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华:忆在武汉生活的峥嵘岁月

李靖华:忆在武汉生活的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河南南阳景武高中毕业。1946年夏天和几个同学一起,先后到开封、武汉报考大学。记得到武汉后住在武汉大学学生宿舍的地板上,当时没有门窗。这是我第一次到武汉,感到武汉很大,很热闹,天气很热。这一年我考取了河南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上海震旦大学、北京辅仁大学,就是武汉大学没有录取我。我只好就近在开封河南大学法律系读了一年。1947年夏天,我第二次到武汉重新报考武大,终于考取武大经济系,再从一年级读起。

入校后同宿舍有经济系两位同学:彭沈元、乔凤三。彭沈元和我在开封初中是同班同学,乔凤三和我在景武高中是同班同学。他们都是1946年进入武大,这一年他们两位都比我高了一班。他们对我很关照。彭沈元对我循循善诱,介绍我读进步书籍,参加进步社团(人间社)。我逐步参加了武汉地区反蒋反美反内战反饥饿游行示威活动。1949年2月,经彭沈元同志介绍,党组织批准,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办墙报,收听解放区广播,撰写评论,参加后湖救灾活动,开展解放前夕的护校斗争。当时武大地下党总支只有半本《整风文献》,我记得学习过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等。在党的教育下,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在汉口“大舞台”(后改名人民剧院)举行了中共武汉市委和武汉地方党员大会,我们大清早从珞珈山步行赶过江去人民剧院集合,一路上十分高兴,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几十位武大共产党员第一次在一起公开开会,真令人兴奋。在会上谭政、钱瑛、张平化、曾惇等领导同志和大家见面、作报告。中午每人还发了一袋冠生园的点心,我感觉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点心。

1949年10月,党组织抽调张诗焕、倪忠文、朱绳武和我到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张诗焕分在组织部,倪忠文和朱绳武分在宣传部,我分在政策研究室,我们4人都没有念完大学4年。

1951年中南地区工矿进行民主改革,我到武昌第一纱厂调研,和党委宣传部长周克士同志住在一个房间,经常交流情况,研究工作,互相鼓励,相处十分融洽。解放前的纱厂,工人下班出厂要搜身;边开纺织机器边吃饭;女工多,但没有哺乳室。民主改革中废除了搜身制,实行关车吃饭,设立哺乳室,体现了工人真正当家做了主人,受到职工的热烈欢迎。我当时重点在南厂细纱车间乙班了解情况,和党支部一起研究如何针对不同情况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曾写过一篇《一纱厂南厂细纱车间乙班的思想政治工作》,发表在当时的长江日报上。当时工矿企业实行计划管理,推广先进经验,一纱曾提出分解指标、班组核算等管理办法,对推动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4年10月大区撤销,我离开武汉调到了北京。到武汉的机会少了,但仍然关注着武汉的发展。

有一年回武汉,正好碰上彭沈元同志重病,我赶到协和医院去看望他,当时他任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正在透析治疗,等着做肾脏移植手术。我们谈了很多往事。过了不久,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令人惋惜不已。

1988年去四川,到新都县看望了乔凤三同志,他在红原县工作,因身体不适应高山地区,已离休安家在新都县。回忆在武汉大学的时光,仍觉十分珍惜。

1993年我岳母病重,我和老伴殷红回武汉看望。这一次见到了同班同学李守庸,他已是武汉大学教授,有了著作,并带研究生;同班同学毛剑光,他已从省化工厅副厅长岗位上退了下来;同班同学朱琰,在市党史办公室工作,也已离休。武汉市面貌大大改变了,东湖高科技开发区正在加快技术创新,不仅有了长江大桥、还正在修建长江二桥;到处是建设工地,一片繁荣景象,令人十分欣慰。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进入2000年。在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我衷心祝愿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建设得更快更好,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72岁。离休前曾任国家农业部宣传司司长,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高级经济师)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7/16/24/29465.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7日 下午4:20
下一篇 2024年7月7日 下午4: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