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
在祖国的城市之林里,有一座被唐代大诗人李白称颂为“江城”的城市,它就是镶嵌在长江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武汉市。
武汉——湖北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如果说北京、西安、南京、开封、洛阳、杭州是我们祖国的六大古都,上海、天津是祖国年轻的城市,那么,武汉市就是祖国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名城了。
在距今4000—5000年前,考古学上称新石器时代,武汉就有原始聚落出现。在今洪山区老人桥、许家墩;武昌区放鹰台;江夏区香炉山、湖泗;蔡甸区黄陵矶等地发现古遗址中的农具和稻谷壳烧土外,还有石器、陶质纺轮、炊具等,都极其充分地证明了在武汉市这块土地上,就有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聚落。
武汉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址,位于古汉水入江口之一的滠口,距离武汉市中心仅13公里,与汉口岱家山只隔一条府河,名叫盘龙城,是我国已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两个古城之一(另一为郑州商城),距今有3100—3600年。现今城址、宫殿基址保存完好。而汉南区纱帽山发掘了商代晚期的大青铜尊、卜骨、红烧土、陶器碎片;江夏流芳岭狮子山发掘出西周青铜鼎;武昌卓刀泉发掘东周的剑、匕首和有四百铭文的戈;汉口岱家山发掘有战国时期的许多铜兵器。武汉的大地为我们保留着城垣、宫殿、文物,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武汉肇始于4000—5000年前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3100—3600年前奴隶社会前期。
自从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创造了文字,历史便用文字记载下来。从此武汉的发展、繁荣,便有史可查了。《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载:吴伐楚,“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薳射以繁杨之师会于夏汭”。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公元前340一约前278年)在《楚辞·九章·涉江》中写道:“乘鄂渚而反顾兮”,文中的“夏汭”、“鄂渚”就是武汉地区最早出现于文献记载的名称。东汉学者蔡邕在《汉津赋》中把夏口写成:“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导财通货,懋(贸)迁有无。”这说明夏口已是南至广西、西达黄土高原,北到黄河中下游,东至长江下游的商贸中心。《三国志·吴书·孙策传·克黄祖表》中写道:献帝兴平四年(197),孙策大破江夏太守黄祖军,“斩二万余级,共赴水溺者一万余,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石阳(今汉阳)市盛”;《三国志·蜀书》记:“曹操败先主于当阳,先主渡沔,与刘琦等俱到夏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周瑜言于孙权,请得精兵数万屯夏口。”以上文中都说明,在汉末经常可屯驻数万兵马的夏口,其城市规模绝非一般。
许多研究武汉历史的学者,往往将军事上的城堡建筑与城市产生、发展相互混淆,因而认为武汉产生于时代不详的戴监军所筑的却月城,推论武汉的历史约2000年。我们以为,城堡的建筑只是军事上的设施,而城市的主要职能商贸活动不受城堡的限制。唐宋时期的一系列记载均可证明。如唐代诗人王贞自在《晚泊汉阳渡》中写道:“残灯明市井,晚色辨楼台”。市井即商贸场所,在灯光中看得非常明显。宋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在《入蜀记》中写道:“回望堤上,楼阁重复,灯火歌呼,夜分乃已”,“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里”,“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憧憬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而蜀人为多”;“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南宋都城,今杭州)、建康(南宋故都,今南京)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宋范成大于淳熙丁酉岁(1177)八月路过武汉时写道:“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宋胡曾在《南纪楼》诗中描写汉阳城外市井时写道:“平时十万户,鸳瓦百贾区,夜半车击毂,差鳞衔舳舻”。宋罗隐在《忆夏口》诗中写道:“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梦有时还重游”。
武汉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从城市的角度,它可以和中国,甚至世界的任何古老城市相比。但它有漫长的时间是作为军事要塞和商贸都会出现,不是作为政治中心,以至在史籍中,它不仅和我国六大古都不能相提并论,甚至与成都、济南、太原、广州等历史名城也不能相比。而实际上,它比这些城市中的大多数都要古老。
武汉成为地区性政治中心,当始于唐元和元年(806年)武昌军节度使驻鄂州。以后为宋荆湖北路治所,元以后相继为湖广省、湖广总督、湖北省的治所。元至正十六年(1356)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建天完国迁都于汉阳,至正二十一年(1361)陈友谅建汉国迁都于武昌,明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取武昌,在此正式建立大西国;太平天国军于1853年起,3次占领武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首义,在此首创中华民国;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12月1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召开临时联席会议,决定自1927年1月1日正式迁都武汉,定武汉为中华民国国都,划武汉三镇为京兆区。
当武昌、汉阳经历漫长的岁月,历尽沧桑,成为如此规模的城池,而汉口则是年轻的。因为汉口位长江、汉水、府河、滠水之间,地势低洼、湖沼密布,河道纵横,是一片人烟稀少、水草丛生的州渚之地。它的生存必需依赖堤防的保护,没有堤,就没有汉口。
而汉口的堤防见于记载的始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创筑的长堤(自硚口至堤口),也叫袁公堤。扬铎先生在《武汉沿革考》中将汉口的发展定为3个时期,其标志为袁公堤(1635)、汉口城垣(1864)、张公堤(1904),是很对的。在我国古城如林的情况下,只有300多年历史的汉口,自然只能成为年轻的城市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商品,在我国沿海和长江沿岸设立了一系列据点,上海、汉口、天津便是他们侵入中国的三个大本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武汉便随之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4/09/34/2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