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武汉春节习俗趣谈——从“冬至”、“腊八”说到正月十八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旧时每逢春节前后,江城武汉的人都要大忙一番。从“冬至”那天起,大家就忙着腌制“烘鱼”、“腊肉”和猪头,有的人还制作香肠(有肉的和鸭肝的)、香包和腱子肉。春节的食品也上市了,计有酥糖(有黑、白芝麻之分)、京果等,还有豆丝、糍粑、年糕(有水磨、桂花和猪油诸样)。家家户户还炒米泡(有干饭、阴米、硬豆米泡3种)。有的人家还自做“臭腐乳”。

旧时武汉春节习俗趣谈——从“冬至”、“腊八”说到正月十八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均煮“腊八”粥吃。再将黄豆洗净煮熟摊冷后,腌制“腊八豆”,这是一种类似腐乳的酱品,味咸下饭。

腊月二十,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均有流动的小贩在喊着:“请‘灶马’、请‘灶马’。”这是卖“灶马”像的人的吆喝声,普通人家均买上一张“灶马像”贴在厨房炉灶的墙壁之上,准备在腊月二十三之夜送灶神之用,这“灶马像”就是“司命”菩萨的神位。“送灶”的晚上则是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灶台之上摆下香、蜡,供上一盘糯米糖或寸金糖,据说是用糖好黏上“司命”的嘴,要他上天见到玉皇大帝时不乱说民间的坏话。孩子们想吃供“灶神”的盘糖,只有等到香、烛燃完之后。于是就有些淘气的孩子将厨房的窗、门大开,好让风吹进来将蜡烛提前燃完。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这天晚上,老年妇女们就将米撒在地上,又用小杯子做上一个“元宝饭”,上插一杂纸红花,说是送给老鼠“嫁姑娘”用的,老太婆会告诉小孩们说:“不要说‘老鼠’,而要叫‘高家伯爹’。”

“立春”这一天则要用一张红纸,横书“迎春接福”4字,贴在堂屋上方的中间,表示“春”临人间。武汉民间还有“新春”大似“年”(春节)的说法。这时,小孩的体育活动有“踢毽子”、“抽陀罗”、“滚铁环”、“扯铃子”(俗话叫“洋陀罗”)。腊月里,当年的“善堂”还有好心的有钱人捐资,将“米票”发给穷人,票面一般为大米几升,穷人得到米票后,就到“善堂”里去换米充饥度过寒冬,著名京剧演员在腊月二十七八“封箱”停演之前演上两天的“封箱戏”,将所售的入场券的收入全部捐助给贫苦或有病的同行。

“除夕”,腊月月大为“三十”,月小为“二十九”。家家户户要吃“团年饭”,全家欢聚一堂,来上一桌10菜1汤。晚饭后就忙着写春联和贴春联了。一般上联为“爆竹一声除旧岁”,下联为“桃符万户迎新春”,横批则是:“万象更新”。“除夕”之夜,因“封箱”停演了几天的京剧舞台用锣鼓伴奏来“破台”,其意是为了“送旧”后好在次日大年初一重新开张。到了晚上转钟时,家家户户开始迎接“年神”,迎接仪式完毕后就将大门闭上而贴上红色封条,这叫做“封财门”,以便(正月初一)扯下“封条”而“开财门”。“除夕”之夜若作“打麻将”等活动直到东方日出者,这些人称之为“守岁”,若深夜12时就入睡者,那叫做“挖窖”,即为“挖‘金’窖”之吉祥语。

