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剧艺术家赵燕侠4岁时随父母跑江湖自天津来到武汉,在武汉度过了她的童年时代,喝“长江水”长大的她的首次登台演出是在汉口天声戏园。在京剧界,赵燕侠创造过多个第一:女演员中第一个一级演员(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李少春、叶盛兰、周信芳、盖叫天等大师并列)、第一个演现代戏、第一个搞剧团体制改革。她是当今舞台上唯一没有用过小话筒,不用字幕也能让观众听得清楚唱念的京剧演员;是京剧舞台上唯一一个自成一派,只挂头牌,从不挂二牌的女演员。艺术大师刘海粟曾称赞她“赵燕侠骨,艺峰雪莲”。

赵燕侠
汉口童星“七岁红”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汉口,赵燕侠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京剧童星。
赵燕侠于1928年3月1日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梨园世家,祖父赵广义工京剧小生,父亲赵庆祥(艺名赵筱楼)工京剧武生。耳濡目染之下,小燕侠对京剧渐渐产生了兴趣。希望她将来在舞台上谋个饭碗。1932年,4岁的赵燕侠随父母离开天津南下跑江湖。父母在走南闯北到处搭班唱戏的同时,也开始教女儿学戏练功,1933年来到汉口。在汉口时,赵燕侠的家在法租界,进出都要查看“帕司”,很不方便。汉口“新市场”这个地方有各种杂耍、看的、吃的、玩的都有。东边第七层上的圆顶是善男信女烧香念佛的地方,也成为赵燕侠和关肃霜(汉口人,后成为著名京剧艺术家)等小伙伴们捉迷藏的好地方。掌管香火的老和尚,看到她们天真活泼,却缺乏营养,常出于怜悯之心,发给她们每人一小包糖果或者饼干。这些成为赵燕侠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这年赵燕侠还在武汉广播电台演唱京剧《女起解》等戏。
1934年初夏,上海的毛家班来到汉口天声戏园演出。赵筱楼这时也在天声戏园搭班唱戏,赵燕侠常常跟着父亲去看戏。当时毛家班有个重头戏叫《三娘教子》,里面有个娃娃生——小东人薛倚哥,可是没有合适的演员,这可急坏了戏园子老板。情急之间,他想到了聪明伶俐的赵燕侠,就想让她上台救场。赵筱楼早知女儿有唱戏的天赋,也有心让她露露脸。当时的赵燕侠不过6岁,可是人小胆大,装束停当,毫无惧色地走上了舞台。但她毕竟年纪太小,一上台就闹了个小笑话,惹得观众大笑。可是她一开口唱起来却是有板有眼,很快赢得一片喝彩和掌声。舞台上的小燕侠双眸流转,顾盼生辉,身段活泼,十分可爱,演活了薛倚哥。此为赵燕侠第一次登台演出。从此以后,武汉天声戏园凡是有小孩演的戏,都由赵燕侠来扮演,这使她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到了七岁时,赵燕侠正式开始搭班唱戏了,而且演出非常成功,时称“七岁红”和“神童”,一时间闻名大汉口。
在汉口的成功演出,让赵筱楼看到了女儿身上的表演潜质,他也更加着力培养她。1938年武汉沦陷,赵筱楼携家人辗转到了厦门演戏,当时厦门看京剧的人很少。眼看着唱不下去了,他们准备转场去别的地方。在离开之前,赵筱楼打算再唱三场告别戏,并提出让赵燕侠担任主角。这一年赵燕侠9岁,在经过几年的磨炼后,赵燕侠的舞台表演日渐成熟。赵筱楼也希望女儿能有出人头地之日。在开演之前,戏班在厦门城中大张旗鼓地为赵燕侠做宣传,说是汉口“七岁红”来厦门献艺。新的女主角吸引了许多好奇的观众,戏园子一下子爆满了。3天的3场戏中,赵燕侠饰演了3个不同的角色,把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惟妙惟肖,引得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演出大获成功,赵燕侠由此迈出了舞台生涯的关键一步。
厦门演出的成功,让赵燕侠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让观众接受自己,必须要有真功夫。从此,她更加刻苦地练功。旦角演员在舞台上免不了要戴凤冠、蝴蝶盔、七星额子等盔帽,赵燕侠平时练功时,总是戴上破头盔,还要再加上一些东西增加头上的重量。这样到了台上演出时去掉重物,表演就更加轻松自如了。她甚至连睡觉的时间也在练功,常常是以“朝天蹬”的姿势睡觉。
