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研究

李春洋,1969年出生,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规划总主持人,武汉市人民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城市圈年鉴》重要供稿作者。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比较宏观或者说是中观的战略概念,其发展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改善息息相关。城市圈从概念提出到付诸实践,距今已近20年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问题。

湖北城市群从“一主(武汉)两副(襄阳、宜昌)”发展到现在的“一主(武汉和武汉城市圈)两翼(‘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都是围绕着中心城市来统筹发展的。对于现在的城市圈,有人提出要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2004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武汉市召开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议,正式启动武汉城市圈建设。我也是从那时开始研究城市圈的。当时,城市圈工作由武汉市经济协作合作办公室管理。2007年12月,可以说是武汉城市圈的高光时刻,因为它被国务院批复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此,武汉城市圈工作掀起一波高潮,从政府部门到民间企业到普通百姓,都对武汉城市圈工作给予了重点关注。到2021年,武汉城市圈建设在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入第二个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为什么要提出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2003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曾发出了“武汉在哪里”的疾呼:武汉的定位是什么?武汉在全国是什么地位?在经济实力名次方面,过去武汉一直跟成渝地区竞争第四极。时至今日,一般认为成渝地区是第四极,武汉是第五极。

我曾经做过一个“大武汉都市圈研究”的课题。当时使用的名称是“武汉都市圈”。2020年,在编纂相关指导意见时,对到底是用“城市圈”还是用“都市圈”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还是用“城市圈”。一方面,大家已经习惯了“武汉城市圈”,全国叫城市圈的也只有武汉;另一方面,城市圈和都市圈是同一个概念,只不过都市圈是借鉴国外区域经济的概念衍生出来的词汇,而城市圈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一样的。有的领导担心这个名称和国家的指导意见不一样,在争取国家批复上面会造成一些困难,但是我们还是选择“城市圈”这个名称。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城市群”。城市群比城市圈的范围更大、数量更多,一个城市群内部可以有很多个城市圈。目前我们讲的城市圈基本上是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它周围的地区。只要是一个中等以上的城市就可以建一个城市圈。

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在区域发展战略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中部地区的发展,给予了中部地区很多政策支持。所以,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引领带动湖北省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是武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这也是城市圈的整体发展目标。2020年12月1日—2日,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召开,会上提出“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来的。城市群的发展跟城市的发展不一样,城市的发展主要实现“高质量”,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发展既要“高质量”,还必须要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跟“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在一起的。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就是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模式的探索。“一体化”涉及合理配置要素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很多内容。湖北省提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把“引领”代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武汉引领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再引领全湖北省的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湖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起飞”的格局,同时大力推进以县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些是中共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核心内容。

2021年4月2日,中共湖北省委召开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及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会议进一步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提出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是湖北省“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具体行动,是提升湖北综合实力和发展位势的长远之计。

那么,“一体化”和“同城化”有什么区别?“一体化”一般用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初期阶段,“同城化”则适用于高级阶段。“九个市就是一个市”,这是高度的同城化。所以这一次在湖北省三个城市群的方案里面,只有武汉城市圈是“同城化”,“宜荆荆恩”“襄十随神”都叫“一体化”。另外,应勇书记还指出,推进同城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着眼于长远打基础,也要立足当前见成效。区域发展布局会议之后,中共湖北省委印发了《关于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实施意见》,提出要构建“1+3+N”的规划和政策体系:“1”是一个顶层设计,就是《实施意见》;“3”是三个城市群都要编制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要把工作从总体布局规划到具体年度实施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清单上、落实到改革上;“N”是系列的配套政策文件,包括从要素保障、重大项目支撑等方面出台支持和推进这三个城市群发展的各项政策。

武汉城市圈是由以武汉为中心以及武汉周围100千米范围内的一些城市组成,可以称之为区域经济联合体,或者城市经济联合体。它的核心在于联合体,联合起来发展、建设。目前城市圈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武汉城市圈占全省约1/3的土地面积,1/2的人口,2/3的经济总量,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中占首位。而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市又在引领整个城市群的发展。武汉城市经济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全省最高。武汉城市圈面积约为5.8万平方千米,人口3100万左右,地区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在2.6万亿~2.7万亿之间,城镇化率大概是60%。

