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又名牌楼,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在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所立;宫观寺庙、祠墓、署衙、路口、码头等以牌坊或作山门,或作纪念,或作装饰,或作标示,或标明地名,或作风俗展示。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登峰造极于明清,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牌坊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背。每座牌楼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则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很难统计旧时江城到底建造过多少牌坊。至今仍有少数旧牌坊零星伫立在江城的各个角落,默默讲述着这里的古老传说。旧时江城武汉牌坊大致可分为6类。
功德牌坊
自古褒崇勋德,崇贤旌善,表彰之制自古有之,是教化的首要任务,因此才有那么多的褒赠故事见诸史书野话。凝重形象的永恒昭示——牌坊建筑形式给人们具体的教谕。
江城自古“以才入仕”称甲一方,历代英杰辈出,名儒显臣层出不穷。如清代武昌民主路曾有纪念大禹在汉治水功绩的禹功坊。以汉阳为例,明嘉靖、万历时期在城隍庙西,有为礼科给事中胡金立的司谏坊;在城隍庙东,有为赐御史服色致仕千户朱凤立的五云丹诏坊;在县左,有为工科给事中曾廷芝立的谏议坊;在府儒学西有为祀乡贤封官李炼和给事李宗鲁立的褒德旌直坊。这些现已不存的功德牌坊大致为皇帝体察某某臣为官清廉、功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恩准建坊旌表。
值得一说的是,在汉阳,有关明兵部尚书戴金的功德坊竟有3座之多,在府治西;有为御史戴金、朱衣、傅桂立的柏台三豸坊,在儒学西;有为戴金立的都宪坊和尚书坊。戴金,字纯甫,号龙山。汉阳人,明正德进士。嘉靖年间历官广西道监察御史、两京太仆少卿、应天府尹佥副都御史、大理寺卿、兵部尚书。戴金为官清正,政绩斐然,著述颇丰,独立敢言,铮铮有声,口碑极佳,与黄梅县石金,被誉为“楚中二金”。戴金后受严嵩奸党攻击和诬陷,致仕归乡,郁郁而终,明世宗闻讯十分震惊,为示哀悼,赐“进士第资善大夫致仕兵部尚书前都察院右都御史摄廷卫事”祭葬,予祀乡贤。
武汉市黄陂区东北部木兰山的名字,源于中国古代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传说唐朝贞观年间,在木兰山北面的双龙镇,有一位18岁女子代父从军,在西北边疆征战12年,屡立战功,被唐太宗晋封昭烈将军。她荣归故里后,侍奉父母至孝,死后葬于山北。人们为纪念花木兰的功绩,将山称作木兰山,并在山上建有木兰庙,庙内木兰殿前有木兰将军石坊,供世人瞻仰。“木兰坊”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坊高5米、宽9米,两层飞檐式,为石雕构造。上刻“双凤朝阳”,下刻“二龙戏珠”,中匾“灵杰”。“唐木兰将军坊”刻文原在正面,修复中误移背面,现正面是“忠孝勇节”4字。
忠孝节义道德牌坊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善”“德”属伦理范畴,与忠孝节义等同。封建朝廷,把察举旌表忠孝节义作为政治事务强调,促使人们争做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因而在旧时江城有许多这类宣扬封建礼教的牌坊。
汉口大智坊花楼(现汉口花楼街),曾有为孝子黄仪、黄金阶立的两孝子坊。据民国《夏口县志》记载:“黄金阶,事亲至孝,母病祷神求代,遂获痊。及母殁,手刻像,奉事如生前。庐墓六年,有白鹇来巢白鹇、麦穗两歧、灵芝五茎之异。有司日馈薪米,学使王管拔入胶庠。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旌(表彰)。黄仪,金阶子。父病,泣跪医前,请救。父没,贫不能葬,守柩哀号,三年如一日。既葬,庐墓三年,夜有巨蟒护其庐墓,田所植瓜皆一蒂二实。母何氏,二十九岁守节,至五十卒,仪哀毁如居父丧,观者流涕,因名其地曰孝子里。雍正元年(1723年)旌。”
近代王葆心《再续汉口丛谈》记载:“按《(汉阳)县识》称黄氏两世子(指黄金阶父子),雍正年旌。建坊在汉口花楼街下,即孝子里也。《(大)清一统志》及《(湖北)通志》均云:‘(清)咸丰中,坊毁于兵。(清)同治元年(1862年),易坊为碑,立月湖堤之钟楼下。’”
旧时武昌也曾有一座忠节标志性牌坊——天恩存问坊。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围攻武昌,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贺逢圣身着御赐冠履蟒衣来到楚王府,欲与楚王同死。但王府已被占据,楚王也不知所终。贺逢圣被俘不屈,遂率全家投墩子湖(今紫阳湖)而死。传说其尸沉在水中6个月始浮出而貌如生时,人们在武昌水陆街建有天恩存问坊,纪念忠节名贤贺逢圣,坊已无存。
