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敏:武汉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早日建成全国中心城市

彭智敏,1960年9月生,湖南湘潭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1986年开始从事长江流域经济、区域经济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级、省级、院管课题及中外合作研究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00多部(篇)。2008年被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2018年被评为二级研究员,现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保护与发展方面,发表多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先后出版《长江流域开发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合作研究》《汉江模式:跨流域生态补偿新机制》《海晏河清——长江流域的灾异防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等著作。先后主持和参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规划》《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湖北“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新格局》等国家级、省级规划和科研项目。

武汉别称江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一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2020年12月18日,中共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指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市委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大势、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同类城市竞争态势和武汉发展比较优势,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提出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武汉贡献。《建议》为武汉未来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时间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特别是考虑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做出切合武汉自身条件,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定位。

一、长江经济带战略与武汉定位

(一)长江经济带的提出

长江流域,实际上自西晋之后开始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湖北,湖北拥有1000多千米的长江岸线。因此,在长江经济带中,湖北武汉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等机构都设在武汉,而不是上游或下游的其他城市,也可以看出武汉在长江流域的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个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更加重视。他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先后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以及下游的南京三地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正确处理“五大关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是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会上全面深刻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鲜明地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观点。此前,沿江的省市特别是上游的省市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新一轮的大开发机遇,策划了大批项目,比如在金沙江上建设一批梯级水电站,把长江流域水资源富集的地方都开发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发现这个苗头不对,方向有问题,所以特别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尤其是上游地区,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6年之后,这个趋势得到了扭转。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总书记重点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大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武汉市的一些定位都是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来确定的。

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他谈得更全面、更综合。他强调,要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也正是武汉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要重点做的文章,因为很多方面武汉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次座谈会,从“推动”“深入推动”到“全面推动”,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等,其中,长江经济带的使命重大,具有全国意义。比如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要靠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调水,目前北京70%的饮水主要来自汉江。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不仅对长江流域,对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就提出了“T”型战略,把沿海作为一竖,把长江经济带作为一横。后来沿海一带发展非常迅速,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尽人意。原因有很多,比如交通条件不成熟,当时从武汉到上海的铁路很不方便,要么北上郑州到蚌埠、合肥、南京到上海,要么从南面到长沙、南昌、杭州再到上海,时间至少一两天,坐船的话,从重庆到上海也要7天。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而言,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依靠原来的水运难以满足要求,在当时经济条件下水运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慢,未能充分利用黄金水道的作用。另外一个问题是长江洪水对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特别在湖北境内,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湖北来,在防洪最紧张的时候到第一线,所以当时严格来讲不具备成为一个经济带的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龙头,长江三峡工程动工兴建以及上游一系列水电站的建设,湖北汉宜铁路等建设,使长江经济带的条件逐步成熟。

2003年6月,三峡船闸开始通航。三峡地区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有纤夫拉船的,由于那里滩多水急,要建成一个经济带的航运条件不足。稍微大一点的船都不能过三峡,因为安全隐患很大,但是三峡工程的建设,尤其是三峡船闸建设后在宜昌地区回水,相当于把水面抬高了100米,所有的暗礁险滩全部被淹没,这对航运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另外,三峡机组的并网发电提供了强大的动能,长江中下游的防汛形势得到根本性好转。因此,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此时,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条件完全具备了。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了解港区物流、航运和长江经济带的情况,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不仅是长江干流,包括汉江、湘江、赣江、乌江都在做船闸。2014年4月25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并列提出。由此,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为新时代的三大国家战略。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对上海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发挥“龙头”作用,建设全球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长江经济带的概况和发展规划

