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千年吉祥钟诞生记

1999年元旦刚过,武汉市市长王守海就收到一位普通市民的来信。来信建议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武汉应有高品位、能打下时代烙印的纪念性活动,如铸造一口世纪钟,悬挂在黄鹤楼上。考虑到武汉电视台曾经成功地制作过大型科教片《追寻永乐大钟》,对于钟及中国钟文化的有关知识有一定程度了解,当时分管文化口的副市长胡国璋将此信批给时任武汉电视台台长的赵致真:“请致真同志论证一下,有没有可行性,如果认为可以,是否由电视台担当。”

武汉千年吉祥钟诞生记

热衷于科普事业的赵致真,以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敏锐眼光,意识到铸造世纪大钟的重大意义。赵致真在给市领导的汇报中,首次提出铸造重量为21吨的大钟,以寓意武汉跨入二十一世纪;并代表武汉电视台主动请缨,要求承担这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全部具体工作和资金筹集。市长办公会经过反复蕴酿,一致通过了赵致真的报告,决定成立由胡国璋挂帅的武汉市政府千年吉祥钟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电视台,副组长赵致真兼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出资100万,剩下的经费由电视台筹集。

1月12日,亦就是市长办公会的第二天,武汉电视台即派员进京,专门了解全国钟铃事业发展状况;副台长李尊铎、科技部副主任雷友交等一行驱车千里,顺江而下,来到中国冶铜和铸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先后考察了芜湖造船厂、南京晨光机械厂、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振动实验室等地,求贤问能,寻求合作伙伴。然而了解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虽然我国现存各式各样的钟成千上万,其中最大的是建成于明成祖年间的永乐大钟,由和尚姚广孝设计监造,用于炫耀功德,求神拜佛;大钟重46.5吨,高6.67米,最大直径3.3米,钟身内外铭载佛教经文和经咒约23万字,铸造用了数年的时间,为确保永乐大钟的铸造万无一失,工匠们甚至在永乐大钟之前试做了一口63吨的无字钟。自那以后的580年间,全国各地再没有铸造过同类大钟,也没有听说有那一地方能浇铸二三十吨铜器的容具设备,这给定位为全国第二的重量级大钟铸造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它要求从设计到铸造以至悬挂、敲响必须在10个月内完成,不允许有返工的机会,整个考察、论证、方案制订、工程招标都须在如此短暂的间隙内一步步高效完成。常言道“军中无戏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武汉电视台领导人已感到身上沉甸甸的分量。

政府主持精心选厂集体攻关

在经过紧张的四处考察后,武汉电视台不得不把眼光又重新收回到本地的国有大型铸锻厂——武汉重型铸锻厂。这家位于武东的老牌军工企业,硬件完善,实力雄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曾有过整体浇铸重达28吨核潜艇螺旋桨的辉煌,遗憾的是他们铸造的青铜件不多,也未有铸钟的经验。

3月3日下午,胡国璋、赵致真带领一批铸造专家对该厂的初步设想进行了论证,并对该厂就大钟铸造工艺作了专题考察,最后决定请沪、汉等地工艺铸造专家通力合作,由武汉重型铸锻厂完成浇铸,明确了厂长沈成义是钟体铸造的责任人,确定了采用成熟工艺、精心试验、合力攻关3原则,要求在正式方案确立之前进行一些必要的可行性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做一口两吨重的钟,进行综合性实验,务求万无一失。

为确保千年大钟岁末准时敲响,集全国文史艺术、工艺铸造、建筑声学等方面的专家计17人组成的武汉千年吉祥钟项目专家委员会于3月9日正式成立,赵致真任专家组组长,负责对大钟铸造全过程的技术和艺术指导、评审、监督和验收,并承担相应责任。

