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程涛平,1950年生,湖北新洲人,师从中国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是中国老三届知青自学成才的典型。1989年调到中共武汉市委研究室,从事武汉经济的超前研究。1995年调到武汉市计划委员会任委员,长期分管高技术和社会事业,策划武汉市重大交通工程和重大文化工程,筹划建设武汉长江隧道、地铁及“武汉·中国光谷”等。先后兼任武汉市地铁前期工作办公室主任、武汉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中山舰办公室主任、盘龙城办公室主任等职务。2008年,任武汉市发改委巡视员,兼任武汉市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先后参与、策划和建设武汉东湖磨山“楚城”、武汉黄鹤楼公园、龟山“三国城”、汉口江滩、汉阳“大禹神话园”、中山舰旅游区等文化工程。退休以后,潜心著书立说,以一己之力撰写了多卷本《楚国通史》,其中第一部《先楚史》约140万字,为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历年出版的主要史学著作有:《楚国农业及社会研究》《再现楚国》《重阳节与楚文化》《大禹故事》《程涛平史学文集》《先楚史》等,主编20册200万字大型《楚文化知识丛书》,其中《楚国农业及社会研究》被列入湖北省《荆楚文库》。曾经担任的社会职务有武汉楚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中山舰研究会副会长、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现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文化院院长。

楚史在历史研究里面的专业性相当强,属于先秦史的范畴,在先秦史里面又属于诸侯国的国别史,比较偏,所以我一般很忌讳讲这个。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这4个省是楚国的腹心地带,作为湖北人,特别是从事地方志工作的,还是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内容。最初接到电话,我很犹豫,因为退休以后,就集中全部精力撰写《楚国通史》一书,来讲课的话,总要耽误一点时间。但是后来一想,应该和地方志的干部切磋交流一下。

在正式讲座之前,先介绍一下我是怎么走上楚国史研究道路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全国刮起楚文化研究的风潮。我本人1980年通过考试进入湖北省社科院,被分配到《江汉论坛》杂志当历史编辑,当时分工负责的稿件,一类是先秦史,一类是近现代和党史。按照这个分工,我接触到了很多研究楚国史的专家,加上我一直对历史很感兴趣,自己也阅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也尝试自己写,所以我算是从1980年开始走上楚史研究的道路,也就是曾侯乙墓发掘四五年以后。1983年,我写的第一篇论文《春秋时期楚国的平民阶层》在全国历史期刊中级别最高的《历史研究》上发表,并获评全国优秀论文奖。我没想到能够评上国家级大奖。当时全国一共12篇,湖北有2篇,包括章开沅先生的一篇。我们一起作为湖北的代表去北京领奖。章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他动员我报考博士,这样我就成了华中师范大学张舜徽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是《楚史稿:楚国的农业及社会研究》,30万字。博士毕业后,武汉市政府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武汉市经济做超前研究,当时的市委组织部去省社会科学院挖人,借此机会,1989年,我就到了武汉市委研究室。1995年又到市计委,即后来的发改委,分管文化、科技等方面。我认为老三届这一代,60岁以前在办公室处理各种政务,服务社会;60岁以后还要继续努力,为中华民族做更大的贡献。所以我定了个目标:写《楚国通史》。退休以后,我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楚史研究。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有关方面都很重视这个课题,2016年8月《楚国通史》的第一部《先楚史》交稿后,武汉出版社就把稿件送交国家级的评审,很荣幸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有关方面要求我一定要把《楚国通史》的后面两部写完。我完成的第一部是《先楚史》,就是楚国正式建国之前的历史,武汉出版社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争取国家级大奖,要求一个字都不能错,故出版周期一次又一次拉长。《先楚史》共140万字,厚厚三本,彩色插图,集中讲了楚国建国之前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在楚国研究中还没有人做过这么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掘的先秦时期的考古资料,80%都是关于楚国的,非常丰富。关于楚国的局部研究也非常之多,大概有一二十本书,上万篇论文。但是这些专著都仅限于某一方面,迄今为止,仍缺少一部能宏观地从全局高度概括楚史、能够传世的权威经典著作。我有一个志向,就是在退休以后把我博士论文《楚史稿》没写完的东西再继续写下去。整个《楚国通史》写作进度目前已经完成60%以上。楚国历史很值得研究,我要以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负责的精神,把这个事情做好,为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一、楚国到底多少年?

