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飘香时节,武汉的公园又迎来一年中最美时刻。10月12日,2024年武汉公园文化主题沙龙暨第二届公园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分享会在解放公园公孙坪开展。来自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园林工作者围坐在草坪上,共同探讨公园的“待客之道”。
2024年武汉公园文化主题沙龙暨第二届公园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分享会在解放公园公孙坪开展。
武汉已建成980座公园
“公园20分钟”效应在蝶变
“公园是能够兼顾工作的田园。”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说,在城市生活的人心中都有一种想要回归田园的冲动,而公园是离大家最近的“田园”。
今年4月,“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媒平台爆火,半年来,“公园热”在武汉持续蝶变。据统计,“十一”期间,全市主要城市公园共接待游客238.44万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加20.47%。
在武汉,公园不只是“能量快充站”。2023年,经过自主申报、专家实地测评等流程,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评选出了武汉首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园22座,“公园文化季”特别开设了公园历史文化通识课、武汉公园历史文化志愿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武汉公园里的历史文化正不断被弘扬和传承。
除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武汉公园现在还焕发了时髦活力和许多新鲜玩法。2023年第二届武汉公园文化创意大赛收到了全国各地职业设计师、艺术类高校师生、文创设计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众多创意与智慧在这里汇聚,每一件作品都是对公园文化的独特诠释。
当前,武汉已经建成980座公园,构建了一个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和自然公园相互补充的公园体系。在具备优美景观和良好生态的同时,武汉的公园更注重与市民的交流互动,包括开展志愿服务、公园主任接待日、公园大课堂及其他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武汉公园历史文化志愿小讲解员讲公园历史。
让市民游客成为公园的主人
是公园的“待客之道”
当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逛公园,武汉公园应该有怎样的“待客之道”?现场,来自高校、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给出的观点引人深思。
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看来,市民本身就是公园的主体,每个人来到公园,不是公园的客人,而是公园的主人。陈鹤说:“武汉要建设‘千园之城’,它不是一个数量的目标,而是一个功能的目标,要让我们的城市和公园融合在一起,让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大家是公园的享受者,也是公园的建设者和保护者。”
“每座公园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菜’。”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陈冬冬认为,大众对于公园的喜好时刻在发生变化,即使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喜好也不一样,那么城市公园就应该像餐厅,无论是做川菜、湘菜还是江浙菜,要打造特色去“招待”大家。
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轩认为,武汉公园的发展新理念是“全龄友好型公园”,公园要做好文化创建及文创产品的研发,挖掘武汉文化,与市民游客共享公园美好,以更多元化服务满足全龄段市民游客的消费、出游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游乐景观研究中心负责人秦晴介绍,武汉是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加快儿童友好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要尝试将国际化的儿童友好元素作用于儿童优化建设,不仅仅是游玩的硬件设施,还应该匹配体育锻炼及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
2024年武汉公园文化主题沙龙暨第二届公园文创大赛优秀作品分享会。
让更多“理想型”公园落地
武汉正高质量打造公园城市
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武汉,正在全力冲刺“千园之城”。
谈到心中的“理想型”公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游乐景观研究中心负责人秦晴提出希望能够搭建一个检索平台,让大家能够一手掌握公园四季美景和动态。她说:“想去草坪露营、去赏花、去骑行,都能在这个平台找到理想公园。”
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鹤眼中,“理想型”公园要离家近,让人安静下来,她很喜欢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在家推开窗就能看见,步行3分钟就能达到。在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设计委员会主任、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轩看来,“有环境,能让人产生意境,最后能实现心境上的依赖”的公园,是他的“理想型”。
“当年还是文艺青年的时候喜欢去马鞍山公园,当父亲了就常去青山公园、和平公园,等孩子再大点,要多去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陈冬冬的“理想型”公园大部分都在家附近。
让更多“理想型”公园落地,才能为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正在全力建设有湿地花城特色公园城市,加快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蓝绿交织的城市风貌,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编辑:王冲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4/17/20/5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