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禾
唐小禾,1941年出生于武汉,1965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数十年来,以其丰厚的艺术修养、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开阔的艺术视野,用一幅幅精品力作,在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树起了一座座具有民族气派、时代风格和楚地特色的里程碑。他历任中国文联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其壁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北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出身世家 少年有为
唐小禾出身艺术世家,其父唐一禾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伯父唐义精即武汉艺专(今湖北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在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唐小禾从小立志于艺术事业,少年时代,他的素描作品就曾在印度举行的国际少年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57年唐小禾考入湖北美术学院附中,在二年级,他与人合作的版画《丹江截流》参加了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在大学时代,他的作品两次参加全国美展。1965年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来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历史画创作组,在创作过《血衣》的著名画家王式廓的领导下,从事了1年多的历史画创作。当时王式廓领导的历史画创作组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在这个环境中,唐小禾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王式廓等众多前辈画家所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历史画创作方法。这在他的早期油画作品表现非常明显:倾向于写实主义,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以坚实的造型和饱满的热情去表现时代精神。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以73岁高龄在武汉畅游长江。1971年唐小禾创作了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油画作品《在大风大浪中前进》,这幅属于地方性重大题材的作品,显示出青年唐小禾喷薄而出的艺术才华。这幅画的草稿大约画了1个月,正式在画布上只画了9天,画面参考纪实照片,表现毛泽东伫立甲板向人民群众挥手致意的形象,寓意毛主席带领人民在大风大浪中奋勇前进,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与形象的真实性,一经全国美展展出,影响甚广,可谓家喻户晓。《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报纸画刊均以大篇幅登出,以其他形式发表的更是不计其数。
唐小禾创作《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时,为了追求气氛,表现7月武汉炽热的气候、强烈的阳光,画面以强烈的外光给人很深的印象,反映出那个年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情趣,也正代表了那个时代“红、光、亮”的审美特征,被称为“文革年代”开以领袖为主题美术作品之先河的重要画作。这幅画使唐小禾在中国画坛脱颖而出,一举成名。2008年,“艺术与中国革命”展在美国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展出,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关注,创下该馆参观人数新纪录,油画《在大风大浪中前进》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发表在《时代周刊》、《美国艺术》等许多报刊上。
唐小禾与大学同窗程犁同结连理后,一个在湖北,一个在云南,后程犁的作品《景颇女儿上大学》入选全国美展受到美术界重视,而得以作为特殊人才调回湖北,二人结束了长达七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从此比翼双飞,开始了联手扬帆中国画坛的历程。
1974年,得以团聚不久的唐小禾与程犁合作,重画了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这一主题。这次,他们采用了一种更生活化的构图:将毛泽东改画成坐姿,周围的群众以各种不同的戏剧性动作聆听着这位领袖的亲切教诲。这幅画题为《在大风大浪中成长》。
1979年,他们又完成了大幅油画《1976——中国的十月》。画面上是人们听到“四人帮”被粉碎后自发走上街头欢庆的场面,蒙蒙细雨中,鞭炮的硝烟弥漫,各种人物百感交集,表现了人民在经过长期的压抑后所迸发出的力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幅画获当年湖北省美展一等奖。
改革开放初期,唐小禾与程犁合作创作出了《葛洲坝人》,他们以《大坝中坚》、《工地上的母亲》、《大坝的儿女》三联画的形式来表现葛洲坝的建造者,三张画放在一起,一整排生动质朴的形象仿佛一道“人坝”横亘在观者眼前,体现了画家对普通劳动者由衷的热爱与赞美。该画曾在湖北省美展中获得金奖,三联画之一的《大坝的儿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涉足壁画 成就斐然
中国的壁画艺术有过悠久灿烂的历史。但是进入近代,中国壁画创作渐入低潮。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首都机场“璧画群”的出现,开启了中国当代壁画艺术新纪元,而在日益壮大的壁画艺术家群体中,人们逐渐熟悉了唐小禾、程犁这对驰骋于中国美术界的画坛伉俪。
