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正当武汉人民沉浸在欢庆武汉长江大桥胜利通车之际,武汉的东西湖围垦工程正式动工了。为此,《湖北日报》于当年10月13日头版专门刊发了一条社论。社论写道:
建立一个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国营农场,不论从它目前的围堤工程以及建成这12个农场的浩繁工程来说,完全可以与我省在1953年所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在1956年建成的汉江分洪工程来遥相辉映、夸耀于世界的。也完全可以与在我省建设的属于世界第一流的武汉钢铁厂、长江大桥而相媲美。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东、西湖的围堤工程与农场的建立,将不愧为我国千百个伟大建设中的一支美丽而灿烂的花朵,东西湖的围堤工程以及这些国营农场的兴建,是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
翻开共和国的农垦史,东西湖围垦工程不论是在60多年前,还是在当今看来都称得上是人类改造自然、改善民生的奇迹:调集12万民工,仅用半年时间,筑起百里长堤。同时又用一冬一春时间,将14.7万亩荒湖开垦成农田并播种,还在大城市近郊迅速建成10个(后来发展到12个)专业农场,实现当年开荒、当年建场、当年受益。这是一段辉煌且令人难忘的历史。
我出生在武汉北端与孝感接壤的一个叫石家嘴的老村子,这个村子坚实的地质基础被东西湖大堤的规划者纳入曲折的堤线范围。我出生时是1960年3月,正好是大堤筑就两年的时间,故名字中带有一个“堤”字。我见证了其后民生安定,不再像祖祖辈辈那样“逃水荒”的历史。
所谓“逃水荒”,就是围垦前湖区百姓为了逃避汛期水灾,携家带口背井离乡或挤在一叶扁舟上漂泊。逃水荒不仅是当地流行语,也是动荡与艰辛生活的写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何生存得这样艰难呢?东西湖在历史上是古云梦泽的一部份。围垦前分属汉阳县(今蔡甸区)、孝感县(今孝感市)、黄陂县(今黄陂区)、汉川县(今汉川市)管辖。其原为潴水湖泊,位于汉江、府河和澴河的下流,湖泊星罗棋布,水道沟渠纵横,吞吐府河、澴河下泻山洪和长江、汉江顶托倒灌之水。在每年洪水泛滥时,除吴家山、柏泉山、睡虎山等少数高地外,其余是一片汪洋泽国,因此逢汛必灾。
洪水泛滥,湖乡一片荒芜,生养不济,致使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极不稳定,营生无保障,民生维艰。不仅如此,更大的灾难是洪水退后,荒原坦露,芦苇丛生,杂草满地,钉螺遍地密布,血吸虫病流行,湖乡成为一片荒湖疫区。
据史料记载,1931年和1935年两次大水,东西湖全境遭遇洪灾及疫患,白骨蔽野,留下许多“无人村”“寡妇墩”等血泪斑斑的历史村名。据境内柏泉等8个重疫区调查统计,1925—1949年,有289个村子的1.04万户计4.96万人受血吸虫病的危害,先后死亡8601人,不育者471人,卖儿卖女227户,外逃566户,死绝1567户,灭绝村子136个。
面对年复一年的水患,湖区百姓祖祖辈辈期盼修堤围垦,消除水灾,送走“瘟神”血吸虫,稳定民生。这已成为人民政权面前的一道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查勘规划与决策围垦东西湖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一心为民的领导者们体察民情,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这片泛滥成灾的荒湖。
1950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责成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查东西湖地区。此后,长江水利委员会数次组队勘查,并于1951年先后在云梦县的黄江口和黄陂县的黄花涝等地,设站测量水文。1952年8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就勘查资料编制出《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水利部将此工程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湖北省重点工程之一,后因经费困难而取消。1953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在《东西湖蓄洪垦殖意见书》的基础上,又编制出《东西湖蓄洪垦殖计划任务书》,提出围堤建闸完工,不仅可以增加肥沃土地39万亩,还能解除张公堤汛期所受洪水的威胁,解决武汉市副食品供应问题,为消灭垦区血吸虫病创造有利条件。
1954年4月8日,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进一步掌握第一手资料,派遣所辖第六勘查队进入荒湖,实地测定围堤线路和泄洪闸地址等。1955年5月20日和6月10日,该勘查队先后完成了《东西湖蓄洪排渍工程查勘报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介绍了东西湖地区社会经济与排水沟渠现状,提供了围堤线路和进、泄洪闸地址选择意见。
