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刘奇志,男,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多年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工作,现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评估主任委员。主持完成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全球 “杰出贡献奖”,是中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奖项。
对普通人来说,看到的规划更多是图纸,我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起回顾规划的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一、武汉市早期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中心城区的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在以前实际上是三个独立的城市,20年前我在长沙参加规划研讨会时就说过,长沙相当于汉口,株洲相当于武昌,湘潭相当于汉阳。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有一法国记者画过一张图:历史上的三镇。事实上拥有这一意识理念并把三镇组合到一起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在《建国方略》里提出:“武汉者,指武昌、汉阳、汉口三市而言。”从此时起,武汉三镇形成一个整体的理念,最关键的,他并不是就武昌论武昌,就汉阳论汉阳,而是提出武汉是全国沟通大洋计划的顶水点,本部铁路系统的中点,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从这里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整个中国的高度看武汉。对武汉的未来,孙中山先生认为武汉应该像伦敦、纽约一样发展。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1923年的汉口市政当局拟定了10项规划设想,合理规划分区。特别提到长江应该修大铁桥,三镇应该有总体的规划。1929年,汉口特别市(1927年成立)又提出一个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案。方案规划了铁路跨过长江的路线,并就城市公园系统进行了安排。武汉真正的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是1947年鲍鼎绘制的武汉区域规划图,在龟山和蛇山之间规划了长江大桥,把铁路从老的京汉铁路移出,重新选址。
鲍鼎(1899—1979),湖北蒲圻人。1940年到1945年抗战期间在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前身)担任建筑系主任,他培养的很多学生后来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规划行业的知名学者吴良镛。1946—1947年,鲍鼎被都市计划委员会邀请担任秘书长。可惜的是那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虽然绘制了规划方案,但规划并未真正得到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市实际编制六轮城市总体规划。1954年10月完成的第一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为后世留下很多痕迹,除长江大桥、武钢外,洪山广场、武昌方格网的道路也在其中。因为是苏联专家作为顾问,此项目也是仿照苏联模式制作的规划。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武汉市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1947年)及规划者鲍鼎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58年版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想把第二汽车制造厂设在武汉。但国家从战备角度认为二汽应该设在深山,不应该设在城内,以避免国民党飞机轰炸,这一规划并未得到批准。苏联顾问撤走后,鲍鼎又对其做了相应调整,此即1959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确定了武汉长江二桥的位置。在长江上修一座桥很难,牵扯到长江两岸的用地,如长江北岸的解放大道一侧,左侧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右侧是中部战区总医院(汉口院区),如果规划没做在前面,而是修路修桥时再让这些单位腾地,那难度可想而知。1959年规划制作完成后,其间经过36年,武汉长江二桥才于1995年正式通车。
鲍鼎把密集的路网尽量简化,使道路和地形能够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把东湖完整的划入城区。但是,很遗憾的是规划完成后,国家把规划专业全部撤销,规划暂时搁置了下来。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首次由国家批准的是1982版规划。这版规划实际上从1973年即开始编制,关于这版规划,我最大的印象是垂直于长江山系的绿化完整地展示了出来,也就是说,规划开始把城市和山体结合起来。在武汉水运交通相对最便利的长江下游(青山地区),规划了港口(化工)区。到1982年规划获得批准时,武汉人口已经超过规划之初设定的规模,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1988年又对该规划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规划又对二汽进行重新选址,将其选定在沌口;结合长江下游的发展趋势,规划确定了阳逻的发展方向;结合世界大城市发展的趋势,打破此前城市交通规划只在城内规划的惯例,在城市外围规划了公路环线三环线,使城市外围交通不至于影响到城市的内部交通,这应视其为规划的一大亮点。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88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到武汉工作后,我参与的第一个城市规划总体方案是1993年开始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此版规划里的很多理念,受到我的恩师李德华先生理念的影响。他是《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主编,也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首任院长。1989年,李德华老师充分肯定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选题,对我的指导帮助很大,使我在国家规划研究史上留下难得的印迹。
