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赵嵘,女,1963年生,湖南岳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市政协常委,武昌区政协副主席。1985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武汉大学外交学本科国际组织学概论、中国外交概论、国际组织学概论等主干课程教学工作,参与国际政治学概论、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等名牌课和通识课的建设。担任国际组织学专题、中国外交专题等硕士课程教学工作。撰写论文15篇,完成专著3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课题20余个。

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城市国际化或者大都市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其特点是把城市放在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充分开放的大系统中进行考虑,超前谋划这个城市在国际或区域中可能借助的战略资源和突变性机遇,以跻身于更高层次的空间,谋取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和独立地位。

目前公认的世界国际大都市有5个,包括纽约、东京、伦敦、巴黎和香港。纽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第一的金融中心,这座城市的影响力超乎想象,既是世界金融窗口,其时报广场更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伦敦是世界唯一一个金融指数与纽约并列的城市,是欧洲最大的城市。东京可谓巨大城市,其都市圈的人口达到3000多万,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城市,金融指数毋庸置疑。巴黎,是欧洲的第二大城市,世界公认的浪漫之都,有着优美的文化氛围。香港是当今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其金融指数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城市之一,城市夜景更是世界三大夜景之首。

一、国际大都市的内涵与要义

(一)国际大都市的定义与特点

1.什么是国际大都市

国际化大都市,是指拥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城市。前面所说的五大城市都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

2.“国际化城市”的层次

国际化大都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第二个层次指具有某些国际性功能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如洛杉矶、香港、新加坡;第三个层次指在特定方面著称全球的专业型城市,如维也纳、戛纳、米兰,这些城市也被称为全球的重要城市。

3.国际大都市成长演进脉络

国际化都市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城市首先成为本地区的中心城市,比如武汉之于中部地区;第二个阶段,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武汉市已被批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第三个阶段,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都市,也就是提升武汉在亚洲的影响力;第四个阶段,建设成为洲际性国际都市,具有跨区域、跨洲的影响力,比如武汉之于欧洲、武汉之于美洲、武汉之于亚洲,最后形成类似纽约、伦敦、巴黎的全球性城市。

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国际大都市成长演进脉络图

从城市增长的进程来看,武汉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全面增强本市在全球的资源配置整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由区域性中心城市迈向国家中心城市,进而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所以武汉国际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4.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特点

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特点包括多个方面。武汉市在宜居之城、交通通达之城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标准,在移民之城、会展之城、服务之城和文明之城这四个方面还要做出巨大努力。

移民之城——国际化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以最低的5%计算,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必须拥有50万常住外籍人士。武汉市离这个标准还比较远。

会展之城——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对于武汉来说,与这个指标差距就更大了。

服务之城——服务业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70%以上。武汉距离这个目标非常地贴近,第三产业的增长很快能够实现。

文明之城——城市文明和生活素质高,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应有之义。文化软服务和城市管理符合国际标准,给国际友人更多的便利,武汉还有努力的空间。

(二)理解武汉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

下面从对国际大都市的界定来看一下武汉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

1.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为支撑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大武汉的要求。从公开可查的资料来看,其中,武汉市的生态化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指标非常符合国际化标准。这里需要厘清现代化和国际化到底是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概念,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化需要国际化的支撑,所谓现代化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往的能力和水平,这才是现代化的全面含义。在现代化过程中,应注重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际化水平和能力决定着人才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在全球的配置,包括它的流量、质量和流向,即国际资源整合与调动的能力。武汉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国际化水平,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国际化是调集国际资源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种国际化、现代化的标准也相对易于实现。

2.现代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为引领

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国际化引领,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要做顶层设计;第二个方面,从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角度来看,不仅是一般性的公共服务,还有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公共服务的指标和内涵;第三个方面,制定战略和方针,即从哪些方面突破,以哪些方面为抓手;第四个方面,关于制度规则建设,武汉市出台了很多文件,在后续解析文件时专门分析。

