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9月14日晚,明月之下的黄鹤楼灯光璀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楚文化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在黄鹤楼前“话说长江”。
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组成部分,黄鹤楼名家对话场景现场直播,穿插在艺术季开幕式的江面主直播画面之中。
霍巍教授说,长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比,非常特殊,有震惊全国的三星堆文物,有能反映汉代人世界观的马王堆帛画,还有许多大型墓葬,大型水利工程,都体现了长江文化不仅源远,而且博大。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左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左三),楚文化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右二)。 记者万建辉 摄
贺云翱教授表示,我们谈长江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谈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长江文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长江,要了解长江文化的内涵、特色、价值等问题。长江文化历史悠久,根脉深厚,无论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乃至后来的青铜时代,这里的先民们都有创造性和创新性。长江的上游形成羌藏文化、巴蜀文化,中游形成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楚文化后来融入了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构筑了当时统一的中国文化。从近代的工业文明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再到红色文化的出现,它们都首先出现在长江流域。
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名家对话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贺云翱教授提出,“长江文化”是中华农业文明即“农业革命”起源阶段的重要“一极”;是“城市革命”最初发生地;是中华“国家”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长江文化”支撑了青铜时代中华文明,从“多样共生”走向“多样一体”时期,长江各地域文明的发生发展。“长江文化”促成古代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为核心的“二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结构之形成。长江流域成为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中心地。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战略性、引领性区域。
黄鹤楼下,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名家对话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刘玉堂认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在华夏大地上奔腾不息,每一段都形塑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如奔放激越的巴蜀文化、灵动浪漫的荆楚文化、清雅绮丽的吴越文化等等。作为一个时空交织的文化复合体,广义上的长江文化是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有着创新、进取和开放的共同文化特质。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力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多年文明史,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凝聚共同历史记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根基。
黄鹤楼下,名家对话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刘玉堂谈到了湖北在长江流域的重要地位。他说,湖北拥有长江最长的干流,长达1061公里,湖北还是“江淮河汉”的交汇地,汉江中下游在湖北,汉江也是沟通长江与黄河的通道,淮河的源头在湖北的桐柏山,没有哪一个省份有湖北这样以长江冠名的机构多。
三位学者一致认为长江流域多样性与丰富性,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有才华的文人骚客,留下了众多千古名作,积淀了丰厚的长江文脉;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智慧,这里的人们具有创造与革新的基因,有着大量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成果,在中华大地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编辑:王钰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5/14/34/4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