在公众参与规划的理念推动下,武汉市成为全国首个 “三规合一”规划的城市。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武汉市于1993年启动总体规划的编制。1994年整理出编制大纲后,我邀请相关部门参与规划研讨。当时计划部门正在编制 “九五”计划,认为规划部门对城市将来的建设发展已做了很深入的思考,“九五”计划中城市建设这部分内容应有规划部门的参与。因此,1994年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后,我又继续参与了 “九五”计划的编制。
1988年,武汉市规划局和土地局合并,按照全国的统一要求,武汉市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发现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两个部门的专业语言和角度不同,一个城内一个城外,说法很不一致,必须进行修订和完善。1999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同时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全国首个规划部门、计划部门、土地部门思想一致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996年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年,李德华先生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咨询研讨会中特别提出:“湖泊的问题要慎重考虑,武汉地区湖泊非常多,如果把这些湖泊组织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去,会塑造出武汉特色出来……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更不用说这些自然湖泊在生态平衡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还指出更要看重水运,给武汉建设生态山水城市提供了很深刻的启示。现在的沌口、阳逻,武汉上游或下游两边都有长足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水运空间发展的作用。借鉴李德华先生的提议,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要求武汉应建设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
编制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我们又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迈向21世纪的城市形象设计,即1998年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此版规划对城市夜景、历史文化、空间、环境、湖泊都做了专门的研究,提出了武汉绿地系统的规划,5年后即到2002年全市的人均公共绿地应达到10.36平方米以上,绿地率应该超过32%。目前,武汉市总体已经达到上述目标,但仍有一些中心城区未能达标。同时,为保护好湖泊山体,还规划留下27座湖31座山,明确了分级分类分区。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事到今日,感觉很简单的事,而当时编制规划时却非常困难。1992年房地产高潮后,武汉有多处湖泊被填,汉口仅剩5座湖。1998年,西北湖区块被房地产商看中,但当年的大雨导致汉口积水3日,这给我以很大的启发:汉口地势很低,城区标高仅约22米—23米,而长江江汉关水位最高达29.73米,意味着长江汛期水位要高出城内两层楼的高度,每到汛期,城中积水如何排出就成了一个大的问题。经调查,发现西北湖仍具备调剂洪水的功能,如果将西北湖填没,其蓄水功能将完全消失,仅武汉商场被泡3日的损失将超过1亿元,而西北湖的地价仅有约6000万元,经济上也得不偿失。此外,周边20万居民的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我向市政府建议,保留西北湖。此议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武汉要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把湖泊全部保留下来。作为城市规划人,应该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
同样地,一个城市的自然、人文历史也是财富,沿江大道、中山大道、归元寺、农讲所、汉正街、龟山、红楼等都都应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比如黄鹤楼,规划部门前后编制7轮规划,对周边进行相应的控制,才能保证站在南岸嘴、走在长江大桥都能看见黄鹤楼景观。
二、汉口江滩工程规划
2001年,武汉市开始规划汉口沿江江滩,要将其打造成为展示城市滨江特色和形象的标志性景观区。关于江滩规划,要感谢一位美国专家。2001年编制南岸嘴区域规划时,这位美国专家指出:“你们武汉,可能由于1954年那场洪水把你们弄怕了,修了一道堤后,其实就在背江发展。但你们是江城,应该转过来好好地面江发展。”2001年7月规划的初步方案出炉后,参加论证的国家、省内专家一致认为这是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应该成为长江21世纪的景观工程。