长江经济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涉及19个省级行政区,干流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长江经济带只包括11个省市,而且有两个省(贵州省、浙江省)不是干流流经的地区。长江经济带不等同于自然的流域,而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概念,并且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所以最上游的青海、西藏没有包括进来。长江经济带的范围是205万平方千米,而长江流域的面积只有180万平方千米。这个区域包括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1/3以上的淡水资源,1/3以上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纲要》共分为九个部分。前两部分是规划背景和整体要求,核心内容是中间的六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生态优先放在首位。第四部分是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这些年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是要打造世界级的内河经济带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五部分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一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个是产业转型。如武汉的钢铁、汽车,传统的“武”字头企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重庆、上海等城市也存在这个问题。第六部分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全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长江经济带中相当多的省市是国家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城镇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地方的新型城镇化任务还非常艰巨。例如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都是劳务输出大省,如何就近、就地或者因地制宜地开展新型城镇化,需要考虑。第七部分是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沿海地区如江苏、上海、浙江而言,这个问题可能基本解决。西部地区包括成渝依托“一带一路”或南向通道也得到部分解决,但是中部地区存在很大的短板。如何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双循环新格局,还大有文章可做。第八部分是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要共同富裕。上海、江苏、浙江都是我国经济实力强的省市,但是中西部很多地方特别像贵州,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促进落后地区快速赶上,彻底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最后一部分是保障措施。

2014年的《指导意见》和2016年的《规划纲要》总体定位是一致的,但是定位次序有所调整。《指导意见》的定位依次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规划纲要》的定位依次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定位次序的调整表明国家在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方向上面有些新的变化。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在国际战略位置中,它与“一带一路”战略重合交汇,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联系密切。比如生态方面,前些年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非常严重,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力治理,现在特别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变好了。再比如喝水问题,南方的水质比北方的水质要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让北京人民喝到了清甜的丹江水,黄淮海平原的饮水问题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但是,长江经济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内部发展差异很大,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很艰巨。省与省之间差距很大,同一省内差异也大,例如湖北既有像武汉这样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也有人口只有几万的神农架林区。区域内既有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江苏、浙江,也有像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等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长江经济带的上中下游每一个区段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协调任务艰巨,但与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的定位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湖北省致力于打造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还有中部崛起战略,通过一些区域合作项目来促进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联系增强。“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先后批复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既体现地区差异,又有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大战略,包含很多内容。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地位举足轻重,在自身发展和协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二、美丽的武汉——白云黄鹤 九省通衢

(一)武汉在哪里?——中国的中心,湖北的东南部

1.大江大湖大武汉

前些年武汉提出“大江大湖大武汉”,非常符合武汉的特点,但我认为不够特别,把武汉两个字去掉或者换一个地方也可以。但如果提白云黄鹤、九省通衢,既有历史底蕴,又被大家熟知。黄鹤楼为武汉独有,九省通衢好像历史上也没有其他地方。相比之下,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历史传承和诗情画意就差一点。

关于武汉的定位,这既是一个地理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武汉既不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不是西部大开发地区,国家战略如何定位武汉?东部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的重点,西部地区有大开发战略,中部地区后来才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都在长江地区,联系比较紧密,产业结构相似,历史联系较多,特别是湖北、湖南才分治300多年。湖北跟江西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湖北很多人的祖先可能是元末或者明末,特别是清初的时候从江西迁过来的,但是要进行区域合作难度还是很大。而且武汉原来的产业比如武钢后面发展也遇到瓶颈,又缺少新的国家项目布局,武汉的定位有点茫然。

武汉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第一本统计年鉴记载:1981年武汉市的经济规模(当时不叫GDP)工农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居全国第四位。当然,历史上还有更辉煌的时候,张之洞督鄂时期,武汉曾经一度“驾乎津门,直逼沪上”,进出口额位居全国第二位。如今要想回到那个年代比较难,因为当时的船都可以直达武汉,现在油轮都是四五十万吨、矿石船都是二三十万吨,一般的港口进不来。比如矿石船,巴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先运到宁波港,然后从宁波到上海,再到武汉,本来很便宜的铁矿石经过几次转手,成本就上去了。工业就是比原材料、加工产品,又不是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不是很高,运费的比重太高,武钢在竞争力上就不占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讲,中国的地形呈三级阶梯,武汉在第三级阶梯上,地势是三面高,中间低。湖北东北部有大别山,东南部有幕阜山,西南部有武陵山,西北部有秦巴山,中间是肥沃的江汉平原,武汉就在江汉平原之上。长江过三峡后,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武汉拥有大量湖泊、河流,水资源非常丰富。大江大湖大武汉这一说法肯定是没错的。武汉城市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个比重在全国特大城市里面绝对是第一。

