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昔日江城小卖声

武汉初夏并不太燥热,而且多晴少雨,正是小贩们的“黄金季节”。曩日,午后傍晚,街头巷尾,流动小贩不绝,日用百货、风味小吃应有尽有,或高声吆喝,或借响器招徕,百态千姿,点染三镇繁华。

李坚:昔日江城小卖声

“噗冬冬当啷……雪花膏、美人胶,香水、香粉、香肥皂,噗冬冬当啷……冰片扑粉、爽身粉哎——蚊子一见就会滚,宝宝一宵睡安稳哎——”有奏有唱,绘影绘声。这是30年代武汉街头的货郎,手执2尺余长一根木棍,棍上穿一面皮鼓(形与演唱大鼓一般大小,鼓身左右缀两个小木球、穿绳定位)和一面直径约2寸的小铜锣,同样缀两个小木球于左右,举手摇动就鼓锣齐鸣。加之货郎那一串亦庄亦谐的吆喝,常常引得一些家庭妇女将他唤至门前,驻足一户则四邻围观。那货郎不挑担,不提篮,身背一个木竖柜,除背面和底部外,顶部和另3面都嵌有玻璃。背起走时“盖了帽”,放在地上与肩齐,那柜子擦抹得乌光油亮,象玻璃水晶似的透明无疵。柜子里的货品,除了他叫唤吆喝的物事之外,还有大针、小针、绣花针,棉线、葛线、五色线,按扣、纽扣、蚌壳扣,橡皮带、万金油、丝光袜子、玻璃球(儿童玩具,又叫珠子)……其中最逗妇女们喜爱的要数“花样”:旧时妇女多穿自制布鞋,青年妇女多喜在鞋面绣上色彩艳丽的花样图案和吉祥字样,如丹凤朝阳、花好月圆、孔雀开屏、喜上眉梢、并蒂连理、比翼双飞等等。很多妇女围着货郎柜大都是选择绣花底样,往往为了挑选她们心中喜爱的“花样”,不惜耽误老半天工夫。那货郎总是面带微笑曲意迎合,拿出一两本厚厚的“花样本”任她们精挑细选,真个是“百挑不厌,百选不烦”。要说当年一双鞋的“花样”,这买卖不过几分钱,那货郎的耐心与微笑,至今却留在人们的心里……

如果说货郎的吆喝带几分幽默感的话,那么武汉昔日叫卖油条的声调只会令人感到凄怆悲凉了!

当年著名相声艺人潘占奎曾经很形象地学着那种断断续续、嗓音嘶哑的叫卖声:“饼子怕(泡)油饺(条),回火热油饺(条)。”其实油条多是冷的,卖油条的小贩,多系老人,夜间提一盏小油灯,挎一竹篮穿街走巷,那油条早就凉了,更加上那嘶哑苍凉的吆喝声,人们怎不从心底泛起凉意呢?

对比起来,倒是卖麻花的吆喝比较有生气,卖麻花也同样挎着竹篾篮子,不同的是多在白天由年轻人叫卖:“糖麻花,盐麻花,馓子枯麻花,金牛酥麻花。”叫起来声调高而脆。值得一提的是金牛麻花,这种麻花是当年湖北咸宁县金牛镇的特产:一根麻花的长短粗细就象一支铅笔,酥松香脆,美味可口。因其体积细小,质量要求较高,需用上白精细面粉调以香油、矾碱,发酵后揉搓成型,再用滤过的麻油煎炸而成,如今武汉市面已经绝迹了!

入夏以后,凉面是广大群众喜欢的小食之一,从前武汉的大酒楼是极少供应的,中小餐馆供应的凉面,有什锦凉面、叉烧凉面、鸡丝凉面等等,名称响亮,其实难副,并无特色风味。倒是沿街挑担叫卖的凉粉、凉面颇有意味,挑贩多系衣履整洁年轻力壮的汉子,一副面担用白桐油髹得白里透亮,栗木扁担两端镶黄铜云头,显得金光闪闪,担子一头反扣一盆洁白晶莹的凉粉,上加盖几层崭新的白毛巾,另一头是堆锃黄油光的银丝凉面,并配以10来个白瓷小罐,除了酱油、麻油、辣椒油、芝麻酱之外,还有姜汁、蒜水、香醋、味精、胡椒粉、虾米、蜇皮、绿豆芽,外带榨菜、红萝卜、大头菜3样碎成的细末。一碗凉粉或凉面,调配上列10多种佐料,再瞧瞧从人到物的那份清爽打扮,谁见了不馋涎欲滴呢?最有趣的是他那盛面的碗,碗底足有2寸高,碗面直径约4寸,却没有深度,象一个高脚磁盘,盛满10碗也没有一斤。吆喝起来的声调是:“哎——撩撩撇撇呵——”这声音听起真是有些特别,其实他叫嚷的还是“凉粉凉面”,因为他是别着嗓了叫唤,听起来就成了“撩撩撇撇呵”,湖北方言“撩撇”就是“容易”的意思,是说他本小利大,赚钱容易也!