为了提高演戏的水平,赵燕侠还先后拜金碧砚、荀慧生、李凌枫、诸如香等人为师。李凌枫是当时著名的戏曲教育家,收徒学费比较高。赵燕侠一心想向他学戏,和父母商量,不惜当了他们一家唱戏的行头,才凑足一个月的学费。赵燕侠得到李凌枫的真传,学了许多高超的技巧和唱戏的经验。对赵燕侠帮助很大的还有诸如香。诸如香曾是梅兰芳的二旦,在戏剧界大名鼎鼎,但由于嗜好抽大烟,日子过得很落泊。一次偶然的机会,赵燕侠认识了他,便虚心向他求教。诸如香被赵燕侠学戏的虔诚所打动,答应不收学费,只要管饭就行,开始认真教她唱戏。诸如香教戏一丝不苟,赵燕侠长进很快。
1943年,赵燕侠随父母来到北平。当时北平的舞台都有把头把持,无名演员根本没有机会登台。经过其父赵筱楼的苦心运筹,赵燕侠终于得到一个机会登台演出《十三妹》。多年的勤学苦练使赵燕侠信心十足,她一出场就使得观众眼前一亮。那端庄秀丽的扮相、漂亮的身段和优雅的台风,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在激烈的锣鼓声中,赵燕侠手扬马鞭,走起“趟马”来。她越走越快,彩衣纷飞,仿佛扬鞭策马,奔驰原野……台下响起一阵又一阵叫好声。赵燕侠的第一炮打响了,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当年汉口的“七岁红”,如今开始在京城的舞台崭露头角。
从武汉到北京,天资聪慧的赵燕侠一路勤学苦练,艺术日臻成熟。1944年,父亲赵筱楼为她组织“燕鸣社”到徐州等各地演出《红鬃烈马》、《十三妹》和《红娘》等戏。
一代名师领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赵燕侠将“燕鸣社”改名“燕鸣京剧团”,自任团长,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赵燕侠没有忘记她的第二故乡武汉,1956年专程安排剧团到江城为父老乡亲演出。
赵燕侠担纲主演的《玉堂春》长期上座不衰,曾在上海创下连演45场的记录。来到江城,她的表演同样赢得了戏迷们的热烈欢迎。每场演出,叫好声、掌声不绝于耳。赵燕侠对剧中苏三这个人物的体味越来越深,演技也越来越精湛。《玉堂春》成了她的“看家戏”。当时除去各种开销,赵燕侠个人每场演出收入八百元。由于她的私营剧团收入超过国营剧团,引发了业内一些人的不满,有人开始指责她的《玉堂春》黄色、庸俗、下流,然后开始禁演,试图封杀她。后来陈毅元帅看了赵燕侠的戏,特地到后台鼓励她:“你完全可以自成一派嘛。”周恩来总理看了她的《玉堂春》,说:“这不就是中国的《复活》吗?”这些温暖的话语,使赵燕侠备受鼓舞。
对于京剧艺术,赵燕侠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
早在20世纪50年代,赵燕侠就开始尝试对京剧进行改革。过去旦角用小嗓唱,台下的观众往往听不清唱词。于是,赵燕侠决定对京剧旦角的发音和吐字进行改革,力求让观众能听懂唱词的内容。她在《春香传》、《白毛女》、《碧波仙子》、《荀灌娘》等戏中适当地掺用一些近于大嗓的发音方法,字字清楚,句句明白,让观众无须看字幕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她的新唱法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改革大获成功。1964年,毛主席听了赵燕侠的《断桥》后,也大加赞赏:“唱得好,有特点,吐字清。”
对于现代戏,赵燕侠也投入巨大心血进行创新。1958年,赵燕侠就出演了现代戏《白毛女》中的喜儿,深得观众喜爱。在《芦荡火种》(即后来的《沙家浜》)中,她饰演的阿庆嫂更是获得巨大的成功。她将花旦、青衣、老旦、泼辣旦等的表演熔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新的行当,生动而细腻地塑造了阿庆嫂勇敢、机智的形象。当时的报纸这样评论说:“赵燕侠……的神情目光、举止动作,无一不是从生活出发,而又紧紧结合京剧的特点,使观众强烈地感到,她的表演既不失京剧的特色,又有了新的创造。”
经过几十年艰苦探索,赵燕侠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都能演,而且从剧中人物性格出发,突破程式、行当的界限,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做戏洒脱、唱腔悠扬婉转、节奏鲜明、念白清脆甜亮、咬字清晰的“赵派”艺术,成为一代名师。
艺峰雪莲侠骨风
赵燕侠在艺术上有自己的独特追求,在生活中也是颇有个性。抗美援朝期间,赵燕侠率团来武汉为军民演出,但中南地区有的报纸因为她为抗美援朝捐款少,指责她“为富不仁”。她满腹委屈。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宣传部长的赵毅敏闻讯后立即明确地指出,捐款是自愿的,不是强迫的。人家的钱是凭自己的演出艺术挣来的,又不是剥削来的,决不能一看人家钱多,就认为是“为富不仁”。赵燕侠听说献毅敏的讲话后很受感动,后来赵燕侠成为减薪的带头人。