1955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在一系列勘查和调查掌握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武汉附近湖泊区防洪排渍方案》,其中第三编专列了《东西湖蓄洪垦殖工程》,提出“蓄洪与排渍并重”的方针,并具体估算了工程数量、投资额、增垦田亩、保护面积与年收益等。该规划方案还考虑了与毗邻地区的排渍关系,建议将该工程交由地方兴办。
1956年8月,武汉市东西湖围垦工程筹备处成立,湖北省农垦厅下派了一个规划组,参加水利测量和农场的规划工作。10月13日,武汉市水利局为了进一步了解荒湖情况,组成以副局长贾正群和副局长、总工程师涂允成、武汉市政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金石龙及省、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工程师、技术人员共20余人为成员的勘查队,乘船从长江经谌家矶,走府河到新沟镇入汉江,绕东西湖一周,第一次全面踏勘了东西湖这片等待开垦的处女地,取得了建设东西湖农场的第一手资料。
贾正群在《东西湖围垦亲历记》中记述了围垦前的勘测及勘测后的决策过程:
1956年10月3日,我和涂允成副局长、金石龙总工程师、李光舜副主任(设计室)、赵庆林等5人,另找了2个人挑铺盖行李,一共7人,从姑嫂树进入东西湖的东湖。一踏上多年未开垦的土地,一个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湖地中有一条早已形成的捷泾河,通向谌家矶,是吞吐江、河、湖水的主要河道。茅庙集与巨龙岗处在东西湖中间的丘岗地带,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我们从东到西踏勘,这两个地方就给我们提供了食宿之便。东西湖是泛水湖,涨水时一眼望不到水边,退水后满湖都是草、蒿、苇。每年春季,黄陂、孝感、汉阳、汉川等县的农民便在湖里搭棚打草肥田,冬季则管湖捕捞鱼虾。我们穿越荒湖,踏勘了一个星期,回到局里即向机关的同志们汇报了勘查的情况,大家听了十分兴奋,一致认为东西湖围垦后,有无限发展的前途,应向市委和省水利厅提出围垦东西湖的意见。
我们将勘查东西湖的情况如实向市委汇报后,市委叫我们速向省水利厅报告,争取把围垦东西湖列入1957年水利工程项目,并力求在这年的冬季施工。
…………
张体学省长对此非常重视,他几次要我们汇报农场内部水利的规划。第一次是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设想规划的。由于平原、湖区地面差很小,想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并把高地排的水蓄起来加以利用就比较困难,所以当我同方敬之一块向张省长汇报时,张省长听了没有说什么。过了两天,省水利厅陶述曾厅长来到市水利局说:“垦区内的水利不要搞了,由厅里负责设计。”这可能是张省长听了我们的汇报不满意,经与水利厅研究,决定由水利厅设计,陶述曾厅长才来。……两天后,张省长又叫方敬之和我去汇报,他听后露出满意神情,并对东西湖围垦工程作了一些指示。
至此,在湖北省领导的心目中,一张巨大的围垦蓝图已经铺开了。省长张体学在1957年7月29日写给陈毅副总理并周恩来总理的信中报告说:
我省东西湖围垦工程,经过几年作的准备,现在查勘、测量和技术设计等工作即将完成了。
东西湖在武汉市近郊,全部面积为457平方公里,荒地共约40余万亩,其中可以开垦的耕地有30余万亩,水产面积8万亩,是一块完整的荒地,没有群众插花地。土地平坦肥沃,是农作物高产地区。
在东西湖垦出的30余万亩,计划种水稻8万亩,棉花7万亩,蔬菜4万亩,其余面积种其他作物。另外养奶牛5000头,猪20万头,鸡、鸭各20余万只,养鱼8万亩。此项工程完成后,不仅为国家增产粮食和棉花,还可以解决武汉市肉类、鱼类和蔬菜副食品的供应不足。同时东西湖围垦以后,可基本消除这一带人民受血吸虫病的危害。
全部工程费用,农业和水利需4千余万元。水利工程主要是围堤土方工程,技术简单。我们计划今冬开工,1958年汛前完成。
围垦东西湖的计划和报告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得到了中央的批准和支持。据《中国共产党东西湖历史》记载:“一五”计划后期,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在中央开会时提出:“武汉市是个大城市,应搞个大农场来保障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武汉市市长刘惠农提出的围垦东西湖农场和武汉邻县划地办农场的选择方案中,主张围垦东西湖。在国务院讨论围垦东西湖时,周恩来总理指出:“这是一项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刘惠农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时,毛泽东说:“全国城市有如此大的农场,武汉要算第一了。”