现在一般认为楚国有800年历史,但是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楚国481年,和习惯性的概念有误差。现通过“楚国的来历及与齐、晋、鲁、卫、秦建国时间比较表”来分析一下:

楚国的来历及与齐、晋、鲁、卫、秦建国时间比较表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和一般人讲楚史有所不同,我把楚国的历史分成两段,一段是楚封国的历史,一段是楚武王自立为王到楚国被灭。为什么说楚国不是800年?笼统来讲,楚国800年并没有大错,但是不够准确。

其他先秦诸侯国的历史是一直延续的: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是公元前1024年被周王正式封为诸侯。到了战国末期,齐国先亡,接着鲁国被楚所灭,卫国灭亡。齐国的历史是800年;春秋末期晋国一分为三,晋国历史548年;鲁国最后被楚国所灭,是775年;卫国是769年;秦国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正式被周王承认为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是549年。这些诸侯国都被周王承认,历史非常连贯。

而楚国则分为两段,一段是楚封国,即周康王封熊绎为楚国君主,被周王朝承认开始计算,累计300年;一段是不被周王承认,即楚武王熊通宣告建国自称为楚王,称为楚国,是481年。楚国481年加之前的楚封国300年,接近800年。但这两个楚国性质大为不同。

周王为什么不承认楚国?因楚国与其他先秦诸侯国有极大的不同,齐国、晋国、秦国均是通过战争消灭了周边的部族,如戎、蛮等,而楚封国则是和蛮夷国家合并,在周王朝眼中就是蛮夷国家吞并了楚,融化了楚封国。这个蛮夷名为荆蛮,与周王朝有深仇大恨。赫赫有名的周昭王意图灭掉荆蛮,周王朝和荆蛮发生了一场大的战争,这就是周昭王南征,当时双方势均力敌。据我考证,周昭王前后三次讨伐荆蛮。当时荆蛮的大本营在武汉市北郊黄陂的鲁台山,周昭王顺汉水向鲁台山进攻,爆发三次大的战役。最后的结果是周昭王死在汉水中。周王朝军队被戎蛮打败屡见不鲜,但周王战死沙场,却非常罕见。周昭王以后的周穆王、周厉王、周宣王等,都要报杀父之仇或是灭族之仇,周王朝与荆蛮不共戴天。楚封国作为周王朝的封国却与周王朝的仇人结合成立楚国,这就注定周王朝是不会承认楚国的。

二、楚国的来历

史学界有一个“关公战秦琼”的笑话,就是90%的史学家认为周昭王南征是和楚国作战。我的考证是周昭王其实是和荆蛮作战。我把当时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蛮和淮河流域的戎蛮(也称蛮夷)统称为荆蛮。楚封国最早受封于周康王时期,此后的周昭王向湖北方面进攻时,楚封国还很弱小。其证据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有一篇叫《楚居》的简文,其中就把楚王族怎样从黄河流域来到湖北,在丹江、汉江流域发展壮大的过程,很清晰地进行了说明。楚封国的主要目的是想向周昭王求得封土、封名,仰仗周王朝生活,怎么可能和周昭王作战呢?一来没有主观动机,二来没有那个实力。关于周昭王为何要攻打荆蛮,可溯及周王朝采取“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周王朝大搞分封,实际上是以分封诸侯的名义把荆蛮原有的土地夺走,荆蛮坚决反对,自然就发生了冲突。

根据上列表格,先楚史可以从新石器时代讲起。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湖北天门石家河城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城址,孕育了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生产稻米,发掘出很多稻米的遗存,有发达的稻作文化,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中国的传说时代有祝融的传说,关于祝融,《史记》里面记载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写的“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就是祝融部族的领袖。中国各种文献上记载的祝融,大致分为北祝融和南祝融两类。南祝融的先民就是著名的三苗族,北祝融属于正规的帝王体系,黄帝、颛顼大帝等实际上是南祝融的一部分随稻作文化北上形成的。

大部分属于南祝融的先民一直居住在石家河城,繁衍生息,种植稻米。以《墨子》为代表的很多文献,记载了公元前21世纪时大禹向南方进攻,攻打石家河城。当时天降大雨,地动山摇,石家河城东北角的城墙被地震震塌,洪水冲了进来,大禹的军队冲进石家河城,城破,一部分三苗部族被俘虏。大多数俘虏被送到大西北,一部分迁徙到了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栖息定居。盘龙城经过多年积累,到了夏代末期,在夏桀时就已经很有规模。盘龙城的考古发现众多夏代晚期的遗存,有力地证明了盘龙城不是商代中期才出现。迁到盘龙城的三苗部族文献上记载为荆蛮。

