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强:新时代武汉志书质量理念发展趋势

方耀强:新时代武汉志书质量理念发展趋势
方耀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多年从事武汉地情与城市文化研究。在武汉市第二轮修志中主持《社会科学志》,主笔《武汉军事志》《武汉市志·政治体制改革志(1980—2000)》,受邀担任相关志稿评委。主编《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年鉴》,编辑《武汉百科全书》。发表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百余篇(份),所获相关奖励十余项。现参与和主持的主要项目有《湖北航运史》《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道志》《东西湖区常青花园年鉴(续编)》。获市人民政府专项津贴。

本次方志讲堂,地方志办给的题目是“志书质量”。早在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就曾制订《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这是继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之后,为确保地方志书编纂质量而出台的法规性文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书,确保志书质量标准化,必须以此为基础。在此前提下,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何认识志书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志书质量,是指志书从资料收集到篇目设置、从资料长编到书稿撰写、从志稿初成到审读审评、从“齐清定”稿到完整出书,这样一个从阶段性到全程性的过程质量,最终为成书质量。广义的志书质量,除包括以上过程和结果,即共性要求外,还应包括不同志书的特殊质量要求,以及志书成果的运用、转化和拓展,是“存史、资政、育人”的综合质量要求,即要达到既定的修志之目的。同时,地方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要体现出一地志书的地方特色质量。

所以,我对志书质量的定义给予延伸,选题为“新时代武汉志书质量理念发展趋势”。对此,我有如下理解:时间阶段所处是“新时代”,空间环境所在是“武汉”,核心内容所寓是“志书质量理念”,前瞻问题所向是“发展趋势”。在这个总题目下,作为非专业人员,从自身经历入手,兼及史志鉴近亲文体,谈谈个人的三点体会。

一、我与志书的情缘所在

走进今天的讲堂,能与大家在一起,其实是一种缘分。人生旅途,真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缘故会踏进一条河,什么时候会沾上一身水。踏河是缘分,沾水也是缘分。我与地方志是一种沾水的缘分。这种沾水的缘分,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即相识相敬、相敬相亲、相亲相守。

(一)相识相敬

相识相敬于20世纪之末,至今已经20年。1997年前后,武汉市社科院开始编纂《武汉百科全书》。由于查找资料的需要,我开始认识《武汉市志》。踏进这条河,我就为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折服。凡所涉及的与百科全书相关的志书我都进行了认真阅读。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大家赠送给我的一些志书。从而使我结识了《武汉市志》之《科学志》《教育志》《文化志》《体育志》《卫生志》《城建志》《军事志》等,同时也使我相亲于赠书的同志。这些同志既是百科全书的作者,也大多是第一轮修志的老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许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神。地方志号称“一方之全史”,是“地方百科全书”,它全面记述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既往历史,是重要的地情资料书。相识相敬阶段,使我认识到,地方志是一座宝库,是地方百科全书,它所包含的地方知识,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可以这样看,一个地方志专家可能难以成为地方领导,但如果地方领导熟悉地方志,确实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地方领导。这是毫不夸张的。

(二)相敬相亲

从进入新世纪后的2002年开始,到现在已至少15年。2002年,武汉市开始第二轮修志。或许基于我对武汉市情的掌握有点基础,社科院委托我主持《武汉市志》“社会科学篇”的编纂工作。同时,应武汉警备区邀请担任《武汉军事志》主笔工作;应地方志领导邀请,承担《武汉市志》“政治体制改革篇”撰写工作。三部志稿总字数为40多万字。其中,“社会科学篇”是我带着3个同志共同完成,由我主编;《武汉军事志》由我主笔,几乎是一个人独立完成,而《军事志》因其特殊性,又分为公开和内部两个版本;“政治体制改革篇”,市志办在商请几个相关部门没有结果后找到我,当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志办领导亲自出面,我不好不答应,最后终于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

以上各篇,除“政治体制改革篇”由吴明堂处长增写一章外,在篇章结构和文字上没有大的变动。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篇”是在全国没有先例情况下进行的。据当时的市地方志办领导说,可能只有一个地方设置了这一篇,有风险,但又不能回避。怎么办,我掌握一条,“述而不论”“志而不论”。“政治体制改革篇”写出后,志办领导还是略有担心,虽然评价“写得好,不用可惜了”,但要用它又怕有风险。经过反复考虑,最终还是全文使用。直到今天,至少我没听到异议。