至于贞节牌坊(又称节妇牌坊)通常是封建社会里用来表彰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建的牌坊。
旧时汉口苏湖公所左侧有为节妇王萧氏所建的石牌坊。民国初年石牌坊“多历年所风雨摧残,迄今坊虽存,而残缺不堪,其字迹亦模糊难识,幸横额上犹有字迹数行”。上有清代汉阳府学教官李文靖所题的32字可考。其文曰:“琅琊望族,兰陵世系,荼蘖清操,冰霜孤诣,桓孟可方,锺郝堪媲,勒石标贞,绵于勿替。”坊今已无存。
还有分别在汉阳北乡花果园,为庠生张大成妻鲁氏立的和在汉阳北乡陈岭冈,为陈仪彩之妻涂氏立的两座节孝坊在民初尚存,今已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表彰汉阳王贞烈可风,朝廷下旨为王玉枝修烈女坊,以资风化。牌坊石柱上刻有楹联:“天生蒸民,好是懿德;没有游女,不可求思。”横额是:“乾坤正气,抱朴全贞。”旧时风靡汉阳的《一口血》善书由此而来。牌坊原址在蔡甸区河街锻压厂附近,建国初,当地政府曾维修。
旧时汉阳敬节堂前曾有一座青石牌坊,两边的刻联是:“湘江东来江上泪流斑竹血;夕阳西下城外塔映石榴红。”横额4字:“名节完全。”下联石柱尚存,上联石柱及横额已不知去向。相传宋绍兴年间,一民妇受冤屈而遭受极刑,刑前她折一石榴枝插入土墙;后来冤情大白,那石榴枝竟也开花。人们同情她的遭遇,在土墙处建石榴花塔,立牌坊,修造敬节堂。
这类牌坊,还有江夏张氏忠节坊,上有南宋赵昀题联曰:“忠孝存先德;诗书启后昆。”
另有江夏豹澥镇李扣子湾节妇牌坊,上有联曰:“是贞节坊必玉洁冰清,斯乡邑有所矜式;此望夫石任凄风苦雨,其精诚不可销磨。”
与科举有关的牌坊
此类牌坊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这类牌坊在旧时江城也很多。
以汉阳为例,在西门外,有为举人黄诚立、黄训立的登科坊和天衢坊;在南纪门内,有为进士陈福立的世科坊;在南门内,有为举人姚龙立的文光坊;在东门内,有为举人易东立的冠英坊;在城隍庙西,有为举人胡金立的亚魁坊;在西门内,有为举人李芃、李简立的父子登科坊;在府西,有为举人萧昗立的飞黄坊;在县西,有为举人胡廷杰立的平步青云坊;在鼓楼西小巷,有为举人余正立的亚元坊;在学街西,有为马文盛立的进士坊;在东门内,有为朱衣立的进士坊;在府治东、西街,有为陈琓、陈玺立的攀龙坊和附凤坊;在府治南,有为历科举人立的集贤坊;在凤山门内,有为举人李芃、李简立、李世鳌三世立的巍科坊;在玄庙观西,有为张登高、张季彦立的父子进士坊等。
在汉阳县学西还有一明代科举牌坊引人注目,即为萧良有立的榜眼坊,民初尚在,今已废。萧良有,汉阳人,少有“神童”之称,万历七年(1579年)乡试中举人,次年赴京参加会试,进士第一。时张居正当国,太监冯保以状元送张居正之子作为巴结张的手段,遂在殿试读卷时置萧良有一甲二名(即榜眼),授翰林编修。张居正爱萧才华,想招致门下,被萧婉言谢绝。推行改革的张居正死后受到权贵攻击,官秩被削夺,家产被抄没,诸子也被削官嫡戍边地。萧良有没因前嫌落井下石,反为张居正抱不平。萧良有后来官至国子监祭酒。
以上标志科举成就的牌坊均已不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与科举有关的牌坊,只有汉阳共勉街牌坊。共勉街原名贡院街,是汉阳县学所在地,明清时进行乡试会试的考场,亦称贡院。原县学前的青石牌坊称“贡院坊”。牌坊被湮没在共勉街民房之间,岁月沧桑,已将上面的铭文磨得模糊不清。牌坊中间的横梁南面雕有一圆,圆周边为火的图腾,横梁的北面也雕有一圆,可惜,岁月早已经将火的图腾打磨的一干二净。牌坊为六柱五间式。六根柱子上每一柱顶端有一石雕坐狮,表情不一。民国时期,贡院街改名为共元街,20世纪40年代又改为共勉街。抗战后,贡院剩下的只有大门、坐狮、牌坊、围墙、古井。如今这里仅剩这座与科举有关的贡院牌坊。
清代武昌楚材街(原名贡院街)口曾有“惟楚有材”牌楼。楚材街是明清年间的贡院所在地,贡院专为“武昌府乡试”选拔举人所设。贡院坐北朝南,原有3座门楼,系木栅构成,门柱高两丈多。第一门题:“辟门吁俊”。第二门题:“文运天开”。第三门题:“朱衣点首”。门楼毁于何时无考。“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故有“楚材晋用“之说。又有一说:“惟楚有材”最早出自清顺治初湖广巡抚林天擎的笔记中。“惟楚有材”是表示教育兴盛、人才辈出的名句,是对明季两湖人才状况的总结,也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表征。
“惟楚有材”牌坊为木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坊高约3.5米、宽约8米,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正面写有“惟楚有材”,背面则题有“辟门吁俊”,均为红底斗大金字。咸丰三年(1853年),贡院及牌楼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重修贡院及牌楼,并请曾国藩重题“惟楚有材”额于上。此牌坊在清代一直是武昌城与科举有关的标志性建筑物,直至1958年因大风而倾覆。