1957年8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东西湖围垦工程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东西湖围垦工程成为湖北省继1953年荆江分洪工程与1956年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点水利工程。国家计划投资3800万元,其中防洪排渍2000万元,垦荒建场1800万元,1957年预拨防洪投资500万元,建场投资200万元;纳入国家1958年预算投资1500万元。1957年8月,水利部批准由湖北省人民委员会统一领导启动东西湖围垦工程。
12万民工围垦东西湖
在那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年代,动员相匹配的劳动者参与围垦成为其巨大工程成败的关键。
1957年9月28日,湖北省东西湖围垦工程总指挥部组建。10月8日,省人民委员会召开第三十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并决定了东西湖围垦工程有关问题。会议决定批准成立湖北省东西湖围垦工程总指挥部(简称总部),省长张体学担任指挥长兼政委,副省长王海山及省、市、专区有关负责人伍能光、魏廷槐、夏世厚、陶述曾(兼总工程师)、方敬之、贾正群、涂允成、侯维晋和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宇等任副指挥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完成修建防洪大堤、排水闸、排灌干支渠和开荒生产的任务。
在这次会议上还明确提出,动员各级干部踊跃参加围垦义务劳动,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要求各专区、县、区、乡、社、队的副职领导干部,亲自带队上堤,加强领导,确保围垦工程如期完成任务。
1.武汉市组织义务劳动大军
1957年10月22日,武汉市人民委员会举行第八次全体会议,作出《关于发动全市机关团体支援东西湖围垦工程的决定》,抽调1000名干部支援围垦工程。决定发出后,市委机关和义务劳动指挥部每天信件及电话不断,各机关团体和个人纷纷要求参加围垦义务劳动。
1957年11月8日,武汉市各机关团体组成的第一批义务劳动大军,自带行李、工具,步行几十里,陆续涌向三金潭工地。11月14日,3000名义务劳动大军整装待发,多次请求围垦总部发布提前开工的命令。总指挥部研究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决定将东西湖围垦工程开工时间由12月1日提前到11月15日。
1957年11月15日,围垦工程在三金潭破土动工。清晨,天刚发亮,3000名义务劳动大军就来到工地,在三金潭两公里长的堤基线上,挖下第一锄,为东西湖围垦大堤工程举行奠基礼。16日,市委书记李尔重来到工地,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与第七大队的义务劳动大军一起挑土、同吃午餐。12月12日,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书记李尔重、杨青,市长刘惠农,副市长谢滋群、熊飞,市委秘书长黎智等领导人前来视察并在第七大队的工地上参加义务劳动。武汉市先后共动员组织了6万余人分批参加东西湖围垦义务劳动。
2.湖北省调集民工
为保证在洪水到来之前按计划完成东西湖围垦工程建设任务,省委、省人委决定调集孝感、黄冈两地区18县民工参加东西湖围垦。
东西湖围垦工程破土动工后,各地、县民工迅速开赴工地。11月23日,黄冈分部所属11个指挥所全部开工,孝感、云梦、汉川、汉阳等分部也陆续打响了围垦战斗。截止11月24日,工地劳动力达6.25万余人,其中孝感专区的武昌、黄陂、孝感、云梦、汉川、应城、汉阳7个县民工共2.45万人,黄冈专区的黄冈、红安、蕲春、新洲、阳新、大冶、鄂城、罗田、英山、麻城、浠水11个县的民工共2.5万余人。
3.解放军官兵参加义务劳动
围垦期间,人民解放军驻军表现出高度的共产主义风格和集体主义精神,纷纷组织动员,主动请战。1957年10月中旬,省长张体学为解决上堤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电请国务院转致中央军委批准,派湖北驻军一个师参加东西湖围垦工程义务劳动。接到参加东西湖围垦义务劳动的命令后,湖北省军区党委连续几次召开会议,成立以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郑大林少将为指挥长的义务劳动指挥机构,作出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冬季训练,保证超额完成所负担的土方任务。军区直属机关提出一人担任三人工作的口号,挤出时间和人员大力支援东西湖围垦工程。某军校作出暂停修课、集中时间投入义务劳动的决定。孝感地区驻军多次电话要求参战,在未接到具体答复前,又派3名军官赶到湖北省军区当面申请。
4.河南省支援民工
这里一定要说明的是,如此浩大的围垦工程对劳力需求巨大,而河南省的支援功不可没。
1957年,河南省遭受水灾,经与湖北省协商,联合成立两省农业、水利劳动调配委员会。本着互相支援、以工代赈的精神,由河南省动员组织15万民工支援湖北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中,开封和商丘两地区的汝南、兰考、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鹿邑、永城等10县民工7.1万余人支援东西湖围垦工程建设。时任河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安宇是受命参与民工调配的主要组织者,他回忆说:
我们赴湖北协商的河南干部回郑州后,及时向省委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汇报,随即拟定了民工调配方案。很快召开了有关地区的负责人会议,统一布置,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根据民工调配的数量,首先从各地、县选抽好一批带队干部。省委对此很重视,很关怀,要求一定开好带队干部会议,这是搞好民工工作和今后带好民工队伍,胜利完成支援任务的前提。
二、逐级开好民工会和不脱产基层集体干部会。民工是经过广泛动员,自下而上报名、审查、批准的。
三、开好家属会议,始终做好家属工作。
四、在施工中,为了稳定民工思想情绪,沟通工地与家乡的联系,河南省曾指派一批负责干部到工地慰问和看望民工。
细致的动员组织工作,使河南支援民工队伍相对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围垦工程顺利进行。
至1957年12月中旬,湖北、河南两省参加筑堤民工,加上首批义务劳动者,合计12万余人。
5.后勤保障
“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围堤工程要保证如期完工,各类物资必须在施工前筹齐。省委、市委召开会议,除建立组织机构、落实人员到位外,还着手解决围垦工程所需各种生产资料、生活物资及交通运输等问题,为围垦大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武汉市供销土产经理部受命负责东西湖围垦工程12万人的工棚材料和施工工具的供应。他们派出20多人的采购队,分赴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采购了大量的楠竹、芦席、油毡、竹片、土箕、棕绳及成千吨铁丝、圆钉等物资,提前运到工地。为解决工地烧柴不足,他们从汉阳县组织运回岗柴400万公斤。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为了将生活、生产物资及建闸工地所需水泥、石块、沙子材料等抢运到围堤前线,于1957年1月6日成立支援小组,局长牵头,有运输总调度室、水上运输公司、汽运公司、装卸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参加,提出“积极主动,尽先运输,只准办好,不准办坏”的口号,调拨小木船、浅水拖轮和大木船、大卡车等运输工具。在物资部门配合下,克服了荒湖无路等困难,及时地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工地。市交通运输局和装卸公司等单位的60多位干部,亲自前往汉阳抢运楠竹。
汉川分部最早完成准备工作,1957年10月25日前,他们就已搭盖好全部所需工棚,提前运进大米、蔬菜等物资。市义务劳动指挥部于11月初在三金潭沿线全部搭盖好可供万人居住的工棚几十栋。武汉市百货、副食、餐馆、邮电所等部门也都到工地设点服务。11月20日,孝感地区各分部克服困难,分别完成工棚搭盖任务,提前运进生活物资及生产工具。22日,黄冈地区所属11个指挥所的工棚也全部盖成,并运进大量的木柴、蔬菜和大米。一切筹备就绪,只等劳动大军上阵。
为解决围垦大军医疗问题,湖北省、武汉市卫生系统抽调350名医护工作者,自带医疗器械、用具、行李等,在围垦开工前步行赶到工地。武汉医学院附属一、二医院抽调包括教授在内的20多名医护人员组成工地医院,进驻黄花涝。武汉市第一医院成立巡回医疗队,每天30余次在围堤工地上为干部和民工巡回义诊。
用肩膀挑出来的百里长堤
东西湖围垦工程主要包括修筑围堤和垦荒建立农场两个部分。
修筑53.57公里围堤是这一工程成败的关键。全部围堤工程包括:新建围堤长53.57公里,20米宽的防浪林台4434公里,植防浪柳11万株,新建排水闸2座,一座三孔重力式钢架混凝结构长27米的排水闸和一座安装有手轮启闭钢板闸门的1.35米涵管闸,与总干沟7.6公里,73条干、支沟分布全区,形成排灌网络,工程总计:土方15757万立方米,混凝土4800余立方米,石料245万立方米。而这一切土方、混凝土、石料的搬运,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60多年前,只有靠人拉肩挑完成。
围堤工程于1957年11月15日在金银潭义务劳动工地破土动工。隆冬严寒季节,围垦工地却热气腾腾。围堤工程亲历者吕自钊在《围堤四个月》中写道:
四个多月来,十多万劳动大军在“与洪水争地,向荒湖要粮”的口号鼓舞下,日日夜夜顽强地劳动着。在工地,他们度过了严寒的冬季,多雨的春天,打破常规,在堤上欢度春节,从一百多公尺远的土塘里,将一担担的泥土挑上堤来。这样,日日夜夜地挑着,终于将雄伟的百里长堤修建起来了。
工地诗人杜森劳动之余创作了一首《小扁担》,就生动描述了当时挑土筑堤的情形:
小扁担,五尺长,小扁担,五尺长,
扛在肩上赶太阳,扛在肩上想起党,
白天挑土千万担,天寒地冻我不怕,
夜晚伴眠在枕旁。唱起歌儿有力量。
小扁担,五尺长,小扁担,五尺长,
扛在肩上像根枪,千万同志肩上扛,
枪杆打走美国鬼,移山填海全靠它,
扁担挑土修堤防。筑起堤防百里长。
小扁担,五尺长,小扁担,五尺长,
好像肩上长翅膀,能把荒坂变农场,
翩翩担儿像飞燕,今冬我挑万担土,
两担合为一担装。明年我挑万担粮。
