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汉龟山、蛇山的文化与传说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古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史就是这么眷顾武汉,既让她“拥江抱湖”,又让她山峦绵延起伏、林木苍翠如黛。而且,这些山也如穿城之江、镶嵌之湖一样,蜿蜒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武汉全境有名可称的山峦丘陵就多达70余座,主城区内尚有58座风格各异的山丘。龟山、蛇山、洪山等山丘,更是人文积淀深厚,堪称“千古名山”。

乘坐飞机往下鸟瞰武汉城区的自然地形,长江、汉水恰如两条“白龙”穿城而过,主城山脉则像一条“青龙”蜿蜒期间,浩淼的东湖又似一颗硕大的“明珠”,组成了一幅“三龙相会”、“三龙戏珠”的山水自然风景画!

漫谈武汉龟山、蛇山的文化与传说

龟山、蛇山的文化

今人云:山不在高,有文则名。龟、蛇二山虽然不高,但由于其孤临大江,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景色奇特,因而久已闻名于世。从大禹治水到春秋战国,特别是汉唐以来,它们就一直是引人注目的风景名胜之地。悠悠数千年,岁月沧桑,它们时而是风景胜地,时而是军事要塞,时而又是官府治所,历史在它的上面留下了斑斑印迹;许多历史名人在此活动过,其逸闻传说至今尚流传民间;许多文人骚客曾慕名而来,在此唱和吟咏,留下了不少的美妙诗文;再加上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在物质和艺术上的创造,使得龟、蛇二山成了武汉少有的文物名胜集中之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客。

龟山是汉阳文脉的脊梁,人文资源丰厚,历代文人墨客为龟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战国时期屈原的《九章·哀郢》,汉代蔡邕的《汉津赋》,南北朝谢眺的《登楚江赋》以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宋代诗人苏东坡、元代词人萨都剌、明代诗人袁宏道、清代学者邓石如等,先后在龟山留下200余首诗篇以及不少的碑记、铭刻。历史上的龟山是一处景色奇特、古迹众多的胜地。山首禹功矶上的晴川阁、禹稷行宫、禹王庙,庙侧有禹碑及禹柏、楚波亭、长生殿;山顶旧有禹王宫、月树亭、桂香亭、拂云楼和大别山摩崖以及南岳殿、九宫殿、龙祥寺;山尾有补乾亭、桃花洞、桃花夫人祠、罗汉寺以及古桐树;山南有太平兴国寺、桂月亭、一杯亭和状元石;山北有关王庙、藏马洞、磨刀石、招真亭和锁穴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此不断进行植绿、改造和综合整治,建有红色战士公墓和恢复建立鲁肃墓等纪念性建筑。八十年代后,西部有向警予烈士陵园,东部有龟山电视塔、蝴蝶山庄,并将蛇山麓下著名民主革命家黄兴的铜像迁移东麓阶梯北侧的绿树环抱之中;南麓建有祢衡墓;山脊上辟有长达900米由120尊铜、石人物像组成的三国群英道,以及占地2400平米纪念三国鼎立时期的鼎园……

作为武昌众山之首的蛇山,它不仅在地理上是武昌的脊梁,也是武昌城的起点,是武汉人文的发祥地,是武汉的祖山。武昌城是以蛇山为原点辐射开来的。蛇山横亘城中,将城分为南北两块。历代郡、州、府、县4级衙门密密匝匝地环布在蛇山的四周。城内街道大致顺着山势横平竖直地发展,山南为商业闹市区,街道大多由湖堤建成,有些是明代楚王府的宫殿楼阁,山北是密集的万家平房,街道依山傍水,山麓下的北城脚、东城壕、西城壕等地名的出现,折射了武昌筑城的历史;山下的司门口、粮道街、候补街、都府堤、戈甲营、阅马场、读书院、楚才街、东卷棚、西卷棚、太平试馆等众多地名,表明了这里曾是州府衙门和地方学府的所在地;而后宰门、扎珠街、八卦井、九龙井、梳妆台、王府口等地名,图解了早已消失的明代楚藩王府部分建筑的方位。历代名人如崔颢、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贾岛、王维、范成大、陆游、张居正等,均先后登临游赏,行吟作歌,留有“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花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古时的蛇山不仅风景秀美,而且胜迹甚多。经过历代不断扩建,除建有众多的署寺宫祠外,有闻名遐迩的黄鹤楼、南楼、北榭、头陀寺等“四大楼台”以及白云楼、八极楼、静春台、奇章台、斗老阁、留云阁、西爽亭、仙枣亭、石照亭、压云亭、一览亭等20多处,故有“鄂之神皋奥区”的美称。现存胜迹有胜象宝塔、陈友谅墓、岳武穆遗像亭、抱冰堂、涌月台和1984年重建的黄鹤楼、九十年代修复的南楼(白云楼)及许多石刻碑刻等。

