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植清:元明清时期的武汉歌舞戏曲

元朝时期,武昌成为湖广行中书省的首府,是元朝统治南方的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地,因而特设蒙古亲王挂印镇守。这位蒙古亲王名叫宽彻普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宽彻普化在武昌建了广乐园,“多萃名倡巨贾,以网大利。”这个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关西大汉引吭高歌“大江东去”,也不满足青衣小鬟敲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新型的戏剧已开始活跃在大都(北京)的文艺舞台上,结束了我国自秦汉以来乐府歌辞、诗、长短句称霸艺坛的局面。元代不足百年,共涌现了杂剧、散曲作家150余人,剧目540余种。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和他培养的艺人珠帘秀,就是这个时代的“梨园领袖”、“编修师首”、“杂剧班头”。只是在那个社会,歧视艺人,优、倡合为一类,蔑称他们为“优伶”。

范植清:元明清时期的武汉歌舞戏曲

宽彻普化在武昌和京师之间常来常往,从京师物色来色艺俱佳的杂剧表演家在广乐园中进行演出活动。

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他的儿子们为亲王。据规定,亲王有仪卫司(仪仗队)和乐户(乐舞戏曲班子),俸饷都由官府供给。人数应有限制,“明末张献忠破荆州,召惠(王)府乐户数十行酒”,可见不少于30人。

具体到武汉,封在武昌的楚王,是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洪武初年就已分封,藩封连绵不断,盘踞武昌200余年。楚王府建在武昌城中心,蛇山南麓。楚王统治根深蒂固,财用富足,与秦、蜀、周号称为明朝的四大藩封,因而楚王的乐舞戏曲班子规模决不会比明末天启年间才封到荆州的惠王小。

现在的武昌水陆街,过去叫“御菜园”,这里其实并不种菜,是楚王专蓄歌姬的地方。王府附近有小湖名叫歌笛,楚王在这里种芦,取它的膜做笛簧,因此得名。清朝的汤思孝有《过楚故宫》长短句:“觅觅故藩遗迹,何处歌台舞衣?……只今惟见……断风斜日,御菜园旧事,宣和有谁重说”。这些都让人们意识到武昌曾经是武汉地区歌舞活动的一个中心。

楚王过着“楚歌燕舞镇日闻”的荒淫腐朽生活,进食必玉液琼浆、山珍海味,还要戛玉敲金”、“醪斟伯雅”,比起远古统治阶级的“钟鸣鼎食”,别是一番高水平的绮丽格调。末代楚王朱华奎在崇祯十六年四月嫁女,婚仪所用乐队,甚为庞大,迎亲时“彩爆阗衙,鼓乐前行”。

楚王宫有色艺的伶人,常常是封建统治者们蹂躏践踏的对象,楚王朱显榕和他的世子朱英燿之间,就曾为争一名叫宋么儿的歌伎演出了一场子弑父的丑剧。

楚王宫里还有善耍杂技的乐户,明末南京女子蓝七娘,就是色艺俱佳的杂技艺人,她擅长荡秋千和“蹴鞠”。

下亲王一等的郡王没有乐户,但也可以自蓄歌伎。如东安郡王朱蕴钟,就曾在江夏县东自家郡王府的花园内筑御风亭,蓄歌姬来教习歌舞技艺。

历史发展到明朝晚期,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因素——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恰在这时,武汉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迁,汉水改道入江,出现了新的汉水口——汉口。汉口得利于水路交通便利,泊船港湾良好,迅速发展成长江中游的水上运输枢纽,得到“九省通衢”、“船码头”等美称。这时,歌舞戏曲活动随之日趋活跃。它走出了封建贵族们编织的樊笼,置身于汉口市民之中,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清朝前期,汉口镇的各行寓中,商贾杂处,“时有少妇青衣布素,手挈竹篮入市,若缝纫者,实善歌小调”,曰“唱婆子”,清唱一曲,供商贾客中茶余饭后消遣。汉镇酒楼很多,客官更是“五五三三”偕同“优俳”助酒添趣。坐茶馆(肆)是汉镇商民的消遣方式,茶肆以设在后湖一带的最有名,“上路以白楼为最著……相传自湖心亭始,近若涌金泉、第五泉、翠芗、惠芳、习习亭、丽春轩之名为著……,其余尚有数十处……,弦歌喧耳”,“日喧于秦筑楚弦之外”。

