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的声乐舞台艺术

穿越时空的“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的声乐舞台艺术

20世纪70年代王玉珍为工人演出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红色经典歌剧及电影《洪湖赤卫队》,讲述的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北洪湖人民坚定不移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故事。剧中的韩英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代表,她那“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英雄气概,震撼和激励了无数革命后来人。王玉珍因扮演韩英而名扬全国,由她演唱的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优美甜润、脍炙人口,穿越岁月的时空,在神州大地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王玉珍登上这一演艺事业巅峰的旅程全都是在武汉完成的。

发掘和首唱《龙船调》

王玉珍,1935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一户贫民家庭,自小随父母来到武汉。少时的王玉珍面对贫穷与饥饿,最大的愿望是想吃饱饭。武汉解放后,14岁的王玉珍在武汉市硚口区文化馆报名参加了缝纫班,想通过学习一门手艺为生。刚学没几天,她就被隔壁歌咏班传来的歌唱声所吸引了。从小就爱唱歌的她,时常在教室外面跟着老师偷偷学唱。后来,王玉珍大胆地找到歌咏班的老师毛遂自荐。老师听她唱了一首歌,觉得她的嗓音条件还不错,就收下了她这个学生。之后,文化馆举行国庆节文艺演出,王玉珍在秧歌剧《小放牛》中饰演小放牛娃,表演十分出色。鉴于她出色的表现,老师推荐她去报考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

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后改名为湖北歌剧团,今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是当时湖北省为数不多的专业文艺团体,报考时竞争相当激烈。与王玉珍一同前去报考的4名文化馆学员,最后只有她一个人被录取了。从此,王玉珍在这个艺术殿堂里吸取着养分,她的歌唱之赂也由此开始。

当时文化艺术工作团提倡“一专三会八能”,演员除了自己的专长之外,要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最好什么都“能”。王玉珍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在湖北省文化艺术工作团里,她除了学习声乐专业课外,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及戏曲里的唱、念、做、打,甚至团里的服装、灯光、布景、道具制作等,她样样都愿学,件件都肯做。她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对老师每次在课堂里讲授的知识,她都要在课后仔细揣摩,反复练习。同时,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民间音乐。在随团到乡村等基层演出时,对当地的民歌民谣等音乐资料她都会用心收集,用心学唱。《龙船调》这首具有浓郁特色的湖北民歌,就是她在鄂西山区发掘和演唱的。王玉珍是第一个唱《龙船调》的武汉演员,并在武汉唱响,后来又有谢莉斯、王洁实、彭丽媛、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演唱,一直唱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遍全世界,成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王玉珍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那段时间,王玉珍的勤奋学习,为她的演唱和表演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在出演改编后的《秋江》和《刘海砍樵》中展示了她的艺术表演才华,得到了观众的热爱和肯定。

主演歌剧《洪湖赤卫队》

1959年,王玉珍迎来了她艺术生涯中一次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其艺术才华得到闪亮绽放。这一年,湖北歌剧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创作了一部大型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排演这部凝聚湖北音乐人的心血之作时,团里对主要演员采取了公开竞选的办法。王玉珍以她甜美亮丽的歌喉和深厚扎实的舞台功底拔得头筹,出演剧中女主角韩英。

歌剧《洪湖赤卫队》表现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湖北洪湖地区革命武装——洪湖赤卫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地主恶霸、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故事。主创团队在创作初期决定:采用湖北民间音乐素材来做这部歌剧的主旋律,以湖北天沔地区的民歌为基调。为了演好这部歌剧,王玉珍多次深入洪湖革命老区体验生活,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听老红军讲述当年的革命斗争故事。王玉珍深深地被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打动。后来她说:听了那些烈士的故事之后,觉得《洪湖赤卫队》的每一句台词,每一句话,都不是口号,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来凝成的。韩英的形象在她的心中越来越丰满,对韩英这个角色有了深刻的理解。

《洪湖赤卫队》的首场演出是在故事的发生地——湖北省洪湖县。当演出结束,大幕落下时,一波又一波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肯停止。洪湖人说:这是我们的戏,唱的是我们的歌,讲的是我们的事。当听到观众们齐声喊着“韩英”的时候,王玉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洪湖赤卫队》在洪湖连演七场,场场爆满,仍不能满足洪湖乡亲的需求,最后只好在场外接上高音喇叭,让场外的父老乡亲耳听全剧。

《洪湖赤卫队》的成功演出,如旋风般席卷荆楚大地,街头巷尾到处传唱着《洪湖水浪打浪》,韩英——王玉珍的名字一时间不胫而走。

1959年10月,《洪湖赤卫队》晋京演出,第一场演出安排在北京儿童剧院,一炮走红。散场时,观众们都是哼唱着“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的旋律离开的。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演出是第100场演出,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贺龙等国家领导人到场观看后一致称好。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赏《洪湖水浪打浪》,说:“我活到65岁,才找到这么好的一首革命抒情歌曲。”