汉阳曾有个开发项目的广告叫 “我把长江送给你”,指的是计划江滩这块滩地里能盖多少房子,赚多少钱,而不是为居民提供公共休闲绿地。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开展江滩工程可行性研究,讨论江滩的堤防到底能不能建,怎样建,滩地建设会不会影响长江的流向和行洪等。又约请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进行论证,提出把江滩分为三级平台:依据最高水位29.73米、设防水位25米、常年水位17米,规划设计一级平台高程28.8米、二级平台25米、三级平台16米。经过科学论证,确定可行。江滩建设原则是有利于防汛,以人为本,以绿为主,像三级台地、绿化、相关设施均以此为标准考虑。此工程为水利部在长江堤防以外批复的首个绿化滩地规划。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汉口江滩分期建设示意图
三、2010版城市总体规划
1996版规划是应对1992年房地产高潮制作的应急方案,特别是跨世纪后,为适应城市变化发展需要,2004年又开始编制目前正在使用的2010版城市总体规划。此版规划的范围不局限于张公堤以内678平方千米,而扩大到市域8569平方千米,规划的重点是围绕周边3261平方千米进行。
结合规划的编制过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一)采取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的方法,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总体规划编修,探索 “多规合一”
2004年,建设部批准同意武汉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2006年,规划纲要通过建设部技术审查,10月正式上报国务院批准(因为要征求各部委意见,直到2009年9月15日住建部第三十六次部级联席会议上才审批通过)。此前的规划是和国土规划等 “三规合一”,这一轮规划实际已是 “多规合一”,多规合一的好处是节省了修改时间。会上讨论的4个城市规划中,武汉市早在3月即通过国务院批准,深圳特区规划直到8月才得以批复(因深圳的城市、土地规划相互之间调整修改需要很长时间)。
在规划修编过程中,武汉市人民政府责成市规划局成立50多人的工作专班,组织相关部门和各区、开发区召开全市编修大会,建立了市区联动机制。
(二)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相结合,开门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规划编修过程中,我们邀请了各方面专家,比如吴良镛院士、周干峙院士等,以及省市规划、土地、交通、经济、市政、园林、文化等方面知名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和评审顾问组,对总体规划的方针、方向进行全局性把握。规划是为公众服务的,还在江滩专门设咨询点,组织市民问卷调查,面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 “金点子”,收集大家对规划的意见、看法。
(三)战略先导、研究起步,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从战略先导研究起步,一方面,邀请各行业领域领先的单位机构参与,如在全国城市规划中领先的同济大学和区域规划经济地理研究最好的北京大学,以及中国规划院和武汉规划院,共同开展战略研究。另一方面,拿出21个方面的课题面向全国招标。参与研究的28家机构中,包括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委研究院等,对产业、社会、人居环境、城市相应的支撑、规划实施方面都做了考虑。而且,还请到国外的专家给出参考和建议,美国的伊利诺大学张庭伟教授、北伊利诺大学王法辉教授专门对武汉和芝加哥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行了对比研究。
(四)积极探索与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统一平台,保障规划的统筹性和协调性
统一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建立共同的数据平台,为 “两规”的可比性提供数据,开展土地规划立足于最新数据的调查和城市规划立足于用地现状调查的互补性的现状调查工作;积极探索与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统一平台,保障规划的统筹性和协调性,做到两规一图一划。
(五)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规划
同步开展武汉城市圈的空间发展规划,实现区域一体化。将武汉放到湖北省、长江流域以及全国来考虑,与区域统筹协调。规划武汉周边8个城市及城市圈,为城市圈的空间发展梳理框架结构。武汉是城市圈的核心,包括东部、西部、西南几个基本方向,从城镇布局、产业协调和基础设施统筹等方面规划,使武汉与周边能够形成合力。除了城市建设,还有区域环境,如长江流经此处,北部是大别山、南部是幕阜山,结合两大山系考虑绿化怎么规划,生态和区域衔接等问题。
增加新农村建设内容,以指导市域村镇建设。城乡统筹还包括城外3261平方千米的都市发展区、农业生态区,对应的基本农田、生态环境、农民居民点,考虑应该怎么拆迁和集中建设。实行禁限建分区管制,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为保护市域生态环境,在市域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结合自然结构进行了明确。
(六)梳理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利用两江交汇、河湖密布、生态绿地分隔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梳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考虑,明确提出 “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集约式的城镇空间格局”。对主城区进行优化,把湖泊保留下来。
优化调整主城功能,增强武汉服务中部能力。规划提出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 “两降三增三保”,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旧城人口密度,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用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山体湖泊、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染产业。
