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遥望三镇寄我盈盈的祝福

1937年底,南京失守之后,武汉是中国抗日的中心,各方面的人都向武汉集中,原在上海出版的《大公报》,也迁武汉出版。国民党军委会的《扫荡报》,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国民党政府的《武汉时报》以及中国青年党的《中国时报》,都在武汉出版,加上上海《申报》、武汉的《武汉时报》等等,一时也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

晴川历历汉阳树:遥望三镇寄我盈盈的祝福

1938年的春天,我从上海突围出来,落脚在长沙的一位朋友家中,这时接到范长江同志的电报,要我马上去武汉。我接电以后,立即动身。一到武汉,长江首先是要我去香港《大公报》工作。原来《大公报》在撤往武汉时,也在香港出了一个报,草创伊始,缺人。我突围到后方来是经过香港的,我对那个地方冷冷清清,印象不佳,而且来到后方,旨在抗战,因此不想去香港。长江就要我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去工作,他认为“青记”是一个新成立的团体,要我想办法去把他搞活。他告诉我,青记主要的目的一是加强学习,二是重视团结,把一切的新闻记者团结起来,统一在抗战的旗帜下面。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于1938年3月,原先叫作“协会”,因为国民党当局怕这个“协”字带有工会性质,不同意,后来改用“学”字,才勉强同意立案了。

学会为了体现当时团结抗战的意图,包容收罗各方面的人物,当时学会常设机关的3个常务理事,由范长江、徐迈进、钟期森3人分任,分别代表着大公、新华、扫荡日报。中、左、右各派齐全。

学会的第一个会址,设在华商济世总里21号,当时王昆仑和曹孟君也住在这里,王先生经常到我们这里串门,我们也经常向他请教。徐州突围以后,范长江把各地报纸上发表的通讯收集起来,编了一本《徐州突围》,售给生活书店,得稿费400元,成为学会的第一笔经费。这本《徐州突围》,我们完稿之后,就请王先生审读了一遍,才送去书店的。王先生在战前办过无锡《人报》,此时仍然十分关心新闻事业。

学会在武汉是会务发展得最快的时期,各报的青年记者纷纷入会,当时全国各地跑战地的新闻记者,竟然清一色是“青记”的会员,他们驰骋战场,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不怕吃苦,履险如夷,不要钱,不惜命,成为一种真正的“青记”精神。后来我们请张谔同志设计了一枚徽章,一枚钢笔的笔尖,中间嵌了一支步枪,枪上写着“青年记者”4字,红底金字,跑战地的记者,人人以佩此徽章为荣。各地的分会也纷纷成立,如武汉分会、桂林分会、成都分会、香港分会等等,有的地方,还为部队展开了文化服务工作,设立了服务支队。我们在北方设立了北方办事处,由张磐石作主任,在南方设立了南方办事处,由陈同生作主任。

后来由于会务的发展,济世总里的地方不够用了,我们就搬到了江汉路宁波里。这里是当时汉口的热闹中心,弄堂对面,就是璇宫饭店。当时璇宫饭店是汉口最大的饭店,他的屋顶花园,有点像上海大世界的样子,妓女成群,流氓处处,极乱七八糟之至。在宁波里,也有一家报纸叫《武汉时报》,8开一张,小到不能再小,我记得由一位姓汪的先生在负责,我们这个自命搞统战工作的学会,却没有同他们发生任何联系,可见一个知识分子,要战胜他自身留下来的弱点,并非易事。

我们还在长江路的民生里,办了一个记者之家,接待从四面八方流亡到武汉来的记者,以及各地报社派到武汉来采访的记者。田家镇吃紧之后,武汉大门洞开,“青记”总会派我先行入川,为“青记”的迁渝工作做好准备。

1938年的9月,我溯江而上,离开了武汉,在武汉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过中国空军痛惩日本飞贼的空战,看到过“七七”周年的空前大游行,看到过全世界记者联合起来的记者节。中国人民在战火的煎熬中,一天比一天团结,一天比一天强大。这些历史,虽已过去了快60年了,但一天也不曾忘却。晴川历历汉阳树,遥望三镇,寄我盈盈的祝福。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7/16/08/29446.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7日 下午4:06
下一篇 2024年7月7日 下午4: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