与此同时,千年吉祥钟的各项设计紧锣密鼓。3月4日,召开了千年钟铭文和浮雕内容研讨会。4月7日举行了吉祥钟纹饰设计方案评议会,同月下旬又确定了北京大钟博物馆和中科院声学所、上海交大申通公司为钟体以及钟声设计的责任主体。北京大钟博物馆陈列有几十口中国古钟,其中不乏优秀之作,这无疑给现代铸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而且他们已有多年设计和铸造钟的经验。对于大钟来说,归根结底是以钟声品质来确定钟的技术完成的高低。既要让大钟发出的声音中正悦耳,又要它传得很远。为此,他们从全国100多口古钟当中选出4口最佳样品,再由中科院声学所的郑大瑞博士等进行声学测试和频谱分析,并组织一批号称“金耳朵”的专家和学者对每口钟的声音效果作出主观评价,然后挑选一口声音最好的古钟,把它的形体、厚薄分成以及合金配比等测量数据交付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振动实验室,输入钟体振动数字分析运算,以电脑分析结果与中科院声学所所获得的实际效果相印证,确保数据准确、结论科学,成为千年钟声学设计的可靠依据。承担铸造任务的重型铸锻厂将采用国内唯一一部三维坐标仪确定巨钟的三维尺寸,以严格的金相配比确定材质,从而从理论上确定了钟声的音质、音色、音频和音幅。

武汉将铸造千年吉祥钟的消息不胫而走。这一消息很快吸引了全国众多热心人的目光,而一些相关的科研机构,如全国钟铃研究会、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等从一开始就对工程给予了无私的援助;还有人从国际互联网上发来电子邮件,对大钟的铸造提出具体建议。

580年前铸永乐大钟时,铸造(铜)业就患上了“恐高症”。自那以后始终没人铸成超过3米高的大钟。即便是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近现代也莫不如是。明永乐大钟后,国内最大的钟为16吨,高度却不足3米。专家们曾形象地比喻:“浇铸铜钟就好比筑堤防洪,铸体每增高1米,就增加8.9个大气压,相当于堤外的江水增高8.9米,一旦出现‘溃堤’,上千度高温的铜水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武汉重型铸锻厂以往最高的铸件在2米以内,而千年吉祥钟的总高度约5米(包括蒲牢在内)。为此,该厂若采用普通型整体铸造,无法达到钟的设计效果;若用古老的泥型法整铸,且不谈这种工艺在武汉基本失传,其造型所需要的时间很长,难度和风险也很大。虽然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陶瓷型清浆法的工艺较成熟,铸造效果也较理想,但用于这种超大型的艺术铸造,在操作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而采取陶瓷型敷涂法与普通砂型相结合的综合造型工艺,在武汉地区从未实践过……为此,该厂开始进行上百次环节试验,以确保一次翻过这座横亘铸造(铜)史达580年的大山。

融入历史图文并茂创意新颖

如何将3500多年的历史融入大钟的铸造中,是令设计者煞费苦心的事。

铭文是钟鼎之器的画龙点睛之笔。荆楚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谁来执笔大钟的铭文呢?领导小组曾想请一位名家来完成,但因世纪大钟以武汉的人文地理为依托,并非个人抒怀言志的作品,铭文的撰写最好由文史兼通的文人才子共同完成,于是决定由本地和全国著名的文史学家皮明庥、张国光、刘玉堂等6人,采用骈文,各自创作一篇既涵盖武汉历史进程,又讲究句子整齐对仗、音韵和谐以及艺术色彩的千字文。然后由赵致真取各家之长,于6月初拿出一份初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钟铭征求意见稿在《武汉晚报》、《文化报》等新闻传媒上刊出,广大市民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文中的遣词造句、所述史实提出了宝贵意见。很快一篇锦绣文章得以诞生:“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千载重周。我武汉市人民政府聚三楚精金,求举国良冶,于三千五百年历史为范,取七百二十万民心为声,铸此洪钟于黄鹤楼畔……”千字铭文简洁明了,琅琅上口。从新石器时代的放鹰台先民遗迹,经殷商秦汉以至唐宋明清,民国近代以迄于今日,文采飞扬,钩沉了武汉历史的演变。由于位居要塞,武汉的兴衰历史更积淀了华夏文明流觞之轨迹。“此洪钟乃先人潜德幽光,丰功盛业,开百岁之华,结千秋之实。叩问历史,应答未来,我中华儿女闻此钟声,当自策自励,相与奋勉,勇展鹏程,雄飞于世。”

