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湖北民歌唱进了中南海:蒋桂英的声乐演唱之路

她把湖北民歌唱进了中南海:蒋桂英的声乐演唱之路

蒋桂英在演唱

“太阳一出笑呀呵呵(哎),笑呀呵呵(哎),我开口就唱幸(哪)福歌(哎),幸(哪)福歌(哎)。天上云彩千(哪)万朵,社里新事实在多……”这首人们十分喜爱的湖北民歌在20世纪50年代末被唱到了北京,唱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褒奖。这首充满浓郁湖北风味的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就是著名声乐表演艺术家蒋桂英。

穷家女儿的音乐梦

1935年,蒋桂英出生于湖北天门马湾镇蒋湖村。“天门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这是一句流传在湖北天沔地区的民谚,旧时这一地区出外逃荒的人成群结队。小蒋桂英刚刚半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蒋方洲用箩筐挑着,随家人沿铁路往南方逃荒,一家人的生计只能靠父母亲做小手工艺品沿街贩卖勉强维持。后来,姐姐蒋再英跟着湖南难民曹师傅学曲卖唱,与父母亲共同担负全家生活重担。

幼时的蒋桂英过着非常苦难的生活。五六岁时,她大年初一出去讨饭,从田埂上摔到水里,被救起后高烧不退,家里无钱买药,母亲蒋刘氏就把牛粪煮成水哄她喝。不知是不是牛粪汤起了作用,蒋桂英的烧真的退了。后来她又得疟疾(俗称“打摆子”),得过肺病,均不治而愈。蒋桂英聪明伶俐,常跟着姐姐学习小曲,诸如“十二月花”、“秋香”、“陈世美不认前妻”等长长的唱段,她都是听一遍就会唱了。1944年,姐姐在湖南芷江不幸染天花去世了,9岁的蒋桂英顶替姐姐打“三棒鼓”(湖北曲种,一种技艺独特的走唱形式),继续沿路卖唱乞讨。

全家乞讨经贵州到达昆明后不久,全国解放了,穷苦人民翻身当家作了主人。流落街头的蒋桂英被招入昆明文艺社。从此,她有了以演员身份站在舞台上展示歌喉的机会,这令她无比喜悦和自豪。1950年底,思乡心切的蒋桂英随母亲及哥嫂返回了天门老家。

回乡后蒋桂英进了小学读书,同时她坚持学歌唱歌,把十里八乡的小曲都学了个遍,如《小女婿》、《车水情歌》、《哪有闲工回娘家》等等,她都是张嘴就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特别怀念昆明文艺社简陋的舞台,梦想有一天能够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唱歌。

启开音乐梦想之旅

1953年,蒋桂英终于遇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那一年,湖北省举办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汇演。在汇演前夕,中央民间音乐调查团的静仪、湖北省的彭南在天门地方文化干事孙其康的引领下,来到蒋桂英家里,听她演唱。大家一致同意蒋桂英参加汇演。就这样,蒋桂英参加了湖北荆州地区民歌汇演。她从地区唱到省里,接着又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歌汇演。有关领导和专家都认为她的嗓音条件好,在民歌演唱方面有发展潜力,决定把她留在武汉。于是,蒋桂英来到了武汉在中南人民广播电台(今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演播民歌,成为中南广播乐团的储备歌手。随后,组织上送她到业余干部学校学习初中文化课程和音乐知识,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勤奋刻苦,下课一回来就在音乐编辑的指导下整理民歌唱段。

1954年,蒋桂英被临时借用到武汉市工人文化服务队,她因此唱遍了武汉的建筑工地。时逢武汉特大洪水,蒋桂英参加了抗洪防汛工作,她带着翻身后的喜悦,在防汛大堤上一边参加挑土筑堤,一边为防汛抗洪的军民们慰问演唱。一时间,她的名字在防汛大军中传开,大家都知道在防汛的队伍中有一个歌唱得很好听的小姑娘。

1955年蒋桂英被调到武汉市硚口区工人文化宫,开展辅导群众业余文化活动。1956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今武汉音乐学院)面向工农子弟招生,蒋桂英幸运地成了民族音乐研究室的一名研究生,接受系统的专业音乐学习。

中南海放飞《幸福歌》

在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的研究生学习期间,蒋桂英师从徐厚雄学钢琴,跟叶素学声乐,听廖宝生和张玉梅讲授和声乐理课,同时去外地采风,博取众家之长。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她的演唱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958年8月,“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蒋桂英作为湖北民歌演员的代表与评书艺人王少堂、山东大鼓艺人谢大玉、扬琴艺人李德才、弹词艺人舒三和等曲艺界的老艺术家,以及河南坠子演员郭文秋、天津时调演员王毓宝、四川清音演员李月秋等一起参加了这次盛会。