为发挥广大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2月26日至29日,总部党委召开首届民工代表会议。会议决定在围堤施工全线掀起劳动竞赛高潮。会后总部与政治部发出《关于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组织生产高潮,保证任务完成的联合通知》。1958年1月,总部、政治部颁布《东西湖围垦工程民工、干部奖惩条例》,并采取投资经费包干,定额管理等办法,充分调动了民工们的劳动积极性,全线掀起了劳动竞赛高潮。每天完工,当宣传员把劳动成绩张榜公布后,大伙都要凑拢去看一看,看谁得了红旗。“谁英雄,谁好汉,东西湖大堤上比比看。”这是当时大堤上喊得最响的口号。十几万劳动大军顶风雪,冒严寒,抢晴天,斗雨天,克服各种困难,团结互助,并肩作战,比、学、赶、帮、超,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据《围垦生活》报道:大冶县民工工作量有30%超过了定额;浠水三中队89名突击队员创全线中队最高记录,比原定的施工效率提高一倍。
艰巨的围堤工程也激发了广大民工的创造力。他们不断总结经验,群策群力,创新劳动方式。针对河南民工推惯了小车,不习惯用肩挑土的实际,湖北民工主动向他们推广“闪肩挑土法”和“斜肩倒土法”,照着这种方法挑土的确轻松了许多。既提高了劳动工效,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尤其是下雨天路滑,挑土上堤极其困难。劳动中大家急中生智,想出在布鞋外套草鞋的办法,多少还起了点防滑的作用。
为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修筑大堤的任务,民工们经常加班,挑灯夜战。春节期间,大堤全线有7万多民工没有回家,仍然坚持筑堤劳动。湖北、河南两省省委和人民委员会,以及各级党组织关心围垦建设和民工生活。1958年2月10日,河南省慰问民工代表团在副省长王国华率领下来到东西湖围垦工地。代表团带来大批慰问信和慰问品,极大鼓舞了河南民工的干劲。河南民工大年初一不休息,照常挑土筑堤。
1958年春节一过,围堤工程全线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新高潮,工效不断提高,日工记录不断刷新。1958年2月8日,第一分部黄冈县指挥所2000余民工,提前52天,胜利完成700米堤段任务。2月28日,武汉市义务劳动指挥部提前44天,完成所担负的2.26公里围堤任务。3月22日,汉阳县分部再传佳音,提前9天完成所担负的12.55公里围堤任务。3月30日,云梦县分部所辖两省民工8200人,奋斗4个多月,如期完成3公里围堤任务。4月1日,黄陂、汉川、武昌等分部相继完成任务。
至1958年4月7日,经过5个月的艰苦战斗,终于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基本完成第一、二、三部分工程。7月1日围垦工程指挥部在大李家墩建立东西湖大堤纪念碑。8月3日围堤工程验收合格。
边开荒 边建场
1957年10月,在修筑围堤的同时,垦区成立开荒指挥部,实行“边围堤、边开荒、边建场、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争分夺秒地推进垦荒建场工作。
10月8日上午,在祁家山前举行开荒典礼。接着11台拖拉机开进东西湖辽阔的处女地,将半人深的荒草翻进泥里,让黑油油的沃土第一次袒露出来。东西湖的垦荒建场拉开了序幕!
围湖垦荒,沧海变桑田。要在遍地芦苇、杂草丛生的百里荒原垦荒种地,是十分艰难的。《东西湖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记录了当时垦荒的情景:
这年春天雨水特别多,天好像跟我们生气,总是阴沉沉地板着面孔,大雨接小雨一个劲地下。我们这一群铁打的英雄汉,岂能被这点雨阻住,淋着雨也要干一阵,一定要把总干沟提前挖好。在雨天施工确有许多困难,最使我们头疼的是与沟内渍水的战斗。“6+00”工段地势低洼,周围的雨水都流到这里来,再加上地下水的浸灌,刚挖的沟就成了一条蓄水的小河,沟深一寸,水也深一寸,沟还未挖好,水已经漫坡了,在水里是无法取土施工的。为了与渍水争夺时间,确保工程提前完成,我们采取分段筑堤排浸挖土的方法,坚持大干。
初到工地的垦荒者,没有现成的住房,用竹子、芦苇夹着柳条,再糊上泥巴,搭成芦席棚居住。吃的是糙米饭、八人一盆菜的伙食。虽然住房和生活等条件很艰苦,但拓荒者心怀改造自然、建设国营农场的美好理想,克服了一切艰难困苦。开沟垦荒需要大量劳力,除留下部分围堤的民工外,还调来5737名下放干部,另外招收农工3000名以及河南移民1.3万人。各级干部带领农工在荒湖水塘中,挖淤泥、割芦苇蒿草,边开沟排涝,边垦荒播种,搭建工棚,安家湖上。
1957年11月22日,农垦部给东西湖农场拨来27台匈牙利履带式拖拉机,并配备了附属使用工具。湖北省农垦厅从五三农场、长江埠农场和何集农场等地调来优秀驾驶员和农机手百余人。国家还从辽宁省盘锦农垦局所辖农场抽出10台履带式拖拉机以及60名优秀的拖拉机手和农机手,前来支援东西湖垦荒。开荒指挥所下属两个垦荒队,每队分三个作业组,日夜轮班开足马力向荒凉的芦苇荡进军。第一队由祁家山沿胡家台向走马岭方向前进;第二队由月牙湖、苗湖向陈家冲、石家嘴方向前进。在第一队基本完成任务后,又抽调部分机车转向禁口、常青一带开荒。到1957年底便开荒9000亩,湖区地势较高的荒地基本开垦出来。当年,蔬菜一场就播种了冬小麦5000亩。1958年2月21日,开始第一批春播,7万公斤土豆种经过武汉市下放干部之手,及时播种在祁家山第一蔬菜场的500多亩耕地里。播种期间,市委书记李尔重亲临现场与农工一起劳动。
