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飞扬的青春之歌:影坛常青树谢芳

永远飞扬的青春之歌:影坛常青树谢芳

谢芳

2010年有一组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流传甚广的诗《让荧屏漂亮的武汉女人》,写了3位从武汉走出去的著名演员,其中第一位就是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

谢芳在1962年时,为周恩来总理提议评选的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她在1959年至2010年的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在银幕上成功塑造了林道静(《青春之歌》)、陶岚(《早春二月》)、丁洁琼(《第二次握手》)、李清照(《李清照》)等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深受观众喜爱。她主演了30余部影视剧,其中电影《青春之歌》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经典,她常青的电影表演艺术成为永远飞扬在人们心头的“青春之歌”。

喜读诗书 爱好文艺

谢芳,原名谢怀复,1935年出生于湖北黄陂,后迁居上海。1950年随父母从香港返回内地汉口。1951年夏天,谢芳还是个刚刚初中毕业的小姑娘,住在汉口胜利街52号。暑假的时候,她常常坐在二楼的窗前看书。楼下是中南文工团的排练场,不时传出音乐声,谢芳有时也跟着哼上两句。这个漂亮的小姑娘引起了文工团领导的注意,他们建议她参加文工团。经过考试,谢芳被文工团录取了。与其他演员不同,谢芳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这得益于她成长的环境:她的父亲谢受灵是神学院教授,翻译过《基督教伦理学》等著作;母亲姚育英早年肄业于燕京大学,曾与著名作家冰心是同学。谢芳自幼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喜读诗书,爱好文艺。

加入文工团后,谢芳开始了严格的训练。每天黎明,演员们就要早早起床,压腿、练声、跑圆场、学身段……文工团从外地请了3位老师,一个是教芭蕾舞的俄籍老师朱可萨夫斯基,一个是教武功的孙凤山,还有一个是教昆曲的刘传蘅。有名师指点,加上天生悟性不错,谢芳进步很快。为了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文工团还专设戏剧、音乐、文学等讲座,谢芳每次必到,而且认真听讲做笔记。她还常常到图书馆去借书阅读,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名著,还读完了史丹尼演剧体系的相关理论著作。当时的文工团副团长、著名艺术家程云多年后还记得这样一件事:“当时在我的策划下,在演员中进行了一次文艺常识综合考试,考试结果在全院引起了轰动,因为很多演员答卷不及格,有的答题叫人啼笑皆非。如试题问:张飞是谁?有位演员竟回答是上海市文化局长。又可笑又令人心忧。而谢芳得了4分(5分制),是个好分数,在演员中名列前茅。”

永远飞扬的青春之歌:影坛常青树谢芳

20世纪50年代,谢芳、张目在武汉

谢芳在文工团很快崭露头角,先后在《小二黑结婚》、《开花结果》、《货郎与小姐》等经典剧目中出演主角,同时还演过许多“折子戏”,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中南文工团改名为武汉歌剧院后,排演《白毛女》和《刘三姐》两部戏,谢芳演完喜儿以后,已没有多少时间排练刘三姐了。她赶着在后台合了3天的乐,就上场了。《刘三姐》中的对唱节奏很快,谢芳居然一个字没错,而且演得声情并茂,受到好评。

《青春之歌》名扬中外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青春之歌》,谢芳被著名导演崔嵬选中,因扮演林道静而一举成名,轰动海内外,从此步入影坛。当崔嵬导演排除重重阻力决定启用谢芳饰演《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时,谢芳心里还是有底气的。她很自信自己在文工团的扎实训练打下了良好基础,“歌剧舞台的锻炼使我丝毫也不怵镜头,演电影不就是对着黑乎乎的机器吗,只要能发挥艺术想象,再努力学习新的技巧就一定能演好。”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既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典型,也是一代人成长经历的缩影。谢芳对自己塑造的这个角色有着独特的体悟:“林道静是一个英雄人物。尽管她的形象有点儿理想化,但我作为演员,我相信这个人物,我从来没有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表演。是父母赋予我的革命气质和政治热情帮我获得了成功。”影片中涉及谢芳的镜头有400多个,需要在半年内完成,她凭着自己超强的艺术悟性和表演功底,顺利地拍了下来,前前后后只补了一个空镜头。

《青春之歌》中有个跳河自杀的镜头,拍摄地点在积水潭。早春三月,湖水依旧冰冷,而且整个湖看上去就像一锅黄泥汤。谢芳穿着一身棉袄在镜头前跳下去,按照要求下去后不能浮出水面,要潜泳一段游出镜头的画面从另一个地方上来。像这种情况一般会找替身,但谢芳不愿意找替身,坚持自己完成表演。演完了,她抹一把脸上脏兮兮的湖水,难掩心中的自豪,对大伙说:“你们瞧,我今天学会了潜泳呢!”