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论证,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变暖,适合种植稻谷。一部分石家河先民在大禹攻城前就已经向北迁徙,通过河南淅川、信阳、南阳北上,形成中国神话中的北祝融,考古发现这一路都有碳化稻谷的遗存,说明有一支南方的先民由此北上到了郑州,到新郑基本定居,后进一步迁徙到了黄河南岸伊洛河入江口附近巩义一带,在此形成吴回部落。吴回部落后来分出陆终部落,陆终部落又分为6支,最小的一支为芈姓。河南洛水与伊河合流后流入黄河,经过巩义,此地在新石器时代和夏代之间形成的花地嘴遗址,就是楚国先民芈姓季连部落长期定居的地方。

南祝融和北祝融,一支在南方黄陂盘龙城,一支在北方的巩义花地嘴。到了商代,商代的第一个王商汤时代,荆蛮居住在盘龙城,和商汤王朝友好相处,季连部落在河南巩义花地嘴繁衍生息。由于稻作发达,季连在北方也扎下了根。商汤之后的第九个商王大戊在位长达57年,商王朝国泰民安,非常强盛。据《尚书》记载,商王规定“五年一巡守”,每隔5年将商王朝的领域巡视一遍。大戊看中荆蛮的盘龙城,计划将盘龙城作为行都,在这里接见南方的各路诸侯和蛮夷,接受朝拜和供奉,举行阅兵仪式展示商王朝的君威等等。在盘龙城发现的钺等物品实际上是仪仗用品。与大禹将三苗从石家河城赶走相似,大戊用武力将荆蛮从盘龙城驱走,将盘龙城的城墙修葺得更加高大,以防荆蛮再来反攻。盘龙城的城墙为商代所筑,没有夏代遗存,而城内却有众多夏代的生活遗迹,就是这个原因。

荆蛮被大戊驱赶出盘龙城后,顺长江水路东下到了江西,沿赣江溯江而上,到了赣江的中上游。考古发现,南昌以南的吴城遗迹,是很规范的商代城址,有很多高质量的商代铜器。我认为,吴城文化就是荆蛮文化。从盘龙城走出的荆蛮部族来到吴城,将荆蛮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从时间上看,吴城的上限正好紧接盘龙城的下限。在吴城出土的农具种类很多,包括犁,印证了荆蛮在农业方面的发达。然而吴城文化在商王武丁时突然中断,那之后的吴城再也没有任何商代遗迹。我认为在武丁时代晚期,在吴城又发动了一次大的战争。荆蛮部族很大,其子民平时散居各方,没有固定的君王,用原始的民主集中制推选部落酋长。吴城的荆蛮遭武丁驱赶后,被迫迁至湖南湘江下游一带的宁乡炭河里。炭河里发现的商代晚期遗城,其时间和江西吴城前后衔接,许多出土文物属于武丁之后商晚期,没有一件是武丁之前的物品。这说明荆蛮在吴城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又绽放在湖南宁乡的炭河里。

与此同时,从石家河北上的季连部落,已经在黄河南岸伊洛河入江口的巩义花地嘴生活了多年。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武丁统治时期,武丁要将季连部落驱逐出中原一带。关于此段历史,我在《先楚史》一书中列举了5个原因。在此情况下,季连开始考虑回到他们的发源地汉水流域的石家河。南、北两支祝融的后代,在此时面临着相同的命运。这是整个商王朝时期的动向。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后,周取代商,天下已经大变。荆蛮的一支从湖南炭河里北上,回到最熟悉的盘龙城。但根据考古资料,盘龙城在盘庚时代遭到彻底破坏,不能再继续使用。商代后期到了盘庚时代,不论是战争或建设都放在北方,南方几乎被放弃。荆蛮留恋故土,遂于周朝初年在盘龙城不远处的鲁台山安营扎寨建立大本营。北方的那一支荆蛮,在首领鬻熊的带领下,从花地嘴出发,溯伊河南下,越过伏牛山,到了丹江上游的淅河。淅河是丹江的支流。北方的这一支荆蛮就和大本营在黄陂鲁台山的荆蛮开始产生了地域上的联系。