3.现代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为抓手

从什么是武汉的国际化这个角度来看,武汉市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即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交通枢纽、国际生态宜居之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及区域公共服务中心等等。

二、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回顾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武汉市出台的关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文件,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一)武汉城市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1.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2011年,武汉市正式吹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号角,推进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和成效明显加快。“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多项国家战略和改革任务在武汉落地、叠加,为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其中,国际交往中心成为武汉国际化的最大抓手和核心。

2.《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

《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武汉逐步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四个目标通过三步走来实现,2020年之前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长阶段,2021—2030年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成熟阶段,2030—2049年是世界城市培育阶段。《规划》对于武汉市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阶段性安排,符合国际性城市成长规律。首先必须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其次成为区域性即本大洲的中心城市,最后才能成为世界城市。所以对武汉来说,当前的步骤和安排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二)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方略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方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017年,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战略部署

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非常明确地把国际化作为武汉市的发展目标。“国际化大武汉”建设的重点是国际通达能力大幅提升,成为连贯长江经济带、连接“一带一路”、连通世界的重要枢纽城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与国际先进城市接轨,更多的国外高端产业在武汉集聚,更多的国际性组织和活动在武汉落户。

2.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

武汉市国际化的行动方略就是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由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起草、中共武汉市委发布。《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3—2016年)》提出六个发展目标,即国际交往门户之都、国际产业集聚之都、国际商贸物流之都、国际人才创新之都、国际文化活力之都、国际生态宜居之都。《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8—2020年)》提出建设中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国际经贸合作高地、国际交往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人才汇聚高地。

3.2019年,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新一线城市,奋力当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引擎”

武汉“四个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新一线城市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都是国际化的应有之义。武汉已成为全国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地,正在力争获批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建设中部跨境电商重要枢纽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物流枢纽。关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出要建设中部陆海大通道,国际性组织和活动落户中部的首选城市,连贯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

4.《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

2021年,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武汉市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构建内陆开放新平台、打造经贸合作新高地、开创国际交流新格局和营造涉外服务新环境为抓手,建设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与国际社会联系密切的国际交往中心。

(三)武汉城市国际化的快速发展

从2011年,武汉市开始国际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就。表现在:

1. 世界城市排名持续上升

全球著名城市评级机构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每年都对全世界的城市进行评估,把世界城市分成4个层级。2012年,武汉市处于Sufficiency(全球四线城市)级别,也就是最低级别。2016年,武汉市进入Gamma(全球三线城市)的行列。2018年,武汉市的排名上升至第九十五位,被列为世界Beta级(全球二线城市)城市。武汉市的世界城市排名不断提升。

从另一个国内城市排名非常权威的指标,即仲量联行发布的中国城市经济竞争与发展综合评估名单来看,2019年,仲量联行将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评为中国的世界一线城市,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可以竞争世界城市,其中香港已被认可为世界城市。在中国一线城市方阵,武汉排在第一名,最有可能向世界城市迈进,接着是杭州、成都、重庆等城市。从发展评估指标来看,武汉市的国际化发展得到国际社会和评估咨询机构的认可。

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仲量联行发布的中国城市经济竞争与发展综合评估

2.开放型经济增长态势强劲

武汉已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外来投资密集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首选地和重要的对外开放高地。例如,2012年武汉只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2018年武汉有外资投资企业7200家、世界500强企业294家、世界500强公司的研发总部或区域总部62家。这些数据表明,武汉对于国外的资金、企业有着非常强劲的吸引力。

再比如武汉的经济外向度和出口结构。2012年,武汉实际利用外资44.44亿美元,到2018年增长为109.27亿美元,当年排在全国省级和副省级城市的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超过广州。实际利用外资方面,武汉市的成绩也是很不错的。2018年,全市出口总额192.7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15.37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38.2亿美元。由此可见,武汉市优质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承包能力,可以带动全市对外开放更高水平地向国际社会辐射。

