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平:城市区志编纂八谈

方东平:城市区志编纂八谈

方东平,1959年1月出生,湖北汉川人。大学本科学历,注册会计师。曾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城市区志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市地方志和年鉴学会常务理事。1984—1985年曾参与武汉市第一届基层修志工作。2001年至2012年任武汉市汉阳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先后主持编纂《汉阳区志》《简明汉阳区志》《汉阳桥梁小志》《晴川街志》《江堤乡志》等书和《汉阳年鉴》多卷;主持编辑《汉阳风物揽胜》《历代名人咏汉阳》《汉阳丛谈》《汉阳文史》等地情书刊;发表文史文章和方志研究论文共20余篇。曾被评为湖北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

各位专家,各位修志达人,各位老同事新朋友: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回娘家与大家相见,见到大家格外亲切。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区志的编纂”,我稍微限定了一下,题目是“城市区志编纂八谈”,主要讲以前编纂《汉阳区志》的一些做法和体会。理论性的东西基本不讲,概念性的东西几句话带过去,主要讲些操作层面的问题。

第一谈:何谓区志

区志就是城市区志,与农村的管理区和功能区不同,是指市所辖的行政区(也可以说建置区)官方所修的本级综合志书,属于综合类志,即一个行政区的一方全史。

城市区志中还有一些功能区的志书,如开发区、工业区、旅游管理区等,实际上兼有专志与综合志的性质。功能区的志书编修不在今天的讲座范围以内。

城市区志作为综合类志,与省志、市志、县志等综合类志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作为市辖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城建比较集中、文化比较繁荣,尤其是大城市的辖区,这应当是修志中要突出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省、市甚至中央在区域内有城市建设与管理、公用设施、经济部门(单位)、金融服务等功能性布局和驻地,市辖区财权与事权并不一致,使区一级的某些功能不完整,而作为综合性志书的区志,又要全面反映整个辖区的历史和现状,这种功能和体制的不对等性,省志、市志、县志都存在,但区志更为突出。比如说,各区的城市建设、工商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检查等等都是市里在管,这给区志编纂在搜资、组织单位志稿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不便,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志书的质量。当年,为了编纂《汉阳区志》中的金融(银行、保险、债券)部分,由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召集辖区的全部金融单位开会布置任务,区志办安排专人联络、指导、督促他们搜集资料、写成试写稿,再由区志办专人总纂成志稿。个别单位则要想办法去疏通。其他辖区单位则由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联系其搜资和成稿,搞不定的亦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完成。根据我们的实践,辖区单位的搜资和成稿,至少要耗费区志办三分之一的精力。

武汉市的城市区志编纂在全国是有地位和影响的。在全国第二轮修志中,武汉市的区志编纂开展得比较早,是率先全部修完区志的城市之一。中国地方志协会下面有一个城市区志专业委员会,是全国城市区志编纂交流、学习、研究的平台,全国大概有五六十个常务理事单位,武汉市青山区、武昌区、汉阳区是常务理事单位,汉阳区志办代表湖北省及中南地区是该专业委员会的会长单位(全国五大地区,一个地区推选一个会长或副会长),我曾有幸被推选为该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这是湖北省、武汉市的光荣,也是全市区志工作者的光荣。

第二谈:启动编纂

第一,启动前的准备,主要有七项:

一是区志办编纂人员的补充和培训。各个区志办人员一般只有四五个,有的区可能还有聘用人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区志启动时一般需要十人左右。培训包括参加省市培训、自办培训学习、组织外出学习等。

二是着手搜集资料。此时的搜集资料主要是为了编写大纲做准备,并且是一项贯穿修志始终的工作。人员到位后,就可以开始搜集资料。平时要多留心,包括报刊剪报、网络电子资料的搜集,购买书籍包括旧书刊,等等。随后根据本轮修志的时限和内容,有的放矢地持续搜资。

三是草拟区志编纂大纲。大纲是志书的框架结构,也就是篇目,这是最重要的、体量很大的核心工作。

大纲首先要体现本区的亮点,这是基础和前提。比如,硚口区的汉正街,现在的汉江湾;江汉区的现代制造业、金融业;江岸区的近代城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武昌区的首义文化、省会之都;汉阳区的山水文化、现代制造业;洪山区的大学城、科技城;等等。就是各个区一定要有一两项自己的特点。