一、武汉城市圈主要的建设成效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取得一些成效。第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即武汉城市圈经济实现量质齐升,经济总量从2007年到现在翻了两番,是长株潭城市群的1.8倍,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的3.7倍。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一产业占比逐步降低,第三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大幅提高,这是社会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发展的标志。从高质量发展方面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加了3倍。创新能力稳步提高,主要体现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增加。2013年到2020年,武汉城市圈技术活动的成交额将近6000亿元。另外,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示范效应非常显著,共向国家争取了120多项两型社会示范重大改革试点,争取的资金达几千亿。“楚河汉街”就是两型社会争取来的一个项目。武汉城市圈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着力开展水环境的治理,比如东湖沙湖连通工程。

第二,协同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体现在武汉城市圈交通通达性的增强。有了武汉城市圈之后才有城际铁路网,现在共有5条。最早开通的是武汉到咸宁,然后陆续开通了武汉到孝感、武汉经鄂州到黄石、武汉到黄冈,2021年又开通了武汉到仙桃的线路。除了城际铁路,还开通了从武汉向周边城市放射的高速路,叫作“7环24射”。在此基础上,又修建武汉城市圈市与市之间的环线,增加了其他8个市相互之间的通达性。比如从仙桃到黄石,就不需要再经过武汉市。还有2020年底开工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是一条沟通9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工程。以后市民出门更加方便、选择更多,开车离开武汉市,不管导航走哪条高速都能够出去。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高速交通已经形成了网络。

李春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研究

武汉城市圈武孝(武汉—孝感)城际铁路经过武汉机场高速公路丰荷山互通立交

协同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长江中游航运建设上,就是武汉新港与咸宁、黄冈、黄石、鄂州港口合作。港口的整合跟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港口的吞吐能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以武汉新港为主体,对港口资源进行整合,对集装箱港口包括散货码头等进行整合,哪个港口适合做什么,就建设成什么样的港口。这是在武汉城市圈内进行资源调配。

再就是产业方面。武汉的低端产业不断地向周边城市转移。比如汉川的发展离不开武汉,在汉川投资的企业50%以上都是从武汉转移过去的,以服装企业居多。一个镇上就有好几个服装产业园,一个服装产业园有几百家企业。汉川发展得好,主要是因为它背靠武汉。所以我们在讲到产业协同发展时,认为其他8个城市依托武汉,围绕武汉发展,能取得很大的发展红利。但是这些城市有些人认为这样还不够,觉得是武汉把很多好的资源都吸引走了。他们谈得好好的项目,武汉插一脚进来,就变成武汉的了。其实正是因为武汉有强大的虹吸能力,才能把高层的研发、设计、品牌都吸引过来。这些高级产业需要的治理水平很高,需要的资金密集度也很高,只能在武汉发展,在周边城市发展不了,武汉没有,下面也不可能有。这些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不是武汉这样的城市根本做不了。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群和城市圈的辐射、集聚效应。武汉每年都会派出一些专业人才在周边县市担任副县长等职务,就是利用武汉的教育和人才资源促进周边县市的发展。所以在协同发展方面,武汉离不开周边,周边也离不开武汉,两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为什么说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还任重道远?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周边的发展不够。有人认为武汉“大而不强”,其实,武汉从国土面积上来说,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八位。而且武汉三镇分立,湖泊众多,真正把这些面积去掉后,可用的有效面积的名次会更靠后。武汉的面积在中小城市里面算是大的,但是跟其他一些二线城市相比并不大。所以我们每年和同类城市比生产总值,可是面积都没有别人大,怎么比生产总值?就比如谈收入,一家只有两口人,别人一家五口人,那总收入怎么可能跟别人比?所以武汉本身就不大,可能在有的人看来也不太强。但是,武汉的优势非常明显,有自己的特色,位于中部地区,交通发达,腹地广阔,东西部地区都可以做武汉的腹地。这说明武汉辐射范围广,可调动的资源多,包括人口、土地。当然,武汉劣势也很明显,就是开放程度还不够。