3.对外开放平台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大开发区、三大综保区、自贸试验片区以及中法生态新城、长江新城等,已成为武汉市对外开放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功能日趋完善,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4.国际交往交流活动明显增多

众多高层次、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活动吸引全球目光聚焦,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武汉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武汉已经与57个国家的112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城,常年在武汉学习生活的外国人达到1.7万人,外国入境游客每年达到300万人次。

高水平外事活动在武汉举行。2018年1月31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来到武汉,到武汉大学开展教育合作交流,在长江大桥下考察长江与泰晤士河水资源保护和水生物保护合作事宜,还前往黄鹤楼观看了武汉市京剧团表演的《京猴闹春》。可以说武汉在接待国际友人方面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会晤印度总理莫迪,就中印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此前,中印洞朗对峙导致两国关系非常紧张,这次会晤缓和了两国军事上的对抗态势,中国同意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这是中印关系的友谊建设过程。武汉东湖之滨的韵味,给世界带来深刻印象。

从国际人才交流来看,截至2018年,武汉聚集外籍外地院士45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2300名,新增留汉创业就业大学毕业生40.6万人,人口净流入量居全国城市前列。武汉国际化建设的一个较大短板,在于创新动力不足,需要通过国际人才交流来弥补。武汉是中部地区首个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向国际城市看齐。为更多的外国人路经武汉、了解武汉,到武汉旅游提供更多便利。

从重大活动来看,武汉国际马拉松路线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马拉松线路,武汉还有国际网球公开赛和大河对话国际论坛。从大型会展来看,光博会、华创会、湖北武汉台湾周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9年,武汉举办了近千场各级各类国际赛会、国际学术活动和博览会,包括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世界飞行者大会、世界集邮展览、世界桥牌团体锦标赛、世界军人运动会,这使得武汉市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大型国际会议、赛事对城市国际化的意义不言而喻,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南京青年奥运会、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会议、济南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无不促进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的脱胎换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军事赛事,也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军运会在武汉召开是对武汉国际化的一次检阅,也是国际化提升的一次实践。武汉军运会在全世界首次集中新建运动员村,首次在同一个城市举办所有比赛,场馆对标北京奥运会,展现了大武汉创举、大武汉贡献、大武汉标准。军运会结束之后,武汉的国际影响力、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

5.国际交往通道系统日趋完善

九省通衢是武汉天然的禀赋和优势。如何利用这种区位条件建成国际交往的枢纽中心?武汉做出了巨大努力,初步形成水、陆、空并举,各类指定口岸基本齐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陆海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空港方面,天河机场2019年国际及地区航线总数达到62条,国际及地区客运量居中部城市第一,客货运增速全国领先。水港方面,依托新港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实现“江海直达”和“泸汉台”联运,使武汉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的贸易成为直达直通的贸易往来。陆港方面,中欧(武汉)班列可抵达欧亚大陆34个国家的90个城市。武汉通过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管理能力,建成了国际交往、国际交通的枢纽城市。

(四)武汉市国际化水平的SWOT分析

1.优势

武汉已被批准为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枢纽城市。武汉加快对外开放高地建设,自贸区建设全面展开,口岸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通达能力持续增强。

以中欧(武汉)班列为例,2014年开通开行42列,2015年开行164列,2016年开行234列,2017年开行377列,2018年开行423列,增长速度迅猛、增幅较大。武汉的中欧班列与其他城市的中欧班列最大的不同,在于武汉的班列满载量较高,运去和运回的火车基本载货达到90%以上,不是空车返回,这是武汉中欧班列项目的优势所在。

国际航线方面,2012年开通首条至巴黎的洲际航线后,武汉空中对外大通道不断拓展,至2016年末,武汉民航开通了国际及地区航点45个、开行国际及地区航线58条(含不定期航线),已形成直达欧、美及大洋洲,覆盖东南亚、港澳台的国际及地区航线网络,武汉作为中部门户机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2.机遇

