的屏障,作为城墙的兴建,抵挡了来自东西湖和后湖方向的水患,堡内洼地被填为居民区,汉口城区得以扩大2.3倍,城区中心也逐渐沿汉水边分布向沿长江边分布发展。

1861年汉口开埠,英、法、美等西方列强先后来汉通商。清光绪三十一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组织修建了张公堤,堤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口,全长23.76千米,使得汉口市区面积由原先(汉口堡)的5.3平方千米一下扩大到116.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扩大了22倍,使汉口城区由此大为扩展。

1898年,张之洞组织修建了武昌堤防,分北堤和南堤。北堤从武昌老城之北的武胜门新河起经红关至青山,计30里,现称武青堤。之后,开始修建南堤,从白沙洲到金口,计50里,现称武金堤。在南堤巡司河入长江口修建武泰闸,在北边东湖出口处修武丰闸,从此江水不能随便进入东湖、沙湖。好处是腾出大片土地,发展工业和农田,发展京广铁路(红关至青山边),武昌开始扩展。问题是江湖连通受阻,排涝能力、水环境和水生态功能退化。

武昌府、汉阳县、汉口镇图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二、武汉的水与水问题

水的内涵包括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旅游、水安全等。

1.水与人的健康

武汉现在很多饮水工程都放弃近处的湖泊,取水长江,就是因为水质的问题。工业化以来,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1985年以前,武汉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直接排放。饮用水是人每天都需要的,洁净的饮水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水,哪怕含量非常少,日积月累,都会引起问题。大多数地方病都是由于长期饮用不卫生的水引起的,如痢疾、腹泻、伤寒、肝炎、霍乱等。水中含有各种重金属离子和难以分解的有机物,其中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有酚类、氰化物、汞、铬、砷、铅、镉等,这些物质可引起人们畸形、患癌症、器官病变。工业革命和城市化以来,大量工业、生活和农业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逐渐污染了天然水,人们才不得不通过自来水厂对受污染的水进行深度处理,通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程序生产自来水,包括使用消毒剂等化学药品。自来水厂提供的饮用水,虽然符合卫生标准,细菌含量少,但它的营养价值也同步下降,使人们不得不另从食物中弥补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纯净水是一种活跃的吸收剂,当它与空气接触时,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溶解后变成酸性,不是理想的饮用水。

2.不同水质标准的功能

I类水质标准: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可满足生态和人类需求;Ⅱ类水质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可基本满足生态和人类需求;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和游泳等人体可接触最低标准;Ⅳ类水质标准:只能用于农业灌溉和水域景观;Ⅴ类水质标准:只能基本用于水域景观;劣Ⅴ类水质标准:对于生物、人类和环境有害。瑞士100%天然水域是Ⅲ类水质标准以上,50%为I类和Ⅱ类,没有所谓的 “水功能区”概念。

3.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特征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栖息地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齐全;食物链结构完整;外来物种少,当地特有和珍稀物种生存良好;景观及水文化功能,使人宁静、陶醉、舒心,产生灵感之地。

就武汉而言,地形决定了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仅在北部地区有木兰山,大部分地区属于平原。1931年大洪水时的汉口街道洪水浸泡3个月。1954年大洪水时武汉紧急加固堤防,京广铁路中断100天。1998年大洪水时,武汉江堤险情频发。

1931年大水时的汉口街道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关于40年前的武汉河道演变与码头变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天兴洲汊道主支开始发生变化,北汊逐渐由主汊变支汊,南汊由支汊变主汊。50年代北汊仍然为主汊,至60年代初或70年代初南汊分流比大于50%,成为主汊。随着天兴洲主汊变化,汉口边滩发生较大变化。早期客运码头集中在汉口江汉关一带,航运条件较好。汉口江滩70年代以前冲淤交替变化,70年代后迅速淤长变宽,最宽处达到700米,不再适宜停靠大型船舶。如今航运船舶排水量普遍达到5000吨—10000吨,需要停靠深水港。江汉关一带的码头迁移到阳逻港既与城市发展定位有关,也与长江自然条件有关。汉口江滩发育,岸线变浅,码头变迁,为今天汉口江滩发展奠定了基础。江河演变导致洲滩变化,也带来城市景观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武汉市街道图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武汉市素称 “江城” “百湖之市”,水面面积为2117.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5.01%。有河流165条、湖泊166个、港渠118条、水库273座。

武汉水危机的现状包括城市内涝灾害问题愈演愈烈,区域性水污染事件频发,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凸显,干旱及灾害问题日渐突出。我把武汉水资源面临的问题总结为水面大、客水多、湖泊污染严重、水功能差、水生态退化、洪水危险大、渍水问题突出、饮用水主要靠河流水等。饮用水依靠长江、汉江上游流经武汉的水,而非产自当地的降雨和河流,本地水源污染重,湖泊水功能停留在景观功能层面。水质好的瑞士、瑞典都允许民众下水游泳,而武汉湖泊禁止游泳既有污染问题又有安全问题。

