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发,城市如何增强韧性?8月5日,由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市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等主办的第三届智慧海绵城市论坛在汉启幕,院士专家齐聚论道海绵城市建设。
第三届智慧海绵城市论坛开幕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作了《极端气候与城市水安全》的报告。张建云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多地不断发生超强暴雨等极端天气,极其罕见的“黑天鹅”事件不断。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灾害风险,各地还需加强能力建设,强化流域城市防洪除涝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提升社会承灾体应对极端灾害的韧性。
张建云表示,按照最新的标准,加强城市排水除涝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坚持“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原则,补短板,协同城市排水除涝防洪工程防御标准,强化城市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和联通,提升调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避免多头预案和操作性差的预案。科学规划利用地下空间,给洪水以空间和出路。他还建议加快建设具有一定调蓄能力和休闲功能的绿地、湿地公园。
院士作主题报告
作为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认为,现代城市建设中面临的与水有关的任务,实际上都是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均离不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海绵城市应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重点解决城市涝灾与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地表水、污水、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实现蓝绿融合、灰绿结合,确保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
谈及如何灵活运用“灰绿结合”的方式,任南琪解释,实现源头雨水控制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绿色治理方式;而通过人工强化干预实现城市排涝能力和环境宜居目的,就是灰色建设手段。在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中,应以绿色为主、灰色为辅,不能一味追求高标准治污处理,或者就把小型化污水处理厂搬到农村去,这将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大量浪费。而在城市或者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过程中,就要采取灰色为主、绿色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论坛期间还将举行专家高峰对话“全域推进海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企业家与青年科学家对话——海绵城市建设与科学技术创新”等,并同期举行城市防洪减灾、城市水环境、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化、海绵城市建设的产业与发展等多个分论坛。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6/17/50/3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