蔬菜一场还播种了冬小麦333公倾。1957年冬至1958年春,在垦荒的土地上播种面积有0.98万公倾。1958年生产粮食134万公斤、皮棉168.3万公斤、蔬菜3075万公斤、牛奶14.5万公斤、生猪2500头、鲜鱼85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87.87万元,夺取了垦荒建场的第一个丰收年。
1957年10月,东西湖国营农场第一奶牛场动工兴建。1958年3月,在径河地区陆续创建第二至第五畜牧场,在柏泉地区创建第六畜牧场。10月,第一畜牧场与第二畜牧场合并为畜牧一场;第四、第五两畜牧场与武汉市国营畜牧场合并为畜牧二场;第三畜牧场并入东西湖水产养殖场;柏泉地区的第六畜牧场与新划入的原汉阳县柏泉乡合并为畜牧三场。
棉粮场的建立也同时进行。1958年初,在打靶堤西面的走马岭创办棉粮一场。3月,在新沟创建棉粮二场和棉粮四场,在辛安渡汉宜和陈家冲处创办棉粮三场,在东山创办棉粮五场;10月,原属孝感县的辛安渡乡和原属汉川县的一部分土地、居民划归棉粮三场,原属汉阳县的巨龙乡和原属孝感县龙店区东山乡渔农合作社的部分土地、居民划入棉粮五场。
吴家山地区离市区较近,按总体规划在这里创办蔬菜场。1957年底,在吴家山地区创办蔬菜一场、蔬菜二场、蔬菜三场。1958年3月,原属汉阳县的慈惠墩划入东西湖,与蔬菜一场和蔬菜二场合并为蔬菜一场。
东西湖农场建场初期,不论是棉粮场还是畜牧场,各方面条件都是很艰苦的。东西湖境内除有一条老汉宜公路外,通往各农场场部的路,都是拖拉机翻耕后由来往行人踩出的小路;各农场场部办公的地方都是在芦席棚子里,书记或场长也是用芦席将棚子隔出一小间,做办公室兼卧室。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广大农工克服各种困难。东西湖农管局领导干部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起到了表率作用。
东西湖围垦是在我国工农业生产水平还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浩大工程。党和政府领导十几万人在淤泥荒滩上斗风霜、战雨雪,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与天斗,与地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半年时间筑起了一条巍巍长堤,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凯歌。东西湖围垦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凝聚力和空前的号召力,体现了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启示我们:
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在生产第一线,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十几万人克服风霜雨雪、淤泥荒滩等艰难困苦,夜以继日,历尽艰辛,将火热的青春与激情挥洒在古老的湖乡,用原始工具,靠手挖肩挑,苦战半年,赶在春汛前筑起巍巍长堤,创造了人间奇迹。
要有团结奉献的协作精神。东西湖人烟稀少,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围垦东西湖这样巨大的工程。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两地区10个县的民工7万余人,湖北省孝感和黄冈两个地区18个县的民工近5万人,以及武汉市的工人、机关干部、驻军和学生等分批上堤的义务劳动者6万余人,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五湖四海、团结奉献的协作精神,打了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战争,共同书写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宏伟篇章。
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围垦前,党和政府多次组织广泛深入的勘查调研,全面了解东西湖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地貌特征等情况,结合实际制订出科学的围垦方案和建场计划,描绘了东西湖未来发展的蓝图;中央和省市委、省市人民政府从东西湖的实际出发,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复研究围垦方案,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各级领导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围垦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工程质量。
不断前进的东西湖