4.水污染及风险

长江沿江常年存在700千米长的污染带,天然湖泊及中小水库污染,土壤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江河船舶污染及突发水污染事故,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及地下水污染,大气污染降雨加重水污染。大气降尘量较大时,如一个月不下雨,突然中等降雨量产生的径流属劣Ⅴ类水,也是污染源。目前雨污分流,雨水直接排入江河,工业废水、生活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没有对因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产生的污雨进行处理。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天、地、水三污一起治理。治污任务重,城市周边有污染带,废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断提升达到90%,处理后达到一级A标准的污水仍然属于劣Ⅴ类水,排水口在长江边,导致饮用水取水口越来越靠近长江江心。过去对固体废弃物堆放不太重视,会渗透污染土壤,下雨时污染水体。

5.武汉市湖泊面积不断变小

1987—2013年南湖面积变化示意图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由于城市的发展,根据遥感数据,武汉市湖泊面积和数量从1973年到2013年的40年间都有明显变化,其中1973年湖泊总面积为983.29平方千米,到2013年仅为647.47平方千米,减少近35%,主城区湖泊减少幅度更大。以南湖为例,25年间面积减少35%,周边房地产早先是湖泊的位置。同样的降雨量,抽排能力不提高必然导致滞水,2016年滞水长达1个月之久。

6.武汉市防洪和排涝压力

武汉市堤防标准:设防水位25米,警戒水位27.3米,保证水位29.73米。设防水位指水面超过河槽,到达初级滩,开始设防。警戒水位指需要堤防抵挡的水位。保证水位是堤防能抵抗的最高水位,超过保证水位的洪水是超标准洪水。武汉市堤防是一级堤防,在保证水位上有2米的加高。武汉市地面高程21米—27米,平均高程24米,低于25.5米的占六成,低于19米的占一成;2016年武汉主城区排涝能力980立方米/秒,2017年新增490立方米/秒,提高近50%,现在接近2000立方米/秒。同等降雨的情况下,因各地集中建泵站向长江抽排水,江湖水面升高,城市防汛压力增大,洪水的风险转移到堤防工程、水利工程。防洪排涝是系统工程,外江和堤内要兼顾,而非简单加高堤防增加泵站排水量。

7.武汉市水质质量不高

2016年河流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3条河流: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沙河。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5条河流:武丰河、举水、金水河、倒水、滠水。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府河。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通顺河(东荆河)、马影河。11条主要河流的29个监测断面中,符合水功能类别标准的断面有22个,占75.9%。2016年湖泊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2个,占2.2%;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4个湖泊,占4.5%;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46个湖泊,占51.7%;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21个湖泊,占23.6%;水质现状劣于Ⅴ类标准的有16个湖泊,占18.0%。可以用着饮用水源或者安全游泳的湖泊仅有6个(6.7%)。

2019年12月监测的19个河流断面中,水质达标的断面有15个,达标率为78.9%;Ⅱ—Ⅲ类水质断面有15个,占78.9%;Ⅳ类水质断面有3个,占15.8%;劣Ⅴ类水质断面有1个,占5.3%。2019年12月开展监测的11个湖泊,Ⅲ类的3个,Ⅳ类3个,Ⅴ类5个,劣Ⅴ类1个。河流水质较好,湖泊治理难道较大

三、长江濒危生物物种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提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座谈会提到 “长江病了”。长江的 “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明显。由于大量涉水工程建设、岸线和洲滩利用、水污染、河道采砂、航运和野生鱼类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长江水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明显,珍稀和特有物种(如鱼类)生存困难,野生鱼类资源量大幅减少。原农业部长江办在长江中游捕捞试验,无鱼可捞,所以国家下决心长江十年禁渔。

二是珍稀和特有鱼类濒临灭绝,野生鱼类资源枯竭。原因在于鱼类需要的水文及水动力过程变化,水利工程对流域改造调节,导致洪峰不像洪峰,落水不像落水,水流比较平静;鱼类需要的栖息地三场一道(产卵场、育肥场、越冬场、洄游通道)被破坏,毁灭性捕捞导致江豚等没有足够的食物;水污染严重。导致的结果是野生鱼类资源枯竭,珍稀和特有鱼类濒临灭绝,长江 “无鱼”。

长江流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曾经在长江生活和游弋超过2500万年,近10来年再未被发现,已经功能性灭绝。