另外还体现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加快。公共服务可以理解为医疗、卫生、教育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武汉医疗资源之丰富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其他8个城市都属于中小城市,以前武汉的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基本上是被周边城市的就医者所占领。对于在武汉生活的市民来说,医院比超市还拥挤,都不愿去医院。出现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就是公共服务没有进入周边其他城市。现在,通过武汉城市圈建设推进医联体模式,由武汉的三甲医院托管周边城市的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其他8个城市的市民有些疾病就可以在当地看,不用到武汉来,既避免路途较远导致延误治疗,同时也避免占用武汉的医疗资源。即使是来汉就医,在检查结果上也可以互认共享,比如在其他城市的医院做过检查,来武汉的医院看病就不需要再重复检查。这种托管模式大大提升了其他8个城市的医疗水平。另外,协同化在教育方面也体现得比较典型。现在很多武汉的大学在周边城市建设分校,既改变了武汉比较拥挤的状态,也提升了武汉城市圈的整体教育水平。武汉的一些中小学,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武汉外国语学校等都在周边市县建了分校。

李春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研究

梁子湖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协同化还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方面。有很多跨市的河流湖泊必须要共同保护、联动治理。过去有些城市发展经济,当地政府对企业排污这件事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河流的治理力度。比如说梁子湖,涉及武汉、咸宁、黄石和鄂州4个城市,这4个城市共同签订了《梁子湖生态环境共保协议》,规定每个市流过来的水质断面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如果从某市范围内流过来的水质标准没有达标,就进行罚款;如果水质提升,就给予奖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推进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

第三,体制机制创新,涉及产业、市场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很多建树。

第四,规划实施框架基本建立。2021年4月29日,湖北省召开推进城市群发展工作座谈会,会后,武汉城市圈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着手编制相关规划。之前也曾出台一些专项规划,比如《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主要是让武汉的临空经济区跟鄂州的花湖机场形成联动发展。还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涉及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现在也包括咸宁。武汉城市圈各市对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非常重视,仙桃、潜江都纷纷要求加入创新走廊建设。潜江引进了很多光电子产业,实力非常不错。孝感虽然离光谷比较远,但是它的光电产业和光谷的光电子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产业链关系。所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武汉、鄂州、黄石、黄冈要承担起“面”上的建设,同时也要做好“点”上的建设。

李春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研究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示意图

二、武汉城市圈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圈域规划对接。城市的毗邻地区必须要搞好规划对接。比如,武汉要在和鄂州交界的地方建一个垃圾填埋场,鄂州是否同意?再比如,武汉在与汉川交界的蔡甸区建了自来水厂,那么汉川附近的几个镇是否还有必要再建自来水厂?这都涉及规划发展层面的对接。关于畅通农副产品大通道建设问题,比如武昌区的白沙洲农贸大市场,随着武汉城市的发展,迟早要搬出去,那么,搬到哪个地方去?可以在与它毗邻的嘉鱼县建立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这个大市场不仅供应武汉,还供应全国,是各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一个节点。这样的市场建在咸宁,武汉应该支持,因为市场建好,武汉的“菜篮子”工程才会有保障。当然,这既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武汉、鄂州还编制了《武鄂邻界地区空间协同规划》,因为武汉与鄂州的界线非常长,这些临界地区如果不协同规划、不协同发展,就会存在很多问题。临界地区的发展是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合作的重点。比如在交通方面,武汉修的道路到邻市交界处后,怎么办?武汉相对富裕,邻市有些地方可能经济相对困难,没钱继续修,就成了“断头路”,要打通这些“断头路”。凡是这种“断头路”,都要找出原因,重点解决推进。另外还有“瓶颈路”,就是武汉修的路很宽,到了邻市就变得很窄,这种也要想办法。因此,要统一市政建设标准和时序,指的是路要修一样宽,不能武汉一个标准,到了其他市又是另外一个标准;在时序上也要统一,要修路就要同时修,不能武汉的路修好了,邻市过一段时间再修,或者还没考虑修。