东西湖围垦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按计划如期完成,使这块沉睡的荒湖变样,万物更新,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创造辉煌。
围垦后的60多年,东西湖人秉持围垦精神,创大业,求大变,使全区经济社会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镇面貌日益改观,幸福东西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纵观东西湖围垦以来60多年翻天覆地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东西湖拓荒者的三大历史贡献及在东西湖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三大历史性转变。
第一大贡献:驯水换地,使东西湖地理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围垦后的东西湖,自然改观,良田万顷,道路纵横,绿树成荫、沟渠畅通,碧水满湖,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有武汉市的“后花园”之称。
第二大贡献:迅速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并逐步建成武汉市的经济建设强区。
从1958年起,东西湖逐步建成中国大城市近郊最大的先进农场群,继而成为武汉市的重要副食品基地。1963年,为了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一边垦荒,一边旱改水、单改双和扩大棉田面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粮棉产量稳步增长,牧渔业相应发展。改革开放后,已由传统的农业逐步发展到规模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5亿元。
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1958年围垦建场后,围绕农业办工业,先后建起农业机械修配厂、副食品加工厂等。经过三个五年发展计划的实施,1972年已初步建立起适应东西湖农垦建设与发展需求的工业体系,工业单位已先后投产41家。1980年后,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区内工业发展加快。到2000年,全区工业已经形成以副食品饮料为支柱,以机电、建材、医药等为骨干的产业结构,有30个行业大类,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3.18亿元。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西湖区成为国家级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方热土实现了从农业大区向工业强区的完美嬗变,全口径财政收入在武汉市名列前茅,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多年稳居榜首,初步形成集机械电子、现代食品、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和现代物流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201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0.09亿元。
第三大贡献:稳定民生,普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消除了血吸虫害。
据《东西湖区志》记载,境内自清末,在学校就读学生极少,只在柏泉、新沟两地设有2所官办初等小学堂。到民国初期,每万人中在校学生仅17人。围垦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兴办各类学校,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通过省人民政府验收,1998年被评为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2018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58所,在校学生5.69万人;有幼儿园130所,在园幼儿2.34万人。
文化事业也硕果累累。著名作家姚雪垠在东西湖创作并完成了长篇历史巨著《李自成》第一卷,出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注与称赞;同时,以《湖乡》《东西湖》等刊物为阵地,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爱好者,一批诗歌、散文、杂文等见诸报刊,屡获殊荣。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围垦后,在区内全面开展查螺灭螺、查病治病工作。通过组织群众采用开荒种植、围垦堤垸、兴修水利、平整土地、药物毒杀等办法消灭钉螺,迅速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2018年,东西湖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38个,其中国家三级综合医院1所。