在这期间,我还承担了武汉市13个区的《军事志》和湖北省几个地级市《军事志稿》的评审工作,参加《武汉市志·总述》前期审读,对志书质量问题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对志书编写质量有了一点发言权。

这是我和地方志走得最近的一段时间,或者说是“蜜月期”,20年中大概也就这一段“准专业经历”。

(三)相亲相守

我是从事社科研究工作的,不能脱离本专业研究领域,不能脱离对武汉地情和城市文化的关注。其中转化是关键。从第二轮修志起,我开始注重成果转化和拓展。借助学习和编写地方志所得到的知识和方法,出版《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年鉴》《金口,中华名舰第一镇》《中国冶建第一军》;发表一些相关文章,比如《金口:未能遗忘的历史文化名镇》《武汉方言何以彰显城市魅力》《三问汉正街》《对黄陂木兰传说“申遗”的几点看法》《近代武汉建市以来的历史观照》《回望政协三十年》《面对汉正街的历史思考和现实思辨》《武汉城市史学家皮明庥访谈录》《关于彰显中山舰精神的外延思考与建议》《首义精神震古铄今》。同时,利用武汉地情知识做了一些专题片和展览,比如《情系长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武汉》(展览、电视宣传片)、《大城崛起》(电视片)、《科普远航》(武汉科技馆专题宣传片,两部)、《凤舞九天》(武汉天河机场T3专题宣传片),以及武汉英模馆的前期策划。

多年来,我在史、志、鉴三个领域都有涉足。目前承担的项目主要有:《湖北水运史(1949—2015)》《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志》《武汉市常青花园社区年鉴》(续编)。

从“新时期”走进“新时代”,我们都要坚守理想,珍惜情缘,在相识相敬、相敬相亲中长相厮守,走进“相亲相守”。这应该是提高志书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志书质量面面观

志书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编修地方志必须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证志书的质量。首先是落实《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以下简称《质量规定》)要求。《质量规定》共9章50条,我理解为三大部分:一是志书的内容,二是志书的观点,三是志书的规范。谈地方志质量离不开对《质量规定》的遵守。拓展思维,我对志书质量问题的理解有三个方面,一是共性而言,说说“一般志书的编辑成书质量”问题;二是个性而言,谈谈“不同志书的设计特色质量”问题,三是利用而言,讲讲“既有志书的成果利用和转化质量”问题。在共性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的志书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既有的志书有它自身所应有的特殊的质量要求。

(一)一般志书的编辑成书质量

但凡志书,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质量规范。质量规范既是志书之所以作为志书,又是志书之所以作为公开出版物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质量要求。

1.坚持志体要求

从志书的个性特征看,我认为首先必须坚持这一要求。文各有体,志为一体。如果不坚持志体,志书和其他文体就没有区别,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是: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一本好的志书,必须符合以上总体要求。其次是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要突出两点:一是坚持志体,即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二是内容完整,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这是志书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

2.坚持出版规范

从共性要求看,这也是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编辑出版,必须符合国家关于出版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其内容包括出版(含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电子出版物)、印制、版面格式、开本、编辑校对等多项规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随时跟进出版新规定(如《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新版《标点符号用法》)。这是整体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比如说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必须坚持。曾经有过“无错不书”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一些出版物,错漏百出,随处可见,几为废书,甚至在专业领域获奖,这就非常不可理解了。

当然,我们有多音字,也有近义词、同义词,特别是同义词,在同一本书中要坚持“从一而终”的原则。比如,“唯一”与“惟一”,过去用“唯一”,后来用“惟一”,再后来时而强调“唯一”,时而又强调“惟一”。其实,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1417页分别对这两个词的解释,就该有所明白。“【唯一】属性词。只有一个;独一无二: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他是我唯一的亲人。也作惟一。”同页注:“惟一,同唯一。”作有互见互释。但是,我们有的出版社编辑将这两个词,常常改来改去,啼笑皆非。其实,要懂得这两种用法是同一个意思,建议采取同一原则、初用惯例,“一唯到底”,或者“一惟到底”,不要改来改去,让人无所适从。