正月“初一”的一大早,晚辈们均向长辈“拜年”,长辈们则用红纸包着钱给小孩们,这叫“压岁钱”。当年武汉一到正月初一时,电影院则放映《压岁钱》和《王先生过年》的影片,话剧则上演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话剧《金玉满堂》,京剧则上演《甘露寺》、《美人计》、《芦花荡》(后名之为《龙凤呈样》)。初一“财门”一开,就有亲友上门拜年,主人首先给他一杯“元宝茶”(白糖开水,中间有几粒红枣,茶杯内则有一“古钱”空心的铜制“茶挑”,便于客人用以挑红枣吃),然后端出“茶盒”请客食用,这“茶盒”有四格、五格、七格和九格的,四格、五格摆的只是酥糖、瓜子、花生、甜豆和云片糕。七格和九格的则有蜜枣、冬瓜糖、糖莲子、青梅等。吃罢“茶盒”后,经常是用下面条来招待客人,面中打两个“荷包蛋”表示是“元宝”,吃面时的菜则是烘鱼、腊肉、香肠和“十样菜”4盘。有的人则是“拜跑年”的,他们一到就只作揖打躬表示拜年,叫他喝茶、吃点心和面条时,他就说“存倒、存倒”后,立即就离去了。还有的商家或个人,印好了红色的贺年片,派人到每家的大门外,将贺年片从门缝塞了进去表示拜年。有的小孩则三五成群,敲打着锣鼓沿街游行,肚子饿了就到附近亲友处以“拜年”来混一顿吃的。“初一”一大早,长辈们都要裁上一张红纸,用毛笔沾上黑汁来写上几个字,这叫做“新年开笔”,简单的写法是:“元旦发笔,大吉大利”和“新年开动龙虎笔,大吉大利到年底”等。

从正月初一起至十七为止,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都可听到小贩们在喊:“活的,活的!”所谓“活的”就是应春节而生的各种纸扎的灯笼,夜间在灯内可燃蜡烛。这灯笼有手举的鲤鱼灯、虾子灯、飞机灯、龙头灯,在地上拉着走,有四个轮子的兔子灯,灯上有六颗骰子可以转动的骰子灯,……小孩们推着它边走边喊着“幺、二、三,四、五、六”。春节时的“灯”,除了小贩们边喊边卖的外,还有定点售卖的地方,如当年汉口的四官殿,就是出售高级“春灯”的地方,其中有当时最高级的价值达两块银元一个的走马灯,点起蜡烛来,灯内有转动的“五虎上将”,灯外有可以扯动的“和尚换帽子戴”,而且都是自动的;有“竹马灯”,即将“马灯”分为两节,前节“马头”系在小孩的身前,后节“马尾”系在小孩的身后,前、后在夜间均点上蜡烛,小孩则跑动地像骑马一样。因当年“四官殿”以卖“活的”(灯笼)而出名,故谚语流传至今云:“四官殿的,活的。”

正月初一到初四的早、晚,家家都要“开财门”和“封财门”。所有屋内的垃圾都堆放在堂屋的挂有“围桌”的桌子下面。等到初五(财神日)接了财神之后,才将垃圾全部清除掉。据说是要将春节的“元宝”存起来。京剧在春节演唱时,开始还要“打闹台”(即锣鼓伴奏),继之还要“跳加官”(哑剧,祝贺观众福星高照、发财)。以后才上演正戏。家家户户堂屋上方的桌子上,均供有“福、禄、寿”3星的瓷站像,桌子前则挂有“围帘”不让人看见桌下的内面。俗话说:“拜年莫拜初五六,那将会是有鱼而无肉。”

“初五”是财神日,过去的商店一般都在这一天开张营业,认为可以发财,如今则是改为了“初八”,问起原由时,答曰则是“要得发,不离‘八’”。

“初五”一过,人们就要“请春客”,请亲戚朋友来吃新年伊始的一顿饭,在这顿丰厚的美餐上,主要的点心就是“油炸春卷”了。“春卷”的馅子有地菜的、韭菜炒肉的、虾米地菜的和虾仁韭菜的。

“初九”是“上九”,三镇的人都要图个吉利地去到汉阳归元禅寺去抢个“头香”,“头香”未抢到的话也好游游归元禅寺。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则家家户户均煮汤元或油炒汤元吃。

正月十八是“灯节”,这天的晚上,小孩们都拿着他们心爱的各种灯笼,到各家杂货铺(如今的副食品商店)去“化”蜡烛,口里说道:“一年到头,化支蜡烛,”店中的人就给他蜡烛一支。为防止小孩们重复化蜡烛,商店店员就在他们的“灯”上用毛笔画上一个记号。一夜下来,往往是小孩手中拿着一大把蜡烛,他的灯笼之上则被店员们画得一塌糊涂了。按当时不成文的规定,“灯节”的晚上,小孩们一定要将所玩的灯笼予以焚化,但有的孩子舍不得毁掉用价格不菲的“压岁钱”购得的“走马灯”时,长辈只得让孩子将“走马灯”用纸包好存放起来,留到来年再玩。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7/15/35/48605.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7日 下午3:32
下一篇 2024年9月17日 下午3:3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