周成王时期分封了一大批诸侯国,如齐国、晋国、鲁国、卫国等。但周成王在位时间不长,由周康王继位接着分封。北方南下的芈族部落,千方百计想得到周王朝的承认,求得封国。《清华简·楚居》中记载了芈族首领鬻熊向周文王母亲的妹妹求亲的故事。除了攀亲,他还通过不断进贡等方式,从丹江流域穿过秦岭到达渭河流域的周王朝大本营,和周王朝建立联系,终于获得了封国,我称它为“楚封国”。楚封国对周王朝有过一个大贡献。根据反映周穆王活动的文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会见西王母,南方淮河流域的徐国蛮夷趁机向周朝王都进攻,周穆王措手不及,通知就近的楚封国抵御,楚封国联合周穆王的大军击退了徐国。此时的芈族楚封国实际上是周王朝的鹰犬,向周王朝效忠。关于荆蛮在战争中杀死周穆王的父亲周昭王一事,我考证是周昭王在讨伐荆蛮的过程中,在回军的路上经过汉水浮桥,掉进江水溺水而亡,并不是战死,是个意外,但很丢脸,文献上记载他是“南征而不复”,实际上就是败于荆蛮。

祝融后代的两支,一支是与周王朝对抗的荆蛮。周王朝掠夺他们的土地,强迫他们进贡,进行反抗非常正常。另一支是南下的芈族,通过讨好周王朝获得了分封,成为周王朝的鹰犬,帮周王朝抵挡蛮夷的进攻。在楚封国镇压徐国时,荆蛮是徐国的同盟军,这两支可能打过一仗,但相关文献很少。

周穆王为了报杀父之仇,调集周王朝的军队,打败之前周昭王三次都没有战胜的荆蛮。文献《竹书纪年》记载荆蛮正式投降。投降之后缴纳贡品,成为被奴役的部族。历史继续向前发展,芈族(即楚王族)的一位酋长熊渠与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荆蛮部落相处融洽,这和一般的诸侯国对周边的荆蛮采取打压消灭完全不同。从祝融传说这个角度,芈族和荆蛮同宗。司马迁很准确地记载了楚封国与荆蛮的友好相处。

周王朝晚期的周宣王野心很大,在奴役南方的荆蛮之后,妄图镇压北方的一些少数部族,但由于兵力不足,遂命令全部荆蛮军队北上,在今山西太原附近千亩一带发动千亩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周王朝军队全军覆没,荆蛮部族的青壮年包括一些有为的酋长战死。荆蛮部族经过战争而投降,再经此一战,其有生力量又遭毁灭性打击,已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周宣王后来到太原料民,就是清点人数,已经所剩无几。北方敌族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7年),楚武王自称为王,汉江中游的楚封国与荆蛮自发地进行了合并,楚封国取消,荆蛮的名称取消,统一为楚国。对新成立的楚国,周恒王不予承认。楚武王请随国传话,将自己的要求转告周王,周王仍不同意,楚国遂攻打随国。不料临行前楚武王心脏病发作,对夫人说,我心脏病发,恐怕活不过几日。夫人回说,攻打随国是国家大事,哪怕死在行军路上也要出发。楚武王领军继续出发,在钟祥一带去世。楚国大军秘不报丧,直到打败随国才发丧。

楚王族实际是中原文化的正牌继承人,其部族在黄河南岸长大,完整地继承了中原文明,文化底蕴深厚。荆蛮在江汉流域经营发展,掌握着了不起的青铜文化,青铜文化远超过楚王族。吴城和炭河里的文化都是青铜文化的结晶。这两大部族在楚武王熊通时期实现融合,正式建立楚国。

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到春秋早期楚国诞生,我称其为先楚阶段。多亏《清华简·楚居》,使得我在研究楚国历史时,从祝融神话传说中把南祝融、北祝融分开,慢慢理出了线索。在此之前,楚封国存在了300年,此后到楚国被秦国所灭,又经过481年,共约800年。楚封国和荆蛮有很深的关系。

三、《先楚史》的其他内容

我的著作《先楚史》第一章讲楚王族神话溯源,第二章讲江汉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联合城邦。中国南方有两大了不起的文明,当时比中原文明更加先进:一是联合城邦,新世纪时代的江汉流域、长江流域有一批古城,而同时期的中原地区没有那么多的古城;二是稻作文明,南方出土的遗迹发现很多稻谷,且时间很早,孕育了整个人类的文明。石家河文化出现了成熟的中国早期文字。有位老学者对我说,程涛平,你为南方的文明争了光,你的考证使我更加认定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双源。我说:对,我就是有这个目的。如果认真研究,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文明领先于黄河文明,而到了夏代大禹时期,中原文明后来居上。大禹攻打石家河城证明了黄河文明军事力量的强大。本书考证了新石器时代稻作文明如何北上,然后由长江和黄河流域组成的一个联合城邦,详细地将联合城邦和世界上的两河文明进行了比较。