3.坚持事实为本

从事实本身来看,必须谨防写作和编辑过程出现问题。提高出版质量,要将错误消灭在写作阶段,消灭在编辑阶段。

(1)注意事实发生的本源。比如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问题。1979年7月1日,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在这之后,地方才设立人大常委会。所以,2009年各地隆重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但是有的成书中竟然写着市级城市“1979年恢复人大常委会”。

(2)注意事物发展的变化。比如人民公社取消的时间问题。人民公社取消的时间为1983年。但是时至2002年,有的作者还用了某某古代遗址地处某某人民公社的说法。其他还有,“襄樊”改名“襄阳”,“沔阳”改名“仙桃”,黄陂区石门乡并入长轩岭镇(2000年)、和平乡并入三店街道(2001年)等,在特定时间里,就不能在相应的行政地名上使用前者。因为这时的事实已经发生变化。

(3)注意事体发现的最新成果。比如神农顶的高度问题。2012年3月,我在审读湖北省一套地情书稿时发现,作者所记仍然为3105米。实际上2011年9月21日,湖北省测绘局即发布湖北省7座名山最新测量高度数据,其中,神农顶3106.2米、武当山天柱峰1612.1米、大洪山宝珠峰1051.4米、九宫山老鸭尖1656.6米、罗田县大别山森林公园天堂寨1724.1米、长阳天柱山1425.3米、长阳武落钟离山354.3米。作者和编辑都应该关注事物发展的最新变化。现在电脑搜索很方便。对于重要数据、重要事实,在出版之前搜索一下,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大有好处的。

再举一例。武汉市的面积是8494平方千米,但武汉市的出版物上(包括报纸、书刊、地图),曾经有两种说法,一说8467平方千米,一说8488平方千米。而在民政部编写的《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标明的数据又是8406平方千米。“8406”“8467”和“8488”,在一定历史时期曾经是合理数据。如果稍稍查一下资料就可避免错误。后来确认为“8494”,原因是原武汉市处于鄂州的1块“飞地”刚好是6平方千米,8488+6=8494,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当然,前年进行地理国情监测,武汉市面积又有了新的数据,包括“飞地计算”,飞出不算,飞进算,整个数字好像是增加了。

4.谨防电脑惹祸

新时代电脑使用将更为广泛。从录入特点看,必须谨防电脑运用中的错误出现。我们早已告别“铅与火”,进入电脑录入和电脑编辑时代。这个时代与曾经的“汽车与骡马车,甚至手推车并存”的时代一样,一部分老同志还不会使用电脑写作,有的领导也不会使用电脑。进而出现一些阶段性的问题,即电脑打字和电脑编辑带来的问题,叫做“都是电脑惹的祸”。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从规律上探寻找原因,给予解决。

(1)注意看清手稿。电脑在普及,手稿也存在,这是事实。面对手稿,尤其是字迹潦草的手稿一定不要看错。比如人名错误,杨振兴,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木字旁,误为提手旁,成为“扬振兴”。比如电子版上“大空”二字,怎么也说不通,原来“家”与“空”,为二笔字码输入,首个字母都为“P”,但第二个字母“E”与“W”紧邻,手指落在“W”上,形成“空”字。类似如此的重字、错字、脱字等,以及各种张冠李戴,主要出在手稿转为电子版的过程中,由于作者之外的“他人打字”、出版社外的“社外加工”而造成,但会给后边校对编辑等带来麻烦,稍不用心,就会出错。

(2)注意电脑录入的特点。电脑录入十分快捷。第43届“国际速记大赛”上,一位捷克女秘书以平均每分钟准确无误地敲下807个键的惊人速度获得打字组的冠军,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2016年“亚伟杯”绍兴市速录技能竞赛,一位法院书记员以每分钟333字的成绩获得这一类别的第一名。但是有一个问题,不管哪种输入法,拼音也好,五笔也好,都有大量重码,相对而言,五笔还好一些,但也不可能全部避免。以五笔为例,比如“TEFC”,第一位是“透支”,第二是“航运”;“IPSU”,第一位是“学校”,第二位是“党校”;“IPTV”,第一位是“党委”,第二位是“常委”。这就要靠记忆。同样,“大家”和“大空”,也可看成是代码选错了。其他如“区划”“敬慕”等也是一样。同样,拼音输入法,或其他输入法,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3)注意电脑编辑的特点。一是注释错位。一位省志名人的专集,除了第一个注释,后边的注释全部错位,结果功亏一篑,遗憾不可弥补。二是编号出错。文章编号自动生成,文本转换纯文本后,有些编号就没有了,这时候就要对照原文给予恢复。三是电脑不认。比如经常看到打印文稿中有“问号”“中圆点”或是字符空白。为什么?电脑不认。一个程序有一个程序的识别,存在某种程度的互不相容;越是高级程序,越易报错,越不容错。如果以为前面版本无甚问题,再不需要进行检查,最后很可能出错。