进行空间管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便于管理,提出 “五线制度”,即提高主城区土地利用水平,注重控制道路的红线、湖泊保护的蓝线、绿化的绿线、历史文物的紫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黄线。加强新城组群的空间引导,建设产业主导的综合性功能区。同时在城市外围城区形成合力,拓展城市空间的重点区域,在三环和外环之间,六个方向规划六个组群。
(七)关于生态环境保护
1.保护区域自然环境,构建 “两环六楔”的生态框架
生态环境保护也需要关注,武汉被称为火炉城市,降温、保证通风都需要考虑。基于武汉地区丰富的山水资源,规划 “十字”型山水生态轴,在城市三环线、外环线,构成两个环形生态保护圈,增加六个方向的放射生态绿楔,形成十字轴两环六楔的生态轴。长江、汉江,到东部的武昌实际上包含多个山体,包括蛇山、珞珈山、洪山、九峰山,自然而然构建出一个十字形的山水生态轴。两环,一方面是张公堤三环沿线修有绿化、有水形成主城区生态保护圈,再结合公路环、两大山系形成都市区生态保护圈。同时,提出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2000米见水,不能城区、城郊有公共绿地,而人口密集的地方没有。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两环六楔”生态框架
(八)关于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强化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结合城市中心体系布局,规划商业中心、区域的中心和交通的节点。同时,把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包括医疗、治病设施纳入规划考虑。此轮规划特别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设置,优化全市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因为2001年我参加人大、政协委员的讨论会,有人提议政府能不能考虑让孩子就近上下学,我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每个学校只是十万分之一比例尺里的一个点,并没有对学校的具体设置进行规划。2002年,经和教育局的同志沟通,提出要编制中小学布局规划。2004年,中小学布局规划完成编制,除中心城区、张公堤以内,还特意把城区外的3261平方千米也纳入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而且中心城区详细落实到具体的范围,并进行了明确匹配。
(九)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此前武汉对历史文化也相应做了一些保护,比如昙华林,是在2002年开展武昌老城规划时,偶然发现其中有很多历史建筑、老房子,还曾有4个国家在此设过办事处、领事馆,所以规划了昙华林文化历史街区,并把它纳入这一轮总体规划。
增列保护单位名目,强化对地下遗存的保护。在上轮总规划的基础上,把已有保护单位全部纳入,同时对需要保护的地下遗存也进行保护(未能开发的也规划进来)。此外规划纳入城外的盘龙城遗址公园、祁家湾——李家集石器时代遗址等3处古文化遗址和木兰古建筑群、大余湾等5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对口扶贫的黄陂老太太家,我看到她家房子很有特色,有一张五六十年历史的小方桌,像我小时候用过的桌子,觉得如果把这些特色的地方做成郊野游,爬爬山,吃吃农家菜,看看当地历史文化,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所以调研了武汉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整理出来纳入总体规划。
(十)充实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与城市综合安全
建立现代化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标准,规划充实完善基础设施。结合现代化的需要,把水厂、污水处理厂、电厂这些市政设施,包括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都进行明确设置。
同时,为了城市的防洪安全需要,建设可靠的城市防洪安全体系。长江水利委在城市外围建设杜家台分蓄洪区等5个分蓄洪区,如果长江的水位升高而下游不能及时排放,就借此为武汉进行分洪。由于武汉不仅靠近长江,上游有湘江、洞庭湖,下游有鄱阳湖,一旦水位升高,就会淤积,所以此版规划里对这些防蓄洪区在空间上进行了明确。
这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有幸获得了国际金奖,这是中国在国际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师学会获得的第一个全球杰出贡献奖。规划于2010年3月8日获得国家批复后,4月就拿到全国的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学术界对武汉的规划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规划展览馆,接见规划人员,告诫我们要牢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总书记的肯定使武汉的生态保护又向前迈了一步。2012年3月,市政府已经出台《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规定》,2013年,市人大也出台全国首个生态保护重大事项决定《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总书记视察后,市政府和人大又专门出台相应的意见和规定。2014年起,市人大就已开始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条例立法。2016年,武汉成为全国首个设立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法规的城市。
四、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现在武汉正在编制新一轮规划,我认为应该结合国家的发展探索武汉的城市发展方向。