《先楚史》第三章是讲祝融部落怎么分为南北两部,以及祝融部落后来怎么由吴回部落、陆终部落分成陆终六子。按照摩尔根、马克思关于部落的学说,生子多少个,就是分为几个部落。陆终这个大部落分成六个子部落,说明陆终生了六个儿子,也表明楚王族的先祖季连来自陆终部落。第四章是讲江汉地区的土著,石家河时期被称为三苗,到夏、商的盘龙城时期称为荆蛮。第五章是讲商代江汉流域土著荆蛮的发展,这是同一时期两条并行的线条。第六章讲晚商季连在中原的处境。第七章是讲晚商至周初芈族的南归。第八章讲西周时芈族在江汉流域的辗转迁徙。说实话,我在20世纪80年代写博士论文时,这一部分写不下去,主要是因为芈姓楚王族有一段历史找不到依据,直到2010年,《清华简·楚居》正式发表,该简记载了楚王族在晚商至西周时期的行进路线、居住场所的变迁,根据此简才能写出第八章。第九章是归纳历代学者对芈族来源的曲折研究历程。第十章是周初南土概况,目的就是说明周王朝和荆蛮发生战争的原因。第十一章讲周王朝通过分封与移民吞并荆蛮土地,这是矛盾爆发点,是战争的导火索。论述芈族怎样跟周王朝建立联系,其中包括鬻熊因攀亲始受周封、都邑频繁变迁,荆蛮跟周王朝是怎样由和平相处到矛盾激化等等。其中周宣王把荆蛮军队拉到北方作战,全军覆没以后,荆蛮走投无路,而芈姓楚王族这时仍局限于汉水中游发展,两方合并取同用之楚名。很多文献都有两方共同使用“楚”名的记载,其中《竹书纪年》中有确凿记载。合并后成立的楚国,芈姓楚王族和荆蛮均穿荆蛮之衣服,操荆蛮之语言,同荆蛮之饮食,兴荆蛮之巫风,合荆、芈之图腾,用荆蛮之斧币,奉楚王族熊氏为王族,这是达成共识的核心。荆蛮和芈族的人口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楚国。在熊通之后,楚王族治理楚国,历经24个王形成正规的楚国历史。

四、辅助讲解

下面几张地图可以辅助大家理解我前面所讲的内容。

一是晚商季连踪迹图。季连就是祝融部落北上的那一支。在神话传说中,祝融从天降于隈山(今河南新郑)。我的考证是石家河的先民通过南阳到了新郑,这一路都有考古发现的遗迹。从新郑再到穴穷,均在河南,相距不远,然后到了乔山,到了爰波,再到方山,再到盘谷坞。盘地是楚国王族在北方最后的根据地。楚王族从北方南下,就从盘地出发。湖北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提到伊洛河黄河入河口处,有一个叫盘古坞的地方,在《水经注疏》里有这个地名。我根据这个说法跟踪追击,发现他说的与清华简《楚居》中说季连将盘作为大本营的内容吻合。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晚商季连踪迹图

二是鬻熊率芈族盘地南归京宗示意图。芈族从盘地顺伊河南下,越过伏牛山,伏牛山南侧山脚下是淅河。淅河是丹江的支流,有一个名为鄀国的国家,清华简《楚居》记载了芈族和鄀国的交往。当时鬻熊所率芈族一帮人实际上是一群难民,到湖北丹江流域后,很穷,没有贡品,却还要坚持祭祀先祖,且习惯在晚上祭祀。有一天晚上偷窃了鄀国的小牛祭祀,结果被鄀国居民发现,发生了冲突。芈族先民们在丹江和淅水交界之地建立一个都邑,此时不能称之为都城,因为那时候没有城的概念,名为京宗,是个很著名的地方。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鬻熊率芈族盘地南归京宗示意图

三是西周时期芈族迁徙地点分布图。这是根据湖北省地形图绘制的。我和出版社商量,只有地形图才能明白地表达古人的行动路线。芈姓楚王族南下到达京宗后,在丹江和汉水交界之地、今丹江口水库一带建了一个新的都邑夷屯。后顺汉江而下到达焚地(今谷城),又到达今襄阳东南角的乔多,后陆续到达旁屽、发渐、鄀、宵,最后到了免郢。今钟祥地界的免郢,汉水斜穿,钟祥的大部分在汉水东岸,只有一小块地方在汉水西岸,免郢在汉水西岸。楚武王自立为王,都邑就在免郢。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西周时期芈族迁徙地点分布图