《青春之歌》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在江城武汉,很多电影院24小时上映,昼夜不停。武汉三镇的老百姓纷纷涌向电影院,争睹银幕上这位老乡的风采。

1963年谢芳离开武汉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她从1951年考进中南文工团,到1963年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谢芳在武汉呆了整整12年。在北京,她又主演了《舞台姐妹》、《早春二月》,这两部电影与《青春之歌》一起被誉为“青春三部曲”,成为她演艺生涯中的代表作。她对艺术创作一丝不苟,表演细腻含蓄,优雅大方,质朴无华,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尤其是她那双善于传情的“会说话”的大而聪慧的眼睛,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精心塑造的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知识妇女形象,为中国电影人物画廊增添了不少光彩。

粉碎“四人帮”后,曾经被批判为“大毒草”的一大批优秀影片在国内复映,而且走出国门,享誉海外。1981年,美国与法国几乎同时举办“中国电影周”,《早春二月》、《青春之歌》、《舞台姐妹》全部参加,主演谢芳应邀出席。1983年夏,法国举办国际电影导演作品节,《早春二月》参展,谢芳出席了国际电影导演作品节盛会。1987年6月,苏联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早春二月》成为“回顾展”的主要影片之一。

总理关怀 人生奋进

在谢芳的人生之路上,遇到了许多伯乐。除了人们熟知的著名电影导演崔嵬,还有著名音乐家程云等。

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要求把谢芳调离武汉到北京,时任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陈荒煤亲自给时任武汉市文化局局长、歌舞剧院院长的程云写信协商。看着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调走,程云心里虽然有些不舍,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表示了同意,并向当时的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和主管文教的书记宋一平作了汇报。

汇报中,程云特别提到谢芳的入党问题还没有解决。宋一平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程云回答说:“同辈人的嫉妒心作怪啊!譬如,谢芳常常一个人坐在寝室里看书,别人就说她孤傲、脱离群众;在朝鲜劳军演出,谢芳早早起来为大家倒尿盆,又有人说她‘图表现’;《青春之歌》上映后,她回到剧院继续参加演出,无论是演主角,还是演配角,她都毫无怨言,可又有人说‘虚伪,假装’。”宋一平马上指示,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实事求是解决谢芳的入党问题。

最后,结果程云反复做工作,谢芳终于通过了组织鉴定,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在鉴定会上,谢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我追求入党十多年来,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我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跟着党走,为党的文艺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成长中的谢芳,一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

她在武汉还没调到北京之前,曾与周总理见过两次面。一次是1959年9月的一天,周总理在中南海看《青春之歌》的样片。电影演毕,周总理握着谢芳的手,高兴地说:“祝贺你成功啊!”他还告诉谢芳,”小超(邓颖超)身体不好,一般的电影只能看一半,可《青春之歌》她全部看完了。”这些话,给了谢芳莫大的鼓舞。还有一次是1962年夏天在北戴河,谢芳当时正在拍《早春二月》。交谈时,周总理向夏衍过问谢芳的工作调动问题。周总理还问谢芳:“鲁迅为纪念小说《二月》的作者柔石写的一首诗,你念过吗?”谢芳是知道这首诗的,但当时一紧张,没有想起来,就摇了摇头。周总理说:“你看,你们演这些戏,却不阅读历史上的有关资料。”随后,周总理当场朗诵了这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然后又问谢芳:“你能写东西吗?”她说:“不会。”这时,周总理有点失望和焦虑地叹了口气:“你们看,我们是很贫乏的呢!”周总理的话让谢芳深受触动。每当谢芳想起这件事情,想起总理于繁忙国事之中,关心一个普通演员,就会热泪盈眶。从那以后,她更加用功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1972年,谢芳又一次见到周总理。那时她从“五七干校”被召回北京参加接待外宾的工作。先是接待日本电影演员望月优子,随后是接待朝鲜文化代表团。那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代表团,她跟在代表团后面进场时,周总理一见到她就说:“谢芳同志!”当时她很感动。在当年被称为“同志”,就是表明对一个人政治上的肯定。总理的关怀和爱护让谢芳永远铭记着,也激励着她不断前行。