2013年,我们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就武汉到2049长远发展方向进行研究。一方面,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武汉应该怎么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的视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武汉应该怎样发展。总目标是武汉不仅是中国的一个核心城市,更应该成为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站在全球的高度看武汉的发展,从11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1.对接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从国际的视野、国家责任、武汉特色、市民诉求四个方面分析讨论武汉的地位和职能。即在国家体系里武汉应该有什么样的责任,和南京、重庆、郑州、长沙等城市相比,武汉的特色应该怎么体现出来,市民的需求怎么能达到,除国际、国家外,地方、市民的角度也进行考虑。所以在总目标(迈向创新引领的全球城市)下提出五个分目标:从国家的角度,武汉应该更具竞争力;从内陆开发角度,便捷的交通枢纽应该发展起来;从城市的生存发展、特色来看,应该打造更富魅力的滨水生态城市;从市民的生活需求看,要更加以人为本,是可持续的、安全的。综合以上,武汉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设 “两城市、四中心”,即国家的中心城市、国际滨水的生态绿城,国家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服务的中心、先进制造中心、综合交通的中心。
2.承担区域发展责任,构建武汉大都市区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该发挥区域领先作用。从区域责任层面,武汉应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湖北和江西、湖南衔接紧密,是因为高铁贯穿起来非常方便。所以总规划跳出武汉,以1小时交通通勤距离(60千米—80千米半径)、经济、人口、设施等因素为依据,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包括武汉11个外围市县鄂州、黄冈、黄石、孝感、咸宁、仙桃等部分地区通盘考虑。在武汉大都市区域范围内,打造 “一核三带六副”。“一核”指武汉大都市核心区,“三带”指武鄂黄黄、汉孝、武仙等三条城镇带,“六副”指黄石、黄冈、鄂州、咸宁、仙桃等市辖区为主的区域副中心。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武汉城市圈功能体系规划图
3.落实空间刚性管控,通过三界五线划定全域管控体系
明确三条界限,即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等三条边界,划定城镇、生态、农业三大空间。对上一轮规划确定的五条线进行梳理和全域管控。此前规划的重点在3261平方千米,这一轮真正的核心为8561平方千米,2万平方千米外围进行考虑,真正做到全域空间覆盖。
4.实现全域空间发展,构建市域全覆盖的城乡空间体系
发展全域一体化,建立 “一核两区、多轴多心”的城乡空间体系,统筹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从空间上明确集中建设区和非集中建设区。再结合功能区,对集中建设区进行空间布局,明确哪些地方是生活、绿化、交通、服务设施,对应的地方规划绿地公园区、生活区、公共设施等。非集中建设区对照六个绿楔,考虑两条轴即山、水怎么更好地彰显,六条绿楔怎么能更好地升级。以前汉口江滩走在里面看不见绿化,但现在到青山江边就能看到,更好地彰显江城绿一体化。
刘奇志:回顾规划历史品赏发展理念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武汉中心体系规划图
同时,历史名村规划考虑把生态、农业、旅游、小城镇、郊野公园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营造一个居、产、服、游一体化的美丽乡村。因此,对应该发展、保留、合理迁并的地方提出指导性意见,引导区域合理进行村镇建设。比如木兰郊野公园不是孤立的,应该把黄陂的大余湾、罗家港、木兰花乡串联起来,打造休闲和休憩的郊野公园群。
5.生态发展优先,内引外延,瞄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
如果周边城市在绿楔通道上建设房屋,生态绿楔发展将受到阻碍。因此,从城市圈区域生态格局分析,生态绿楔要能够向外连通城市圈大别山系、幕阜山系、江汉平原,形成城市风道,防止副城及新城连绵片区。三环线城市生态带要更加强调融合和衔接作用。六楔的内引外延是指建立链接主城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改善主城区热岛效应。内引指六楔入城,与城市绿地系统形成有机整体,外延是指六楔依托山水脉络,与大生态外环形成整体。因此,要大区域做整体规划,仅武汉市做通风廊道外部没有衔接也不行。
6.塑造城市独特魅力,建设国际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制定滨水生态绿城的建设目标。发挥武汉两江九水、百湖之市这一全国独有、世界少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做足 “水文章”。武汉市的人均水资源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37倍,比发达国家的人均水资源多了10倍,这一特色和优势如何发挥出来也是规划要考虑的。比如知音号乘船观赏沿江两岸,就是充分利用两江四岸的资源,做了两江四岸的生态旅游规划。
武汉如何塑造城市独特魅力,结合武汉水系的历史脉络和两江三镇的水网特征,在规划中把一核两轴、六楔百湖、蓝绿网络、北峰南泽也做了考虑。规划考虑如何显山露水,强化 “两江分三镇、龟蛇锁大江”的城市人文核心意象,凸显滨江城市景观形象。比如后官湖绿道、东湖绿道,既增加生活活动空间,又美化生态环境、城市形象。提出至少建设百个城市滨水公共活动区,使武汉市民体验到武汉丰富的水资源,把水系、公共开放空间、园林绿化、城市绿道四个网衔接起来,共同构建 “水城共生、蓝绿交织的城市空间”。
加强四水共治,筑牢城市安全保障。尽管武汉有水,但也需要防洪和排水。40年前我在武汉读大学,最喜欢去东湖,后来回武汉工作,东湖的水质很差。2000年编制的东湖绿道规划,就考虑到四水共治、清水入江,治理黑臭水体,在滨水特色建设里进行了考虑。
7.提升区域服务职能,建设综合国际交通枢纽