我所考证的每一个地点,均有考古遗址作支撑,没有考古遗址作支撑的一概不算数。不管文献记载多么肯定,我都不认,只认是否得到考古成果证明。我在书中把楚王族南下的路线足迹全做了标注。

为使每一个地点均能与文献上对应起来形成依据,我又编列《楚居》所列芈族迁徙表。把每一个楚王族的酋长所处时代对应的商王和周王,一一对应,包括在这个时代是定居在哪个地方,这个地方又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每一处史实均有出处可以佐证。我大量利用了《中国文物地图册湖北分册》的考古成果。

《楚居》所列芈族迁徙表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四是荆蛮选择新都吴城方位图。荆蛮被商王大戊赶出盘龙城后,从盘龙城出发,顺长江过九江,经赣江入江口鄱阳湖,南下溯赣江而上经过南昌,之后到达吴城。吴城出土有众多商代的青铜器,有很完备的城池,有箭头、折断的兵器等发生过大战的痕迹,等等。我认为武丁攻打吴城,荆蛮战败,遂放弃吴城,越过高山到了湘江的中下游炭河里。炭河里发现有众多震惊世界、精美绝伦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同吴城出土的青铜器不相上下。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荆蛮选择新都吴城方位图

五是周昭王征讨荆蛮及身亡路线图。地图上“荆蛮”这两个字的位置就是今黄陂的鲁台山,周昭王就是向此进攻。周昭王从北方洛阳一带的都城,沿“随枣走廊”南下,经过鄂国、曾国和中国(名为“中”的诸侯国),事先通知这三国准备接待。这三个小国以接待了周昭王而自豪,就在铜器上作铭文纪念,以此记录这份荣耀。周昭王前后3次征讨,第一次取得象征性的胜利,军队轰轰烈烈而来,由小诸侯国接待,并未和荆蛮正式打仗,就宣告胜利。第二次是正儿八经带着军队攻打荆蛮,两方打得天昏地暗,周王朝的军队损失非常之大,周王朝战败。由于不服气,第三次仍延续上次的路线带队前来,终于打了胜仗,但在我标注的黑色打叉之地,今天门一带溺水而亡。文献上的记载是周昭王乘坐荆蛮所送用胶粘的破船,中途胶融化,昭王掉进了水里。据我考证,是昭王在用船搭成的浮桥上步行渡过汉水,可能是荆蛮用了某种办法,在他必经之地,把水先行堵塞,使他以为水很浅,等他走上浮桥之后,再掘堤防水,大水激流而下淹死周昭王。周王朝由此和荆蛮结下血海深仇,直到周王朝灭亡,到楚武王,哪怕是芈族以熊氏为王族来继承王位,周王均不承认,就是因为周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大事件在史学界造成一系列的误导,很多学者认为是周昭王和芈族作战,和楚王族作战,实际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我所著的《楚国通史》把这个错误纠正了过来。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周昭王征讨荆蛮及身亡路线图

六是西周末期荆蛮分布示意图。此图的底图是中国地形图。荆蛮的中心在江汉流域,在南方和百越混居,在东方和于越族、徐族杂处,在淮河流域与吴国毗邻,这说明荆蛮散布于广大地域,人口众多,且青铜器技术发达。大冶铜绿山、安徽铜陵均在荆蛮的控制之中。荆蛮的实力已大到能够和中原的商、周王朝抗衡。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西周末期荆蛮分布示意图

七是楚武王征战及疆域示意图。楚武王最初宣布自立为王时,地盘大致在湖北的北部,包括江陵一带的权和州等地,后顺沮漳河扩张。楚国和随国等周边国家发生多次战争,最后将其消灭。楚武王时期,楚国只是一个汉水流域紧靠长江的小国。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楚武王征战及疆域示意图

八是春秋中后期楚国疆域图。到了春秋时期中后期,楚国已占据了中国南部的一半疆域。

程涛平:楚王族与荆蛮的融合及楚国四百八十一年

春秋中后期楚国疆域示意图

五、春秋战国时的楚国

《楚国通史》的第二部《楚春秋史》、第三部《楚战国史》,采取纵横结合的方式撰写。纵就是每个王写一章,一个不落,发生了哪些战争、疆域的变化,内部的矛盾、内部的宫廷斗争等历史大事件,均加以说明。横就是按专题,从春秋中期、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分别记述。