按照人口和土地面积,武汉是全国的超大城市,湖北省的省会、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武汉由于长江、汉水的汇合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足鼎立的壮美景观,拥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原来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汉口以前可能都是湖泊,随着城市的发展变成了城区,湖泊面积有所减少。武昌虽然湖泊还保留比较多,也因为大量围垦,面积减少了不少。

武汉被誉为“百湖之市”,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称号。最新的数据表明,武汉有166个湖泊,“百湖之市”实至名归。全省现有天然湖泊755个,最大的是洪湖,超过100平方千米。全省各级河流长度超过5千米的有4200多条,总长度超过了6万千米。这是湖北也是武汉水运交通发展的基础,是很多地方不具备的,因为深度低于1米基本上就没有太大航运价值了。

2.历史悠久,中国名城

长江、汉水在武汉汇合,泾渭分明。武汉的城市历史很悠久,但是武汉市的历史,即以武汉市这一名字来称呼还不到100年,武汉市是1927年三镇合并后才有的,此前分别是汉口市、武昌县、汉阳县。武昌、汉阳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汉口的历史只有几百年。此外,长江流经武汉,使武汉有很多很美的江景,汉口、青山的江滩做得越来越漂亮,这些美丽的江景也带来很多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福利。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讲,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有3500多年的历史,是商代在南方地区建立的重要城市,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武汉还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打响了推翻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第一枪。武汉的红色基因非常深厚,毛泽东在武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大革命时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武汉建立,武汉会战改变了抗日战争的格局……毛泽东对武汉这座城市情有独钟,新中国成立以后,东湖宾馆是除中南海之外他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更有多次畅游长江的佳话。

武汉是一座科教名城,大学生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武汉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汉冶萍公司(汉指汉阳铁厂,冶是大冶铁矿,萍是萍乡煤矿)是中国的第一个托拉斯性质的公司,张之洞督鄂期间创建。“一五”“二五”计划时期,武汉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建立了一批“武”字头企业,最大的就是武钢。青山区实际上就是为武钢而设立的,其他企业以前基本上都是跟武钢配套的。除了武钢,还有武锅、武船、武重等企业,武重在20世纪80年代有3万多名职工,号称亚洲最大的机械厂。武汉的工业曾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家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武汉占有了相当数量,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3.九省通衢,旅游热点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武汉人最自豪的一点是,以武汉为中心往北到北京、天津,往东到上海,往南到广州,往西到成都,距离基本上都在1000千米左右,这个位置无可替代。武汉虽然在交通运输方式、网络布局方面还有待发展,但地理位置很好,各种交通线路基本完备,被国家确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航运中心之一。

除此之外,武汉是中国高铁中心之一。“十三五”期间,武汉的高铁发展是比较慢的,甚至是稍微落后的,比郑州、长沙有差距,但是武汉正迎头赶上。武汉到十堰的高铁已经通车,武十铁路实际是西武铁路的一部分,另一段是由陕西负责建设。理论上来讲武汉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西安,到西北地区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但目前武汉到西安还要绕道郑州,汉十高铁的运输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一旦通到西安、兰州,通到乌鲁木齐,武汉与西北的经济联系会密切很多。

民航规模方面,武汉是华中地区唯一一个直航四大洲(北美、大洋洲、欧洲、非洲)的城市。集装箱吞吐量居长江中上游地区第一。此前,武汉新港的一次会议指出,武汉的集装箱吞吐量占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集装箱吞吐量的40%左右。这个指标与武汉大学生的数量指标比较相似,是武汉现在握有的几个王牌之一,其中一个就是直接和长江经济带有联系,不仅武汉和湖北省内,就连成都、重庆、河南的很多物资都是在武汉进行中转。

武汉也是一个美丽的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很多,拥有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古琴台、东湖等景点。武汉现在有很多新的旅游景点,例如欢乐谷、极地海洋世界等,还有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园博园、武汉网球公开赛这些旅游文化精品。

