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1979年9月,一首名为《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的长诗在文学刊物《长江文艺》刊登后,在全国诗坛引起了强烈震动。且围绕着这首诗的评论在全国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其中《长江文艺》短短两个多月里共收到全国各地信、稿近300篇,公开发表评论30多万字。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当年年仅27岁的湖北青年诗人熊召政。
2005年4月,熊召政以《张居正》一书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从读书到读人
熊召政,1953年出生于湖北英山县。幼年受外祖父的启蒙教育,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中学时他便萌发了当诗人的理想。1972年,19岁的熊召政发表了处女作《献给祖国的歌》。长诗《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发表后,在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的鼓励和关心下,1982年1月,熊召政走出了偏僻的英山县文化馆,调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
湖北省作家协会云集了湖北老中青一大批知名作家。只有小学毕业的熊召政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专业作家时,湖北文坛的三老姚雪垠、徐迟、碧野就找他谈话了。一天,姚雪垠专门找到熊召政说:“文学是跑马拉松,你死了以后,作品还在赛跑呢。一首诗定不了乾坤,死后你有没有作品垫后脑勺?”
中国古人死了在入殓的时候都有一个枕头把他的后脑勺垫起来。熊召政明白姚雪垠这话的分量。他必须有大部头的作品。
给熊召政“当头一棒”的,还有曾写有《哥德巴赫猜想》的作家徐迟。一次,熊召政去医院看望徐迟。徐迟问他为什么会写出那么一首充满火药味儿的诗来,熊召政说出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后,徐迟当即打电话要了一辆车,第二天便拖着病体去了熊召政的老家英山。回程时经过黄州赤壁,徐迟突然问熊召政:“《前赤壁赋》有多少字?《后赤壁赋》有多少字?”见熊召政一脸茫然,徐迟说:“苏东坡写《赤壁赋》的时候没有把它写成匕首和大炮……激动人心,启人深思,这才是文学。我要花五年的时间,把你的文学观念和写作方式扭一扭。”
徐迟给熊召政开了很长的书单,有《荷马史诗》、《神曲》还有自己翻译的《瓦尔登湖》。虽然书单所列大多数书,熊召政都看过,但徐迟要求他再读,并特别嘱咐要读懂,要善于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熊召政捧着雨果的经典名著《悲惨世界》、《笑面人》、《巴黎圣母院》,读了一遍又一遍。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情节的设置、人物命运的纠葛等,他都作了细致的分析。他明白了徐迟的良苦用心。书要“读”而不是“看”,要从读书发展到读人,要用作家的眼光研究,而不只是把书当做消遣。
相对于姚雪垠、徐迟的不苟言笑,作家碧野对熊召政的提醒就如他的散文一样含蓄、隽永。第一次参加专业作家创作会议时,碧野语重心长地对熊召政说:“小熊,你要珍惜呀,你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专业作家,你今后的路很长,要多深入生活,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文坛三老的谆谆教诲,让熊召政如醍醐灌顶。他常暗自想:“如果二十年后,我的诗能像徐老的那样,散文像碧野的那样,历史小说像姚老的那样,这一辈子也不枉当了一回作家。”
从弃文经商到回归文坛
进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后,熊召政可谓平步青云。30岁出任《长江文艺》杂志副主编;32岁当选省作协副主席,进入武汉大学作家班读本科;34岁被评为“二级作家”,并相继出版了《在深山》、《瘠地上的樱桃》、《为少女而歌》等诗集。
不幸的是,36岁那年,就像戏曲演员“倒嗓”一样,熊召政再也写不出一句诗来了。从那以后,熊召政便把心思用在了钻研书法、搜集古玩、游山玩水写散文之上。
但没过多久,一次购买火车卧铺票的经历让熊召政重新选择了人生。当时,外地一家杂志通知他参加笔会,可他买不到卧铺票,只得托朋友帮忙。后来,票是买到了,但是朋友一句“软卧车票只有领导或是有钱的个体户才能买”的玩笑话,让他的尊严一扫而光。撕碎车票,打道回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人下海”成为一道流行风景。熊召政也决定下海经商。那时文人经商,不外乎卖挂历、编书、办印刷厂之类,但熊召政决定不做这样的买卖。他选定从高尔夫球场起家。3万多元创业,后来做到价值几个亿的高尔夫球场,熊召政在商海里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两年后,熊召政离开武汉去深圳。
但即便每天做着商业大事,熊召政的心还是割舍不断诗文。由于在商场上从事产业整合方面的战略研究,加之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熊召政想从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里,从各个朝代的兴衰沉浮中,寻觅一些发展经济的良方。
《明史》是熊召政读得最多的史书。这部纪传体的史书,记载了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当熊召政从中读到张居正时,目光就再也无法离开。因为张居正太与众不同了。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在明朝万历王朝初年当了十年首辅,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张居正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但同时,熊召政又发现张居正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张居正在隆葬归天之际遭人非议,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秧及子孙。
隔着历史长河,熊召政与张居正遥望着。他觉得不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学方面来考量,张居正都是富矿。为此,在五年经商的历程里,熊召政花了不少时间收集张居正及其所处明代的各种历史资料。为了弄清明代典章制度和风俗民情,他专程跑了北京、南京、武汉的几个博物馆、档案馆。为了让自己对明代生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在自己的书房里摆满明清家具和一本本的线装书。1998年,熊召政特地从武汉赶到荆州,去祭拜张居正,并写了一首《怀张居正》的律诗:
常记先生柄政时,城狐社鼠尽摧之。
书生自有屠龙剑,儒者从来作帝师。
寂寞王侯多怨恨,萧条国事赖扶持。
昭昭史迹留嗟叹,社稷安时宰相危!
