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韶华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周韶华出生于山东半岛一个名叫石岛的海边小村,站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浩淼的太平洋。海的气势和海的韵律,孕育了他海的视野与海的胸怀,也孕育了他的画风。在当代中国画坛上,他的作品气势磅礴而又耐人寻味。所画的高山大河、侧岭横峰以及落日流云等极有气势;与此同时,与博大气势相关的还有作品中的勃然生气和表现的力度,画作蕴含了一种精神力量。他是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他说,因为“我是大海的儿子”。
战火铸艺
如果说人生是一幅水墨画,那么周韶华的孩提时代已为这幅画奠定了基调。
1929年10月周韶华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漂洋过海外出谋生,从此杳无音信。8岁时母亲去世,他成为孤儿,从此开始流浪生涯。他先到石岛,再到威海,后不得已到大连闯关东。在经历了4年的漂泊与流浪后,他还是回到了老家。此时家乡抗日烽火四起,到处响彻着抗日战歌。周韶华被推出来当上了儿童团团长,拿着红缨枪站岗,赶着羊群送鸡毛信。刚满12岁的他个子高,谎报15岁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名小战士。
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并未埋没他的绘画天赋,他开始了早期的“艺术创作”。战争时期,有时候扎一个光荣榜,光荣榜周边画一些花,里面写上获奖的名单,表彰谁是一等功、二等功,都由周韶华手绘。只有3个月私塾文化基础的他也由此当上了文化教员。
1948年,19岁的周韶华加入了淮海战役的行列,在战火中他立过一等功、三等功,被评为甲等模范。爱好美术的周韶华,汇入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他被老百姓送军粮、做军鞋的场面所感动,将这一幕幕用手中的纸和笔定格在画幅里。当周韶华第一次在《新华画报》上发表《红辣椒》、《做军鞋》等美术作品时,这个大海的儿子,放飞了他的艺术之梦,他开始把自己的一颗心献给了孜孜追求的绘画艺术。
砚田勤耕
1949年,20岁的周韶华随解放大军南下来到武汉,组织上安排他到湖北省文联担任美术组长,与此同时,插班武汉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学习。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分配到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工作。上世纪50年代初,湖北美术界兴旺繁荣,武昌艺专、华南艺专、湖南和广西艺专的关山月、胡一川、黎雄才、阳太阳、杨秋人、王肇民、迟柯、张肇铭、张振铎、王霞宙等美术大师云集湖北,给周韶华学习绘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周韶华第一次用“文房四宝”来进行创作时,他开始思索中国画的历史性缺陷:文人式的情趣、照相式的摹写现实,使中国画找不到发展的空间。他认为只有拥抱生活,面向自然,中西融合才能使中国画创新发展。1961年他开始创作中国画,开篇作品是《满载落霞归渔村》。同时画了许多水彩画,代表作品是《茶山之歌》。作于1961年的水彩画《茶山之歌》,是他用长锋羊毫和墨汁在水彩画纸上的尝试之作;1962年创作的水粉画《暮上巴峡》已成功地将水彩的调子,水粉的色感、国画的韵味进行了融合,在今天看来仍是一幅上乘佳作。他上世纪60年代初的第一幅中国画《洪湖秋忙》,从画面看去虽深受傅抱石的影响,用“破笔散锋”构造画面的技巧,但夕阳下行走在洪湖岸边的牛车,以及后来在周韶华画面中多次出现的芦苇,却是属于周韶华自己的。《洪湖秋色》、《秋江图》等画作是他早期中国画探索的结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打入“牛棚”,后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和郧阳地区锻炼。1977年借调中国美协,编辑《美术》杂志。1978年回武汉。
大河寻源
改革开放后,周韶华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艺术才华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他要沿着黄河去“寻源”。带着“全方位观照”之理论,周韶华先后三进黄河。他在那本厚厚的速写本上,工整地抄录下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言:“创新,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那就意味着受尽煎熬。”
1980年秋季,周韶华开始第一次黄河万里行,从武汉途经郑州、临汾、吉县、龙门、壶口、咸阳、绥德、佳县、榆林等地,往返于晋陕峡谷。1981年夏秋之交,周韶华再次黄河万里行,从武汉途经郑州、东平,直至黄河入海口,然后折回西安、去黄陵、延安等地,重点考察了黄河文化。1982年夏季,周韶华第三次黄河万里行,从武汉途经西安、宝鸡、西宁、青海湖、玛多、鄂陵湖、雅拉达泽山、共和、湟中、循化、西宁、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刘家峡、银川、包头、呼和浩特、大同、云岗、太原、北京、山海关等地。为探黄河源头之险,他坐上运送煤炭的敞篷卡车,用军大衣裹紧快冻成冰棍的身体。有时搭乘手扶拖拉机,大风吹来,满脸灰尘面目全非。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高山缺氧,心脏每分钟跳动140次,随时都有窒息、休克的危险。“不到那里是没有那种感受的。”
黄河归来,魂兮归来,先后3年时间,三万两千余里的黄河之行,逐步形成了周韶华《大河寻源》的创作思想。他要画出中国画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思维、大气象。在湖北省美术院简陋的画室里,周韶华总是不待鸡鸣跃然而起,直到深夜才搁笔就寝。大纸铺地,大笔挥洒,一张张画着自己的感受和想像,一张张绘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从《摇篮时代》到《太古洪荒》,从《黄河魂》到《渤海湾的晨光》,作品中饱满的构图与所要表达的内容融为一体,画面中的留白已经不是传统山水中的空间象征,而是张扬律动和节奏的需要。
1983年对周韶华来说是一个丰收年。他带着创新之作来到了北京。那年的首都画坛精彩纷呈,“大师级”展览一个接一个:刘国松画展、刘海粟画展、张大千画展、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展等。周韶华《大河寻源》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一露面,就刮起一股旋风。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为《人民日报》撰文称:“《大河寻源》是造型性的黄河大合唱。”