江豚面临危境。江豚,俗称 “江猪”,本来不算珍稀,只要有吃的和必要的栖息地就可以生存,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近10年来,航运频繁挤压江豚的栖息地,过度捕捞致使其食物(小鱼)缺乏,目前江豚少于1000头,比大熊猫的数量还少,已经成为 “水上大熊猫”,如果不加大保护力度,5年—10年内面临灭绝危机。

中华鲟面临自然繁殖危机。中华鲟已经在地球上生活1.5亿年,比长江形成的历史还长,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其自然繁殖地很小,近年来自然繁殖量越来越少,甚至不繁殖(2013年到2015年),今年能否产卵很难说,有消亡的可能。其原因为产卵场由原来金沙江下游600千米缩小到6千米范围,水温、底质及环境条件要求苛刻。人工繁殖的中华鲟游到长江入海口很少存活。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过去主要产于中国长江下游干支流,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 “长江三鲜”,现在已经灭绝,原因是栖息地被占及大肆捕捞。

四、长江大保护战略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未来长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问题变化趋势不明。长江流域生活了约4.5亿人,南水北调工程也有约1亿北方人喝到长江水,对长江水依赖程度非常高。

长期以来,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长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水灾害等方面存在的水问题曾十分突出,近年来虽有所好转,但问题仍较严重,且相互交织。长江“病”了,而且 “病”得还不轻,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就长江生态系统而言,水污染是头号问题。沿江城市附近常年存在污染带(约700千米),天然湖泊及中小水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及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江河船舶污染及突发水污染事故,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及地下水污染,城镇大气污染沉降及初期雨水加重了水污染。水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城市废污水排放总量大,处理后排放的水大多数仍然为Ⅴ类和劣Ⅴ类;天然湖泊和中小水库等水域污染或者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突发水污染事故的风险大(耗水产业、化工企业、船舶等)。

长江流域总磷超标的河湖分布示意图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人类活动对于江湖干扰严重。主要包括自然河与人工河之争(河道控制);梯级水电站及河流渠化及水文水动力过程人为控制(长江有5万座水库);宜宾到长江口河道整治、岸线利用超过20%,上海市达到 50%,洲滩利用及硬质护坡建设,水资源利用率高(20%);引调水工程;河道采砂、泥沙及物质在水库中集中;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山丘区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造成水土流失。

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统分结合、整体联动机制不健全;水资源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协同治理较弱,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缓慢;水资源保护制度不完善,《长江保护法》进程滞后。

要辩证看待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系。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社会发展,认为共抓大保护就不发展经济,对共抓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环境治理与修复项目主动性不足,水资源保护力度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导致承载力不够,水资源管控手段与能力较为滞后。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发展。长江大保护正式开始。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治好 “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长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长江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黄金水道全面建成。

开展长江大保护的相关规划有:2016年9月,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的《长江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划分了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及开发利用区等四类功能区,并对各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牵头编制完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从污染控制角度,对于水、土壤、空气污染现状和治理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2019年,自然资源部制定《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等指标,也涉及国土空间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和生态系统保护格局划分,力图实现 “多规合一”。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遏制。到2035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域生态功能有效恢复。2018年,环境保护部开展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实施监督管理。

开展长江大保护的相关专项行动有国家环保督察、河湖长制、排污口排查等。

中央生态环保第一轮督察从2015年12月起,经过3年多时间,完成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并分两批对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生态环保督察成效显著,“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点赞、解决问题”。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 “回头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第二轮第一批督察已经开始,共交办群众举报问题约1.9万个。

水利部、环保部2018年完成河湖长制建立,并开展监督管理。水利部定于自2018年7月起,用1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简称 “清四乱”专项行动),一年中共查出6.7万个河湖 “四乱”问题。

从2017年开始,长江委会同太湖流域管理局,对流域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887个区县,8800余个入河排污口点位开展了现场核查。2019年2月,生态环境部开展的 “长江入河排污口现场排查”(第一批次)正式启动。现场排查工作涉及江苏、浙江、重庆、贵州、云南五省市,排查范围将近7000千米岸线。

经过上述治理,长江水质开始改善。2014至2018年期间,长江干流断面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其中,Ⅱ类水质断面比例逐年增高,由2014年的33.3%上升到2018年的93.3%,干流水质提升情况明显。2018年,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清江、汉江等7条主要一级支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状况优良。2014至2018年,分析上述7条主要支流的水质类别情况,其总体保持在Ⅱ至Ⅳ类水质,其中赤水河、嘉陵江、清江、汉江近五年均保持在Ⅱ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优;岷江、沱江及乌江水质均有不同幅度改善。