楚国南边是吴国、越国,北边是晋国,还有蔡国、陈国、宋国、许国、滕国、鲁国、齐国等等。西北面是秦国,还有周王朝领地。后来一统天下的候选国家,我认为是楚国、晋国(战国时以赵国为代表)和秦国。因为这三个国家的版图在不断扩张,实力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而鲁国、齐国等均是原地踏步,面积不变。楚国、晋国、秦国三个国家,晋国实力最强,后来重用异姓,异姓通过封地,势力越来越大,逐步灭掉王族,最后晋一分为三,变成三个国家。如果不是因为此原因,晋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最高。由于晋国分为三国,秦国逐次将韩、魏、赵消灭后,才和楚国决战。楚国因晋国分裂而得利,也就造成了楚国的故步自封。从地域上说,越国灭了吴国,楚国灭了越国,后灭了鲁国及其他小国,南半部分的中国均为楚国,其对手只剩下秦国。

秦王祖籍山东,属于东夷的一支,先祖因马养的好,受到赏识,被安排到西北甘肃一带养马,慢慢地发展起来。周平王东迁,因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国建国,从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即公元前770年算起。和楚王族不同,秦国通过战争一一消灭了周边的蛮夷,版图越来越大。由于地域的原因,秦国和晋国不断发生冲突,秦国意图占领中原,均被晋国钳制。两国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是崤之战。秦国不甘心偏据西北,意图偷袭占领郑国,在回军的路上,遭晋国军队埋伏,全军覆没,三个统帅全部被俘。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楚国和赵国三个国家的发展路线略有不同。变法是导致三国出现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中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楚国是半彻底,晋国一分为三,整个国家解体。晋国完全不用王族,用异族有才能的人掌握大权,结果太过头,被异姓掌权,最后被秦国各个击破。楚国和晋国不同,虽重用了一些异姓人员,如著名的将军吴起等,但左尹、右尹、司马等大批高官仍是楚王族人。这就导致楚国对外来人才的接纳非常有限。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楚王对待孔子。文献上记载,楚昭王本要封孔子为令尹,分封其书社地700里,里是社区单位,1里等于25户农民。但是楚王的弟弟令尹子西反对,他问楚庄王:孔子的一帮弟子,请问是不是人才?当然是人才。好,如果孔子掌了权,这些弟子个个能干,那不很快就把你架空吗?整个楚国就会是孔子的天下。你若封孔子为官,楚国不就危险了吗?吓得楚庄王收回了成命。楚国启用吴起,很成功,但楚悼王寿命不长,楚贵族围着楚悼王的尸体,用乱箭射死了吴起。这些典型的例子说明楚国用外来的客卿不彻底。相比之下,秦国使用外来的客卿比较彻底。秦国广收天下人才且委以重任,在富国强民方面走了一条与楚国不同的道路。从地势上讲,楚国的地盘不好防守,楚国如果要占领秦国就要仰攻,非常困难,秦国得地利之便,后来居上,打败楚国。秦国统一天下后很快走向失败,原因在于它是金字塔结构,权力集中在秦始皇一个人身上。秦始皇一死,秦帝国土崩瓦解,后面的继承人接不上来,秦国实际成了一团朽木。在《楚战国史》一书的最后,我详细分析了楚国被秦灭亡的各种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以及楚国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楚国史研究是从故纸堆和考古成果中整理出来的一个先秦诸侯国的历史。在《楚国通史》里,回避不了孔子在楚国能否被重用,以及在楚国的行踪等问题,因此我需要考证孔子在楚国的活动。关于孔子是否到过新洲问津书院,根据文献记载,孔子只到过信阳,在楚国最多就到了叶公的封邑叶县。写作过程中,我不断考证,根据“先秦诸子”的记载,楚昭王确实曾有意礼聘孔子。还有文献记载,孔子见过白公。我考证白公在今湖南慈利县,孔子要拜访白公(慈利),经过新洲问津书院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有文献支撑,有理有据。

关于大禹攻打石家河城的事迹,武汉市汉阳江滩兴建有大禹神话园。很多文献记载了大禹和汉阳的关系,是大禹划定了汉江的入江口,“江汉朝宗”的说法即出自《尚书·禹贡》。大禹神话园一方面是展示传播洪水文化,一方面也是凸显武汉位置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种乡土文明教育,可提高湖北人、武汉人的自豪之情。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中期鄂君启节,上面的错金铭文即说明那时就已经形成了从武汉进入汉江,再从汉江进入长江的重要水路通道。可惜史学界在这个方面挖掘的还不够。

