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阳区环墨水湖游憩片城市更新单元实施方案》出炉,未来将联合汉阳江欣苑社区现有的非遗资源,将“高龙博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全新升级,打造成为全新的非遗文化主题公园,以便更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让该片区成为城市更新文化再造的新样本。
升级后非遗文化公园效果图。
据相关资料显示,汉阳高龙起源于唐代,盛行于汉阳区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区部分地区,高5.9米、重95斤的龙头是其最显著的标志。高龙至今保持着切割式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这种切割式的龙在全国范围内绝无仅有。其中,12节龙身代表着一年12个月。
汉阳高龙不像其他传统舞龙,全程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各种龙灯均不相同,其扎制、开光及相关的焚烧抢福活动也颇具特色。高龙舞表演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其中舞龙头的动作套路包括叩高龙、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表演者口衔齿托,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活力四射。
住在江欣苑的居民一直对高龙怀有深厚的感情。千年来,世代相传,人们传承着汉阳高龙的舞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文化。2002年,武汉汉阳高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由于征地改建,原汉阳渔业村村民被集体迁到了今天的江欣苑社区,身份从渔民变成了市民。如何让这个渔民社区真正“活”起来,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居民们想到了传承千年的高龙。
于是,在2010年,成立3年的新社区在相关领导带领下有了大胆的想法:创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域,以高龙为首,再将更多的非遗项目带回家。重塑高龙非遗的风采,让各种非遗以集中在社区的传承方式重放异彩。2012年8月,“高龙博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传承园”在江欣苑社区挂牌开园。
升级后非遗文化公园效果图。
武汉市规划院(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撰写本次城市更新计划时曾多次考察江欣苑社区,发现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武汉传承园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比如叶画、汉绣、龙舟木雕船模、黄梅挑花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工作室,都是外地游客常来的景点,也是江欣苑社区居民创业就业的基地。在任本荣汉绣大师工作室里,经常有工艺美术师在赶制参赛作品。作为汉阳江欣苑社区的非遗压轴看点高龙文化,更是受到国内外很多媒体的关注。
经过长期的非遗文化的熏陶,这里的社区居民提起入驻的非遗如数家珍,有的人也加入非遗传承的阵营。社区还同步成立了武汉高龙民间艺术团,团员全部都是江欣苑社区居民,多次在海内外进行演出,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如何在城市更新的同时继续保留非遗文化底蕴,延续放大高龙非遗文化的影响?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更新方案坚持“开发+保护”两不误,生动、立体讲好高龙故事,让更多人熟悉高龙、了解非遗文化。
为了让高龙走向更大的舞台,更新计划中将原有传承园进行全面升级,变身为非遗文化主题公园,并与墨水湖周边形成匹配的空间串联。升级后的非遗主题公园位于江堤中路以西、江欣苑路以北,这也是武汉市首个引入非遗元素的文化公园。
“真正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定是社会性、全民性都可以参与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汉阳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武汉高龙的传承地,主题公园除了将保留现有的武汉高龙互动区,今后还会增加互动体验区,市民可以通过触屏游戏等方式参与非遗系列主题活动。在数字时代开创遗产保护的各种新方式,让人人都能模拟参与高龙的制作和观看高龙绝技演示,实现文化遗产的“新”传播。
除了升级非遗文化主题公园(一园)外,周边还将配套更新“二街”,分别位于江欣苑路和三里坡路,主要为打响“夜汉阳”的美食品牌,塑造最具汉阳风味的边逛边吃、有看点有互动的街区,依托当地夜市与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将墨水湖片区升级成为有品质、有格调、有非遗故事的特色片区。
编辑:代婧怡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8/18/10/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