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对于国际化建设的要求,以及世界全球化对城市的带动,是武汉国际化建设的底气和基础。

“2014武汉国际化电视论坛”上,世界著名学者萨斯基雅·萨森在谈到武汉市的国际化问题时,对武汉市的未来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旅游城市来看,大家一直觉得杭州、桂林等旅游城市的相关指数会超过武汉,但是2017年公布的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武汉排名第七,杭州排名第八,苏州排名第九。从国际城市优势特长的禀赋相比较来看,杭州最强于武汉的就是旅游感召能力,外国人在杭州的旅游人数超过武汉,但是可以看到杭州的旅游综合指数,包括旅游收入,并没有超过武汉,这意味着武汉在建设国际化城市中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2017年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

3.短板

关于武汉国际化建设的短板,主要有三个,需要加以突破,针对性地解决。

一是能级短板。武汉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入驻率不高,承办国际会议和赛事层次不高,国际通达水平不高。目前,武汉真正的总部性国际组织一个也没有,所以争取政府间国际组织落户,成为武汉市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很多国际组织的落户,武汉市没有,召开国际会议、开展国际活动就会受到很多制约。以苏黎世为例,这么小的一个城市每年召开1000多次国际会议,因为有250个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在苏黎世,国际组织只要开展活动都是80个国家以上,规模非常大、层次非常高。达沃斯是个小城市,因达沃斯论坛出名。全球的政治领袖和经济领袖,每年冬季和夏季都会来到达沃斯,就国际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国际事务治理进行讨论。如果武汉有类似这样的国际总部落户,那么为这个总部服务的相关机构、产业、会务也会大幅度的增加。联合国的原子能中心在维也纳,当时维也纳建好原子能中心大楼,以每年1美分的价格租给国际组织使用。可能有人会想,这么大投入建大楼,每年的租金只要1美分太亏。实际上这栋大楼里的国际组织和在此工作的国际公务员,每年开支、消费是40亿美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引进一个国际组织总部,无论是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还是城市的经济建设,都会得到大幅度增长。这是武汉市应该可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情。

二是动力短板。武汉的国际化人才支撑相对薄弱,创新创业资源整合不充分,科技研发有效投入不足,国际经济合作参与不深。

2014年,武汉的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标准,城市研发经费投入应该占到GDP的5%以上。武汉可以通过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来带动全市科研存量潜力,为武汉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2014年代表性城市R&D(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强度图

三是服务短板。武汉的国际化软硬服务设施不完善,本地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不强,会展、旅游等服务功能不完善。

例如,2016年中国大陆千万级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数据显示,长沙黄花机场吞吐量超过了武汉天河机场,郑州新郑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率也是远超武汉。尽管武汉地处铁路网络枢纽,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物流产业。相比之下,UPS(联合包裹)、FedEX(联邦快递)、DHL(中外运敦豪)、TNT(荷兰快递服务商)这四大国际物流巨头,均将其在内地的物流基地选址在郑州。武汉作为中部龙头城市和战略节点城市,在国际交往能力上,包括客货运量方面都被很强的竞争者追赶。当然,随着鄂州花湖机场、武汉东站建成,港口整合完成,这些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突破。

营商环境方面,在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城市的排名中,武汉位列第八,但是软服务在50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十八。接受调研的对象,对武汉的政策、服务水平不满意。武汉要做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在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培养方面,还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世界银行将中国的上海和北京列入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中国只有两个城市作为标杆城市,说明我国整体的营商环境是不太理想的。世界银行2019年准备再增加两个城市,中部增加一个,西部增加一个。当时我们也写了建议,希望市委、市政府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武汉市被世界银行列为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那么全世界的企业只要翻开世界银行的指导目录,就会知道武汉是国际投资的首选地。相比自己招商引资,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这样的宣传和意义肯定是不同的。