钟的纹饰,从2月份开始立项起,大家就在琢磨做到既美观大方,又体现武汉的地方特色。不少研究院所跃跃欲试。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领导小组明文规定:所有技术项目必须经过招标。这一令人瞩目的工程吸引了全国工艺美术界的高手投标。4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江苏画院和湖北美术学院带着各自方案在汉口进行了第一次竞标。拿出的方案尽管各具特色,然而在近似苛刻要求的组委会面前不尽如意。以对楚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来说,湖北美术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中央工艺美院更以独特的工艺性和装饰性赢得了评委们的青睐。不过挑剔的领导小组成员并没有就此放手,他们要求参与招标的设计方案的优点都要尽量吸收到最后方案中去。这两个单位在不到10天的时间内,就根据在一轮竞标中专家评议时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了修改方案。经过文史专家对纹饰历史真实性的仔细考证,终于确定了大钟的纹饰布局。钟表面顶部为荷底花瓣图案,具有楚风楚韵的云纹(云彩)饰带。上半部为龙凤呈祥图案和千字铭文,钟腰带为梅花(武汉市市花)纹,钟的下部为10幅浅浮雕,诠释了武汉城市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10个阶段;接着为水纹(长江、汉水),底部呈裙形状。大钟内面纹饰:下半部分为武汉江汉关江心为圆心,360度环视当今武汉城区的剪影;腰部为祥云;上部穹顶为1999年太阳系特有的天象图,即九大行星与太阳呈大十字排列。大钟蒲牢选择的是湖北出土文物镈钟上的蒲牢造型及纹饰,即夔龙造型。这种创意,钟形美观,文饰清晰细腻,史实准确,构思严谨,内涵丰富,雕刻工艺水平要求较高。专家们认为,如果能成功地铸造此口大钟,将在中国钟铃文化发展史上树立一座新的里程碑。

最值得记载的是,武汉千年吉祥钟赋予了钟铃文化发展史一项新的文化内容。这项新的文化内容不是来自钟上蕴藉的楚地色彩的纹饰,也不是来自匠心独运的工艺突破,而是来自10幅或血火交融或文气横溢或商贾云集的画面。内容分别为:殷商南土,盘龙古城;楚拓江汉,屈子成吟;夏口城堡,三国鏖兵;崔颢绝唱,李白诗魂;南宋港市,岳飞抗金;商兴汉口,都会雄风;武昌起义,举国景从;保卫武汉,抗战军兴;武汉解放,工业重镇;四化新篇,改革风劲。她记录了武汉3500多年以来怎样从一个军事城堡发育为7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历程。正是这口钟负载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延续、跌宕与辉煌,因而来自烈火中的青铜也就有了一股涌动不息的生命力。

敲定“择基”设计“屋宇”独具匠心

就在千年吉祥钟设计、铸造实验紧锣密鼓之时,领导小组已着手考虑如何给这个时代礼器“安家”。1999年4月28日,黄鹤楼公园落梅轩举行了武汉千年吉祥钟选址现场会,专家小组成员和市规划、旅游、文物等部门以及武昌区、黄鹤楼公园的负责人18人考察了两个地点,一是首义公园起义炮台,一是黄鹤楼公园古铜顶陈放台。座谈会上,有人还提出汉阳琴台广场和市博物馆等地点,但多数与会者都趋向于放在黄鹤楼古铜顶陈放台。黄鹤楼总设计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工程师向欣然提出:黄鹤楼与白云阁之间,缺少一个有份量的建筑,现在安放的清同台黄鹤楼古铜顶显得太轻。尤其是人们从下面广场拾级而上,以为上面一定有重头戏,结果一看是一个很小的古铜顶,产生一种失落感。如果把千年吉祥钟安放在这里,实际上填补了一个空缺。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所声学研究员张德俊认为:现在陈放黄鹤楼公园古铜顶的地方,地势不高不低,周围又无建筑遮挡,如果大钟放在这里,更适合钟声四面辐射和远传。

在反复斟酌和对比分析中,与会者本着现实可行、相对合理的原理形成共识,一致同意黄鹤楼古铜顶陈放台为千年吉祥钟初选地址,重约2吨的古铜顶可挪位于步梯下的广场边。这样,钟亭坐于黄鹤楼以东沿山脊轴线的高台上,通过大台阶与以西的清代的古铜顶及当代的黄鹤楼连成一体,三者构成富有历史感的文化长廊,供人们在迎接二十一世纪到来时,展开历史——现实——未来的对话。黄鹤楼公园负责人张国保听完这一研究选址的最后方案后,兴奋地说:“黄鹤楼是千年积淀下来的巨大遗产,千年吉祥钟是当代人在千年交替时给子孙后代留下的文化载体,欢迎其文化工程在公园落户。”