(4)注意电脑使用的技术积累。结合武汉地名生僻字问题说说,就是如何正确标音和打字打不出来怎么办。一是标音问题。比如,沌(读zhuàn,不读dùn)阳;谌(读shèn,不读chén)家矶,《辞海》就是这样解释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谌的解释:【shèn】:姓。奓(读zhā,不读zhà)山,地名,在湖北省武汉市。二是打字问题。有些字在一种输入法中打不出来,可改用另一种输入法试试。比如,“硚”,拆字可为“DTDJ”,但在五笔输入法就是打不出来;前面的“奓”字,拆字可为“DQQU”,但五笔打不出来,怎么办?改用拼音输入法,就解决了。据我多年经验,涉及武汉的一些生僻字,包括地名、人名,用拼音输入法都可以解决。

需要说明,成书质量的问题例证,只是我所经历中的很小一部分。最早的例子发生在20年前,至今不忘。20年间,错误例子不断,常常心存隐忧。到现在,还会经常遇到,比如,最近审读《武汉绿色工业指标体系研究》,涉及地情的就有:将不属武汉企业的黄石新冶钢(原黄石钢铁厂)、格林美及退出武锅的阿尔斯通纳入武汉产业范围。如果不加辨析地引入志书,就会造成源头错误。所以说,研究人员及修志人员,首先要有学者良知,忠于事实,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还历史于真实。

提高成书质量,我还想与大家分享几点体会。作为史官,既有撰写,也有编审。第一,从编辑与审读的态度上看,我们既要有学习的态度,也要有置疑的探究,凡是自己读不懂的,理解不了的,都要反复斟酌,认真核实,即使是出版社编辑改过的,也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而不是照着版本简单核红。第二,从工作方法上看,要注意审稿成果的积累。比如,我有一个习惯,凡编凡审,都要有一个笔录,从政治观点到篇章结构,从事实核对到字词句的把关,择要记录下来,对别人是一个有责任的明示,对自己也是一个有益的积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第三,关于“了”与“的”的使用问题。我的观点是能不用的尽量不用。胡乔木曾说,传记是过去的事,都用过去式,时态必须是一致的,尽量不用完成式的“了”字,如是用“了”,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了”,结果没完没了,比如,“出发了……占领了……建立了”。在志书传记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至于“的”字的运用,试着删去一些,或许会更精练。

(二)不同志书的设计特色质量

目前志书分类,既有地方志,如省志、市志、区(县)志,还有部门志、行业志,都有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上述之外,还有风物志,比如《湖北风物志》;还有市场志,比如《汉正街市场志》;还有村志,比如沌口的《新华村志》。从自然与人文而言,还有《武汉市地名志》《武汉市湖泊志》《木兰山志》等。不同的志书应该具有不同的设计特色。

这里,重点谈谈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的街道志的设计特色与质量。2017年,武汉市地方志系统部署志书编修工作,推动纵向延伸,打造特色专志。标志之一,就是志书编修由市、区两级延伸至市、区、街三级。街道(乡镇)志编修工作全面铺开,全市11个区已经安排落实编修任务。江岸、江汉、汉阳等区政府对街道志编纂工作专门发文进行部署;硚口区建立“工委主导、行政主力、专班运作、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武昌区实现街道志编修工作“四有”,即有领导负责、有机构实施、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14部街道志全部进入编写阶段。

《江岸区全面推进街道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为扎实推进本轮街道志编纂工作,全区街道志(包括百步亭花园社区志)编修工作于2017年6月全面启动,原则上2020年底前均应完成志书编纂出版任务,有条件的街道也可适时启动村、社区志书编修工作。