这年清明节过后,熊召政在武汉正式开始了《张居正》的创作。为了把握好小说的历史真实性,早在动笔之前,熊召政给自己要求文章“典章制度真实、风俗民情真实、文化真实”。可真正动笔之后,他才逐渐意识到这三把尺子的冷峻和苛酷。写第一卷《木兰歌》时,熊召政在处理历史小说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几乎陷入无法取舍的境地,他既希望小说中凡事皆有来历,但如此又束缚了文学创作。关键时候,几位研究现代文学的教授给熊召政会诊。“你的历史小说写得再真实,在历史学家那里也是通不过的。”武汉大学陈美兰教授一句话,让熊召政茅塞顿开。根据史书记载的客观真实,熊召政巧妙地把握历史环境,通过想象与创作来“填充”故事细节,刻画出张居正、冯保、李太后、高拱等人物的感情与心态,显示出他深厚的史学素养与艺术功力。

熊召政著《张居正》封面
写作那段时间,熊召政每日深居简出。1998年底,写完《张居正》第一部后,熊召政把38万字手稿印了三份,从教授到下岗工人,一一请教意见。可当“读起来很费劲”、“根本看不懂”意见反馈回来时,熊召政深受打击。他反复思量,最终一把火烧了书稿。
从头开始,有了第一稿的经验,熊召政越写越顺手,越写越圆熟。当写到最后一章时,他发现,第二稿只用了第一稿的1万多字。
十年磨一剑。2002年,熊召政的150万字的四卷本《张居正》全部出版发行,文学界和史学界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社会反应强烈。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读后说:“我欣赏《张居正》,因为作者……并不勉强将他纳入现实的框子,影射现实……古人就是古人,真实地抒写古人,就是很好的历史小说。”
2005年4月,熊召政继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及湖北省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等各种奖项后,又以《张居正》一书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写完《张居正》,熊召政并没有就此与明史挥手告别。他利用写《张居正》时留下的“边角余料”,相继又出版了《去明朝看风景》、《读了明朝不明白》两部随笔作品集和电视剧本《万历首辅张居正》。
从一琴一鹤到江城士大夫
在诗歌、历史小说光彩照人的同时,熊召政的散文佳作迭现。2001年以后,熊召政先后出版了《千寻之旅》、《问花笑谁》、《青山自在红》、《灯花笑梦红》、《水墨江南》、《文明的远歌》等系列散文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游记类散文在熊召政散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旅游中,他严谨地考察一景一物的文化传承脉络,以古人的传统和境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情,有感而发,看似随意的文字尽显士大夫的隐逸情怀。
久居武汉30年,熊召政自嘲为“江城士大夫”。他用凝练的文字、典雅的文风不断展现江城武汉的宏阔与隽永。《东湖两品》、《这角园林》、《长江隧道赋》、《天兴洲大桥赋》……三镇风物在熊召政的笔下,古香古色,魅力无限。他在《登黄鹤楼》中写道:置身黄鹤楼头,眼界宽,心界更宽。与楼相对,汉阳的龟山之侧,是俞伯牙碎琴谢知音的古琴台遗址。龟蛇对峙,控扼大江;一琴一鹤,隔江呼应。然而我眼前翩跹的,不再是那一只汉朝的黄鹤。我心中弹奏的,也绝非春秋时代的那一张古琴。在今天,恐怕没有人愿意当跨鹤巡天的仙人了。要么做中原大地的逐鹿英雄,要么当大海上的骑鲸勇士。当然还有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在这黄鹤楼上看翻船。但这种人毕竟很少很少。至于我,虽不能逐鹿骑鲸,却甘当勇士们的知音,自觉幸甚至!
在熊召政心目中,武汉是一座大气的城市。长江、汉江两条大江穿城过,百余湖泊缀古城。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了他无限创作灵感,以至于他将士大夫的优雅和隐士的恬淡发挥得淋漓尽致。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湖北馆首席设计专家,熊召政和他的团队提炼出“水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历史是我们的历史”这一主题,通过“上善若水·春色满城”的展示,描绘出以武汉为龙头的湖北城市群的迷人风采。他曾这样说道:“我梦想中的武汉,所有的地标性建筑,都依水而建,驾一轻舟即可一览无余。”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09/52/4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