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村里有1300余人,1000多人都去了城里。”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群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受文感叹,过去多年,这个濒临梁子湖畔的村子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如今,“空心村”里有了人气。20多家企业扎根群益村发展休闲农业,游客来村里采摘、住宿、露营;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来村里创业,成为新村民;曾经远离家乡的村民也开始陆续返乡,共同缔造一个新农村。

游客进村了

“五一”“十一”民宿都要提前预订

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位于群益村的云稼慢乡湖畔营地,游客们在梁子湖畔搭起帐篷。

这个国庆假期,武汉热线网记者来到位于群益村的云稼慢乡湖畔营地,大片草地上搭着各式各样的帐篷,湖面碧波浩渺,大人们坐在一起闲聊,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秋风吹来,人们尽情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营地旁,还有一片采摘园。

云稼慢乡景区负责人苏志武是荆门人,他一直记得第一次来群益村的情景。苏志武长期从事建筑行业。2019年,一位武汉朋友和他提到,江夏有一个村子真不错,景色好、交通也便利,可以一起去做农旅项目。

苏志武驱车从荆门来到群益村,眼前的情景让苏志武有些忐忑:“到处都是搭建的小房子,猪圈、牛棚、厕所到处都是,村里环境真是差。”

但群益村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濒临梁子湖,自然风光好,交通便利,距离武汉市区也不远,做农旅项目正合适”。苏志武和朋友看重了群益村的自然资源,谋划利用村里的临湖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游项目。

说干就干。他们租赁了30套闲置民房,改造成民宿乡居,让城里人能在周末到村里住一住。他们还种上杨梅、葡萄、草莓、火龙果、甜玉米等,实现四季有果,方便游客采摘。

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云稼慢乡景区内的采摘园,小游客正在采摘茄子。

和苏志武不同,梁湖漫乡总经理曾献琴是群益村村民。她承包过渔塘、养过小鸡、养过猪,也做过大米加工厂。2008年下半年,曾献琴抱着试试的心态开了一家农家乐。

说是农家乐,其实就是在自家闲置的房屋里摆了12张桌子,聘请了一位厨师。曾献琴和弟媳妇、婶娘一起,既种菜养鸡,又当服务员、收银员。

农家乐虽小,背后的工作却不少。为了让游客愿意来村里吃饭,他们自费对村湾环境进行改造。他们除掉房前屋后的杂草,又将泥巴路进行硬化,还对污水进行集中排污。“以前厕所都建在户外,那一次,我们对房屋外立面进行翻新,将厕所改到了房子里。”曾献琴记得,为了做好绿化,买苗木就花了好几万元。

农家乐开业前两年,游客不多,生意不景气,有时一天一桌客人也没有。随着周边交通改善,前往梁子湖旅游的游客开始增多。有游客向曾献琴建议:“你们开间旅社,晚上太晚,我们也能住下来。”就这样,曾献琴又收拾出两间闲置房做起了民宿。

再到后来,游客越来越多,曾献琴的客房增加到了80间。近些年“五一”“十一”客房都要提前预订。

采访时,曾献琴向记者提起这样一件事。2006年,她成立了一家养殖公司,多次发布招聘启事想招一名会计,但始终招不到人。“想招到有技术、有文化的,特别难,人家不愿来村里。”如今,梁湖漫乡在职员工80多人。当初招不到人的曾献琴,现在不仅解决了村里人就业,也吸引着年轻人来到群益村创业。

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10月4日,梁湖漫乡景区内,有乐队正在演出。

大学生留下了

美术生创业成共享农场合伙人

25岁的谭广渊是到群益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10月4日,记者在群益村见到了谭广渊,他被晒得皮肤黝黑,脚上穿着解放鞋,黑色外套上挂满了泥浆。他一开口说话,露出一口白牙,衬着皮肤更黑了。一年多前,他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喜欢唱歌画画,皮肤白皙。

谭广渊家在广西农村,2022年毕业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美术专业。

2022年11月,为助力乡村振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与江夏区五里界街道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组建5个创业团队入驻梁湖漫乡。刚毕业的谭广渊带着学弟、学妹在景区运营一家书画文创店,并自愿在景区村湾绘制墙绘。

2023年7月初,群益村种植的80亩水果玉米成熟了,谭广渊和放暑假的学弟、学妹们组成水果玉米销售团队。短短一个月,他们通过线下售卖、线上直播带货,将80亩水果玉米销售一空。开学后,学弟、学妹们返校上课,谭广渊却决定留下,成为村子里的共享农场合伙人。

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留在村里的大学生谭广渊在共享农场干农活。

翻土、播种、育苗、采收……一年下来,谭广渊几乎把所有农活干了个遍,皮肤被晒得黝黑,胳膊也变得粗壮了。“现在,我扛120斤有机肥能健步如飞。”谭广渊说。

“每天花1元就能在共享农场里拥有一块30平方米的小菜地。”2023年10月,谭广渊在抖音上发布了第一条农场主招募信息。很快,从城里来的150多户家庭认领了谭广渊的共享农场。