晚年的时候,谢芳总结自己一生的从艺心得,出版了3本书——《银幕内外》、《不沉的湖》、《往事匆匆》,以生动优美的文笔博得了读者的好评。在她心里,这也是给周总理交上的一份人生答卷。

爱在武汉 故乡情长

和别的职业相比,演艺圈里的情感故事显得特别复杂,但是,谢芳和丈夫张目的爱情传奇却是一个例外。回首与张目携手走过的风风雨雨的半个多世纪,谢芳认真而深情地说:“我觉得爱情还是一生只爱一个比较好,因为这样你可以知道他年轻时长得特帅,篮球打得特别好。”

早年在武汉的时候,张目多次和谢芳搭档演出歌剧。朝夕相处,爱情之花在两个年轻人的心中慢慢绽放了。谢芳回忆说:“当时,张目在剧院是个‘全能选手’——业务上是骨干,大型歌剧主角都是他演;行政上是团长;劳动上是队长负责人。张目则回忆道:“她弹钢琴相当不错,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文艺晚会上,她有个钢琴独奏,我发现这小姑娘钢琴弹得好,人长得也很漂亮……”

1952年,张目与谢芳一同去湖南参加土地改革,分在一个工作组。那时候的小伙子们都没毛衣,谢芳就把她爸爸的毛衣借给张目穿。当时有规定,土改工作期间不许谈恋爱。回到武汉后,全团开大会总结表彰,领导表扬谢芳工作积极,希望她谈谈感想,结果谢芳谈着谈着突然检讨道:“我还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在思想上我不该喜欢张目”张目当时一听呆了:“这是什么意思啊?”全团的人也都目瞪口呆。张目心里埋怨道:“你喜欢我是咱俩的事啊,你干吗当着全团说啊!”开完会,张目生气地把毛衣还给了谢芳。

过了一段时间,团里排演《小二黑结婚》,张目演小二黑,谢芳演小芹。“小二黑”终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一口气给“小芹”写了三四封信倾诉衷肠。张目终于大胆表白了:“谢怀复,我爱你!”

两人的爱情马拉松跑过了5年。到了1957年,谢芳主动提出:“张目,咱俩结婚吧!”有情人终于牵手走入婚姻殿堂。

在张目的眼中,谢芳与银幕上的形象有所不同,显得更加真实朴素:在生活中,她是个很“不讲究”的人——不讲究穿戴,不讲究吃喝,从没有挑三拣四。有一阵,北京市民时兴穿蓝棉袄,戴有黑方格的红头巾。平常,谢芳就穿着这套衣服上班。有一回,北影的同事和她开玩笑说:“是谢芳啊?我们还以为是卖鸡蛋的过来了呢!”

谢芳到现在依然对老伴张目充满了欣赏之情,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总是不忘叮嘱说:“我知道他不如我名气大,但你们在报道时一定要写上他啊。”

前些年,谢芳与张目合作录制了一张专辑——《高唱青春之歌》,专辑里共收录了20首经典歌曲,每一首歌都记录了两人一段难忘的记忆。谢芳说:“我很喜欢张目唱歌,他现在快八十了,高音从来没有抗拒的地方,都是非常通的。为了支持我演电影,他做出了很多牺牲。快七十岁的时候,我告诉他,一定要把你的声音留下来。于是我们就找北影的一个录音公司自费出了这张专辑。这些歌里都有我们的感情在。有时候我儿子开车时就放那个专辑。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想即使将来我们不在了,这个声音会永远地留在这个世界上。”

永远飞扬的青春之歌:影坛常青树谢芳

谢芳回忆录《我这七十年》封面

只要有机会,谢芳就要和张目一起回武汉来。他们对武汉充满感情,谢芳说:“武汉对于我们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座城市。我们最辉煌的青年时代,就是在武汉度过的,它是培养我们艺术灵感的摇篮,也是我们爱情的摇篮。”每次回来,他们都要到老家黄陂滠口去探望那里的亲朋故旧,都要夫妻携手登台高唱一曲男女生二重唱。他们珍藏着不少在武汉拍摄的照片,照片上记载着他们夫妇的甜蜜爱情,也记载着江城父老对于他们的深厚情谊。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10/23/48036.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6日 上午10:22
下一篇 2024年9月16日 上午10: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