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鹏章:长江武汉河段水文漫谈

我国古代交通,水路比较发达,重要城镇往往是在河流交汇处由聚落发展而成,武汉便是最突出的显例。《诗·周南·汉广》就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来巧喻“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方”,引申为用竹木编的木筏。《汉广》篇,《诗经原始》以为是“江干樵唱”,也就是山歌之类的民歌。这说明,早在两三千年以前的先秦时期,这一带的先民就熟知并且深情地歌唱了浩瀚的长江和汉水了。

夏鹏章:长江武汉河段水文漫谈

长江武汉河段主流的周期性摆动,在历史上一直关系着两岸港口和市镇的兴衰。唐宋时的江夏已发展成相当繁荣的商业城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百舸此中来,联帆下扬州”的吟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盛赞江夏“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今杭州)、建康(今南京)不能过,隐然—大都会也”。当年武昌城下大江中的古鹦鹉洲和城外南市所夹的汉河,是往来船舶的良好的避风港,长期是集贸中心。南宋另一诗人范成大写道:“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但是,由于长江这一段主流的摆动,盛极一时的南市随着古鹦鹉洲的沦没而失去了避风良港,反而处于迎流顶冲位置,不利于木帆船停泊,因而衰落下来。

这一段长江右岸,情况也是如此。在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汉水多口人江,主要江口为沙口,这一带是沼泽密布、杂草丛生的河漫滩,不宜聚居。后来,汉水下游一支汊和来自江陵的夏水合流,汉水主要河口才南移到龟山之北入江,流量增大,宜于舟楫,对江的夏口城也比较热闹,因而居民日多而发展成却月城。后因孙权屠城,一度衰败。到了公元501年,南齐萧衍“筑汉口城以守鲁山(龟山)”,汉口城在龟山西北5公里,今汉水入江所经之地。南宋时,龟山之南汉水的分流发展为主流,汉口失去汉水咽喉的位置,日渐萧条。据《汉口小志》,“汉口在明洪武以前,一直芦苇荒洲,今则殷关大市,沧桑变幻,不可思议”。其实,汉口的姗姗来迟和后来居上,从河道变迁看,完全可以理解。这主要是由于明成化(1465~1487)初年汉水下游裁弯取直,龟山之北水道被冲开,于是汉口又扼汉水咽喉,河道流量也增大,有一定航行的水深;加上居民渐多,筑堤束水,遂使汉水下游不复摆动,因而处于比较稳定状态,得以安居乐业。与此同时,在明清之际,这一段长江上游的河势也有变迁,主流摆向武昌一岸,古鹦鹉洲因被主流冲刷而日益缩小,“崇祯(1628~1644)后渐沦于江”。这样,武昌商市因失去避风港而衰,而汉水口内部却成了良好的避风港,因而帆樯林立,成为大宗货物集散之地。由此溯江西上,可达川、康、云、贵,顺流东下,可抵赣、皖、江、浙;沿洞庭四水而南,可达湘、桂;溯汉水北上,可进入秦、豫。此外,汉口附近还有众多内河,串接大小湖泊,如沌口内河即可通荆、沙、潜、沔。可见汉口崛起,博得九省通衢盛名,跃居四大名镇之首,决非偶然。

长江武汉河段,上起汉阳沌口镇,下迄新洲县阳逻镇,全长47.8公里,穿过武汉市区,在百里黄金水道两岸,大多工厂林立,码头栉比,人烟稠密,商业繁盛。

这一河段又可分上下两段。上段由沌口两岸的蛤蟆矶和石嘴组成的节点起,江宽1400米;在其下游14公里,以龟蛇二山控制江流,江宽1100米,这一段江中有白沙洲,为顺直分汊河型。下段自龟蛇山以下33.8公里,至阳逻镇十里长山,为下段节点,江中有天兴洲,属微弯分汊河型。这两个分汊河段,主流在两汊中左右摆动,河势难以稳定。由于上游的来水量和来沙量的变化,影响着这一河段河床的演变,汉水来水来沙的变化,也影响下段河床的演变。分汊型河段的特点是主流在两汊中周期性的左右摆动,“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河势不稳定,主汊支汊交替易位,形成局部河岸崩塌和洲滩反复淤长及消失。河岸崩塌危及堤防安全,使城市面临洪水威胁,边滩淤长则影响工矿取水,港口码头脱流,而江心滩的出没又妨碍航运。凡此对现代城市经济和市政建设的危害,远比古代严重。