2020年,武汉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93.3万标箱,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同比增长14.4%,非常不容易,继续保持并扩大了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领先地位。港区不仅对外交通联络比较畅通,对内也有公交、地铁,还筹划建设4条市域铁路。

彭智敏:武汉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早日建成全国中心城市

武汉新港阳逻港区

(二)中国现代工业的起源地和新中国的工业重镇

“武”字头为代表的企业表明武汉的工业曾辉煌一时,20世纪80年代武柴邀请德国人格里希当厂长,在全国都很有影响,这是武汉改革开放的重要名片。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批“武”字头企业逐渐没落,有的甚至已经消亡。其中,规模最大的武钢,由于多种原因与宝钢合并,原本属于央企副部级单位,合并后不再直属中央国资委。另一方面,武汉有了更多适应时代发展和颇具竞争力的企业,比如东风汽车、中国信科、长江存储,包括设立不久的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迁回武汉的长江三峡集团等一批新的企业。武汉以前被称为“钢城”,后来又被称为“车城”。20世纪90年代初,东风公司落户经开区,2003年东风公司总部搬到武汉,奠定了武汉的“车城”地位。现在武汉又在打造“中国光谷”,提出要一芯驱动,靠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创新驱动要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撑,中央对武汉也很支持,中国邮科院合并其他公司,总部还是设在武汉。中央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不到100家,武汉就有东风公司、中国信科、中国长江三峡3家。

武汉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最早的城市之一,汉口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号称“天下四聚”之一,160多年前(1861年)汉口正式对外开埠,1862年设立江汉关征收关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最辉煌的时候,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是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因国家重心逐步向东部沿海转移,沿海地区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快速崛起,包括武汉在内的内陆地区的发展改革相对来说比较艰难,所以武汉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武汉解放以后有几个重要时间节点,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武汉市正式建制,是中央直辖市,当时全国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中央直辖市。1954年6月武汉改为省辖市,1984年5月被国家批准为计划单列市,1986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1991年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武汉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4月武汉经开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1世纪之后,武汉在全国的地位逐步上升,中央也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两型社会试验区。2010年,国务院批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仅次于中关村。武汉打造科学城,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也就是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牌子。2010年11月,吴家山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武汉形成三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分立三镇、鼎足开发的局面。

以汽车为例,2017年可以说是湖北汽车产业、武汉汽车产业最辉煌的时候,产量居全国第七位,达到200万辆。后来因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东风雪铁龙,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产量下降很明显。武汉市曾经“以钢为纲”,陷入了“一业独大”的局面,所以有很多学者说武汉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冶金行业以武钢为首,行业比重太高;另外,一家企业在全市的地位太高,一旦国家政策或者市场行情发生变化,那么经济波动也会很大,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经济韧性不足。凡是比较大的城市都有几个支柱产业,“一业独大”从经济学来讲不是很合理。汽车行业的崛起使武汉有了一个新的支柱产业。现在新能源汽车成了新的发展跑道,武汉也在逐步适应和改变。汉阳是我国最大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有100多千米长的车道。2016年,全国汽车工业产值前十名中,武汉排名第六,仅次于上海、长春、重庆、北京、广州,湖北的襄阳排在第八。以武汉为龙头,打造“汉孝随襄十”汽车产业走廊,武汉的轿车,十堰的中型车和特种车,襄阳的大中型汽车,随州的汽车改装车如洒水车、吊车、农用冷藏车、医用特种车、消防车、救护车等,各有特色。烽火通信、大唐电信合并到中国信科后,中国信科在通信类的央企里排名第一,有很多专利技术、核心技术,产品覆盖全球30多亿人口。

在轨道交通方面,武汉起步较晚,而且面临一些困难。比如1号线当时因为经济原因,京汉大道只能修轻轨,对周边的居民实际上有一定噪音影响。截至2021年9月,武汉市的地铁运营路线12条,运营里程409千米,全国排名第六,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排在南京、重庆、杭州之前。武汉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地铁还能盈利的城市之一。

