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开洞穴,储存氢气有了新法子。12月12日,由在汉央企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武勘”)投资、研发、设计及建设的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项目岩洞氢储能系统开工建设。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中试项目。
项目位于大冶市宋晚村一处废弃的矿山。当日,武汉热线网记者在这里看到,100多米高的裸石矿山上,山体坡石已处理平滑,部分山体铺设了光伏支架和光伏板。山脚下,制氢工厂正在建设。
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氢能被称作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目前,国内氢能的规模化、安全化储备以及全产业链运营还处于探索阶段。
“用山体作为巨大储气罐,经济又安全。”中冶武勘工程设计院总经理陈斌介绍,该项目是我国对岩洞大规模储氢技术的首次探索,由中冶武勘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科研攻关。大冶市矿山资源丰富,非常适合作为岩洞储氢的技术试点。
以往,氢气通常储存于地面钢质球罐中,存量有限、造价偏高,还非常占用地面空间。用岩洞储氢则具备储量大、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特点。
矿山如何储存氢气?施工负责人李伟伟解释,施工将在矿山山脚处,垂直山体向内延伸92米后,建造一个长30米、直径5米的圆柱形储氢硐室。这个由围岩、衬砌及钢制密封层组成的多层复合容器结构,可以以10兆帕压力最大存贮氢气4.5吨。
存储氢气并不容易,首先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便是防止“氢脆”现象。
“氢脆”是指钢中的氢在受到压力时聚集形成氢分子,造成应力集中。应力超过钢的强度极限,就会在钢内部产生微小裂纹。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储氢材料就可能断裂,导致漏气等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的研发团队取得了新突破。研发人员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强度抗氢金属复合材料。这种材料用于岩洞储氢的容器壁和输送管道,将有效应对“氢脆”挑战。
按照计划,项目将铺设1.7万块光伏板,每年产生约1000万千瓦时绿色电能。李伟伟说,这些电能通过电解水就能制出氢气。这些氢气将为周边矿山重卡及大冶市生产生活提供氢能替代。据测算,项目的制氢能力达到每年4000吨。
中冶武勘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绿电绿氢”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全过程将实现零碳排放,岩洞储氢技术也将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
编辑:李智恒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4/16/57/71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