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遗址保护记:记1983年黄陂滠口防汛抢险的一段

武汉市黄陂区境内滠口附近的盘龙城遗址,是一座距今约3500年的商代前期古城。它发现于1954年防汛时,后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考古发掘。

盘龙城,是我国最早的长江流域的商代古城。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揭示了武汉城市之根,也揭开了长江沿线城市之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所开创的武汉城市文明,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进入新世纪后,盘龙城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摆到了武汉城市建设的议事日程。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成为集文化、科研、娱乐、旅游、商贸为一体的文物风景区。为此,我为之欢欣鼓舞、感慨万千,同时也勾起了八十年代初期盘龙城遗址险遭毁没的那段情景及经历。

盘龙城遗址保护记:记1983年黄陂滠口防汛抢险的一段

那是1983年,当时我任黄陂县副县长,分管农业和文教方面的工作。就是这年夏季汛期,长江特大洪峰袭来,这是我县继1954年之后30年来洪患最大的一年。是时,黄陂整个地区都在组织防汛抢险,重点是我县南部地区盘龙城遗址处附近的滠口一带。当时盘龙城遗址外围的府河西堤水位猛涨不退,并出现了险情,其殷家河处即出现溃口。这时黄陂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都来到了滠口,会同当时也在这里的孝感地委及行署的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指挥和部署这里的防汛工作。其时,我被黄陂县委安排到了前沿地区,任滠口地区的防汛指挥长,直接指挥和参加防汛。当时防汛的形势十分严峻,府河西堤外是水天茫茫,汪洋一片,且水位一直不断上升,加上风雨交加一直不间断,真是情势紧迫、险象环生啊!

西堤内的不远处就是盘龙城遗址。其他则多为农田或鱼池,地势较低。随着防汛用土的增多,取土的地方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困难。唯离西堤不远的盘龙城遗址地势较高,土量充足,便于取土,并不遮拦。尽管盘龙城遗址已于195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此时正值新时期的开始,一切工作的有关法规尚待建立,人们当时对文物的价值认识还不深刻,也不够重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观念尚未形成。不少的防汛民工片面认为:防汛大于一切,只要是为了防汛抢险,一切可以在所不惜。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不少防汛民工出于急切和为了省事图便,不由一致看上了盘龙城遗址的这块高地,准备在此挖土筑堤。一时大军压境,越来越逼近盘龙城遗址。

一直认真守护在这里的盘龙城考古工作站站长陈贤一,早就觉察到这一情景和动向。当看到数百民工聚集在盘龙城遗址宫殿区的高地正准备挖土围堤时,他急得满头大汗,赶到现场站出来大声向民工疾呼:“这是3500年前盘龙城王国的宫殿基地,是商王朝南国首府所在,你们挖的不是泥土,而是古代国家文明的实体……”尽管他急得直跺脚,但又怎么办呢!他想找基层的(镇乡)领导解决,可是抬头一看,不少镇乡干部就在防汛现场。他们正带着各路人马,已开始在宫殿区内动工筑堤,防汛抢险。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陈贤一感到无能为力,也绝对阻挡不了民工的举动。这时候有一位基层干部指引他:“防汛指挥长张文波就在不远的殷家河地段指挥抢险,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他解决。”陈贤一获此音讯后,当机立断,抱着极大的希望,急忙直奔殷家河,好不容易找到了我,并汇报了民工正在盘龙城宫殿基地上取土的实况。他说:“这是一处迄今为止我国商代宫殿保存最完整的基址,是商代国家和政权机构的所处。这座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挖了就不能复生,也不好向世人交代……并请求我当即出面制止,保护好这一宝藏。当时,作为防汛指挥长又是文教县长兼管文物保护工作的我,对盘龙城遗址面临破坏也十分着急。

我当即与陈贤一同志一同来到盘龙城遗址的防汛现场。这里防汛抢险的地段是在盘龙城与李家咀之间的一段土堤。这段土堤长约50米、宽约10米、高约5米,是阻挡府河水入侵的险段,但土堤十分单薄,基部漏水不停,围堤危在旦夕;望着一片汪洋的府河水,看着一阵阵疾风卷起的恶浪,猛烈地冲击着围堤,洪水恨不得要一气推倒河堤,一口吞没盘龙城。我心想若是围堤溃口,洪水会一泻几十里,淹没黄陂的滠口和横店两个镇及所属乡村,而这地区正是一片肥沃平原,适合种植粮食和棉花,是黄陂区的主要粮仓,事关数万农民的生存大计。稍有闪失,我将如何面对父老乡亲,如何向党和人民交待呢?面对防洪抢险与保护文物这对矛盾体,我决策两难。这时候,我询问陈贤一:“哪里还有土场可取土?”陈贤一自知防汛紧迫,即积极提出建议。他说宫殿基地实在太重要,破坏了不能再生,而其东的李家咀高地,是一古墓地,可作为土场进行取土防汛,只要取土时考古工作者密切配合,发现文物,及时清理,妥善保护,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陈贤一的这一建议,让我茅塞顿开。既然李家咀高地可以取土防汛,为什么要破坏城内的宫殿呢?转移土场,搞好防汛,不是体现文物政策的“两重两利”的方针吗?因而我觉得这一建议切实可行。

在此以前,我对盘龙城遗址也甚为了解。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北京大学与湖北省博物馆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与整理,其成果曾震动中外,声誉遍及全球,成为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也为黄陂增添光彩。因此,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我是十分清楚的。尤其解放以来,我长期在文教战线的领导岗位上,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深感神州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文物恰是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它是物化的历史。追寻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因为弥足珍贵的文物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文物遗址是不能再生的,这意味着失去的文物就永远失去了,再也无法弥补了……正因为如此,我毫不犹豫地支持了陈贤一的建议,并马上在实地召开了现场会,面对广大干部、民工,明确提出并再三强调:“要坚决保护盘龙城遗址,不进盘龙城一步,不取宫殿区域一锹土,防汛另找土场。”号召大家“既要搞好防汛,又要确保文物”云云。我当时作为前线的防汛领导,身临防汛第一线,日日夜夜与防汛大军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同生死共患难和心连心中,已与广大干部、民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取得了他们的无比信任。大家听了我的现场讲话,已逼近盘龙城宫殿遗址的,就都立即退后,自动到指定的李家咀取土了。防汛一如既往地紧张进行着。险遭毁损的盘龙城宫殿遗址,终于化险为夷,安然无恙。这情景让守护在盘龙城的陈贤一感动得热泪盈眶,到处宣传黄陂县长保护盘龙城有功……事后,《长江日报》的记者余熙曾对此事作过详尽报导。

五四防汛揭面纱,商殷文化绽朝霞。

前朝后寝巍峨壮,铜鼎玉戈翡翠华。

汉水长江迎垦殖,黄陂武汉庆新葩。

盘龙驾雾扬天下,经济腾飞四海夸。

往事成追忆,弹指一挥间。如今这已是20年前的往事了。直到今天,我的心情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我曾与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共同处理好这一矛盾,保住了盘龙城宫殿区遗址免遭破坏。如今盘龙城遗址的开发、保护工作如火如荼,现场的宫殿基址、手工作坊、古墓地都将整旧如旧,使之办成一个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以增强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进而使他们认识、了解自己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8/11/07/29540.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7月8日 上午11:06
下一篇 2024年7月8日 上午11: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