(三)一枝独秀的武汉

武汉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全省一枝独秀,原因有很多。武汉是省会所在地,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体育中心和交通枢纽,聚集了很多资源。国家的新兴产业项目大部分布局在武汉,所以武汉的经济首位度在全国都非常领先。2018年,武汉市的经济比重达全省的37%,也就是说85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占了全省1/3以上的经济产出。在全国经济前十强的城市中只有成都的经济首位度比武汉略高。可以说,湖北稳增长最重要的就是武汉。

“十一五”时期是武汉比较低谷的时候,到“十二五”时期,武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追赶上来。到“十二五”末,武汉在15个副省级城市里GDP排到第三,财政收入排到第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到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排在了第一位。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广东的广州、深圳,福建的厦门,江苏的南京,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北的武汉(也是中部唯一的城市),还有西部地区的成都、西安,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长春、大连、沈阳,山东的济南、青岛。武汉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里的排名还是很不错的,带动了全省在全国位次的前进。2019年,武汉的GDP达16000多亿元,全国排名第八,增速全国排名第二,人均GDP突破两万美元,按2019年的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11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也比较靠前,这和武汉的经济首位度有关,也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相关,城际铁路通车后,黄冈、黄石、孝感到武汉交通更加方便,周边居民都到武汉消费,武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同类城市中特别显眼。再一个亮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19年武汉突破了4000亿元。

从人口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增加了2541126人,增长率达25.97%,年均增长2.34%,反映出武汉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在不断聚集。有观点提出要把武汉打造成全国地位更高的中心城市,那么人口必须要大幅度增长,达到2000万。但是不能单纯地增加人口,还要提升城市功能,因为按人口数量算,北京、上海远远超过了纽约、伦敦、巴黎。人口太多,资源环境不堪重负。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设立雄安新区,要把很多企业和高校等非首都功能逐步疏散出去。因为城市规模太大,运转成本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价飞涨等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出武汉市内各区的人口差异。东湖高新区的人口数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人口相比,在全市占比的增幅为85.19%,排名第一。东西湖区的人口在全市人口的占比增加48%,洪山区、江夏区、经开区、汉阳区、东湖风景区、蔡甸区、黄陂区、汉南区的全市人口占比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江岸区、新洲区、江汉区、武昌区、青山区、硚口区的全市人口占比大幅度下降。这意味着新增的人口绝大多数在江南,东湖高新区新增的人口最多。原来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武昌是行政中心、科教中心,商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汉口,汉阳是工业区,但实际上现在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如今武汉的工业集中在东湖高新区和经开区。经开区以前主要是生产空间,从“十三五”开始建设产业中心,要求既宜业又宜居,配套交通、教育、医疗、休闲等基础设施。

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位置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位置在哪里?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优势在哪,存在哪些差距和差异?从整体经济状况开看,国家确定的9个中心城市,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第一层次是北京、上海,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目标是打造全球城市、世界城市,以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为参照;第二个层次是深圳、广州、重庆,这是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划分;第三个层次是武汉、杭州、南京、成都,这些城市经济实力相当。值得注意的是,成都的领先优势有拉大的趋势,成都本身发展不错,又把一个比较大的市划了进来,而且成渝双城经济圈得到了更多的国家政策扶持。

从产业结构来看,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高,城市就越发达。其中北京一马当先,因为央企总部都在北京,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基金公司总部等,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达83.8%。广州、上海在历史上就是商贸城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其他城市包括武汉的第二产业比重超过30%,表明制造业在城市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武汉要争当国家中心城市,不能简单地学北京、广州、上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是要跟南京、成都、重庆比拼。一方面,武汉的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不是传统的冶炼、钢铁、汽车等产业,而是像芯片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不发达,非常受制于人,所以武汉的制造业要有一定的比重。总的来说,武汉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差距。2020年上半年,千亿级上市公司武汉几乎没有,北京有59家,上海有25家,深圳有24家,广州有8家,杭州有7家,南京有4家,长沙有3家,西安有3家,合肥2家,芜湖2家,武汉没进入前十名的榜单,上万亿的更不用说了。除了央企,连民营企业如美团、拼多多、腾讯、比亚迪等跟武汉都没有关系。