那是1979年,湖北美术学院的美术家们感到非常困惑:中国的画家们所有的努力和唯一的出路就是能参加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其影响、荣誉全系于此。当时省、地、市、县层层动员,创作出的作品数以万计,最后能入选送北京参展的却凤毛麟角,而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只有少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他的从此难见天日。时值《人民日报》报道北京首都机场创作了一批壁画,这一消息让大家非常振奋:创作壁画,让绘画与建筑同在,将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已在油画领域颇有建树的唐小禾和程犁,毅然转向中国壁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对壁画艺术的日益需求。那时武汉新的建筑不多,更没有对壁画的知觉与要求。后来找到了东湖宾馆,受到欢迎。因为在这年,李先念同志到武汉入住东湖宾馆时,指出东湖宾馆缺少文化气氛,宾馆方面正在为“文化气氛”动脑筋,既然画家们找上门来,就决定一试。
那么如何把地域文化表现在其中,让人一走进东湖宾馆就知道到了湖北?当时,湖北曾侯乙编钟刚刚出土,在全世界反响很大,唐小禾和程犁就想能不能把这种让民族骄傲的东西转变成绘画作品呈现给大家。于是他们以楚文化为融入点,以编钟乐舞为主题,创作出陶版壁画《楚乐》。在《楚乐》中,唐小禾与程犁把墙壁作为一个舞台,透过历史这个巨大的空间,表现2400多年前灿烂缤纷的楚艺术,对楚文化有一种历史的再现。其中人物的舞姿,飞舞的长袖,顾盼的神态,缤纷的色彩,都被作者赋予了与中华民族振奋精神互为呼应的新生命。《楚乐》不仅获得了湖北省第六届美展金质奖章,而且获得了全国第六届美展金质奖章,作品的复制陶版局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唐小禾和程犁的第一件壁画作品《楚乐》,成为湖北当代壁画的发端。此后,他们的壁画创作一发不可收,于1984年完成了壁画稿《生命的归宿和起点之舞》,获全国六届美展优秀奖。
1987年,唐小禾和程犁为荆州博物馆制作了面积达90平方米的大型磨漆壁画《火中凤凰》,这幅作品不仅表现了古人对凤凰图腾的崇拜,更是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生命的力量与光华。壁画中,诞生于鸿蒙之中的凤凰在蛮荒的大地上激动地奔跑,在烈火中翻腾、抖动,火中的凤凰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欢乐。经过烈焰焚烧的凤凰,在太空中回环周流,与天地同和,与日月同辉,它们进入了生命的最高境界——凤凰涅槃。这是从楚文化精神上进行总体的把握,以便造成具有强烈楚艺术特征的氛围,架设一座从人们的生活现实到历史文化体验的桥梁。在构思中就包括了对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新改造,表现了一种更为主动的精神。《火中凤凰》获得了湖北省第七届美展金质奖和湖北省文学艺术创作最高奖“屈原文艺创作奖”。
中国音乐向来崇尚天籁之音,唐小禾、程犁为湖北省博物馆制作的大型铸铜艺术作品《天籁》,就形象表达了中国的音乐精神,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的天籁神韵,这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唐小禾和程犁的壁画创作的成就,在1987年几达巅峰。那年,中国援建开罗国际会议中心大厅有关部门将中心大厅的两幅壁画的创作向全国征集画稿。国内名家提交的草图带到埃及后,由埃及艺术家组成的专门评审艺委会评审,唐小禾、程犁的画稿被评审艺委会最后选中。随后,夫妇二人应邀赴埃及共和国,历时两年完成了开罗国际会议中心的大理石镶嵌壁画《天长地久》、丙烯沥粉壁画《埃及七千年文明史》两件建筑美术作品。这两件作品以抽象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以及与建筑关系的成熟处理,概括表现了埃及历史的辉煌成就,画面的灰绿色调与阿拉伯民族喜爱的色彩一致,使银灰色的大厅顿时有了蓬勃的生气,得到埃及艺术委员会和中、埃双方官员的一致好评。在埃及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和现代国际大都市,建筑和装饰必然要面对世界人民持久的审视,时隔17年后,唐小禾、程犁的《埃及七千年文明史》获得了2004年中国首届壁画大展大奖。
唐小禾、程犁的壁画艺术里程碑中还有:上海烈士纪念馆大型丝毯壁挂《淞沪抗战》,这幅史诗性作品获得了中国首届壁画大展大奖;武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锻钢壁面装饰《信息时代》和壁画《绿色家园》获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奖。
唐小禾、程犁对于壁画艺术有一种近于苛刻的追求,他们不是画好稿子扔到工厂让工人做,而是亲自参与壁画的制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壁画的再创造过程,不容忽视。陶版壁画《楚乐》是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以当时的技术能力,自始至终在工地上做出来的。后来的《生命的起点和归宿之舞》、《火中凤凰》、《天籁》也都是这样。
投身教育 十年树人
唐小禾的父亲唐一禾,是中国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94年,唐小禾出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唐小禾子承父业,把教育事业当成创作一件最伟大的作品来做。