要做好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比如蔡甸区和汉川市交界的地区要进行规划。为什么要进行规划?因为发展要协同。刚才讲蔡甸建一个水厂,汉川还需不需要建?蔡甸建客运站,汉川有没有必要再建?武汉的地铁如果修过去了,汉川要怎么对接?现在开通的城际公交,就是专门对接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服务群众。另外,规划要做好协同对接,包括“十四五”规划、城市规划,都要进行对接。

二是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对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进行规划,比如一个产业研发在武汉,生产制造在其他8个城市;融资在武汉,资金使用在其他8个城市。武汉要发展金融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搞好,才能为周边地区的生产制造业发展提供好服务,实现互利共赢。对此,我们提了三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园区对接合作要不断深入。园区对接合作,主要是创新模式。比如将武汉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等建设经验、雄厚资金贡献出来,其他8个城市提供土地。目前园区对接合作计划里已经有20多个园区,武汉提出来还要建18个合作园区。现在还有一些市想建更多的合作园区。这能够促进武汉城市圈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例如,东西湖区的一家企业想要扩大产能,但是东西湖区没地了,就可以考虑去咸宁市。咸宁当地会很欢迎,企业不用去招,自己就来了。武汉现在不断地向外辐射,向外推移。不仅是过去一些缺乏竞争力的服装纺织、化工产业、钢铁产业转移到周边城市,现在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也转移过去。周边城市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地很便宜,甚至根本不花钱,这在武汉是不可能的,可见互利合作、产业双向转移的成效很明显。经统计,孝感有60%的企业都是武汉转移过去的。二是产权运营合作交流要加强。三是产业集群的错位配套要持续优化。武汉城市圈在合作当中很容易出现产业同质化严重问题。周边城市经常认为,它们要发展这个产业,武汉非要一起竞争。但实际上,武汉争取的至少是中部地区的总部,而不是像周边城市招一个工厂,一个制造业基地而已。所以我一向的观点是武汉跟其他8个城市并不存在同质化竞争,反而存在着产业链的相关配套问题。有的企业既在和武汉谈项目,又同时在和武汉周边的城市谈,周边的城市就会担心武汉把他们即将谈成的项目拉走了。实际上,大企业跟武汉谈的项目与跟周边城市谈的项目肯定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所以,武汉市和其他8个城市之间在产业上面是非常好的合作关系,不存在严重同质竞争的关系。

三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环保共建共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行生态补偿和建立联动机制。各个地区的发展受到主体功能区政策的限制,有的地方是优化发展的,有的地方是重点发展的,有的地方则是限制发展的。被限制发展的地方,主要是一些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地方,如果不能发展工业的话,税收和收入怎么来?以前鄂州市梁子湖区产业很少,与集聚了更多企业的鄂城区比较,各方面相差甚远。现在情况恰恰相反,鄂州实行生态补偿政策之后,梁子湖区反而过得很好。因为企业很少,也没什么企业方面的问题,财政收入主要来自鄂州市政府的补偿。相反,鄂城区虽然企业多,但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竞争压力增大,产品需求就会减少。其他区反而很羡慕生态补偿的区域。因为梁子湖区是武汉市的战略水源地,必须要保护好,不保护好,武汉人连干净水都没得喝,所以必须要对这些地区进行补偿。另外,就是要建立水质、大气监测联动机制,一个地方的大气质量出了问题,那其他地方也要共同治理。

李春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研究

2020年,全球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现身梁子湖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交通互联互通。包含五个方面,第一,建设“轨道上的城市圈”。“轨道上的城市圈”或者“轨道上的都市圈”,是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一个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文件中提到的。轨道交通具有准点、快速的优势,所以在城市圈的一小时或半小时交通圈里,轨道交通是最受欢迎的。第二,打造一小时或半小时的公路通勤圈,也叫作“一日生活圈”,就是当天往返。比如,家住孝感或者咸宁,但在武汉工作,现在都可以实现。这种一日生活圈基本上已经建得比较好了。第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例如,整治汉江蔡甸至汉川航道,提升汉江航运能力;加快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工程建设,实施集装箱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江港口铁水联运功能。第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主要是双机场建设,一个是武汉天河机场,一个是鄂州的花湖机场。第五,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李春洋: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研究