人口方面,武汉的老龄化程度也不容乐观。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深圳、广州、杭州和成都的常住人口增速较快,表明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足;武汉和重庆其次。一般来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就是老龄化社会,广州是7.82%,深圳只有3.32%;北京、上海的比重较高,本土居民虽然老龄化比较严重,但是外来人口较多,劳动力是不缺的,外来人口中有不少是年轻人。

教育是武汉引以为傲的方面。2020年,武汉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06.72万,位居全国第三,比北京、上海、杭州多。如果加上在校研究生,武汉的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量位居居全国第二。教育质量方面,武汉和北京、上海相比还是有差距的,985高校北京有8所,上海有4所,武汉只有2所;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北京有22所,上海有10所,武汉只有5所。研究生规模武汉排在北京、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三位。从高校的数量来讲,武汉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创新能力方面,武汉总的来说还不尽理想。与北京、上海、杭州、南京、重庆、成都、广州、深圳9个城市相比,武汉的研发费用排在倒数,占GDP比重也不高。北京的研发经费在全国遥遥领先。深圳的高校少,但研发费用高、占比高,而且深圳的研发主要是在企业,而非高校。像武汉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就是用来评职称的,然后就锁进柜子里了,深圳的研究成果会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所以武汉的专利申请量和获批量,比深圳差很远,跟北京、上海也不能比。2019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有9000亿元,武汉只有4000多亿,相差1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深圳是两万多家,武汉只有4000多家,深圳是武汉的4.7倍。

交通运输方面,武汉的铁水公空条件具备,在长江中游的航运地位也很高,但是目前发展并不是很理想。江苏苏州港、太仓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都比武汉要多。航道方面,12.5米的航道可以通行7万吨以上的船,武汉现在还只能通1万吨,最高也就是两万吨。民航方面,虽然武汉有1个4F(最高的飞行区等级)机场,但北京、上海、成都均有2个4F机场。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武汉到这几个城市坐火车或高铁4个小时左右,而机场距离较远,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偏高,所以可能武汉很多人到北京、上海、广州愿意选择坐高铁。这就导致武汉的民航客运量排名靠后,2019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2700多万,全国排名十四位,仅比长沙黄花机场多20多万;天河机场邮货吞吐量全国排名十五位,郑州的新郑机场排在第七位。武汉的航空物流企业、航线,特别是货物运输比郑州要差很多,需要大力发展。

四、对于武汉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

武汉如何利用好长江经济带这一发展机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个是保护,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优先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底色,必须严格执行。另外一个是发展,发展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选择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

第二,围绕“一城、一圈、一群、一带”建设,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的文章,在全省、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起到更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武汉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发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

第三,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黄金水道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由于武汉的地理位置既不靠海也不沿边,在对外开放方面有些先天不足,只能加大工作力度,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新的航路。长江航运不仅要开到日本、朝鲜、韩国,还要争取到东南亚;航空方面要开辟更多航线,中欧班列做大做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武汉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更加重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塑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武汉的科教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是相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加以改善。

第五,始终关注民生与城市建设,建设世界级的宜居宜业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让群众充分就业,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城市里。武汉有长江、汉水,有这么多的湖泊、湿地公园,应该说先天条件很好,所以要建成宜业宜居城市,目标就是要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始终保持在全国一线城市方阵。武汉现在是新一线城市,但和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武汉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后来逐步恢复到全国第八位,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前进,武汉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定位,既要乐观、树立信心,又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把目标定位在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湖北省省会、中部中心城市、双循环枢纽城市、世界领先的内河型枢纽城市与经济中心这样一个方向,我觉得可能是恰如其分的。

第六,打造对外交往中心。这个方面武汉才刚刚破题,但对外开放不完全是武汉能够决定的,是由国家决定的。武汉的领事馆只有5个,成都有20个,重庆有12个,昆明有8个,南宁有6个,武汉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把美好的蓝图变成真正的现实。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2/10/15/28651.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上午10:13
下一篇 2024年7月2日 上午10:1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