如果武汉能够及时发现并克服这些服务短板,那么武汉的世界影响力,包括国际化水平将有大幅度提升。比如中国的十大律师事务所,没有一家总部设在武汉,在软服务、软支撑上面武汉还有很多的不足。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对国际事务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武汉地处中国内陆,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不具备建设国家金融中心的优势,但是武汉提出要建设国家金融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国家金融中心城市外国金融机构应该不低于100家,武汉现在只有18家,距目标还有很大的缺口。

三、杭州、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武汉的国际化建设和谁对标?向谁看齐?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除了北上广深以外,杭州、成都、武汉、西安的国际化水平可以放在同一个方阵进行考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国际交往能力毋庸置疑;上海作为全国金融和经济中心,经济吸附能力非常强。与它们相比,武汉的差距非常大。武汉市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团队在调研杭州和成都时发现,武汉也有很多自己的优势,它们的有些做法,武汉可以直接采用,将杭州和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启示作为武汉的学习标杆成为共识。

1.国际化城市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杭州国际化促进委员会主任由市委书记担任,市委书记把杭州的国际化建设作为杭州的重要工作来抓。而武汉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是三个平行的目标,国际化建设由市里的分管领导管辖,分管领导在协调全市资源方面肯定有一定制约。国际化和其他专业性工作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涉及全市28个部门的相关工作,由分管领导调动多个部门的资源,存在一定的困难。杭州国际化促进委员会主任由市委书记担任,国际化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就设在市发改委,而不是附设在市委外事办公室。市外办是全市涉外工作的核心部门,但市发改委调动全市资源的能力要远强于市外办。

2.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工作合力

公务人员的工作有绩效考核指标。杭州把国际化建设作为一个指标,在绩效考核中占了3分的分值,那么这28个部门对市发改委和市外办分解的国际化建设任务会更加重视。

3.国际化水平的阶段性推进

《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是阶段性推进的,国际化建设也要阶段性推进。

4.干部、市民的国际化视野和素养

我在调研中发现,杭州市民的国际化素养高于武汉,杭州西湖有大量的学生会用外语来给外国游客做义务的导游和指引。在户部巷我听到武汉人用武汉话把户部巷说得特别不好。杭州、成都的市民都说自己的城市有多么美多么好,武汉的市民却告诉游客这个城市有多么不好,武汉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

5.国际化建设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国际化建设有一整套标准和指标体系,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对于国际化建设有具体指导作用。

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带给武汉的启示有:主要领导亲自抓国际化工作,明确城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定位,形成国际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国际化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建设目标纳入考核机制等。

四、武汉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思考

此前回顾和了解国际化定义和武汉国际化的成绩,以及其他城市的做法和经验,最后谈一谈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哪些抓手和具体做法,再从弥补短板弱项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架构

武汉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以经营城市第一要务的精神指导国际化都市建设。建立所有涉外部门、保障部门、规划部门、相关区政府为架构的武汉国际化推进工作促进委员会。因为很多国际化的具体工作都在区政府,所以要想把国际化这项工作做好,不仅市级部门要努力,要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下沉到区政府、街道、社区。

(二)对标国际标准,竭力补足短板

1.有针对性地补足能级短板

(1)以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为模板,打造享誉世界的“武汉世界工程设计双年展”永久会址,提升武汉设计的全球影响力

200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0届执行局会议成立创意城市网络(Creative Cities Network),旨在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分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民间艺术之都”“烹饪美食之都”7个领域。武汉市最大的优势是工程设计。2017年6月28日,武汉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在武昌昙华林的翟雅阁博物馆通报,6月15日武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函提交申请表,申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行列。11月1日武汉成功入选。如今的翟雅阁博物馆已成为“武汉设计之都客厅”,承担起设计之都品牌发布、传播和交流的功能,也是武汉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布中心。