8月10日晚,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的代表和2万多名观众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游园晚会。当晚,汇演代表分散到公园的12个场地同时进行演出活动,共计100多个节目。节目涉及的曲种多种多样,有马增芬的西河大鼓《金钱板》、王毓宝的天津时调《翻江倒海》、韩起祥的陕北说书《翻身记》、郭文秋的河南坠子《送梳子》、李月秋的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侯宝林的相声《戏剧杂谈》等。蒋桂英在这次演出中演唱了《小女婿》、《回娘家》等湖北民歌的代表曲目。

汇演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以及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郑振铎等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参加大会的演员和曲艺工作者代表。部分代表被选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这其中就有蒋桂英。

蒋桂英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唱的曲目是湖北天门传统民歌《幸福歌》。《幸福歌》是一首鄂中南地区的田歌。田歌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曲体的散歌子,演唱时一唱众和,谁会唱谁唱;另一种是配有锣鼓、唢呐等打击乐伴奏,将许多唱腔联在一起演唱,专门唱给劳动者听的。《幸福歌》属于前者。此时的蒋桂英在中南音乐专科学校经过了两年的专业声乐学习和训练,掌握了更多的演唱技巧,这首《幸福歌》被她演唱得淋漓尽致,歌曲的抑、扬、顿、挫、强、弱、快、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她那清悦甜润的嗓音,具有浓郁湖北特色的腔调,令在场的听众赏心悦耳。毛泽东主席听了这首歌后,操着浓重的湖南话称赞说:“你唱的湖北民歌《幸福歌》很好听,跟湖南花鼓戏一样好听!”周总理听说她是民族音乐的研究生,鼓励她说:“不错,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之后,蒋桂英先后多次被评选为湖北省和全国的先进工作者,被誉为“人民的歌手”。1961年,中国派遣代表团参加蒙古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庆典,蒋桂英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庆典,并在中国驻蒙古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会上再次演唱湖北民歌,受到了外宾和使馆人员的热烈欢迎。这期间,蒋桂英演唱的100多首歌曲,有40多首被中央和省市电台录音播放和灌制唱片,有的还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纪录片和教学片。

她把湖北民歌唱进了中南海:蒋桂英的声乐演唱之路

从左至右分别为蒋桂英、夏菊花、王玉珍、刘凤、陈矿

《编钟乐舞》华美绽放

1963年蒋桂英调入湖北省民间歌舞团(今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担任演员,并被派往北京学习,在京期间她应邀参加了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的演出。1964作为时代民歌人物代表,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慰问团,前往大庆油田慰问演出。

1976年,蒋桂英担任湖北省歌舞剧团团长。1983年文化体制改革,蒋桂英和剧团领导班子成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与湖北省文化厅签订承包合同,自负盈亏排演新剧作《编钟乐舞》。

《编钟乐舞》是受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启示创作而成的,以楚史和楚文化为依据,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曾侯乙编钟为主体,运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古代楚国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这部作品由10场戏构成:钟磬古乐(荆楚雄风)、祭祀乐舞(迎神)、乐歌(桔颂)、武舞(出征)、祭歌(国殇)、巴人舞(山猎)、八音合鸣(鸣虎、排箫、吹埙、编磬、古乐合奏)、农事组舞(采桑、耕耘)、房中乐(关雎、越人歌、慷慨歌)、大飨礼(楚宫宴乐)。全剧既保持古朴粗犷的荆楚风貌,又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集楚声、楚韵、楚风、湖北民歌、小曲、曲艺综合艺术之大成的《编钟乐舞》,在湖北剧场首次亮相就艳惊四座,之后的晋京演出一炮走红,获得了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随后几年《编钟乐舞》先后前往日本、中国香港、美国多地进行演出交流,为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0年,蒋桂英卸任,用全部心力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经她推广流传的经典民歌《幸福歌》、《小女婿》、《回娘家》等,已成为湖北音乐的“形象大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宣传着湖北的地域音乐。

蒋桂英从一个沿街卖唱的小姑娘成长为民族声乐演唱表演艺术家,缘于她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热爱艺术的执著。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湖北省首次评选“十大金嗓,十大金曲”,蒋桂英荣膺“湖北杰出金嗓奖”,《幸福歌》被推选为传世金曲。2011年,蒋桂英获得湖北省最高音乐奖项——第四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终身成就奖。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10/04/48032.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6日 上午10:03
下一篇 2024年9月16日 上午10:2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