2014—2018年长江干流断面水质类别逐年占比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即将出台的《长江保护法》将理顺长江保护的体制和机制,协调不同类型生态环境敏感区保护关系,陆地和水域保护关系,跨行政区保护区关系。同时制定水陆协调和统一的生态红线和保护规划,多规合一,确定山、水、林、田、湖、草保护的红线。恢复岸线及周边湿地的生态屏障功能,规范岸线利用,提高岸线利用效率,保护洲滩及江中岛。开展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的专项行动及督查。环境保护督查和河湖长制监督。严格执法。

长江流域需要保护的生态环境敏感区众多,主要有:国家、省市自然保护区,水生动植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主要集中饮用水源地,国际湿地名录,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要蓄滞洪区,重要涉水景观,重要人文景观,水利风景区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保护地,包括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湖北的宜昌中华鲟产卵场、新螺段白鱀豚、天鹅洲白鳍豚,安徽铜陵淡水豚类等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受片段化和上游水库调节的影响,保护的形势最为严峻。

此外,国家级重要湿地名录和水源保护区也是重要的保护地,包括青海隆宝滩、依然错、多尔改错,四川九寨沟,云南滇池、程海、泸沽湖、碧塔海、纳帕海、拉市海、会泽黑颈鹤栖息区、昭通大山包,陕西洋县朱鹮栖息区,贵州红枫湖、威宁草海,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湖南洞庭湖,湖北洪湖、梁子湖群、沉湖、石首天鹅洲,安徽石臼湖、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巢湖、太平湖、升金湖,江西鄱阳湖,上海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等。

关于长江保护对策,主要有加大跨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由国家、受益地区和受益企业三方面共同出资,建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基金,并实施上下游间的双向补偿机制。

发展要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减少污染总负荷,这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大保护的新要求。应该在加强点源控制前提下,大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保护地表水前提下,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和城市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和保护。

制度要健全。推动水权制度、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鼓励水权拥有者或者使用者保护水资源,并给予保护者必要的经济补偿。

监测要系统。加强监测、评价能力建设,建立主要污染源和排污口信息系统,实施排污信息发布机制,监督和公布污染主体,建立跨行政区水资源保护评价和考核制度,违法必究。

标准要严格。完善水污染控制、水资源保护技术标准体系,按照功能区管理要求消减入河排污总量,提高规模以上排污口控制标准。

应急要及时。建立突发水污染事故排除、水利工程调控和备用水源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排除突发水污染事故影响,保障供水安全。

参与要积极。建立各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积极性。大量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水资源保护的机制。

五、武汉涉水科技进步代表

一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于1950年成立。主要负责完成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体系和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及防洪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防洪减灾体系。流域现有堤防总长6.4万千米,其中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3900余千米。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约5.2万座,总库容约4141亿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库群。建成了长江三峡、汉江丹江口、南水北调等水利枢纽工程。开展流域、水域及岸线综合监督和管理。目前有3位院士、7位勘测设计大师、7000多名科技人员。

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

陈进:武汉发展与长江大保护

二是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局于1953年成立,目前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1200余座大桥,总里程1300余千米,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现已建和在建的知名大桥包括我国公铁两用大桥的四座里程碑武汉、南京、九江、芜湖长江大桥获得国际桥梁 “乔治·理查德森大奖”的公铁两用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此外还有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世界最长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世界最高海拔铁路青藏铁路上的标志性工程拉萨河特大桥,港澳地区标志性建筑澳门西湾大桥、深圳湾公路大桥,孟加拉国最大的桥梁帕克西大桥,世界首座三塔两跨千米级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长江口第一桥上海长江口隧桥工程等。

三是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务管理局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是遵照国务院国发198350号文件精神,根据政企分开、港航分管的原则,在原长江航运管理局的基础上于1984年组建的,对长江干线航运行使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受交通部委托或法规授权行使长江干线(云南水富—上海长江口,干线航道里程2838千米)航运行政主管部门职责。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内河航道通航里程9.1万千米,等级航道4.5万千米,三级及以上航道8840.8千米。其中长江干线航道上起云南水富,下至长江入海口,通航里程2838千米。长江经济带11省市内河港口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16248个,占全国内河港口的92%。散货、件杂货物年综合通过能力34.3亿吨,集装箱年综合通过能力2882.4万标准箱。其中长江干线港区共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722个,散货、件杂货物年综合通过能力18.3亿吨,集装箱年综合通过能力2301万标准箱。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19个。2019年,长江干流亿吨大港15个,万吨级生产性泊位595个,干线货物通过量达29.3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31.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940万标准箱,码头数量和货运规模均居世界内河航运第一。长江经济带11省市拥有水上运输船舶9.6万艘,净载重量1.62亿吨,载客量48.4万客位,集装箱箱位133.5万标准箱,船舶功率4542.8万千米。其中,机动船9.0万艘,驳船0.6万艘。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1/09/39/28268.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上午9:31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12: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