城市只有和外围有效衔接才是一个整体,武汉要提升成为国际城市的区域功能,打造现代化国际性综合交通中心。从国际交通枢纽的角度,规划要综合考虑空运和水运、铁运的衔接,使武汉成为中部与世界联系的门户和纽带。目前武汉南北向是高铁,但东西向仍是动车,规划考虑东西向的高铁在武汉站链接到天河机场,提升天河机场功能,把铁路和空运结合起来,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的国际门户航空枢纽。同时为了和周边衔接好,就半小时城铁交通圈也做了规划考虑。除了客运外,货运以阳逻港为中心打造内陆港,建设武汉国际物流中心,构建完备的多式联运货运体系。
8.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建设地铁城市、慢行城市
规划考虑市内市民出行。武汉提出要塑造 “轨道和慢行”引领绿色出行的楷模城市,目标是公交、慢行出行比例应占到40%,私人机动化出行比例控制在20%以内。所以这一轮规划里提出应当增加轨道交通网、绿道、自行车道,绿色交通通行。而且,也应当把国家的、市域的、省际的、城区的衔接起来,规划构建国家铁路、城市铁路、市域铁路、城区轨道 “四网”合一。以前出站后相互之间换乘距离较远、不方便,我们专门提出 “四网”合一、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衔接,打造 “轨道上的大武汉”。同时明确提出外围和中心城区双快交通廊道(高速快路和轨道交通)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江夏已经实现高速快路,7、8号线也已经开通。规划光谷副城、沌口副城、临空副城等双快交通系统,让武汉交通真正快速、便捷和国际衔接。
9.传承城市文化,弥补城市文化、品质短板
规划提出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传承,塑造滨水、近山、聚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格局。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非常多,比如木兰山、金口、问津书院等,金口古镇的石板街资源保存得非常好。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提升武汉国际服务能力,需要把城市历史文化的短板弥补起来。
10.重点关注人本服务,打造15分钟的生活圈
上一轮规划讲500米见绿,这一轮专门注重城市品质提升,我们提出打造15分钟生活圈,考虑圈内市民生活需要、公共服务、安全保障,此外,就社区布点、医疗卫生设施、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做了规划。目前开始进入老龄时代,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17%,需要有相应的服务,还专门和民政局就养老设施进行规划。
11.两图合一为平台,构建多规合一的管控体系
综合规划管理,同教育、园林、体育等多个部门合作开展普通中小学、绿地系统、体育设施、消防等多项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形成多规合一。武汉市在全国首创多规合一。所谓多规合一,如果把城市看成印刷厂的纸,这些图纸就相当于印刷厂里的单色图,人们看到的那一张张美丽的画卷图,其实是多个叠起来最后出来的那张图。如果图里面有空白,就是还有地方没有考虑全面,如果有颜色混了,那肯定是出了问题,就不是一张图,不是多规合一。
五、当前正在做的生态修复规划
最后,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生态修复工作。首先,应和周边的环境整体进行考虑,提高站位,而不是就生态修复去研究生态系统。我到江夏区调研,发现江夏区花大力气整治4个矿山,整治后中间的水泥厂未动,只是把以前采矿挖的坑填土种树。中间的水泥厂不仅会影响山体,还会影响到纸坊镇、金口镇、汽车产业园的生态环境。如果能把矿山整治好,做成郊野公园,将来山体的维护费用低,而且还能形成区域特色。所以,规划要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来考虑问题,需要思考如何能让大家更好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需要保护与修复。作为生命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都和水相关。从三国时临水建城,到明清时依水兴城,到20世纪驱水迎城,现今凭水优城,要突出武汉水特色。针对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包括长江防洪、抢救废弃的矿山与水土流水、水质安全、水岸线综合整治、湿地安全、生态系统连续等6大问题,都要坚持系统治理和生态治水,实现人水和谐,实现清净的江河湖泊、安全高效的防洪设施、连续开放的蓝绿空间网络、和谐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独特的滨江滨湖城市风貌,让人更好地生活。
关于汉江,汉江在武汉市域内流程75千米,汉江的生态系统修复也应该好好规划一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治水、理水、护湿、复绿。一是岸线周边应该怎么处理,二是水系怎么整治,三是周边湿地怎么保护,四是绿化怎么恢复。汉江相对来讲比长江条件要好一些,被破坏、被侵占的要少些,所以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形成一个循环链,希望建设一个生态美丽的汉江,为武汉人营造一个和谐山水家园。目前汉江有多长的岸线要治理,我们已经做了摸底调查。
最后,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城市规划中,如果把城市的地、城市建筑看成一个人的话,只是从个人考虑,而没有考虑到整体,城市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要形成统一的理念,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最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1/14/26/28367.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25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2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