1964年,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并亲切接见了赵燕侠等人。自此,赵燕侠受邀去中南海的机会多了起来,与江青的接触也越来越多。赵燕侠为人率直,与江青接触越多就越觉得她难以相处,因此在心里对她很疏远。
1964年底,北京京剧团排演《江姐》,由赵燕侠扮演江姐。按照江青的要求,主要演员都要到渣滓洞“体验生活”。1965年3月,赵燕侠来到重庆,被安排住进牢房,并且戴上手铐脚镣,每天的饭就两个窝头。赵燕侠对这种“体验”方式颇不以为然,发起了牢骚:“我用得着这么体验吗?这么多年我没体验生活,不也唱得挺好吗?”这些话后来都传到了江青的耳朵里,引起了她的极大不满。
“文化大革命”前夕,江青有一次见到赵燕侠,要她揭发北京市委的问题,赵燕侠没有理睬。这更加激怒了江青,她下决心要整掉赵燕侠。
不久,赵燕侠就被从主角位置上换了下来。一开始,她还可以演一些配角,再后来就只能跑龙套了。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青在一次大会上两次点名批评赵燕侠,但是,赵燕侠仍然没有屈服于她的淫威。很快,批判赵燕侠的大字报贴到了天安门广场,然后就是无数次批斗,最后下放干校劳动。
昆曲演员洪雪飞替代赵燕侠成了阿庆嫂的扮演者。1969年4月底,江青打算把《沙家浜》拍成电影,就将赵燕侠临时从干校调回剧团,指导洪雪飞表演。她被禁止直接给洪雪飞讲解,只能通过别人传话。《沙家浜》公映后,赵燕侠又被送回干校去继续劳动。
“文化大革命”后期,要赵燕侠登台表演,并受到严格限制,只许唱阿庆嫂不上板的段落,有时还只能清唱。观众看到赵燕侠,以为她“解放”了,就热情鼓掌,喊叫着要她唱,但她根本就不敢开腔。
粉碎“四人帮”后,赵燕侠重返舞台,再一次焕发了艺术的新春,主演了一系列经典剧目。1979年,赵燕侠出任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1980年,她率团赴美国华盛顿、纽约等十大城市巡回演出《碧波仙子》、《辛安驿》、《拾玉镯》等大戏。在《拾玉镯》这出戏中,赵燕侠以她新颖独特的表演和传神的形体动作,把少女孙玉姣那种天真无邪和羞答答的细腻情思,表演得淋漓尽致,彻底征服了大洋彼岸的观众。3个月她共演出82场,场场爆满,轰动美国。
从1981年4月开始,赵燕侠在剧团里实施改革,实行“大包干”管理,组建了一支80人的演出队,到全国各地演出,重新跑起了“江湖”。她的这个举措拉近了观众与剧团的距离,将更多的好戏送到了观众面前,既为剧团赢得了票房收入,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雏燕展翅有传人
赵燕侠对她的第二故乡武汉有着很深的情感,曾多次率团来汉演出。
1981年,赵燕侠指导女儿张雏燕首次在武汉人民剧院彩排并主演了《拾玉镯》。张雏燕从小痴迷京剧,在赵燕侠的精心调教之下,后来成为北京京剧院一团一队的主要旦角演员。她得到了母亲的真传,将“赵派”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江城戏迷得以一睹母女两代人的舞台风采。
1993年10月,赵燕侠应邀来武汉演出,连演5天,场场爆满。最后一场京汉同台演出《白蛇传》:赵燕侠首先出场《游湖》、《酒变》;其后,武汉京剧团林军演《盗仙草》、《金山寺》;胡和颜接演汉剧《断桥》,姚长生饰演许仙,王秋萍饰演小青。汉剧《断桥》与压轴的京剧《合钵》浑然天成,赵燕侠“亲儿的脸,吻儿的腮”的天籁绝唱此处独有,江城观众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1995年“赵燕侠舞台生活六十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那年她年近七旬。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连演了《碧波仙子》、《玉堂春》、《红梅阁》、《白蛇传》等四出重头戏。以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仍不用微型话筒,中气十足的清晰吐字,让坐在剧场后排和楼上的观众也听得清清楚楚。从此,赵燕侠告别了舞台。
赵燕侠献身京剧艺术的执著追求,一以贯之的刻苦精神,广纳百家的融汇创新,艺术个性的大胆张扬,都是菊坛乃至文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6/10/27/4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