唐小禾说:“办好一个学校的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这个班子一要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二要有干劲,三要团结协调。否则,牺牲的就是事业的前途与师生最根本的利益。”唐小禾认为当时美术学院最重要的就是要凝聚力量,抓紧时间,加快学校的发展。于是,在唐小禾的带领下,湖北美术学院以滚动发展的方式,一年一个项目,在老校区建起了宽阔的广场、宏伟的校门、象征美术学院主体风格的图书馆综合楼、新的教学主楼、教师与学生公寓及各项设施;并在汤逊湖购买了700亩建设新校园的土地,为湖北美术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唐小禾非常重视调整系部设置,加强教学环节,建立以培养人为中心的机制。为了与国际高等美术院校接轨,具备与兄弟美术院校竞争的能力,他将原有的3系1部,扩充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装潢、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术学系和美术教育系及研究生部、成人教育部、中专部和公共课部共15个系部,另设陶艺研究所、环境艺术研究所、雕塑研究所,以承担教学、科研和艺术开发,从而使各专业之间结合更加紧密、贴切,更有活力,对教学、科研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唐小禾、程犁在巴黎罗丹的作品《加莱义民》前留影
在教学、科研上,唐小禾苦心经营。无论有多少行政事务,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他带硕士研究生,并深入到系、班听课、检查、了解教学情况;抓教学改革,注重对教师的引进、培训、提高;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把补考制改为重修制,加强选修课建设,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对每年一度的毕业展、平时的习作展、学生的文化课设置他几乎一一过目,并利用自己在学术上的影响力来带动师生学习的积极性……他常说:“要实现艺术的理想,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日常生活中的他,以努力和真诚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有人说,唐小禾是院长,也是学生的父母,还是教职员工的朋友。
10个春秋,由于唐小禾的大胆改革,与时俱进,湖北美术学院增强了办学活力,不仅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艺术创作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教师中有数以千计的创作设计作品选送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文化交流及展览,数百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其中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还先后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世界各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著名风景区、大型建筑、机场、各厂矿企事业单位创作设计了纪念性雕塑和园林雕塑、大型壁画、建筑装潢和环境艺术工程等。在历届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美术、设计综合展览和国内外各专业美术作品展览中,先后有60人次获得金、银、铜牌以及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金奖1名,银奖4名,铜奖4名;专业性金奖5名,银奖4名,铜奖6名;其他奖19名;还有不少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就获得优秀的艺术成果,1人获得法国巴黎博览会金奖,另1人获全国水彩画大展金奖和吴作人教育基金奖。
生生不息 艺术常青
2004年,唐小禾从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又有时间开始他最喜爱的美术创作了。
2005年,唐小禾、程犁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绘制了巨型壁画《佛陀洒净图》与《大地之母》。在现场到处都是脚手架遮挡视线的情况下,夫妇二人凭借丰富的经验,于“蒙在鼓里作画”,以琉璃佛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其心中的释迦牟尼形象,受到台湾方面的好评。
2007年9月由唐小禾、程犁完成为琴台大剧院创作的壁画《楚风》。这幅壁画以楚人尊崇的“凤”作为创作原型,以金箔作为装饰,使壁画更好地展现出“凤”这一形象夺目的光彩。
2010年6月在秭归新建屈原祠大殿内,唐小禾夫妇创作的大型壁画《端午祭归图》落成,表达的是屈原投江后,他的姐姐呼唤他的灵魂,并向江中抛投五彩丝粽,保护他的遗体不被蛟龙吃掉的场景。在大殿的另一边则是他们创作的《屈子远游图》,主要表达的是当时楚国的政治社会,壁画中的屈原虽然遭放逐,但其精神仍然非常坚定。这两幅壁画融入了大量的秭归地方文化,龙舟、粽子、橘树等与屈原有关的事物均有所表现,采用的画法则是中国最传统的沥粉工艺。
历史上的中山舰悲壮地为国捐躯了,但它25年的非凡舰史,却永远令人难以忘怀,也激励着唐小禾的创作激情。2011年1月,唐小禾完成了他的巨幅油画新作《一代名舰》,这幅油画由3个画面组成,再现中山舰从更名、遇难到建博物馆之间80余年的历程。主画面表现的是1922年北伐战争时期,陈炯明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脱险后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的情景。画面中孙中山屹立舰首,宋庆龄、叶挺、薛岳、蒋介石、永丰舰舰长及水兵们簇拥左右。当时为了孙中山的安全,宋庆龄孤身留在总统府吸引敌人火力,表现出可贵的献身精神,脱险后因孙中山的坚持并未留在舰上,但主画面中让宋庆龄与孙中山同时出现,艺术地表现了他们为中国革命并肩作战的历史真实。唐小禾以70高龄,用两年时间,数易其稿,创作全长16米、高4米的巨幅油画,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准确把握和生动再现,其旺盛的艺术生命再一次绽放光彩。
在中国画坛驰骋数10载的唐小禾、程犁夫妇都已近古稀之年。然而其艺术之树常青。他们也还将继续携手,镌刻其绘画人生中新的更加辉煌的里程碑。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09/56/48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