随即召开的市长办公会批准了这一方案。并决定千年钟悬挂建筑及其土建工程的设计、钟址扩建、园林改造和建筑施工由公园管理处全面负责,整个工程费用由黄鹤楼公园承担。

6月3日,市人民政府在汉口香格里拉饭店召开武汉千年吉祥钟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将铸造我国最大的千年吉祥钟,并在2000年降临的那一刻鸣响于江南名楼黄鹤楼。

“云棒楼台出天上,风飘钟磬落人间”,将千年吉祥钟俪于黄鹤,无疑是睿智而深情的选择。为此,湖北美术学院几位宗工哲匠,各具巧思,共为大钟设计了8套悬挂方案。灵钟和钟架的关系,与其说是马与鞍,毋宁说是首与身,钟与钟架浑成一体,共同沐风浴月,构成三镇又一巨观。

8套悬挂方案中,有千年世纪钟与雕塑相结合的,有由传统的风格演绎而来的,有传统设计与现代风格相糅合的。但是哪一钟架最能符合黄鹤楼特征和时代特征呢?7月下旬,武汉电视台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让市民参加最优方案的评选。通过计票显示,市民比较集中选择了第一、二套方案。鉴于第二套方案仅适合于广场环境,且实施难度过大,所需时间过长,于是领导小组根据建筑专家意见,推选第一方案为最佳方案,并请中南建筑设计院向欣然进行结构力学和美学修饰的再设计、再创作。

曾主持设计湖北编钟馆的向欣然,很自然地想到湖北随县曾侯乙出土的古编钟,他以此为母题衍生转化,将古编钟钟架由单面立架演变成空间立体构架,形成四圆柱三重顶的架式钟亭构图。钟亭高11米,顶部纹饰以中国红为主基调,以红黑线条组成4组图案,具有楚国的漆器装饰艺术特色;钟架则是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它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抬梁”方式,即由柱抬梁,又由梁抬柱,层层叠起,形成向上收敛的顶部,外观似亭又似架,造型新颖生动。为增加声音的反射和混响功能,设计有抛物面的地槽;考虑到因污染而产生酸雨和武汉地区冬夏季节奇冷奇热的特点,为悬挂建筑加上遮光挡雨的玻璃钢上盖。

这一简洁明快、和谐自然、特色鲜明,既具浓厚楚风楚韵,又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修改设计方案,受到专家小组的赞赏,并在8月31日的论证会上被一致同意采用。同日,来自京、沪、汉的15名专家还对大钟的钟体及表面纹饰艺术进行了评审验收。

在钟亭设计方案等待确认的过程中,钟亭基础建设却热火朝天的展开。黄鹤楼公园斥资1000万元,4倍于原坪台的扩宽工程及清同治黄鹤楼古铜顶的拆迁顺利进行。

科学决策浇铸工艺千锤百炼

武汉电视台遵循市政府领导确定的“专家决策、科学决策和采用成熟工艺”的原则,工艺上力求达到既兼顾铸造特性采用浅浮雕,又体现青铜艺术凝重深厚的艺术效果;既追求局部的精美,又展示大钟整体的气魄;通过大钟表面艺术设计;将千年吉祥钟铸成时代的礼器、艺术的精品。

通过招标,北京大钟寺承担千年钟的钟形、钟声设计,北京博艺泛美设计中心承担了大钟表面文饰艺术设计,他们按照史学家提供的资料及武汉地域特点对千年钟(铸铜21吨)和试验钟(铸铜2.1吨)的内外表面浮雕纹饰、钟纽(蒲牢)造型及钟杵装饰进行艺术设计,制作提供1:1供艺术铸造造型使用的钟体石膏模型,并对钟体铸造实行纹饰艺术监理;指导铸造工厂进行铸后表面装饰加工与着色处理;根据大钟寺的声学设计要求完成钟杵制作。

8月17日,武汉重型铸锻厂组成专门运输队,派出两辆加长的卡车进京,将整体高近4米、口部直径3米的大钟石膏纹饰雕刻模型分割成30块包装,经过两天多的缓慢行驶安全抵汉。经过拼形、修复和初审修改,达到合同要求。它推动了大钟铸造工作的展开。