“设计之都”申请成功以后,我写了一个提案,希望能以昙华林为主会场,定期举办“世界工程设计博览会”,邀请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16个“设计之都”城市的设计大师和设计作品,来武汉参加创意城市的设计和展览,展示武汉的产业优势,讨论创新与创造,探索未来合作前景,打造世界级协作平台,提升武汉的国际影响力和设计能力。同时,借助武汉工程设计的优势地位和一批有资质、有竞争力的国际工程建设企业的影响力,占据国际工程建设高地,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大潮中,竖立武汉设计、武汉制造、武汉创造的大旗,引导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助推“武汉工程”带动“标准+技术+产品+服务”的输出。

刚才提到武汉的一个短板是对外输出能力不足。如果武汉把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品牌打响,把工程设计的标准引领力打响,再把武汉的企业带出去,参加世界产业链分工,让武汉成为世界产业链分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么武汉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力和创新影响力就会由此确立。比如,目前全世界高铁专利的84%是由中国人设计的,高铁的铁路宽度、速度以及机车制造和智能引领都以中国标准为依托,所以世界各国现在要建高铁都必须参考中国的标准,而且必须借助中国设计和中国制造。这是在国家层面通过高铁的技术引领力和准入门槛话语权来确立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武汉有很多工程设计优势,通过这些优势,大企业把中小企业带向世界市场,这是我们的想法和建议。

市民教育方面,政府可以发动市民、在汉外国人士设计街道上的座椅、公交车外观、上盖物业等“街道家具”。创意城市要求,人人当设计家。武汉可以学习芬兰赫尔辛基的做法,将建筑设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本。还可以每年举办大学生、留学生的设计作品比赛等活动,为武汉设计产业的世界知名度积淀更浓厚的氛围与活力。

(2)以武汉华创会、国际网球公开赛、马拉松、国际渡江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名校龙舟赛为基础,不断提升武汉国际活动的品质和吸引力

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国际渡江节

(3)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城市

提升展会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培育壮大会展市场主体,不断优化会展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动展馆硬件设施及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水平提升,打造智慧展馆。目前武汉市的会展还是比较多的,每年有1000多场,但是涉及80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国际会展寥寥无几。武汉在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学、医学健康等方面,在世界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武汉可以由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专业性会展,提升国际会展能力,这是武汉近期比较容易做到和突破的一个着力点。

2.切实解决动力短板

(1)积极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将武汉打造为国际留学生青睐的留学目的地

武汉大学有15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每年国庆节期间在校内举行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有各式的文化表演和美食。对这些留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热爱中国、亲近中国,做中国通,做知华派,等他们回到各自国家后,就会成为国际社会宣传中国的有生力量。

赵嵘:武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底气与构想

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

(2)在引资引智工程的基础上,具体研究985、211大学人才及优秀留学生留汉的举措,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

武汉市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后,大量大学生留在武汉。这些学生里,985和211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大。据我所知,985大学的学生很多选择的是去北上广深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数量多,还需要质量高。

(3)加大R&D投入,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

为此,要编制武汉市与科研单位合作的实施纲要,以制度化、常态化、精细化态度推进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3.有效克服服务短板

(1)提升口岸功能作用

协调推进海关、边检、海事等口岸联检单位进一步创新监管模式,提升口岸通关智慧化、便利化水平;天河机场海关实现7×24小时通关,在其他关区实现海关预约通关;加快实施航空客货“双枢纽”战略,形成覆盖全国、通达全球的轴辐式航空网络体系。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芯国际把货物拉到郑州去通关。武汉有很多服务短板,使得一些企业宁愿选择到郑州去通关,也不留在武汉,于是郑州的货运量远远大于武汉。

提升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用足用好144小时免签政策,提升入境旅客流量;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打造天河+支线的航空联运。如果一位外国游客去神农架,可以在武汉居留三到四天不签证,这个政策目前没有运用好。我们在成都调研时发现,湖北省对武汉市的支持远远少于四川省对成都市的支持。四川省规定所有支线飞机都要从成都起飞,无论去九寨沟也好,去四姑娘山也好,都要从成都起飞,意味着所有外国游客首先要到成都才能到旅游目的地,成都成为集散中心。而湖北可以直飞神农架,不路过武汉。湖北也有很多旅游资源,比如恩施、神农架,如果都从武汉出发,再分散到各个旅游景点,那么武汉市的旅游入境量会有大幅度提升,但是湖北省没有给武汉这样的政策,武汉的144小时免签政策利用不太充分。

