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汉皋业余京剧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有来自大江以东的京剧艺术教育家和江城北上故都问艺多年回汉的京剧业余研究专家,他们志同道合地汇集在白云黄鹤,建立了当年江城最早而又最负盛名的业余京剧团体——汉口戊辰票社。组建人万奉一,社员程君谋、南铁生,被时人称为戊辰三杰,此外还有吴伯清和赵老二等人,他们是有名的“票友”(业余京剧演员),亦是武阳汉三镇京剧爱好者的先导;对当时江城业余京剧的兴起和蓬勃开展,起到了宣传和促进作用。
誉为汉口的杨小楼——万奉一
万奉一(1893~1945),凤逸,字声详。祖籍武汉黄陂区滠口镇人。生于汉阳,长在汉口,为书宦家庭,其祖父文斗曾任湖南知府,父亲肖仙,为清末“拔贡”、内阁中书,母亲彭氏乃大家闺秀,文学素养良深,奉一先生得其母之教诲,故能文善诗且长隶书。
万奉一14岁时,受其叔父万桂荪(时汉剧名票“五丑”,以演《打花鼓》等剧见称)的影响,向汉剧艺术大师吴天保的师父张花子学习汉剧“三生”技艺,当即登台主演了《纪信替死》一剧,成为汉剧的少年著名票友。年届弱冠时,受欧阳予倩先生倡导“新剧”的影响,主演了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中的大少爷。后即北上,旅居北京多年,向京剧武生宗匠杨小楼和瑞德宝问艺。
1928年,万奉一在江城创立了“汉口戊辰票社”,被推选为社长,被誉为是“汉口的杨小楼”,他能戏甚夥,所能主演的“行当”和角色亦多。如以武生应工的“长靠戏”《借赵云》中的子龙,《投军别窑》中的薛平贵,《黄鹤楼》中的赵云;“短打戏”《蜡庙》中的褚彪,《连环套》中的黄天霸;“箭衣武生戏”《枪挑安殿宝》中的薛礼;以“红生”应工的《古城会》和《白马坡》中的关公;以“雉尾小生”应工的《群英会》中的周瑜;以“老生”应工的《草船借箭》中的鲁肃,《秦香莲》中的陈世美;以“老旦”应工的《钓金鱼》中的康氏;以“小丑”应工的《女起解》中的崇公道;以“武花脸”应工的《南阳关》中的韩擒虎等。奉一先生每次演出时,均为著名京剧琴票刘海舟为他操琴,著名鼓师关永斋(关肃霜之父)为他司鼓。
奉一先生组建“汉口戊辰票社”时,正值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首次在汉口新市场大舞台演出,他以“戊辰票社”社长身份热情地欢迎,因而两人成为了互研京剧艺术和书法的知交,后又互通鱼雁,联系情感。周信芳先生来汉演出于“新大”,两人对《投军别窑》一剧的演法进行交流,奉一后来在《别窑》一剧中,溶进了周信芳“麒派”的唱法。马连良在汉口大舞台演出《白蟒台》后,奉一在报上撰文批评了他的不妥之处,马连良见报后,立即到奉一处讨教,并赠送了一张签名盖章的《假金牌》中孙安的剧照给奉一,上写“凤逸先生惠存”,下写马连良敬赠。李万春在汉口“新大”演出《古城会》后,奉一在报上写稿指出其不足之处,其父李永利见报后,就带着万春到奉一家请益。奉一则将早年在北京向杨小楼和瑞德宝两位所学之《古城会》,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万春。嗣后,万春每到一处演出均来信给奉一汇报情况。“前进艺人”金素琴在汉口“新大”挂头牌主演《荀灌娘》一剧时,为使剧中有与“马童”、“趟马”的舞蹈尽善尽美,专程到奉一处请教,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奉一先生那时也经常为后起之秀的票友们在前面垫演一出他的拿手戏。如30年代前期他与许问音女士在汉口共舞台(今人民剧院)同台演出时,遇到演出剧目只有两出时,奉一就在前面演了“压轴”《古城会》,后面一出“大轴”戏则是许问音女士的《人面桃花》。在汉口新市场大舞台为启新学校筹募基金演出时,奉一先生的代表作《蜡庙》、《独木关》、《天霸拜山》等,在3天里他均排在倒第三的“中轴”。后面倒数第二的“压轴”,最后一出的“大轴”戏均让给罗培三、朱啸秋、陈汉涛、唐声闻、汪少伯、单问渔、单少臣、齐老四等演唱。40年代初期,奉一被聘为汉口雅韵票社的艺术指导,同时为汉口融社的丑角名票周职夫示范京剧丑角“起霸”的舞蹈动作。1945年8月,日寇投降。奉一先生因在汉失业达7年之久,经济拮据,加上身体衰弱,同时又患上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在武汉上空投下的“登革热”菌毒症,高烧达45度,长期不退而转为肺炎,在贫病交迫的情况下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誉为汉口的谭鑫培——程君谋
程君谋(1893~1967),原籍湖南宁乡。20年代初期曾在江苏南通任欧阳予倩所主办的南通伶工学校的京剧教师,擅长书法。后定居于汉口铭新街。1925年得公子程之(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28年,君谋加入了汉口戊辰票社后,研讨京剧艺术。