科技方面,在建场初期,东西湖区以农业科研为主,以种子为中心,对稻棉油优良种子进行品比试验,生产原种迅速推广到大田。其后,东西湖区加强工业企业科技工作,到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16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543亿元。
这三大贡献为东西湖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东西湖区迅速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平面改造向立体开发转变,自1992年东西湖区兴办吴家山经济发展区以来,逐渐形成大开发、大引进、大项目、大建设格局,建筑不断向空中延伸;由第一产业主导的大农业格局向第二产业主导的大工业格局转变;由倚重经济规模增长向包括人文关怀、环境友好等内容在内的发展方向转变。
1992年12月,秉承围垦精神的垦区人率先创办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获市政府批准成立,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1993年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亲临筹建中的吴家山台商投资区视察,勉励东西湖区把吴家山投资区办成内陆第一流的对外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3年11月13日,湖北省政府批准并上报国务院同意成立吴家山台商投资区。2000年,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科技部批准,成立武汉吴家山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10月3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再次亲临东西湖区,参加武汉吴家山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授牌仪式。至此,投资区实现了由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目标。
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函复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商务部:“国务院同意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规划面积为19平方公里。”至此,武汉市正式形成了三大国家级开发区鼎足开发的局面。
2012年6月,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东西湖区实行“区区合一”的管理体制。201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同意开发区更名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其范围涵盖武汉市东西湖区全部及黄陂区和孝感市的一部分。开发区内已建成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机电产业园、国际物流园和食品加工园等多所产业园。
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产业为支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并将道路建设、污水处理、水电气配套工程等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彻底改变围绕项目做基础、有了项目才配套的落后做法。突出抓好食品、机电、物流等支柱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移动通讯、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
2018年,全区以筹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为契机,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先后投入近百亿元,使东西湖更具人文关怀和魅力。
2018年,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903.61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157520元,在全市居先进行列。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1/09/58/29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