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逻,位于长江中游北岸,距汉口约30公里,现属新洲县的一个区级镇。阳逻,古称若城、恩洲港,三国时始名阳逻,宋代称阳逻堡,明代称阳逻驿,清代称阳逻里,后改厢坊乡,民国以后建镇。阳逻为武汉以上打捞长江浮尸的第一道关口,久而久之,远近闻名。
为什么长江浮尸会汇集在阳逻地方呢?从地理上看,距阳逻约5华里的长江上游北岸,是新洲、黄陂两县接壤间的武湖入江口。1966年以前,武湖与长江泛通,当年湖水面为67.9平方公里,汛期高水位泛水面达262平方公里,长江涨水季节江水倒灌,落水季节湖水外溢,水流四季不断。武湖注入长江与主流会合后,自天兴洲以下,由东北流向转折东南流向,形成一股急流,冲向阳逻河街上首的武矶头,受武矶头延伸到江心的一部分矶底石的阻滞,汇成一股股旋涡,因此,从上游漂来的浮尸,都被漩涡漩在武矶头附近的江边。清道光以前流入零星浮尸,无亲属收殓的,只有听其自然腐化,臭不可闻,行人掩鼻而过,既影响市容,又危害居民饮水卫生。道光初年,阳逻附近窝子湾有监生雷鼎、雷朝辅两人,好行善事,见此情景,便在矶旁搭了一个芦棚,雇用一支木船专门打捞浮尸,置木匣用芦席装殓掩埋。每年打捞浮尸约百余具,有亲属认领的只是极少数。浮尸多了,一人力量支撑不了这笔开支,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又约同庠生程飞熊、散学生胡敬之、耆民童万青、徐畏三、职员胡俊川、陈受发、雷时楷、刘瑞屏、刘太铭先捐后募,在武矶头下首(上堡)盖起了一栋3间平房,创建“培心善堂”,配有管理人员,置木船两只,专事打捞浮尸活动。同治三年(1864),汉黄道署每年给银96两,黄冈县署每年给银12两以资善举。此后,培心善堂通过经常向社会募捐,获得了捐地185亩,年收租谷百余担,又得到“武汉的黄冈同乡会”和黄冈地区官场要人王丕厘、卢燧采、张履平、沈卓如、杨选卿、李开饶、萧耀南、徐源泉、朱怀冰等的经常劝募与捐助,为培心善堂充实了经费来源,使培心善堂房屋扩建到5间,由专捞浮尸发展到两支30吨位的大木帆船巡江救生,由阳逻街江边捞尸扩展到上至青山、下止葛店一段,并且由捞浮尸发展到拣存白骨。在捞尸过程中,还承接了几次大的浮尸收殓活动。
一次是民国2年(1913)长江客轮“康纪”号在阳逻靠岸翻船,阳逻培心善堂全力抢救,救活200余人,捞尸300余具。
二次是民国7年(1918),招商局“江宽”轮从上海赴武汉,经丹水池地段,被“楚材”号兵舰撞沉,死者千人,阳逻捞尸800余具。
三次是民国15年(1926),北伐军攻克武昌时,流至阳逻的浮尸很多,打捞了1个多月。
四次是日军占据期间,日商船“小樱丸”号由阳逻开往汉口,到分金炉附近,日军水上岗哨鸣枪示警要求检查,“小樱丸”号调头翻船,淹死200余人,全部浮尸流至阳逻捞起。
阳逻浮尸的打捞,不单纯是一种慈善行为,在为社会服务、为民族斗争方面也收到了良好效益。在为社会服务上,一方面保障了阳逻地方的市容整洁与饮水卫生,一方面为浮尸亲属给予了寻尸方便。培心善堂经常有人来登记寻尸,委托捞尸,凡捞起的浮尸与登记形貌、特征相符的,即通知其家属认领。对无寻尸登记的浮尸,捞起后也进行了特征、遗物的登记或拍照。清代,沙口有一翰林乘船失足,被浮沙积埋了尸体,在培心善堂作了寻尸登记,一年后尸体被水流冲出,由培心善堂捞起,手指上仍然戴着刻有翰林名字的金戒指。民国时期,汉口某大商号一对青年男女因婚姻不能自主投江自杀,经培心善堂登记后被捞起,有死者在投江前用一条白绫各系一支手表示死后联姻愿望的记号。类似登记捞起的浮尸,尸主都以捐助的形式向培心善堂表示感激之情。在为民族斗争上,辛亥革命期间,日商在武昌开办的一家纱厂暗杀中国工人多名,死者家属提出控诉,日商抵赖不理,当时武汉的革命党人胡广才亲至培心善堂进行查访,在捞起的浮尸中获得了确凿的证据,使日商在事实面前认罪并赔偿损失。
1949年5月阳逻解放后,培心善堂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阳逻区人民慈善委员会,1951年秋改为阳逻镇人民福利委员会。将捞尸救生列为民政部门与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停止了向社会上募捐活动,土地分给了农民,经费由民政事业费开支。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1966年在新洲和黄陂两县接壤的武湖长江出口处水口地段,兴建了长10.4公里、面宽8米、坡度1:8、高程30米的武湖干堤和阳—武干堤,同时开辟排水沟港,疏通长河,增建武湖闸和电泵站,变湖水为耕地2.2万亩,大大缩小了武湖水面,阻止了江水内灌,控制了湖水外泛,缓和了水口出口处的流量。加之长江上的木帆船大都改为机械化,同时随着气象预报和安全知识教育的普及,长江翻船事故和浮尸的漂流也减少了。1957年以后,当地政府将捞浮尸的机构和固定的捞尸人员改组由阳逻水上公安部门负责,临时组织打捞,经费由县民政事业费中开支。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3/11/21/28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