艺境腾华
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韶华主持湖北省文联工作时,创办了《美术思潮》刊物。《美术思潮》在试刊号的扉页上便开宗明义地亮出其办刊宗旨是:成为新一代美术家的喉舌和号角。1986年春季,由湖北省美协举办的“湖北省青年美术展”在全省28个展览场地同时开展,一大批青年画家由此脱颖而出。在《美术思潮》创办1年后,周韶华在武汉倡议并发起了一次“中国画新作邀请展”,在为这次邀请展向全国美术界发出的公开信上,他热情洋溢地写道:“中国画要创新,这是一代或几代人的历史责任。这一划时代的事业,要求集聚一大批开创型的画家。”

20世纪80年代,周韶华(左)在长江源头采风时与当地藏民合影
周韶华的邀请展得到了美术界空前的响应。当代中国画名家吴冠中、刘国松、周思聪、石虎等都以新作参展。这次活动支持了新的美术思想,并对形成新的绘画格局起了催生作用。吴冠中赞誉这个展览说:这是一次新的“武昌起义”,打响了中国画创新的第一枪。
1994年夏季,周韶华西行帕米尔高原,从武汉途经兰州、嘉峪关、星星峡、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喀什、帕米尔高原、塔里木、库车、库尔勒、博斯腾湖等地,横跨塔里木与准噶尔两大沙漠。当他游历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大气雄浑的画风更趋成熟。同年成功举行了《周韶华世纪风画展》和出版了《世纪风画册》,评论界肯定:实现了山水画从古典向现代形态的突破。
1995年,时隔12年后,他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周韶华画展》,重要作品有:征服大漠系列,大山大河系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无字碑系列,生命的回声系列。巨型作品有《天地草原》、《大漠准噶尔》、《群山之母》、《金山阿尔金》以及《昆仑北麓》、《战旱极》、《鏖战准噶尔》、《昆仑一截》、《风雪天山》等。在中国美术馆共展出118幅作品,这是继《大河寻源》画展之后在北京举办的重要展览。他以大天、大地、大宇宙、大时代、大文化、大心灵掀动的创作激情,将中国画的创新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人们惊讶他在每一阶段的探索,并没有停留在自我经验的重复上,而在不断寻找自身以外的新精神。
周韶华把当年出生入死奔走战场的经历感受,转化为艺术创造的激情和灵感,从而孕育出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作品。这不仅是他对东方文化的感悟,更是对绘画整体认识的升华。
1998年,69岁的周韶华创作了《莽莽帕米尔》、《托起心中的太阳》、《山耶河耶》、《九龙奔江》、《祁连山上下》、《不尽长江万古流》、《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画廊》、《天山积雪》、《江汉抒情》、《天地通流》、《碧海银光》。这年分别在深圳、武汉、济南举办《周韶华从艺50周年回顾展》。
2000年,71岁时创作了《白云岩》、《玉龙山脉》、《冰雪昆仑》、《高原草地》、《野卉无言不夸红》、《这里有山泉》、《碧潭吟秋》、《战风沙系列》、《雪域之光》等作品。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巅峰在前
2007年,《77抒怀——周韶华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展览馆开幕。当温暖的阳光射进大厅时,满面笑容的周韶华站在他的大幅国画《万物回春》前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观众。在隆重热烈的开幕仪式上,周韶华以浓重的乡音和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内心的感受:“我是用自己的画同自然宇宙对话,欲达到与天地同和的化境。它是我们这个含弘光大的时代的诗歌,是我对盛世时代的心灵奏鸣曲。”
他说他的创作计划时说:“我想以‘三大战役’来了此一生,第一是黄河,第二是长江,接下来就是大海,因为我是大海的儿子!”2008年,《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画展》成功展出。这次画展集中了周韶华近30年来的代表作品,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海洋文化为三大坐标,倾尽了他全部心血,创作足迹踏遍大山大河,是阅历洗炼出的艺术。
他的“三大战役”取得丰厚的成果后,但他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2009年,《大风吹宇宙》主题画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画展分为两大系列“遥望星空”和“大山大河”。“遥望星空”系列灵感来源于这个大海的儿子——周韶华小时候在大海边乘凉时仰望星空,后来参照了许多科学家用太空望远镜看到的银河景象。第二部分“大山大河”则是他笔墨下的“山之祖”、“水之源”,人们在为他“大时代、大思维、大视野、大气象”的艺术魅力所震撼的同时,也不得不为他生命不息、艺术创新不止的精神所折服。
2011年,《周韶华全集》暨新作展举行。《周韶华全集》突破了以往以编年顺序为线索的叙述顺序,以文化专题为线索,分为“两河寻源”、“山河纪行”、“天地江山”、“梦溯仰韶”、“国风归来”、“神游星空”、“呼唤大美”及“百家论评”8个专题,全面、系统地呈现周韶华先生数十年来的绘画艺术探索成果、艺术理论思考以及学术界对其作品多视角的解读与评论。在周韶华看来,出“全集”并不意味自己的艺术已经走到了顶端。他不愿像其他艺术家那样留待身后去由别人“盖棺论定”,而是要在自己健在的时候,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文章阐明自己的艺术理念。
从再现古代黄河文化的三部曲《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到以古代长江文化为背景、聚焦楚文化的《荆楚狂歌》,他完成了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的“三大战役”,实现了“仰望星空”和“大山大河”的宏伟愿望……他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周韶华全集》的出版也不是终结,艺术的巅峰还在他的前方……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10/26/4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