目前,武汉河段上游的主流沿汉阳一岸下行,枯水季节,由于龟蛇山上游汉阳边滩淤长,主流向左急转,以致航道不顺,影响武汉长江大桥安全。大桥以下,近年来主流渐向武昌一岸摆动,汉口边滩不断延长、淤高、扩宽,影响了汉口港区码头,枯水季节只得大量挖泥,或者将武汉关以下等处的趸船向江心延伸,以维持运行。由此渡江客轮航道也不顺畅,例如,滨江公园附近,有一片高滩,长2—3公里,宽600—700米,海拔10米以上,枯水季露出水面,粤汉码头渡轮只好停泊江心,乘客上下船要走600多米滩地,1984年汛后,码头前沿又出现水下潜洲,不好靠船,轮渡码头只得移到三阳路汽车轮渡码头。青山边滩淤长,影响了武钢水泵站取水,1980年以后,这一边滩不断淤长上移,包围泵站,1983年边滩面积最大,位置也比较固定,以至威胁到武钢用水。天兴洲右缘崩坍,左缘淤长,使洲上居民疲于退挽右侧堤防,向左推出,添筑新堤防,1977年洲右堤线后退400—500米,左缘堤线向外推出600—850米,由于洲长不断增加,1980年以前由13公里增至18公里,近年来已增至21公里。当地居民说,50年代谌家矶冶炼厂正对洲头,80年代初洲头已伸到丹水池。结果北汊被封闭,江水从洲尾倒流入北汊。多年来,北汊因不断淤积而萎缩,不仅严重影响汊内工矿企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的正常进行,而且加剧了洪水的威胁。

针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多年来为武汉河段的整治搜集了大量资料。

早在1958年以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回声测深队就对局部河段水道、地形作了观测。1958年以后,长办汉口观测队又开展了多项目的河道观测工作。

50年代末,在徐家棚与天兴洲之间进行多项观测,以了解天兴洲南北汊演变情况。60年代,继续进行天兴洲两汊河床演变观测,并加强了对汉口边滩淤长发展的观测和研究,一般在大桥与阳逻之间的下段进行。观测的项目有水道地形,水文测验和水面流速流向,着重对边滩变化较剧的洞庭小路至天兴洲头的局部河段的水道地形加强了观测。

1977年到1981年,为了解上下两段不同分汊型河段的演变规律,以及汉阳、汉口边滩的淤长扩大规律,一般是在沌口,阳逻之间的整个河段进行,个别测次延长到金口,全长约60公里。观测项目有水道地形、水文测验,固定断面和水面流向,还加强了高水及最枯水位的测次安排。

1982年以来,针对河床演变加剧,对城市各方面影响日益增大,经湖北省、武汉市和长办主要领导多次查勘后,确定了调整观测范围,上起汉阳大嘴趸船,下至龙口街,在全长约80公里的长江上,在汉水慈惠村至河口长约20公里的河段上,进行水道地形、水文测验及汉口岸回流区和回流分界线测验,还在汉阳、汉口边滩及汉水上进行河床质取样,以了解各边滩的泥沙来源,进行边滩成因分析,同时根据河道整治需要搜集了特高水位的资料。

30多年来,在武汉河段上,进行了50多个段次的观测工作,这在整个长江中下游是资料丰富而完整的一个河段,基本上掌握了武汉河段河床的演变资料,特别是天兴洲南汊发展、北汊萎缩全过程的资料,为武汉河段的整治作了必要的准备。

1984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长江武汉河段河道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武汉河段河道整治工程的组织领导,进行总体规划,制订实施方案。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方面力量,以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在河床演变分析、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和河工模型试验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编制了河道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整治规划方案以供讨论。

这一方案拟因势利导,在河道上段封堵白沙洲右汊,使之并入南岸,并将武昌江堤左展,武汉关以下江堤右展,下段则扩浚天兴洲南汊,封堵基本已淤塞的北汊,在谌家矾以下,北汊河槽缩窄,整治后作为新汊北河入江水道,而将天兴洲与汉口并岸,成为一个半岛。这样,整治后武汉河段由两汊分流趋于单一稳定,形成一个整体的单一微弯河道,使主流不复左右摇摆,以利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

在研究确定武汉河段整治方案的重要设计参数时,采取了河床演变分析、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三者相互验证、互为补充的办法,首先认真分析了整个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武汉河段河床演变的大量观测资料,从中找出规律和范值,初步拟定各个设计参数,再通过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反复验证。最后修正确定。

这一方案除害兴利的综合效益之一,是河道稳定后将可开发35平方公里的低滩、潜洲、江心荒洲和淤出的土地,用以建设现代化新市区,据估算,约可筹集10亿元资金,投入新市区的建设和老市区的改造,还可开拓200里终年深水岸线,充分发挥江城的水运优势,仅此就足以概见,武汉河段的整治关系武汉经济腾飞之重大。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5/09/43/29122.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5日 上午9:42
下一篇 2024年7月5日 上午9: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