其次要设计好篇目结构,我倾向于小类别的篇目结构。大类别的篇目结构,就是按照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六大类,我认为城市区志范围不大不小,大的类别并不好处理。比如城市建设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是放到哪个大类都不合适。旧志中一般把城建放在创置志单元,新志没有。第二轮《武汉市志》是把这一块与总类部分放在一起的。《汉阳区志》最初考虑按大类别结构设计,因许多内容不好归类,就改为小篇目结构。区志的篇目设计我还是倾向于采用小类别篇目结构,一般设20多章,操作性较强。对于第三轮修志的篇目设计,市志办2016年编辑出版的《武汉新编地方志目录》一书,收录了武汉改革开放以来所有新方志的目录,可为设计篇目大纲提供重要参考,是一部很实用的工具书。

四是要拟定修志工作方案,将区属各单位和辖区单位的修志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这两项工作要同时发文。再就是起草区领导在修志启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区志办领导的修志工作安排、讲稿等文件材料,以及做好全区修志人员首次培训会的准备。

五是要提请区委、区政府将修志工作纳入绩效目标管理。我认为这个绩效目标需要2到3年,重要的是区属每个单位都要有这项绩效目标,这是修志工作能否按时保质完成的基础和关键措施。必要时要请市领导、市志办领导出面,促使区领导下决心,及时决定。以前有的区只把目标任务下达给区志办,区属部门单位没有下达,区志办的修志工作很被动。

六是经费要足额列入财政预算。由于各个区情况不同,经费需求量也不同,所以强调需要足额的经费。

七是修志网络的形成以及补充加强。修志网络有时残缺不全,有的部门会出现修志人员变动调整,所以需要督促区属和辖区各单位将修志人员以及单位分管领导、行政办公室联系人确定并报区志办。

第二,区志编修的启动。

一方面是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和培训会。区志编修启动以召开动员大会为标志。可以采取上午开动员会,请各单位领导与修志人员参加,下午开始培训,请各单位修志人员参加的办法。

另一方面是组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区志办编纂人员按各自的任务分工及相应的指导单位进行具体指导;根据基层工作进展适时按战线、部门或街道举办培训会,具体内容包括各单位如何搜资、单位志稿大纲如何设计;等等。

修志启动的难易程度和区里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如果区里没把修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即所谓不被重视的工作),区志办把启动前的准备做得再怎么好,领导不表态,只能干着急。但我们要多做宣传,依靠修志法规的力量,依靠上级志办的力量,多想办法,抓准时机,用智慧启动修志。

第三谈:广泛搜资

志书搜资的量,有的说至少是成稿字数的7倍,有的说至少10倍。《汉阳区志》的搜资量据我估计达到了20倍。到了第三轮修志时,档案资料较多,资料渠道也更多,我认为应当至少在10倍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区志成书是150万字,那搜资至少在1500万字以上。一般来说,搜集资料要在本单位、区档案馆、省市方志馆、上一级专业部门和下级有关单位以及横向有关兄弟区等处搜集。除此以外,还有几个地方值得大家注意:一是图书馆、档案馆,要找与本区有关的书籍、实物、照片、图片等;二是报社,有些资料报社报道比档案更多,如长江日报社的电子文档,可以全文搜索相关内容,这当然需要付费;三是古玩市场的旧书报,要经常去淘;四是向社会征集资料、图片、实物等。在这个方面,新城区做得较好。

第四谈:全面试写

第一是辅导上路。针对不同工作进度,分别对不同战线、部门和街道制订出不同的辅导方案,采取专家讲授、小型培训会、编资料长编、面对面辅导、交流试写稿、上门督促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基层单位写好试写稿。在第一轮《武汉市志》的编修过程中,我就编写了资料长编,按照志稿的纲目列出所摘资料的目录及摘取的资料文字,再在资料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我认为不但各个单位要做资料长编,各个区也应该试着去做。