至于商人以所经营的行业结成会馆、公所,同业头面人物聚会其中,又少不了“文酒笙歌”。汉口有天都、宝林两庵,就是当时的鹾商公所,“筵宴极多,象版金尊,歌闻户外”,所有“紫檀版叫昆腔曲”。

乾隆时的两淮盐商,效法士宦生活方式,崇尚“文酒风流”,大多在扬州建名园巨第,蓄歌童舞女,“教歌舞自侈”。两淮盐务机构甚至设置“花”、“雅”两部。“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即谓之“乱弹”。

由于汉口镇在清朝前期是长江中游淮盐分销总口岸,盐业兴盛。经营盐业的鹾商领袖多半是下江籍,他们在汉口发迹,必然按照下江的惯例在汉口治园林,其中最著名的有彭董门的“红薇山馆”,洪旃林的“淮园”,包包山的“怡园”,以及豫商所筑的“豫成园”。乾隆五十年,汉口鹾商领袖巴莲舫在红薇山馆主持燕集,席间就有“京档吴伶”陪酒,所奏乐曲有“十番法部”。

法部是由道观乐曲发展而来的,用铙、钹、钟、磐、幢箫、琵琶演奏,音清而雅,最为唐玄宗所喜爱提倡,那些梨园弟子多半教习法部(破阵乐、霓裳羽衣、献天花等,都是法部最妙的乐曲)。其后,武汉淮盐业衰,这些园林大多成为市民游乐的文艺演出场所,如怡园。

另外,会馆、公所也常是同业的商人联络业务,或同乡旅汉的商人共叙桑梓之情的聚会的处所,稍后兴建的会馆,多半筑有戏台。如汉口山西、陕西会馆(又称西会馆),“正门内有戏台”;药帮会馆叫三皇殿,也有戏台。叶开泰中药店半年为渲染其金字招牌,借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印度吞金自逝殉国之机,给叶名琛妻汪氏做寿,就在三皇殿演古3天,热闹非凡。所谓“演古”,想必演朝代戏之类。

武汉附近的金口镇,也因水路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舳舻帆樯,络绎不绝”。那里东岳庙的戏台特别壮观,时称“武汉无与敌者”。

乾隆时,曾有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嘉庆皇帝也很爱看戏。当时宫廷称演员为福官、禄官、寿官、喜官。嘉庆帝曾将外国进贡的狐裘赏给了他最赏识的福官。大官僚和珅家的大花园里,往往蓄养着一个“梨园戏班”。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梨香院中的女伶,也名叫龄官、藥官、芳官、藕官……。这时的武汉,也应当有专业的戏班子出现。当时,武汉的名伶有李翠官、台官。李翠官本来貌不惊人,但上装后,扮相俊美,妩媚风流。台官则容色较好,善为跌宕跳掷(武打),两人“名擅江汉间”,号称“两美”。他们所演剧目有《杨贵妃醉酒》、《潘尼追舟》、《玉堂春》。演出的剧场可容“数千人”。他们的演技精湛,演出时,只要一登场,“观者咸啧啧称赏……场下数千人,无或哗者,出则目迎之,入则目送之”。其所饰角色,“描摹毕肖”,“尤臻绝妙”。其他汉口名伶有双红、韵卿,被称为梨园的文武状元。

如果说清代前期武汉地区的“京档吴伶”多半是从事“贱业”的“乐户”,而琵琶筝笙,悦耳悠扬,多半是“青楼”“女校书”的谋生技艺。其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乐籍取消了,戏班与“青楼”分开为二,伶人大多数是男角,例如同治道光年间,京戏名伶13绝都是男性。所以民国初年成书的《汉口小志》统计汉镇9万多居民的从业状况表中,记有专业戏曲人员109入。这时,与会馆、公所拆离开的专门营业的“戏园”已有6处。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4/08/38/28971.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3日 下午6:27
下一篇 2024年7月4日 上午8:3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