2020年11月13日,鄂州机场航站楼钢结构顺利完成首吊

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市圈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为导向,统筹推动教育、社保、文化、体育、旅游、科技、政务、社会治理全面发展,持续提高共建共享水平。武汉市不同的区都不能均等化,更何谈其他的市。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推进的过程。更高水平的服务,比如娱乐之类,肯定还是有差异的,但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教育、社保等方面必须要达到一致,这也是城市圈建设的目标。现在存在很多这方面的问题。比如鄂州现在引进很多好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要求非常高,基本公共服务要达到武汉的标准才愿意来。所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有助于武汉产业的升级。如果能将大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到同一个高度,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也有好处,比如买房子的时候就可以有很多选择,不一定非要选择在市中心。

六是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立统一开放大市场。就是要以打破地域分割、行业垄断、市场壁垒为重点,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营造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

三、《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解读

2021年5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代省长王忠林出席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切实践行“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理念,同心筑梦、同城共进。同心逐梦、同城共进是这次联席会的宗旨,也是整个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宗旨。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共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部分是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到第七个部分是建设“六个城市圈”:便捷城市圈、创新城市圈、开放城市圈、共享城市圈、绿色城市圈、活力城市圈。第八个部分是保障措施。在编制这个《实施意见》的时候本想加入一个智慧城市圈,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但目前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便捷城市圈”建设中提出要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共同建设综合性物流枢纽,加强信息网络和市政设施建设,进行能源水利互济互保。相关项目里有很多电厂建设,其他8个城市希望武汉支持它们建设发电厂,因为电厂发的电基本上都是供武汉使用。

“创新城市圈”建设中提到,要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基础,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四大组团,指的是三个副城(光谷副城、车都副城和临空港副城)、一个长江新城。

“开放城市圈”建设中提出,要建设国际大通道与走廊,主要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的合作平台,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共享城市圈”建设中提出公共服务普惠化,实施武汉城市圈教育、医疗、社保、医保、公积金、公共交通、旅游、户籍管理、养老等公共服务“九同”工程。同时在武汉城市圈内,各种卡要“通”,不光是交通卡、旅游卡,还包括公积金卡、社保卡,都要通用通刷。

“绿色城市圈”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是打造“一环两屏”生态协作圈。“一环”是指环武汉市50千米以外的生态圈,“两屏”就是北边的大别山、南面的幕阜山。这两个生态屏障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没有优良的大气环境,就没有好的生态环境。

“活力城市圈”建设,一是完善同城化推进机制。关于如何推进同城化,在市委书记、市长层面建立联席会议机制,9个城市都要设立推进城市圈同城化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二是创新同城化利益分享机制,比如产业合作共赢,包括基础设施的利益分享机制。一定要把这个利益分享机制建立起来、完善起来,大家才能够实现互利互惠。三是完善要素保障,包括土地、能源,还有生态指标。四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希望9个城市能构建一个武汉城市圈共有的基金,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一些大项目做支撑,解决一些大问题。

实现这“六个城市圈”建设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强化项目支撑里,我们提出来要建立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重大项目库,对其中的一些项目实行优先保障。

四、三年行动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包括一个总体目标、六个城市圈建设和十大示范工程。“十大示范工程”包括武汉新港港口合作建设示范工程、黄石临空经济区对接光谷示范工程、鄂州市产业园区合作示范工程、孝感临空经济区示范工程、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示范工程、咸宁电子信息产业园示范工程、仙桃市产业协作先行区及国家级应急防护产业基地示范工程、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天门生物产业园示范工程、潜江光芯屏端网产业配套基地示范工程、跨市流域生态修复与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2021年3月底4月初,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发改委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会上提出编制实施方案、三年行动方案和2021年度工作要点。年度工作要点提的很具体:续建12条高速公路,启动25条“断头路”建设,启动8条“瓶颈路”建设,实现6处高速公路互通。此外,还要续建4大港航,每年开通2条城际公交,启动城市圈干部交流,推进科技交流、职业教育同城化等等。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2/10/06/28632.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上午9:53
下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上午10: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