第二是专题研讨。按战线、分类型,分别组织街道(乡镇)、经济战线、城建战线、文教卫体战线、区直机关、辖区单位等类别进行试写专题研讨,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把写得好的单位的试写稿在研讨会上交流分析,供大家借鉴参考,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分享资料资源的目的。经过试写稿的初稿、修改稿、送审稿等几个回合的撰写、修改和打磨,使试写稿能达到内容翔实,基本上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至于文字表达不够流畅、体例不够规范等问题都可以后期再修改。

第三是组织评议。各单位的试写稿,需报区志办审定,完成修改后要组织本单位的老领导、老专家和现任领导、业务骨干及大事项的参与者、亲历者、知情者等对试写稿进行评议。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组织评议会,区志办要派专家、对口总纂人员参加,我们还曾经多次请市志办领导专家参加。评议会主要能够核实补充史实,对试写稿的结构、文字记述提出修改、补充、完善的意见。

试写稿评议要求大单位召开评议会,一般单位采取将试写稿发至上述相关人员进行审核,提出修改补充完善的意见即可。

《汉阳区志》试写稿的评议,组织了19家单位各自召开评议会,其余单位则由他们采取分发稿件,以征求意见的形式评议。

第四是绩效考核。按绩效管理要求,每半年组织一次绩效任务完成进度的检查,最好能将任务单列检查。这是一个基本措施,否则,修志工作就没有过硬的手段和保证。因为现在禁止多头检查,最好能和区委组织部、上级领导沟通好,将这一项检查权拿到手上。这一项一定要充分利用好,不要让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变成空壳。

第五谈:总纂成志

志书总纂即志书的总成,是将各分部或分志书稿汇总编纂成书。总纂是书稿编纂能否成功的关键。对社会主义新方志学的创建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董一博先生曾经说过:“一代之志需一代人任之。”他还说:“一代之志需一代人才治之。”说明了总纂及总纂人员对志稿成书的重要性。

一是分卷(章)总纂。对于如何总纂,方志大家章学诚有过精辟的论述:“分其部汇,首标目录,次序颠末,删芜撷秀,掇其大旨,论其得失,比类成篇。”意思是说:按部分将其汇集起来(就是分纂的意思),将篇目结构次序调顺,删掉无用多余的部分,保留精华部分,抓取要领,将各个类别进行统一。其中的“论其得失”有些争议,过去有的观点主张夹叙夹议,有的则反对在志书中夹杂主观评论。有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叙藏观点”,论“得”相对容易,论“失”就很难把握。记录历史的时候也可以加一点技术处理,就是多写原因。这就叫“观点藏于论述”,也可以藏于史实。所以“论其得失”虽然比较难,但只要把握好,还是能够做到的。最后四个字“比类成篇”实际上就是各个类别进行比较,结构是否一致、体例是否一致、每个章节每个分纂的内容体量是否均衡。这七句话是对比较成熟的志稿总纂而言的。区志的试写稿基础没那么好,但从总体要求上来说是适用的,要以这七句话为总纂目标。

分纂即按志书大纲结构,分篇分章(分卷)由志书分纂人员对各单位的试写志稿进行编辑和撰写,形成分纂稿。一般来说,只有少数单位的试写稿可以成为分纂稿的成型稿,比如军事志,比较单一。多数单位的试写稿不能成为分纂稿,这是因为试写稿是站在某一单位的角度和范围写成的,而总纂稿要按志书反映内容的要素进行分类编写。如银行业,各银行单位只写自己的历史沿革、机构演变及分布、存贷款业务等等,是分散的,区志则要按全区来记述银行业,这就要对各银行单位的试写稿进行综合、提炼、汇总(数据、资料、内容)、组合后进行撰写,撰写时进行大量的核实、补充工作,还要融合进区志办从区级层面及省市和横向各有关方面搜集来的资料。分总纂工作要在主编(又叫主修、主纂,实际主编、执行主编而不是挂名主编)的具体领导、指导下进行,主编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统揽全书,指挥分纂,具有权威性,世间流传有“众手修志,成志一人”的说法,虽有些偏颇,但也说明主编对成志的重要性和关键性。