标志坊
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或街口,或码头临江处,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旧时汉阳湘乡码头在原汉阳补善堂码头和镇署码头之间,即洗马口至晴川阁西面附近一带的长江边上,为湖南湘乡湘潭各县船只湾泊之所。码头临江处曾建有一座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的石牌坊作为标志建筑即称湘乡码头牌坊。湘乡码头是湖南湘乡人在汉从事商贸活动重要地盘,汉阳铁门关西湘乡巷是当年湘乡盐茶商贾的集居地。这里原有光绪元年(1875年)建成的湘乡会馆,其馆往江边方向正对湘乡码头,现馆已不存。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湘军势力坐大,湘乡盐帮茶帮兴起,湘乡码头也进入了全盛时期。从现存的清末汉阳湘乡码头牌坊的明信片看,湘乡码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牌坊顶层匾额为“湘乡码头”4个颜体大字,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分别镌刻“帆转”“骖停”各二字。此片见证了汉阳湘乡码头当时的繁荣。
这类立于码头的牌坊还有汉口龙王庙码头牌坊、汉阳铁厂码头牌坊等。
武汉蔡甸区马鞍山北麓铁铺街口曾有纪念钟子期的“古集贤村”标志性牌坊。
钟子期故居上集贤,现名马鞍山村。下集贤现名铁铺街,铁铺街口,清代立有一座正面刻“古集贤村”、背面刻“高山流水”的标志性麻石牌坊。该牌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一说1962年修路拆除)。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了纪念钟子期、俞伯牙这两位情谊高尚的知音朋友,人们在马鞍山南麓修有琴台,在凤凰咀上建有“楚隐贤钟子期墓”。当年钟子期墓、琴台与牌坊连成一个整体的文物景观,呈青山护冢,台坊悠然,闪烁着荆楚文化的灿烂光辉。
武汉市江夏区东北部,与洪山区交界的流芳街,原名“油坊岭”,是元代民间榨油作坊之地,所榨之油品质优、出油率高,扬名四周。前往榨油者络绎不绝。民国时期,武昌县县长鲁绳月建中学于油坊岭,在校前树牌坊,题名“流芳百世”,由此油坊岭演变成流芳岭。此牌坊由此也成流芳岭(流芳街)标志性建筑,“流芳”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武汉大学旧牌坊一直是武昌街道口附近醒目标示。20世纪80年代以前旧牌坊下“小径”是通往外界唯一大道。国立武汉大学最初的牌坊建于1931年初,木质,四柱琉璃飞檐木结构,描金彩绘,古朴大方,引人注目,木牌楼在1934年6月前竣工,惜于次年毁于龙卷风。1937年夏天,学校在原址修建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背面用小篆刻书“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为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博平所写,表示武大办学的理想规模。至于正面的“国立武汉大学”出自谁手,均无确切记载。武大旧牌坊“国立武汉大学”6个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武汉大学”4字所取代。这四个字取自毛泽东的手迹,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立武汉大学”6个字才得以还原。
宫观寺庙山门牌坊或祠堂附属牌坊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门楼,一般为牌坊形制。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又称“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称“三门”。
武汉黄陂区木兰山庙宇的山门最为典型。木兰山是宗教名山,佛教、道教共属,有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之称,供奉神像1000余尊,为中国所罕见。“一天门”原在进山门处,今重建略后移。正面镌有“第一天门”。“二天门”在回光殿前,今已整修,门侧尚存明代石雕一块,图案为木兰花。“三天门”位于威灵观西侧天梯下端。石坊正、反面镌有“三天门”与“秀瑞天香”字,已毁,拟重建。另外木兰山还有3座古牌坊仍存。其一,“南天门”位于“金顶坊”前天梯上端,始建于宋,毁于元末。今“南天门”原为宋末“木兰古寨”的中寨门,清代重建后,易今名;其二,“金顶坊”位于金顶正殿前,为紫金城门楼之脊,坊高6米,宽5米,三层四翘,正面镌有“金顶”2字,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其三,“玉皇坊”位于玉皇阁入口处,与“金顶”相望。