就在大钟还处在设计阶段时,各项试验就已经开始。根据专家意见,大钟领导小组决定同时进行陶瓷材料造型和水玻璃砂造型试验、防裂试验等,经过上百次小块试验、模拟试验之后,又进行综合试验。8月26日,铸锻厂采用精密薄壳工艺制成了2.1吨重、材质与大钟相同的两口试验钟,鉴定结果为:钟体成形较好,钟声洪亮浑厚悠长,缺陷则为陶瓷型粘砂突出,水玻璃砂纹饰不够清晰,文饰和浮雕都有变形的现象。8月30—31日,领导小组邀请了来自全国著名的几位铸造专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商量对策;决定在大钟铸造中,放弃机械工艺研究所的陶瓷涂料造型工艺,采用复合造型,即浮雕采用成熟的陶瓷灌浆工艺,其他则采用改进后的新的水玻璃造型工艺,亦称涂料转移法。为防止图案变形,又决定在模型改造中采用石膏翻阴模,再用硅胶翻阳工艺;并提出所有新工艺都须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用于大钟铸造。为保证千年钟涂料转移造型方法试验,华中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黄乃瑜等专家和技术人员专门做了有关涂料转移的试验。

为在大钟浇铸之前取得更多的带有指导性的数据,大钟领导小组决定:武汉重型铸锻厂提供两口小钟浇冒口根部处各一块样块交领导小组项目办,以便进行光谱分析,测量合金成分;同时,武汉重型铸锻厂还需将小钟铸造实录的合金比、熔铸温度、浇铸速度等各项数据以书面形式报领导小组,供专家组对照处理。

10月下旬,千年钟领导小组根据现场情况调查,充分征求多方意见,反复权衡利弊,为减少造型过程的风险性,最后决定将10幅画面采用陶瓷涂抹法一次成型工艺,由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承担该项任务,其余部位的造型方案不变。

与此同时,千年钟领导小组与湖北美院达成协议,将把千年钟的硅胶模具委托该院按1:1的比例翻制、组装、着色成玻璃钢钟。湖北美院王银涛、徐辉胜等组织的武汉地区一流的石膏翻制和硅橡胶模制作的专业人员承担了翻制口径达2.85米,高近3.46米,表面纹饰细腻的钟体石膏模型为硅橡胶模型的工程。

11月11日,由市政府审定批准,武汉电视台承造、武汉重型铸锻厂铸造的样钟走出厂门,样钟与实际大钟的比例为1:1,造型雄浑,铸锻精美、钟壁上的10幅图画,将武汉3500年风云历史熔为一钟,壮观辉煌,沿途市民目不暇接。不久,武汉重型铸锻厂又委托湖北美术院对吉祥钟钟模进行模型复制(含蒲牢及顶盖),以利于铸造厂进行千年钟的铸造生产。由于大钟成形后不能再加工,浇铸难度大大超过了其它铸件,因而采用“雨淋式”浇铸,可保证钟体冷却均匀,不炸不裂,为此攻关人员已作了180余次试验。为突破自明永乐大钟铸成以来在铸钟声学和高度的两大难关,他们付出了难以描述的热忱和心血。

掀开盖头千年大钟美轮美奂

至11月底,21吨大钟模型转制工作和制芯工作已完成,武汉重型铸锻厂现场内一个直径10米、深3米的地坑内,铸造模具的内芯已静立浇铸池中,难度较大的10幅画面造型开始拼型合箱,主体外模正在进行铸型封顶。整座大钟的壮丽浇铸由11月下旬移至12月初。

12月1日上午8时,30吨铜材被送入厂螺旋桨车间内巨大的反射炉熔炼。30年前的这一天,他们曾整体浇铸出当时全国最大的重达28吨的核潜艇螺旋桨,结束了中国不能铸造万吨级轮船螺旋桨的历史,恰巧的是,新的辉煌将在30年后的同一天诞生。

到下午2时,车间内热气腾腾。炉内铜水的温度已高达摄氏1200多度,3个大油管喷口吹进8吨柴油助燃;直径约10米深约3米的地坑内安放着千年吉祥钟的沙箱;80多位技术人员和工人各就各位。用于浇注的28吨铜水在反射炉内高温加热,反射炉右侧一口坩锅内正在熔化着两公斤24K黄金和8公斤白银。他们将和28吨铜水融于一炉,为大钟增添吉祥喜庆。现场总指挥杜维忠正忙于各项调度。