30年代前期,程因经济情况欠佳在汉口新市场大舞台挂头牌“下海”,当时在“新大”原挂头牌的坤旦朱雅南则屈居二牌地支持了程先生的演出,他们二人合演了《宝莲灯》一剧。君谋的“老谭(鑫培)派”须生唱腔和雅南女士的名旦做、念,诚属珠联壁合之作。君谋当年在汉口“下海”时,还有一段“双君变单君”的“趣闻”,那就是程先生为“票友”时,在演出的节目单上,他的名字为“程君谋君”或“程君君谋”,有着一个对“票友”(业余京剧演员)的尊称的“君”字,他“下海”成为了专业演员,这个“君”字的尊称就没有了,只有“程君谋”3字。这在别人说起来是一个“趣话”,但在程先生听来却感到十分悲凉。他的《打鼓骂曹》、《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剧,在武汉观众中脍炙人口。他的“老谭(鑫培)派”演唱艺术,为谭鑫培的琴师陈彦衡亲授,艺为真传。抗日战争前夕,他离汉去北平与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有过短暂的合作后,即去上海住下。“文革”期间因见“红卫兵”随意斗人而惊骇成疾离世。他生前灌有唱片10余张留传至今。并著有《程君谋演出台本》一书,内有《失·空·斩》、《托兆碰碑》、《举鼎观画》、《击鼓骂曹》、《捉放曹》(从“公堂”起到“宿店”为止)等5出戏。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孟小冬、陈大濩、梅葆玥、李永德、孙岳等老一辈和新一辈们,皆为君谋生前的高足。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在他的大作《菊花馆剧话》中这样赞赏君谋先生和他的公子程之的:“君谋之习谭,海上无与其匹者,而其文郎,若京荪在呛门复不恶,京荪门在嗓中,而琴音嘹亮,亦为君谋之跨灶儿也。昨闻哲生,谓其次公子习‘大面’,嗓音充沛,不类穉子,方正就教于哲生,君谋一门,是父是子,他日京荪嗓音恢复,次公子艺成,其不轰动票界也几希。孙克仁之堂会中,有君谋与哲生高华勃公之《法门寺》,阵容可谓一绝。惟是日往者,舍此数剧外,尚有不少名奏,然如君谋高华哲生之艺者,殊不多见!如有瞬时,常与君谋一晤,盖一聆其次公子之‘大面’也。”(作者注:梅文所言“次公子”即程之。“大面”2字为称京剧“花脸”这一“行当”的术语。)
誉为汉口的梅兰芳——南铁生
南铁生(1902~1991),湖北浠水人。曾在汉口与梅兰芳同台演过义务救灾戏。他原为平(京)汉铁路局职员,因酷爱京剧“梅(兰芳)派”旦角艺术,于1928年加入了汉口戊辰票社,与程君谋成为“戊辰”旦角、老生两大行当的柱石。铁生的扮相俊美,身段极好,嗓音甜润,在主演《棋盘山》一剧时且开打利落。他的拿手戏中还有“梅派”的佳剧《廉锦枫》。剧情是说清贫孤女廉锦枫,为了孝敬老母、抚养幼弟,常年下海捕捞海参变卖后养家活口。不幸一日被一刁民渔人用网网住,正要将她拐卖于人之时,得遇唐朝武则天称帝时落第之人唐敖等飘游经过,出银相救。廉锦枫得以自由入海捕参。在海中遇一大蚌,廉刺蚌后得一明珠,回报了她的救命恩人。这出戏是梅兰芳在30岁以前的代表作,以后很少演过。因为这是一出“十分吃功”的戏,唱、做、念、舞并重,要一气呵成。一位外国诗人看过《廉》剧后曾惊叹道:“是诗。不,是立体的诗。”铁生演来不仅有宽亮甜润、高遏行云的好嗓子,而且有吐字如珠的连续持久的功力和深厚的武功基础,天赋的身材和姣柔美好的扮相;他以深沉的表演力度和清纯脱俗的气质,将廉锦枫这位敬老抚幼的好姑娘表现得淋漓尽致、天衣无缝,使看过他戏的观众,至今是一美好的回忆。
南铁生先生于30年代末期在汉口大舞台(今人民剧院)挂头牌“下海”。首场打炮戏为《三堂会审》,他主演了苏三这一角色,王金龙为荣蝶仙(原为旦角,后改小生。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之蒙师)扮演,刘秉义为须生名家安舒元所扮演,潘必正为老伶工陈福寿所饰,崇公道则是“下海”丑角名票费海楼所扮演。南在演出期间,观众常常爆满。后来铁生去北京执教,89岁时离世。他既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又是一位京剧教育家。
创于1928年的戊辰票社,除了万奉一、程君谋、南铁生3人被称为“戊辰三杰”外,吴伯清先生则是“余(叔岩)”、“言(菊朋)”兼收的老生,40年代初期还宝刀不老地主演了《哭灵牌》、《连营寨》,并担任“融社”票房的艺术指导。赵老二先生是武生业余演员,常演《连环套》中的“议事”一节的黄天霸,他为人谦虚,在全本《连环套》中,他总是扮演前黄天霸,后黄天霸则让给万奉一先生演唱。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4/09/28/2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