在分纂过程中,区志办要组织多种活动,而不是任务一分,定下交稿时间后就不管了。要组织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活动,把总纂工作向纵深发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一是培训活动。这是一个经常性的活动,分纂人员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志书的质量,培训一般采取参加省市培训、请专家讲课、主编讲针对性问题、外出学习等,坚持培训活动不断。二是交流活动。一般每半月或一月组织一次分纂人员交流,了解动向进展,互相切磋,分析存在问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同时,主编要提出下一步分纂工作的具体要求。三是评议活动。一月或数月要将已编纂写出的分纂志稿拿出来评议一次,肯定好的方面,更多的是提出补充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及时推进志稿分总纂。

二是主编总纂。有的区是区志办的主任、副主任任总纂,有的区是外请的专家学者进行总纂。董一博先生说:“一部志书能否传世,关键因素在于主修和主纂,名志出于名手。”就是说志书可以成,但能否成名志、成为良志佳作,这跟主编的关系很大。

主编如何总纂,我在2011年写过一篇文章《主编总纂志稿如何“统揽全志,笔削全稿”》,当年在全省市县志书编纂理论研讨会上宣读交流。

分纂的成稿到了主编手上,主编负责进行全志的总纂。由于分纂者阅历、素质、水平的差异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分纂稿在内容的取舍、记述的角度、文字的详略、笔调风格、体裁运用、蕴藏观点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主编必须统揽整部志书,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在细微处着手,亲自动手动笔,对志稿进行全面系统彻底地梳理、调整、加工、提高,必要时恐怕要退回返工,有的还得主编自己重写。

主编笔削志稿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把握志书的客观性,消灭事实错误。我曾在一次全国城市区志研讨会上就《坚持求实求真,把握志书的客观性》一文的内容进行宣读交流。为了更好地消灭错误,必要时要安排阅历丰富、熟悉地情、特别细心、找错能力强的人专做志稿史实的核实、考证和纠错工作。

第二,统一收录标准。包括记述详略的合理性,结构布局的平衡性,敏感问题的谨慎性,人物收录标准的绝对性等。

第三,解决合理交叉、避免重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名叫《分清属性,多法并用,处理好志书编纂的交叉重复问题》。对于一部综合志稿,交叉不可避免,但要合理,交叉而不重复、不雷同。对重复记述,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法予以消除:一是“详略得当,散总分汇”,总的方面就记述少一点,提纲挈领,分类的方面就详写;二是“以性归类,专门记之”,就是按要素将其分类后对其进行专记;三是“交叉记述,各有侧重”,比如归元寺,它涉及到宗教、旅游、名胜、文物等各个元素,那就在写旅游的时候,只写旅游相关的内容,分开记述;四是“一处记全,他处参见”,就是在一个地方全部记完,其他再次涉及此处时就列个空目,写“参见某处”。

第四,解决记流水账的问题。流水账问题志书编纂中非常普遍,可以采取这几种办法予以解决:一是“按节点时间段分记”,明确时间节点,分阶段记述;二是“汇总归并,比较分析”,将类型相同的情况汇总放在一起,横向或纵向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加述特点”,在时间分段的基础上,每年(或几年一个阶段)写法不同,突出时间段内的特点;四是“略去一般”,共性的、不重要的内容省略;五是“列表”,每年(阶段)要素基本相同的,用列表的方式反映各要素,可以一目了然。

第五,抓住重点,凸显特色。可以运用下面的方法使志文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一是升格,比如像武钢、汉正街这种具有鲜明代表性的,作为单独的一个章节;二是前置,但要注意前置只能在同类里进行,必须符合志书编纂规律;三是加大着墨分量,将精华部分多写一些;四是语言色彩烘托,适当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避免干巴巴的语言风格。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达到体现地方志的本质特征,也是出良志佳作的重要手段。