下午5时50分许,炉内铜水温度接近1300度。浇铸指挥程国清的哨子响了。75吨行吊上的行车工宋足和准确地把30多吨的浇包吊到沙箱上。由于高温熔炼、低温浇铸的要求,铜水需先加热至摄氏1220度后,再冷却至摄氏1090度,人们翘首以待。看台上的副市长胡国璋不由掏出一根烟大口大口吸着,赵致真说:“这就像在产房外等儿子出世一样忐忑不安。”足足等了20分钟,哨声再次响起,浇包开始倾斜,一股散发着灼热的通红的铜流流进冒口……

6时30分,车间内响起热烈的掌声;大钟一次浇铸成功,待48小时冷却后将初展芳容。

12月4日8时许,行车隆隆开动。第一层沙箱缓缓起吊,犹如婴儿的乌发,大钟黑乎乎的顶端率先裸露出来。不知谁喊了一声“顺产!”人们一下子围了上去,百余双眼睛圆睁。

风枪和钢钎上阵了,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清除沙箱,不出3分钟,一大块涂料层剥落下来,三四瓣莲花瓣清晰可辨,它光滑的曲线给了人们莫大的安慰和信心。沈厂长呼出一口气,但他并不轻松:“关键是大钟下部的10幅浮雕,它代表着当今高水平的精密铸造。”

把心悬到嗓子眼的何止厂方。一大早,千年吉祥钟的主要承造方,远在加拿大参加会议的武汉电视台台长赵致真就不断打电话来询问,现场的同志报告了每个细节,他还是焦虑不安地说:“不听到最后成功的消息,我没法儿休息。”

当第四层沙箱顺利吊开后,大钟的铭文隐隐约约露了出来。有人惊讶地发现,最先完整显露的是一个“福”字,接着在它的上方出现了一个“盛”字。“奇了,奇了”,“福盛世,大吉大利!”不少人叫了起来。开箱前关于“铜水外流,钟体纹饰不清且有裂纹”的担忧已成为多余。

最后一层沙箱就要起吊,全场鸦雀无声。

一阵隆隆的机声响过,大钟下部浮雕和水纹裙边都显露了出来。从一幅已露出部分图案的浮雕上,有人看出了那是中山舰桅杆,于是叫了起来:“看,中山舰率先‘出水’!”细观其貌,现场专家由此断定大钟浇铸成功,整个开箱过程持续了2个多小时。

就在这一刹那间,武汉重型铸锻厂内8万响鞭花爆竹燃放着。鞭炮声、掌声响成一片——庆祝武汉千年吉祥钟的诞生。

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该工程技术总监周泽衡说:大钟的浇铸没有辜负700多万武汉人民的期望,整体成形几近完美。负责大钟细微处理的高级工艺美术师罗光培认为:大钟后期工作量不大,只需作精微处理。

12月13日上午,一辆披红挂彩的卡车载着千年吉祥钟在武汉重型铸锻厂数千人的欢送下驶出厂门。卡车通过武昌首义公园进入黄鹤楼公园东区长廊。下午2时,两台起重机的大吊车将21吨重的大钟缓缓送上钟架。3时30分,大钟在钟亭内成功悬挂。4时30分,身着彩装的工人为大钟试音,200公斤重的榆木钟杵撞向大钟,一阵悠扬悦耳的钟声久久回荡。专家测试后说,如果天气晴朗,钟声能传到方圆十几里的地方……

2000年1月1日零时零分,在迎接新千年的锣鼓声中,武汉市党政领导罗清泉、王守海等掀开了千年吉祥钟的盖头。这座俯瞰百代、雄视千古的大钟,显然不仅轰鸣着武汉人民的豪情胜慨,它也是中国人民迎接新千年之际伟大精神的一个确凿物证。

如今,千年吉祥钟已成为江城人文新的景观。它是一件礼器,以示祭奠为城市衍化作出努力的世代先民的圣器;它是一口警世钟,以这座城市充满生命的成长史在提醒后人总结过去不断进取;它是一口报时钟,以21吨的重量,告诉人们在二十一世纪里江城儿女将描绘出新的城市发展的蓝图。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坎,面对这口千年吉祥钟,人们能走进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研读一番这疏密不一的城市生命的年轮。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8/10/54/29518.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8日 上午9:51
下一篇 2024年7月8日 上午10:5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