街道志编修工作的全面启动,表明武汉志书工作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整个志书修编工作已经具有30年多年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已经产生较为成熟的做法和宝贵经验。面对全市街道志编修工作启动的新形势,乃至提出可适时启动村志、社区志书编修工作后,如何编好街道志,编好村志、社区志,提高这些志书质量,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街道志毕竟不同于其他志书,起步晚,事物新,成规少有,规律特殊。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学习《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并提出几个问题。

1.关于街道志质量规定问题

《质量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方志书,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志书。”当然,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所发的通知中也提出:“部门志、行业志、乡镇志等志书的质量要求,可参照本规定有关条文执行。”《质量规定》范围没有包括街道志,至于“可参照执行”,主要还是从成书质量上提出来的,其设计质量有什么要求,应该遵照省市相关规定,继续在实践中作出有益探索。

2.关于街道志成书特色问题

《质量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这里涉及特色问题。街道志在一般方志特点上,还有没有自己的特色?由此延伸出几点与街道志质量或特色相关的问题:

(1)以事物升格求特色。升格是突出反映一个地域或一个专门行业特色的一种手段。升格要科学、准确,升格的内容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地位,摆得恰当。在《花桥街志》纲目设计过程中,看了一些资料,对此有一点思考。如首轮上海已出版的区志把某些对区情发展产生过重大作用的重要事物升格为篇,例如静安古寺、闸北上海火车站、南市老城厢、卢湾革命史迹等。二轮续志《杨浦区志》把五角场市商业副中心升格为篇,放在显著的位置,以显准确、科学、合理性要求。这虽然是从区志而言的,但对街道志特色探索应该是有启发作用的。

(2)以部类排列求特色。升格后的几大部类排列次序,不必强求一律。省、市及区、县志篇目一般分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五大部类。排列次序应根据地情特点,按重轻次序排列,不必强求一律。有的认为,现在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应把经济部类置前,这恐怕不能机械理解。因为各地区的情况多种多样,发展的基础、规模、速度、优势各不相同。如首轮上海《静安区志》是将静安古寺作为开头第一篇,因为静安古寺的兴建与发展,带动商业、文化、交通、社会的发展,才有静安区境内的经济、文化、社会繁荣,所以将静安古寺升格为篇并且置于篇首,故在志稿评审时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是适当的。再如海南省是个生态省,重点是发展旅游业,《海南省志》把旅游业置于优先的地位也是合乎志书规范的。还有某些畜牧地区的县市、沿海地区某些以渔业为主的县市,如编纂志书把畜牧业、渔业置于篇首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部类排列,对街道志特色探索也应该是有启发作用的。

(3)以减少共性求特色。街道一级地域范围有限,有些问题不好写,或者说,花了很大劲头写出来后实际意义不大。以花桥街道为例,面积3.96平方公里,范围有限,地理和地质结构十分单一,如果大讲地质地貌,很难。在区域上讲清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是汉江古河道的一部分,演变为后湖,后因张公堤之建而干涸,花桥在其边缘一侧,与汉口最低处黑泥湖相距不远,是否就行了?否则,抄来抄去,吃力不讨好。

(4)以减少专业求特色。有些行业不能讲得太多,因为有专业志,农业志已经讲了,工业志也已经讲了,在街道志中不需要大讲。大讲特讲详细记载显得累赘。减少专业,并不是不讲专业。目前中心城区相继“脱农”“脱工”,重在服务业,大有文章可做。做了一堆减法之后,可以在服务业上做加法。做加法与做减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两者处理得好,就能相得益彰。

(5)以观点统帅求特色。志书观点统帅志书内容。《质量规定》首先就讲观点。有人认为,地方志书是资料性的著作,没有政治性,只要客观记述就行了。其实,志书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不会没有政治性。从哲学上讲,观点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政治上讲,观点就是政治态度。我们修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书,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总体上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带观点修好志书,会有问题。比如,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急剧变化,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但矛盾仍然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修一部志书,就要把人民生活的发展变化、社会风貌的移易变迁展示出来,把一个地方的市民创业、新市民创业的经历、取得的成就、人生的追求展示出来。志书关于全民创业这一块内容的记载渐渐多起来,这就是观点在起作用。我认为,街道志的篇目设计特色,至少可在社区治理、居民服务、生存(生态)环境、街区人情、风俗演变等方面大有作为。

