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花园山天主堂原主教公署后院,立着两块石碑,均遭破坏,现已拼接。那块残缺的碑是为纪念1820年在武昌被杀的法国神父刘方济,另一块碑是为纪念1840年在武昌被杀的法国神父董文学。两碑刻文清晰可见,拉丁文,译成中文如下:
刘方济碑:真福殉教者(19)遣使会1820年2月。真福方济各·内基·克勒,遣使会会士,他的圣善的遗体,安息在武昌城近郊的这个地方,直到1859年,又于1868年将其遗骸迁到法国巴黎。
董文学碑:真福加俾厄尔·白尔巴,遣使会会士,他的圣善的遗体,于1840年9月11日安息在武昌城郊这个地方,直到1858年,又于1921年迁移。
两碑是在原墓地立下的纪念碑,碑文很简略,其中涉及天主教传入湖北的历史和刘方济、董文学的生平和事迹。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耶稣会利玛窦神父进入中国,此后有众多的耶稣会士和其他修会的会士来中国传教。清康熙年间,在华的传教士之间发生“礼仪之争”,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友行“敬孔祭祖礼”,遭到康熙皇帝的坚决反对,批示:“此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传教士转入地下,躲藏在山林田野或小河小湖的渔舟上,“昼伏夜出”。1773年耶稣会被罗马教廷取缔,遣使会的神父来华,其中一部分神父在京为朝廷服务,另一部分则在暗中传教。遣使会是法国神父味增爵1625年创立的传教修会。
刘方济1748年出生,遣使会会士,1773年晋升神父,1791年抵达澳门,后被中国神父引渡到江西,一年后来到湖北谷城磨盘山(茶园沟),以此地为据点,长达28年,传教于湖北、河南各地。1819年6月,在河南南阳被人揭发捉拿,押解开封审讯。因刘方济来自湖北,即押解到湖北武昌。刘方济此时年已72岁,囚禁时,未对他施以重刑。清政府对于潜入中国的传教士,被捕后一般是驱逐出境,而对刘方济,因其年老体弱,如驱逐之,则要派押役押解,经湖北、湖南、广东到澳门,长途跋涉,不可行,如长期囚禁也是一个“包袱”,不如一杀了之。1820年2月18日,湖广总督康笃安,以“蛊惑中国人民”罪,判刘方济绞刑,行刑于武昌沙湖刑场。当晚,其遗体由教友运往洪山墓地埋葬。洪山墓地是耶稣会神父穆迪我(Jacobus Motel)于1669年以安葬死者入土为安,安葬他在江西传教去世的两个兄弟,向武昌官府申请购买的土地,位于洪山宝通寺对面,是一片荒野的地方,不平坦,面积很大。在武汉的中外神职人员去世后都埋葬在这里,直到1923年,武汉天主教会划分为三个教区,各教区修建了各自的墓地,洪山墓地就废弃了。该墓地历经250余年,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在这里埋葬的死者,大多是教外的老百姓。
董文学,生于1802年1月,1818年进遣使会,1826年9月晋升神父,1835年8月抵澳门学习中文,1836年初在福建福临登陆进入中国内地,经过江西到湖北,在襄阳与同会的神父张方济(Franciscus Rameau)、安若望(Joan Henry Baldus)会合,同往谷城磨盘山(茶园沟),以此地为中心,在湖北、河南等地传教。当时遣使会神父在湖北西北地区传教,方济各会神父在湖北东南部地区传教。罗马教廷早在1696年建立了湖广教区,但教区主教一直空缺,教区名存实亡。罗马教廷又于1838年恢复湖广教区,任命方济各会会士李文秀(Josephus Rizzolati)为主教,但因交通、通讯不畅等原因,在华的中外传教士均不知罗马教廷的这个决定。1839年9月15日,遣使会神父张方济、安若望、董文学、方济各会神父李文秀,中国神父汪振亭集合于谷城磨盘山,商讨省内教务分管事,忽闻官兵至,他们分散躲藏,董文学被人出卖,押解谷城、襄阳审讯,再解往武昌。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即将爆发的时期,清政府和各地官员加强了对潜入中国的外国人的警戒,认为董文学是一名重犯。在被捕后的一年时间里,对其严加审讯,施以重刑。1840年9月11日(清道光二十年八月十六日),湖广总督周天爵以“邪教和尚,冒犯皇帝”罪,判处董文学绞刑,押解武昌沙湖刑场处决。教友将其遗体运往洪山墓地,埋葬在刘方济的墓旁。董文学时年38岁。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中英在南京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卖国条约,其中第一条是“开放五口通商”。浙江宁波是“五口”之一,法国遣使会的神父在宁波修建了教堂、会院,他们分期将埋在武昌的刘方济、董文学的遗骸取出,移往宁波保存,后又移到法国巴黎。在洪山葬地立下了纪念碑。
武汉天主教会对刘方济、董文学很敬仰,对董文学更甚,为纪念他于1896年在武昌花园山修建了文学书院,内设英语、法语、电讯和打字班。1916年修建了文学中学以及后来的文学小学。1930年在沙湖董文学受刑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纪念董文学的小教堂,有修女和成年孤儿在这里守护,在院内种菜养鸡,是武昌花园山育婴堂的分院,1951年连同育婴堂,由政府接管。
那两块纪念碑,之所以移到花园山天主堂,是因为1956年武昌旧城区改造、扩建,洪山墓地应迁移,当时武昌教区的代理主教蒋苏神父,将这两块碑迁移到花园山天主堂。
1983年,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在花园山天主堂建院,这两块碑引起重视,院方将其清洗、拼接,迁移到现在的这个地方。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09/10/46/2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