10月4日下午3时,太阳高照,但在共享农场的田间地头,十几户家庭正在田里播种、浇水。

一岁半的小玖被爸爸抱着,拿着小铲子在地里挖土玩耍,妈妈正在给刚刚栽种的豌豆、包菜、花菜、菜薹浇水。小玖的爸爸告诉记者,国庆假期一家人就是在这片小菜园里度过的,“想让孩子从小接触土地,亲近自然”。

另一头,5岁的凡凡也正和父母一起平整土地,种上了萝卜、白菜、大蒜和大葱。凡凡的妈妈告诉记者,从家里开车来到菜地单程就要50分钟,但能在村里有一块菜地,一家人可以自己种菜、打理,也是一种慢生活,“自己种的菜吃着也更有滋味”。

记者看到,在谭广渊的共享农场里还养了猪、鸡和鱼。“这都是大家一起认养的。”他介绍,如今,已有客户认领了农场里的8头猪、10只鸡和20亩渔塘。

和谭广渊一样,范运飞也是来群益村创业的年轻人。2018年,范运飞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群益村。毕业后的前两年,他在梁湖漫乡负责团建拓展、景区运营等工作。2021年10月,他创办的乡野学堂在梁湖漫乡景区落地,游客可以在乡野学堂体验农耕文化、非遗文化和创意手工。

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在群益村的共享农场,家长带着孩子干农活。

10月4日,记者在乡野学堂的教室里看到,不少游客正在用竹篾制作扇子和生肖画,还有游客用树枝、树叶和黏土制作黏土画。

范运飞记得,他刚来群益村时,景区里的停车场只是零散地停着十几辆车,而如今,每到节假日,停车场总是停得满满当当。

“6年前,我毕业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来农村。而现在,我们2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的员工都是我的师弟、师妹。”采访中,这位“90后”小伙感慨,在村里创业也能有一番作为。

村民回乡了

大家自愿掏钱改善村湾环境

村里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成了旅游景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荆楚最美乡村最佳生态奖”……群益村获得的荣誉挂满了一面墙。

今年年初,57岁的村民范大文决定从城里搬回村里住。十多年前,范大文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前往江夏区城区中心纸坊定居。他说,此前,一个塆子里只住着七八位老人,现在房子都装修了,年轻人都在节假日回来了。

2023年12月,范大文的老家、群益村所辖春皮海湾被确定为第二批“共同缔造”省级试点,群益村成立了春皮海湾自治小组等组织。

范大文说,和其他村民一样,最初,他们以为“共同缔造”是政府出钱、政府出力来改造村湾,我们只管享受。后来,经过几次开会和外出学习,村民们发现,“共同缔造”就是大家一起干,人人都是村湾建设的“话事者”“主人翁”。

过去10个月,每逢有大事要商量,村民都会自觉回村,共同商议。

共同缔造实施以来,村里有哪些变化?采访那天,记者和范大文站在一棵树下闲聊,范大文指着身后的一片池塘和菜地告诉记者:“以前,家门口都是荒地,现在,门前不仅开发了一片水塘,菜园子也打理出来了,种上了各种瓜果蔬菜。现在每家每户分了150平方米的地,大家心里有了牵绊,每周回来锄锄草、平平地。”

范大文介绍,为了挖渔塘,每家每户集资1000元,为了种稻谷,各家各户又掏了500元。

村民为何自愿掏钱改善村湾环境?范大文坦言,最初,村民也多不同意。在一次村民小组讨论会上,范大文说:“我们参与共同缔造,做村湾改造,不是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是为子孙后代造福。”

武汉这个“空心村”,来人了

群益村春皮海湾的老房子上写着:大家回来住!

群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受文介绍,群益村共有1300余人,过去几年,村里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

谢受文感叹,以前逢年过节,大家都不愿回村。现在,一到周末,大家都开车回来了,“村里环境好了,谁不愿回来呢?这里有乡情,大家的根在这里”。

塆子里的环境变好后,投资项目也来了。就在今年7月,多雅风车亲子研学基地暨多雅田园智行生态农业研学项目落户范大文家所在的群益村春皮海湾。今年国庆假期,项目一期多雅风车营地试运营,日接待游客量近千人次。

村民王立启写的一首打油诗,写出了这个昔日“空心村”的变化:“房屋更新多变化,保质保量都来抓。美化环境靠共创,共同缔造新气象。产业发展当务急,同步推进抓机遇。群策群议听民意,村湾发展群受益。”

编辑:聂杨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8/14/52/56113.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10月8日 下午2:51
下一篇 2024年10月8日 下午2: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