观点统帅,必须建立在所记区域(部门、行业)的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基础之上。胸无全局,则笔难点墨。具体到《花桥街志》的观点统帅和发展大势问题,我以为,花桥街原为汉口东北部的一个农业区。从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的主要轨迹向上尽量追溯,初为河道、后为湖区(汉江改道结果),后来干涸为水陆相间、以水为主、种植业和养殖业兼有的荒湖郊野(张公堤修筑的结果);武汉解放后,人口居住渐密,农业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城郊结合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独立建街,成为新型居民区(可能是继改革开放初期鄂城墩新型居住生活区建立以后的第二个新型居住生活区);21世纪开始,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随着“三旧(旧城、旧村、旧厂)改造”,退二进三,村改居、旧市场迁出等的进行,目前发展成为地处中心城区、从新时期走向新时代的新型街道。不管怎么写,如果没有这一大势特点,就很难成为一部有特色的街道志。总之,在基本站位上,街道志的篇目设计和部类排列要体现街道特色,既区别于市志区志,也区别于其他街道志。

3.关于街道志成书质量问题

提两点建议:

第一,街道志成书名称问题。《质量规定》第三章体例第十条:“志书名称以下限时的本行政区域名称冠名。其中,市辖区志书在本行政区域名称前冠以上一级行政区域名称,如‘××市××区志’。”第二轮修志,武汉市的区志是以“××区志”直接冠书名的。目前街道志是依照这一方式冠书名,还是上冠一级或上冠两级,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街道志地图制作问题。地图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区域缩小,其地理信息更为详细,更为丰富,更为实用,更为亲切。目前各街包括社区都有自己的地图或示意图,但制作方式不统一。建议由市志办或区志办统一制作,主要是为了遵守法定要求,同时也能减少错漏,还可节约经费。

总之,街道志的全面启动和即将首次成批出版,已经成为武汉地方志系统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一个新标志。从这样一个特定时期开始,加强理论探索,加大指导力度,将街道志修编质量摆上突出位置,是在新时代整体提高武汉地方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

(三)既有志书的成果利用和转化质量

2014年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志书成果转化首先是向利用转化,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提供给领导利用,提供给研究人员利用。除此,还应该利用地方志资源,注意推向社会运用。归纳起来,就是在存史、资政、育人上综合发挥作用。

1.提高志书的直接利用效率

志书的利用可以面向领导,面向专业人员,面向新进人员。最近去一个省级部门的史志鉴资料室,资料管理员说这资料室自从建立,基本没人来查过资料。重视程度可想而知。至少新来领导、新来人员应该多了解一下本地区、本行业的历史。

2.扩大志书的社会转化成果

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加快方志馆、博物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地方志、传播地方志,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读志”“传志”“用志”,用历史的智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3.探索志书的多种转化形式

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读志”“传志”“用志”,要探索和创造新的形式,比如市地方志办的“百姓看武汉系列”、普及性讲座等,创造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宣传和拓展。武汉地方志要为当地居民服务,要为记录和宣传城市化进程提供“乡土教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史资政育人的强大“推进器”。

三、在提高修志人员素质中提高志书质量

质量问题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客观问题是社会发展变化很快,主观问题是人员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跟不上。怎么解决?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下,在提高修志人员素质中提高志书质量。

(一)客观问题:社会发展变化太快

时代发展变化太快,怎么快?改革开放40年,体制机制变化,从计划经济走上市场经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单位人变社会人。经济地位变化,中国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战略布局变化,紧跟雄安新区,中央又提出建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地理信息变化,城市地图更新跟不上发展变化的速度。以下略举几方面例证:

1.行政区划变化

湖北省内襄樊改襄阳、荆沙改荆州,沔阳改仙桃、蒲圻改赤壁,复置随县,等等;武汉市内汉阳县改蔡甸区,武昌县改江夏区。街道乡镇变化:武汉市进入新世纪后,不仅有两轮大的乡镇撤并,还有乡改镇、乡镇改街多次变动。例如,2016年,武汉市行政区划变更情况较多。蔡甸区撤销玉贤镇,设立玉贤街道办事处;蔡甸区撤销索河镇,设立索河街道办事处;汉阳区将晴川街道办事处和月湖街道办事处调整合并为晴川街道办事处;汉阳区将建桥街道办事处和翠微街道办事处调整合并为建桥街道办事处;汉阳区设立龙阳街道办事处和四新街道办事处;青山区将现冶金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建设十路以东、武九铁路以南、武钢二号明渠以西、与洪山区和平街道办事处相连界线以北区域划归厂前街道办事处管辖。