(2)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通过国际化社区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有两条路径,一是增加社区的国际化元素,二是前瞻规划国际化社区。目前武汉的国际化社区,有汉阳的金色港湾,东风汽车公司法国员工居住的社区形成的法国街,还有洪山区的国际社区。与上海和广州相比,武汉的国际化社区非常少。要让外国人在武汉居住下来,而且融入社区,有助于提升国际友人在武汉的数量。

(三)着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3年1月10—15日,武汉旅游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中国屏”,每天播放200次,推广了武汉的国际旅游城市形象。2015年,武汉获得72小时入境免签政策,当年海外游客数达到202.36万,比2014年增加18.63%。旅游外汇收入13.37亿美元,增幅达到43.18%,武汉国际旅游增长势头良好。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武汉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可以用多种语言的旅游官网、App、视频、文章等向国际游客推介武汉。继续坚持在国际上播放旅游形象宣传片,连续在国外举办“武汉之窗”巡回展,发挥新媒体和传统营销的共振作用。精心设计适合海外游客的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推出黄鹤魅力游、琴台知音游、蛇山文脉游、首义回眸游、红色文化游、昙华精品游、户部风情游、宗教探幽游、紫阳书院游、江滩长廊游、衣坊时尚游、山水寄情游、古城夜色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让国际游客流连忘返。建议文旅部门把全市的300多个旅游资源都整合成项目和精品线路,然后把这些项目、线路都变成一个个网红景点,让全国、全世界的人民都来感受武汉的文化和魅力,这是提升国际知晓度的重要举措。

市园林和文旅部门可以与省演艺集团等进行合作,联手在湖北剧院打造一场堪比《宋城千古情》的中英文《玉笛落梅花》大型情景剧,登山观黄鹤楼、下山赏歌舞剧、夜晚宿七星店,让国际游客的脚步驻留在武汉。在杭州旅游的时候,晚上看《宋城千古情》大型演出,会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通过演出,让游客用几个小时的时间了解杭州1000年的历史与文化。黄鹤楼是武汉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很多相关的诗人诗篇。要打造这样的情景剧,游客白天游黄鹤楼,晚上看演出,第二天早晨,再到户部巷品尝武汉小吃,至少每个游客在武汉停留的时间达到两天。

武汉作为交通中心,到大多数省会城市坐4小时左右的高铁就可抵达,所以很多游客上午到黄鹤楼看一看,中午吃个饭,下午就坐火车走了。需要打造夜文化、夜旅游,把旅客的脚步留在武汉。

(四)将武汉规划为“绿卡”居民钟爱的宜居宜业之城

武汉要重点建设达标的国际社区,为外籍朋友提供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一条龙服务。2012年4月市政府启动“家在武汉”工程以来,让国外友人在武汉“找到家、安好家、享乐家”成为努力的方向。实行灵活多样的居留政策,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实行长期、短期、流动等多种居留政策。推行多种形式的物业政策,对各类人才给予不同的物业优惠服务。杭州对外国人的政策较好,方便外国人在杭州开展长期和短期工作。印制多语种版本的《完全生活手册》发放给境外居民,帮助他们了解社区,境外居民最需要的服务是对周边环境的了解。武汉市“十四五”期间可能要建一些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借鉴国际通行做法,以文化活动、特色服务为载体,增强境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使他们自觉参与、关心和建设社区。武汉市在警务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设了一个外国人活动服务站,目前在江岸区、东湖高新区进行试点,将来会进行扩展,让外国人能够就近参与活动,更深入地了解武汉。