研究楚国的历史并撰写成书,实在是很艰苦,需要巨量的资料积累。1987年我读博士时只撰写了楚国的农业和社会两部分,其中社会部分由贵族阶层、平民阶层和奴隶阶层所构成。近年博士论文以《楚国农业及社会研究》为题,纳入《世纪楚学》丛书,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继而又在台湾出了第二版,后被纳入湖北省《荆楚文库》再版,成为第三版。

今天用比较通俗浅显的语言把楚国的历史讲一个大概,重点是先楚史。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波澜壮阔,总是处于中国历史的轴心。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霸,与晋国有三大战役: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春秋晚期,楚国与吴国长期征战,楚国的郢都一度被吴国占领。后来越国灭掉吴国,楚国又灭掉越国。战国时期,主要是楚国和秦国争夺天下,非秦即楚,两军对垒,直至楚国被秦国所灭,天下归于一统。

我1988年博士毕业时,导师张舜徽临别赠言四个字:“报效祖国”。我认为,60岁以前,在政府当公务员,应通过政府这个平台尽量为社会多干一些实事;60岁退休后,还应当通过著书立说,在有生之年继续为中华民族增光添彩。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1/14/44/28397.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43
下一篇 2024年7月1日 下午2:45

相关推荐

  • 武汉学位政策最新规定2024

    最近有一些网友想了解,目前武汉的学位政策是怎样的?哪些城区执行六年一学位?学位时间该如何计算?那这次就来跟大家介绍下相关规定,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1、人户一致 人户一致指的是“…

    2024年1月14日
    0114
  • 武汉降温最新消息11月

    本周前三天,武汉气温回升至20℃附近,不过从周四开始,武汉将迎来大降温,结合近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提醒市民朋友一定做好保暖。 武汉降温最新消息 预计11月30日起,受地面冷空…

    2023年11月28日
    0128
  • 武汉极地海洋公园春节门票价格一览2024

    武汉极地海洋公园春节期间的门票价格已经公布,相比常规门票有一定优惠。那具体的票价信息和门票有效期限,欢迎通过下文进行了解。 春节门票价格 儿童票(提前一天预定):69元 成人票(提…

    2024年2月5日
    094
  • 武汉动物园年票在哪里买(购买方法+价格)2024

    武汉动物园年票今天上午9点正式开售,价格为80元/人/年,可以通过线下渠道购买实体票,也能在线上购买电子票。具体购票流程,欢迎通过下文了解。 武汉动物园年票购买方法 实体年票 1、…

    2023年12月25日
    0117
  • 武汉夫妻投靠落户迁移流程

    武汉夫妻投靠落户可以网上办理,准备一些资料即可网上申请办理了,当然也可以去现场派出所现场办理,以下是流程。 武汉夫妻投靠落户流程 可通过网上申办。注意先查看是否符合申办条件。 1、…

    2023年9月7日
    0102
  • 武汉收养孩子需要什么条件和手续

    之前有网友想了解,在武汉收养孩子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准备哪些手续?那这次就来跟各位讲讲相关的政策规定,需要的话可以先收藏。 收养孩子条件 1、无子女或者有一名子女; 2、有抚养、教育…

    2023年12月29日
    0125
  • 回忆旧时江城的篮球赛事

    说起武汉的篮球来,那得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谈起。当年位于汉口中山大道黎黄陂路口的基督教汉口青年会所在地内,有一个室内地板的篮球场,名之为“健身房”,那时它是武汉唯一的一个室内篮球…

    2024年7月8日
    0147
  • 2024武汉迎新欢乐亲子障碍赛时间和地点

    2024年武汉迎新欢乐亲子障碍赛将于1月1日 (周一)8:00-12:00,在塔子湖体育公园举办。完赛家庭将获得完赛奖牌(儿童)一块、汉马纪念积木一盒、汉马武汉通标准卡一张。 时间…

    2023年12月18日
    0101
  • 环球观速讯|东湖蜡梅花开八成 还有一种龙年专属梅花过年期间绽放

    东湖梅园蜡梅盛放。  东湖蜡梅盛放,保香!东湖梅园明日开园,长江日报记者提前探访发现,园内蜡梅盛放,嫩黄色的花瓣俏丽可爱,朵朵晶莹如蜜蜡,剔透似琥珀,在寒冬岁末送来第一缕春色。 暗…

    2024年1月18日
    0104
  • 湖北近代水利巨擘—陶述曾的治水功业

    陶述曾,武汉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抗战时期,他组织与参与修建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昆明机场等工程;抗战胜利后,主持了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对长江中游防洪…

    2024年7月18日
    0318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