2.单位名称变化

计委改发改委,又纳入物价局。文化局从单一的文化局合并为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后来又改为文化局,几块牌子同时并存,叫作“一门两牌”“一门数牌”。目前,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这些情况要及时掌握。

3.地名道路变化

道路命名的随意性太大,改变太多,比如井南大道改和谐大道。还有什么前站后站等等,使人眼花缭乱。

4.企业名称变化

最显著特点是企业名称拉长,什么集团公司、公司集团;公司下面还有子公司、子子公司,还有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等。比如,武汉新世界康居发展有限公司,其实就是康居公司,加上“武汉”和“新世界”,是为了体现两个投资主体。十分复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

(二)主观问题: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涉及专修人员与非专修人员、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人员的责任心问题。

1.专修人员与非专修人员

志办人员编制有限,工作任务重,区志办加挂党史办牌子,既要写,还要有指导。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由志办外人员参加。非专修人员问题复杂。第二轮修志,我在市直一个部门看到过初稿,就是大事记改成资料长编,到最后出版,还是资料长编,就是处在编修的中间阶段成果,而不是最终成果。如此这般,质量保障从何谈起。

2.年轻人与老年人

年轻人不了解过去情况,现实情况又变化很快;老年人了解过去,但较少与社会联系,对现实变化了解不够。这就产生一个矛盾,如何从历史走近现实,如何让现实观照历史。两者结合不好,势必影响志书质量。

3.不同人员的责任心问题

由于不是最终的编审者,不用接志书出版的“最后一棒”,所以弄个资料长编也无妨,只是苦了志办编审人员。整体出版计划是“硬道理”,最后只能编年而已,当然影响志书质量。反观之下,原来的志书几乎都是本单位人编,比如我在前面所说的那些同志,当时都没有退休,但从事编志工作多年,有事业感,有责任心,最大特点是认真,是“拗劲”,现在不同了。如果不是严格的绩效管理,推动起来还真难。

(三)增强修志精神,提高修志人员的境界追求

广义的社会科学包括志书修编及其研究。在组织机构上,社科院与方志组织具有近亲关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是国务院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代管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承担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全国地方志工作的职责。社科研究人员与方志专业人员也多有交集。社科研究与方志专业就是一家人,就是一家亲。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我与志书结缘20余年,有一个深刻体会,这就是:在实践求真、科学求真的前提下,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境界,借用古代学人的治学态度拼凑四句话就是“坐得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一句空。世事洞明皆学问,衣带渐宽终不悔”,就是要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共同弘扬“坐得十年冷板凳”的勇于奉献精神、“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追求精神、“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终身学习精神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乐观主义精神,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则是要耐得住寂寞,有时甚至要耐得住孤寂,在孤寂中成就学问。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回到志书质量的原本概念。广义的志书质量以狭义的志书质量为基本保障。作为出版物,志书要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目的,必须以正确的观点、合规的体例、客观的内容、明确的记述、准确的资料、规范的行文、法定的出版为基本要求。环环相扣,非此难保质量。多年来,我参加过不少的审读、评审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既有历史,也有现实,体裁包括课题、选题、论文、研究报告,形式包括书报刊、电视片、展览、演讲稿等。深知“码字”的问题和难点。了解这些问题,于写于编于审,都是大有益处的。

必须说明,成书质量问题,其实是出在成书过程之中。我们的责任,就是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消灭在过程之中,体现作书人的良知,维护读书人的颜面,维护志书编辑出版的形象。

最后,再回到“新时代武汉志书质量理念发展趋势”题目上来,新时代武汉志书质量理念发展,要从《志书质量规定》的基本规范出发,前进到所有志书领域,当前要着眼于现实,前瞻于发展,突出两个重点,即一是抓好武汉街道志质量,在方志事业的纵向延伸上创造新的成果;二是要抓好武汉志书的利用质量,进行深度开发,创新服务新时代武汉的发展空间;三是要遵循一个规律,即是要通过增强修志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武汉各类志书的整体质量和发展质量,以无愧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规律所在,也是大势所趋!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1/14/41/28393.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39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4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