坊高6米、宽15米,正面镌有“第一天峰”,左右刻有“日华”与“月革”,饰以壁虎图。背面镌有“清虑胜境”4字。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先贤或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巍巍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明末湖广巡按御史白士麟曾在武昌宁湖濂溪书院内濂溪祠前建牌坊,祭祀北宋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号濂溪)。乾隆《湖广通志》记载:濂溪书院“在(武昌)府学前,旧为社圃亭,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都御史张雨改建,怀宗(崇祯)六年(1633年)御史白士麟移建明月桥西,右为濂溪祠,祠前凿池,引水种莲,立坊题曰‘爱莲’。”“爱莲”源于周敦颐名作《爱莲说》。又据康熙《湖广通志》称,“濂溪书院在(武昌)文昌门内宁湖寺侧”“宁湖寺在月桥北”。史载,宁湖寺即菱湖寺,传说“(宁)湖有水怪,唐广德中建寺镇之”。宁湖又名菱湖、明月湖,湖上曾有明月桥,旧址在今武昌解放路人民电影院西侧、文明路东南。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徽商在今汉口新安街内原徽商会馆基础上创建新安书院(又名紫阳书院),奉祀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并于院内建魁星阁(实为祠堂),立紫阳坊。魁星阁供有专管人间文运的魁星神像,史载,新安书院“建兹阁(魁星阁),正欲使吾乡(指徽商故里)之侨寓汉滨者,父兄训其子弟,朋友勉其相济,相与砥励切磋,浸淫于诗书礼乐之中……以克副圣天子作人雅化”。魁星阁前立紫阳坊,则是崇祀朱熹。“紫阳”为朱熹之别号。书院学子在紫阳坊下崇祀朱熹夫子,春秋二祭,即三月十五、九月十五。书院通过崇祀朱熹,传播弘扬徽商“贾而好儒”理念的文化现象。清代董桂敷在此曾撰联赞之:“功在紫阳,千载干城维道统;祠依东序,百年黎献仰官师。”
民国时期,民国政府曾在汉为辛亥首义烈士建纪念祠及牌坊,以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
辛亥首义烈士祠位于武昌紫阳路127号,1911年11月,湖北军政府为纪念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辛亥首义烈士所建。烈土祠原为明代楚王宫的遗址。民国初年,一度作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教养所,并供有彭、刘、杨等烈士牌位。1936年前后,由辛亥首义志土喻育之主持重修辛亥首义烈士祠,主体建筑为纪念祠及祠前牌坊。牌坊为水泥结构,三门双层飞檐,额书“辛亥首义”四个小字、“烈士祠”三个大字,今仍完好。纪念祠今已不存。
署衙内外的牌坊
在封建社会,衙门建筑物大多是封闭性的,而点缀于衙门内外的牌坊之类的建筑物,它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标示、教化功能,大大缓和了衙门建筑单调沉闷的气氛。
清代在江城设置的总督、巡抚、藩、臬等衙门前大致都有3座牌坊,一般三开间,有两三层屋顶:衙门正面一座,东西跨街各一座。正面一座是主要的,跨街的两座,称之辕门,一般正面的牌楼往往命名为“宣化坊”,表示署衙代表朝廷宣布教化,使民心日趋于善。也有的命名为“牧爱坊”,表示署衙代表朝廷牧民爱民之意。也有的称为“忠廉坊”,点出忠君廉明的为官之道,其他命名均未脱离上述意思。
以湖广总督府为例,总督府作为两湖最高官衙,设于武昌长街街尾(今武昌造船厂内),东西两侧建有高大的青砖围墙。其正面门楼坐南朝北,前有一小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牌楼,正面分别题额“东辕门”和“西辕门”,两边有斜撑的戗柱,高大宏伟,反衬出督署大门的庄严。督署大门、两辕门前,各有石狮一对。两辕门后各有两根高约10余米的木质旗杆,有道路从东西辕门下通过。东西辕门和督署正面门楼互相呼应,在督署门前形成一个开放性的广场。这个广场是两湖政治活动中心。官府在此用儒家学说对民众加强教化,所以这个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物都和教化有关。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首义时,起义军在炮火支援下一举攻下了督署。湖广总督瑞澂被迫凿墙而逃。从现存起义军攻克督署后的照片中可见远处东辕门仍在,激战后的西辕门残存的坊柱向人们显示这里曾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改变中国命运的殊死战斗。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0/09/40/2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