第六,统一体例文风。依照志书行文规则和本志凡例,体例要一以贯之,最忌前后不一致。文风要平实,要磨平个人风格和色彩痕迹。

第七,精雕细刻,加工润色。增强准确性、可读性,包括重新遣词造句,提升语言品位,调顺感情色彩,对文字再加工、再整理、再锤炼,增强著述性、书面性(适当允许有方言,但不能通篇口语化)、严谨性,达到准确严谨、规范精当、简明扼要、文约事丰、语言平实、兼顾文采、亮点突出、画龙点睛、通俗易懂、流畅连贯。简而言之,三个字:信、达、雅。这和文学上的“信达雅”稍有区别。在这里,信,指的是不能存在事实错误;达,是指流畅、通达;雅,指的是兼顾文采,文学的修辞手法可以少一些,但也要有一定可读性。

第八,把握好政治关和保密关。凡例中所写的指导思想不是空谈,是指导全书政治倾向性的规则,既然提到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那就要真正坚持贯彻。一定要注意志书的政治思想倾向,涉密内容不要反映,比如说判处死刑多少人,等等。必要时请区保密部门审查把关。

第六谈:编纂辅文

辅文包括序、前言、凡例、目录、附录、索引、后记等。我于2010年写过一篇《浅谈志书辅文的编纂》的文章。辅文编纂的内容不少,也很重要。彩页比较特殊,既不属于辅文,也不是志文。

志书的辅文如人之上冠下履、左臂右膀,编纂得当既可以使志书总体结构更加完善完整,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方便地阅读全志,加深对志书内容的理解。辅文一般在正文前或后放,一般读者看志书往往先看辅文,如序、前言、彩页、后记等。辅文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可以吸引读者往下看志文。辅文体现了志书的品位,为志书增色添彩。下面从八个方面逐一介绍。

一、序言

一般请本地有名望者(过去叫乡绅)和专家学者撰述,也可以请本地在职主要领导撰稿。可以请多人作序,一般多为三四人作序。作序者要签名,签名字迹要规范不宜过于潦草,要让读者认得,如果确实认不清,又不便于重签,可以采取页下脚注的办法解决。

二、前言

着重写编纂志书的依据、修志的意义、编纂者的初衷,包括想要达到的目的、标准等,注意避免与序言、凡例、后记的内容重复、雷同。

三、凡例

反映志书的指导思想、断限、记述范围、文体、语体、资料来源、人物立传标准、行文规则规范,以及其他具体技术方面的规定。凡例是志书编纂的准则,应该在编篇目大纲时就确定凡例。有的同志不重视凡例,在志书编完了再加个凡例,甚至是照抄别人的凡例,这些都不可取。切忌从别的志书里照抄照搬,或者在编纂时不按凡例撰写。在撰写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要及时回头修改凡例。有些语言表述的统一规范和细节性问题可以在凡例里写明。

四、目录

章节体一般录到节,条目体应到目,一般三级,最多四级。目录应从志书中录出,出书前应与志书反复核对,包括页码,人物名称前后要统一,不能出错。

五、附录

附录主要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主文不宜编排、有存史价值的史料,也有的是为了更精炼而编纂的,内容如传说、轶闻、艺文(即诗文)、政府发布的重要文告(比如汉阳县撤县建区时的文告)、志书断限以外的史料(比如志书断限是2000年,但成书时已经2008年了,我们将这8年间的大事记作为附录,可以更好地服务现实,便于读者查阅,还有第一轮修志中漏掉、但又不属于第二轮修志正文以内的内容)等。注意附录与志文中的专记的区别,专记是志书正文部分,有时比一般正文还重要。

六、索引

索引比目录要细,其繁简要与志书的部头大小成正比,对于区志,我不倾向于编制过于繁琐的索引,比目录的规模扩大一倍的中型索引基本可以。出版前要将索引与志文反复核对,尤其注意修改后页码产生变动,需保持一致。

七、后记

后记侧重记述修志过程,表达编者对支持帮助修志的单位和个人的谢意,交代读志用志的注意事项。涉及到人事、机构、奖惩等个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时,要注明此类记叙内容不能作为执行政策的依据。撰写时要注意与前言在内容上的呼应与协调。