名传遐迩的武汉“热干面”,因其价低量足,既能当早点也可作正餐,一饱饥肠,惠而不费,并且立等可食,所以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但是武汉早期的热干面是难登大雅之堂的。30年代的热干面也与卖凉粉凉面的一样,肩挑一担粉面走街串巷,所不同的是并不大声吆喝,而是手握一只饭碗大小的小鼓,缀上一根鼓坠儿,摇动时冬冬地直响,很象四川的“担担面”,但是以卖细米粉为主,只配带少量面条,调剂品种。其售卖对象主要是老幼妇孺或产后和忌食油荤的病人,让他们吃上一碗清汤米粉或面条,调剂胃口而已。到了40年代,武汉沦陷,敌占区的人民大众生计艰难,所以一些劳动群众、中小学生、教师、穷公务员们,为了饱肚子,纷纷趋向那摇鼓的米粉担儿,不是吃粉,而要上一碗面,并指明“烫干”(就是不带汤水),美美地吃上一顿,吃完后还伸着碗讨一点面汤,润润肠胃。后来岂止是作早点,甚至一日三餐也靠这“热干”来果腹了,因为一碗热干面当时的代价还不及一块劣质“面包”的价格,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旧时每到深夜,肩挑一副六角担儿,摇着手铃并不吆喝,这是卖“清炖冰糖莲子汤”的,铃儿一响人们就知。唯有那炖莲子的紫铜煲儿形状特别,好似一台小型飞机发动机,又象一个大莲篷,沿圈是窟窿,一个窟窿里一小罐莲子汤,倒出来刚好一小碗,真是“冰莲紫铜煲,红泥小火炉”。食后,据说能有清热解暑、明目润肺之效!

还有“桂花赤豆汤”是用糯米、赤豆、桂花、白糖熬成的稀粥,用木桶盛装,裹上多层棉絮保温,大都由江浙妇女沿街叫卖。桂花赤豆汤的字音在下江妇女口里喊成了:“贵话耶——差的差。”因此武汉人在朋友之间争执逗谑,常常说“你那是上海人卖稀饭”,这一取笑别人的歇后语,意思是——贵话、差的差!

“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是北京人的口头语,这句话用在武汉就不尽然了。过去有一帮小贩专门赶节应时卖“耍货”,他满街叫喊吆喝着。“买哟、买活的哟——活的、活的……”,“哎——要买快来哟,完了咧,活的呀,活的、活的、活的……”,呆在家的人听了,暗忖“活的?卖鲜活鱼吧?”走出来看看,“哟,卖飞机呀”,用芦苇杆扎糊的纸飞机,正月十五闹元宵,儿童多喜迎花灯,他除了卖飞机灯外还扎有兔子灯、鲤鱼灯、虾子灯等等。吆喝的与卖的完全对不上号!

到了农历四五月,又有一种卖“活的”,这回不是花灯,真是活的,什么呀?原来是用小玻璃瓶装着几条蝌蚪(青蛙的幼虫)。

还有卖氢气球的,也是嚷“活的”,还有的是用一根玻璃管里面灌些红色、绿色的液体,里面放一个小玻璃浮子,随手倒动则上下浮游,这算什么“活的”!但都是用上述那种腔调呼叫,细味一下,这种吆喝方式虽是单调寡味,却能使人闻此“信息”感到震动,因此力图“一睹为快”,方肯罢休。

上列杂忆内容,距今已近半个世纪,如今武汉街头已经听不到那些各具风貌的叫卖声了。亲爱的读者看了上述这些,是否觉得其中有些值得回味的呢?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3/11/12/28806.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3日 上午11:11
下一篇 2024年7月3日 上午11: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