定期与媒体合作举办“老外寻觅武汉美食”活动。不一样的眼睛,发现不一样的武汉美食,体会不一样的舌尖武汉。外国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往往是掩映于山水街巷下的美食,美食可以外化为一种城市记忆和情感附着。武汉是非常兼容并蓄的城市,全国东南西北的饮食、国际饮食在武汉都可以找到落脚地,武汉餐饮业已经初具“国际范”,国际主流餐饮品系基本上都已落户武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外国人更加理解、了解武汉。泰国诗琳通公主就喜欢吃武汉的热干面,一个特色美食,会成为一种城市的记忆,也是一个城市的特质,更是国际化的一个标准。

邀请外国人讲述武汉故事。外国人的文字和语言比我们的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面向外国人的征文活动可每年或双年举行,通过他们的描述、他们的感悟、他们的欣赏,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体验武汉、感受武汉、融入武汉。

五、展望

武汉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拓展国际大通道,积极开展国际交往活动,以汉阳龟北片国际文化交往中心为核心载体,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西安和成都也在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武汉如何脱颖而出,成为国际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城市,超越这两个城市是应有之义。

武汉的优势在于一直是国家的工业中心。民国时期,大武汉和大上海是中国两大工业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把武汉建成工业中心。

武汉的第二大优势在于是中国重要的、排名第三的科教文化资源聚集地。截至目前,武汉有80多所高校,包括985、211等一批重点学校,还有许多研究院所。这些都是武汉参与国际竞争和创新的底气。

武汉的第三大优势是人口和区位优势。武汉市常住人口有1300多万。城市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过去的人才竞争是优质人才、高端人才、知识人才的竞争。但是从2017年开始,人口竞争不仅仅是一般性、知识性人口的竞争,还有青年人口的竞争,即城市青年人口的落户率。武汉市规定大学生都可以留汉,西安的政策是中专以上可以留在西安。城市的活力在于年轻人,城市经济需要集约化,需要人口的集聚。武汉市的快递员,在“双十一”期间每天的送件量大概有几千份。但是,美国快递员一个月的送件量都达不到1000,就是因为人口很少、很分散,很难有集聚性的经济发展。对于城市来说,人们不同类型的工作是一个城市必须要有的一种活力。

但是与西安、成都相比,武汉的弱点在哪里?成都作为西部交往中心,得到西部省市的认可。而武汉想得到中部其他省市的认可,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补足短板,在软实力、影响力上超越郑州、长沙和南昌。这些城市对武汉的中部中心或者中部支点地位还有一些质疑,这是武汉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第一个困境。

第二个困境在于武汉市和湖北省之间的关系协调还需要磨合。对湖北省来说,武汉市已经足够富裕、足够强了,所以湖北省将资源倾斜到其他的地市州县。2017年,国家给湖北省的旅游补贴有5500万元。湖北省把其中的90%给宜昌和恩施,只给武汉市50万元。在省级以下的关系协调中,武汉也处于不利地位。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需要长沙、南昌和郑州心服口服,还需要湖北省对武汉市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

第三个困境在于武汉市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生态化建设是一并推进的。3项重点工作与其他城市的一两项重点工作相比,倾斜力度是有限的。武汉市国际化促进办公室的牌子挂在市外办美大处(国际化推进处),“美大”即美洲、大洋洲。这个处室主要负责大洋洲、美洲的外事工作,其次才是国际化促进工作,与杭州专门的国际化促进委员会相比,武汉的工作力度是不够的。在全市各项工作都要齐头并进的情况下,国际化工作如何脱颖而出,考验着武汉的能力和智慧。

最后,几项规划指标显示武汉向国际化发展不断努力。到2025年,武汉的进出口总额居国家中部城市前列,国际及地区航线居国家中部城市前列,跨国人员流动位居国家中部城市前列,国际交往水平不断提高,驻汉境外机构达到30个(2021年有28个),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达到123个(2021年有112个)。总之,我们对武汉的国际化未来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2/10/12/28647.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上午10:11
下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上午10: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