登上演艺事业的巅峰

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洪湖赤卫队》,贺龙元帅提议将其搬上银幕,拍成彩色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武汉电影制片厂联手接下了这个任务。由谢添出任该片导演,演员基本上都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原班人马。

电影拍摄时,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严重缺乏,剧组每人每天只有7两伙食。扮演队长刘闯的演员夏奎斌瘦得脸颊凹陷,导演只好找来了两团棉花让他含在口中,使得两腮鼓起来。而扮演韩英的王玉珍因缺乏营养而患了“水肿”,越来越“胖”,剧组特别照顾她,给她每天特批一小碟黄豆补充营养。王玉珍至今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吃的黄豆有28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剧组演职人员克服了诸多困难,完成了《洪湖赤卫队》电影的拍摄工作。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在全国放映,全国掀起了一股《洪湖赤卫队》热。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拍摄成功反过来促进了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再创作,“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的优美旋律深入人心,飘荡在祖国的山川海洋。王玉珍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英雄韩英,在观众的心目中,王玉珍与韩英已融为一体,韩英就是王玉珍,王玉珍就是韩英。从那时起,韩英——王玉珍就名扬全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最受追捧的明星。仅1959年至1966年间,歌剧《洪湖赤卫队》就创下了连演800场、场场爆满的纪录。至今,这部大型民族歌剧虽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仍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成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保留剧目。

穿越时空的“洪湖水浪打浪”:王玉珍的声乐舞台艺术

王玉珍(中)和第一代“刘三姐”傅锦华(左)以及广州军区文工团的“韩英”合影

成名后的王玉珍受到领袖和伟人的关怀。1964年12月,她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会时,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主席介绍她时说,“这是韩英的扮演者王玉珍。”毛主席得知她是湖北沔阳人时,用一口浓重湖南话对她说:“我和你还是半个同乡哩!”王玉珍幸福地笑了。王玉珍幸福地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合影。这张照片现在还挂在王玉珍家客厅里的墙上。周总理曾嘱咐她:“王玉珍,你要好好学习啊!”

歌剧及电影《洪湖赤卫队》一举成功,使王玉珍的歌唱事业也达到了一个巅峰。但她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了回报观众们对她和剧组的厚爱,那时他们经常到工厂、农村、车站、码头去演出。只要观众们提出要求,他们就会唱观众喜欢听的歌曲。王玉珍认为,与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相比,所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事,理所当然应该满足观众们的愿望。

拍完电影《洪湖赤卫队》后,王玉珍与中国第一批留苏学生沈崇刚结婚。

正当王玉珍风华正茂,活跃在舞台上时,“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歌剧及电影《洪湖赤卫队》一起被视为“毒草”,王玉珍也因扮演其韩英被殃及,失去了在舞台上演出的权利。在一次批斗中,她的腰部被重重地踢了一脚,肾脏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损伤。后被关进“牛棚”3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王玉珍的身体依然没有康复,为了保持韩英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王玉珍忍痛告别她深爱的舞台,1981年离开武汉调至中国音乐学院从事声乐教学工作,任教授及民族声乐系主任职务。

穿越时空的红色经典

春花秋实数十载,桃李芳菲满园春。30多年来,王玉珍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为中国的民族歌剧发展作出了贡献。

扮演韩英,让王玉珍名扬中国,也使她对湖北武汉有着无限的眷恋。离开武汉几十年,她心中充盈着浓浓的武汉情结,她说:“是家乡的水土,家乡的文化养育了我!”1989年,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复排《洪湖赤卫队》时,王玉珍多次从北京赶回武汉,观看复排演出,指导年轻演员。2009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湖北省首次评选“十大金嗓,十大金曲”,王玉珍荣膺“糊北杰出金嗓奖”,《洪湖水浪打浪》、《龙船调》等4首歌曲被推选为传世金曲。2010年7月,根据歌剧及电影重拍的28集同名电视剧《洪湖赤卫队》在全国播放,“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这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再次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2011年中国文联“百花迎春”春节联欢晚会上,王玉珍与后来历次扮演韩英的演员李祝华、刘丹丽、马娅琴、温峥嵘一起放声高歌《洪湖水浪打浪》主题曲,将人们又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王玉珍在武汉的一部歌剧,一部电影,一首歌,其光辉历经数十载风雨沧桑而不衰,影响了几代人。她在武汉塑造的韩英这一艺术形象永远在武汉和全国观众的心中驻留。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10/22/48035.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6日 上午10:04
下一篇 2024年9月16日 上午10: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