八、彩页

彩页是志书出彩的醒目抢眼的内容。由于一般读者阅读志书大多先看彩页,彩页应尽可能反映历史和现状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标志性建筑、重要人物活动、重大建设成就、重大事件图片、社会风土人情等。在搜集图片时要“广种薄收”,大量搜集之后再根据类别选取最有价值的。彩页应特别精致,图片质量要高,不能将就。我记得《汉阳区志》的送审稿到了分管区委副书记的手上,他当着我的面看了彩页,立即用笔划出20幅左右的图片,要求更换或重照,接着拿起电话要区文化局安排区文化馆的一位摄影师与我们一起解决图片的质量问题。经过更换和重拍后,区志的彩页质量上了档次。

第七谈:专家评审

专家评审是保证志书规范、提高志书质量和档次的重要环节。专家评审会的参加人员主要有:在汉大专院校史志方面的教授学者,如冯天瑜、严昌洪等;城市史、文史专家,如徐明庭、涂文学等;省、市志办领导专家;区老领导代表和本地文史达人,如区志办原主任等;全市各区志办主任。专家评审会至少开一天,让参会者人人发表意见。会上区志办人员要认真地听,不漏项地记录。会后对大家提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归类,在市志办专家的指导下,逐条研究解决的措施办法,制定修改、补充、完善志稿的方案并认真落实。

第八谈:清样校核

清样稿的校核即终校,是清除或减少志书硬伤、差错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因为志书一旦出错,错多了就是废品,“山高九仞,功亏一篑”,悔之晚矣,遗憾终身,即使差错较少,也是无法弥补,讹于读者和后人。我认为在出版前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校核三遍。《汉阳区志》只终校二遍,后来发现硬伤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如果再校一次,瑕疵会更少,这也是个教训。

最后附带说三句行话。

第一句:“有为才有位”。区志办业务单一,人手少,工作重要,但不是区里的主要工作。要开展好修志工作,除编纂志书外,年鉴编纂和出地情书(党史书籍)也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引起人们对区志办的注意,求得在领导干部群众中有一席之地。当年在区志的编纂过程中,如果不出《汉阳风物揽胜》《汉阳地名丛谈》《汉阳贱三爷图文版故事》《汉阳之最》等十几本书和《汉阳年鉴》,《汉阳区志》的编纂肯定会打折扣,这些书的编纂也确实感动了一些区领导。如《汉阳风物揽胜》请区委书记作序,序定稿后,书记在区委办公室亲自朗诵这个序,还指示要将该书作为会议礼品赠送客人。一位区委副书记分管史志工作七八年,刚开始不了解我们,但后来看到我们不断出成果,就亲自打电话给区财政局长,要求他们增加区志办的预算基数。区志成稿后,他就说,你们只管编好书,经费不用愁,我保证。还有一位区委常委兼区委办公室主任、区开发区主任,他经常说,区里没给区志办多少经费,但他们一出一本书,真是难得。他每年都给我们经费支持。

第二句:“智慧修志”。有为是智慧修志的基础和前提,智慧不是玩巧,实干出成果是最大的智慧,大智若愚。修志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要运用智慧去解决,比如要用省、市志办业务领导们的力量,还有社会力量、志办人员的社会关系和智慧,等等。如修志过程中遇到经费等困难,若把省、市志办领导请到区里来,在区领导作陪时帮忙说说,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或许大增。

第三句:“巧借外力”。就是要运用社会力量、资源修志编书。区志办只有四五个人,新城区有的多一点,但远远不够。修志启动后,加上长期聘用的也只有八九个人,总是人少事多。所以要在多争取经费的情况下,多聘用人,多把活包出去,让社会的专业人做专业事,既用了人家的力量,又用了人家的智慧。比如说区志办用了5年多的时间,开展旧志整理,校注《新辑汉阳识略》,累还不说,还担心水平不够做不好,如果包给大学从事古籍研究的教授专家们去做,省力又省钱。听说各区要全面铺开编修街道志,我看可以采取包给社会力量编纂的模式。现在各区、街道单位经费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区领导、区财政还是支持编书修志的。所以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将项目包出去一些,是个好途径。当然包出去后,也不是不管,我们要管篇目、管审稿,要把关,多研究琢磨,少做具体事。以后到了用智能机器人修志的时候,我们更是要这样。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1/14/37/28388.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36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