“龟蛇锁大江”,从古至今一直是武汉三镇一张永久的城市名片。龟山、蛇山与那些巍峨的高山相比,只是两座不起眼的小山,但它却用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记录着武汉,承载着历史,山上的每一棵草木,每一块岩石上都镌刻着一段历史,都矗立着一座丰碑,成为武汉的文化之山。1956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横渡长江后,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下半阕:“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更是为武汉这个被称作为白云黄鹤的地方增添了不朽的神来之笔。

龟、蛇两山的传说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龟、蛇二山往往一起出现是有来历的。相传大禹治水时候,有龟、蛇二将相助,龟将驮着神土“息壤”筑堤防、造陆地、堵决口,防止泛滥;蛇将用神尾摆动画地,开辟江河,导水泄洪。大禹率众人将大山拦腰斩断,江水奔腾泻去,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大禹为了不让洪水再度逞凶,就令龟、蛇二将镇守大江两边,最后形成了龟、蛇二山。这些传说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古代治水英雄的景仰和驯服洪水、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武汉的龟、蛇两山的传说大多“因禹迹名偏重”。相传远古时,因水怪作祟,江汉之水四处泛滥。大禹继承其父鲧的遗志,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率领众百姓挑土筑堤,疏江导洪,劳动号子声震云霄。号子惊动了玉皇大帝,他为大禹和众百姓的顽强精神所感动,遂派龟、蛇二将来到治水工地并说明来意后,助大禹一臂之力,大禹非常高兴,便叫蛇作开路先锋。蛇遂遵命努力前行,所过之处,立刻出现一条大江。由于蛇行蜿蜒,故其施出的大江也曲折如蛇行。龟则紧跟在蛇的后面,背驮神土,让大禹及时将神土撒下,筑成长堤。当长江开到汉水口时,龟、蛇因出力过度累得不能动弹,于是龟就趴在汉阳,蛇就躺在武昌,龟、蛇隔江相望,化作龟、蛇二山,护佑着两岸百姓不受水害。

另一传说是将龟、蛇二山演绎为大禹手下的两员大将。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命龟、蛇二将竭尽全力制服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灵龟和灵蛇两员大将为了战胜水怪,腾空一跃,直扑水妖,身躯变得硕大如山,向那怪物压去,把怪物紧紧压在水底,水患终于平息,尔后将自己化成大山镇守江边,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后来人们将龟山头伸出的部分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以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

还有的传说与东海龙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手下的龟、蛇二将不和,他们互相瞧不起,均夸自己的本事大,经常吵架。有一天,他们俩又吵得不可开交,龟将拿着宝剑,蛇将挺起长矛,打杀起来,搅得龙宫里波浪翻腾,连老龙王的宝座都晃荡起来,还误伤了一些鱼虾水族。老龙王大怒,降下旨来,派了二太子将他俩捆绑起来,到凡间的长江边上,一个镇在汉阳岸边,一个镇在武昌岸边,让他俩在这里思过。从此,它们就化作龟、蛇二山,隔江对峙着。他俩虽受到处罚,彼此还是不服,隔着江还互相赌气,看谁化的山长得快。于是龟、蛇二山便日长夜大起来,两架山的山头尽力往江中延伸,都想快点伸过江去把对方咬一口。这一来可坏事了,长江的水道越来越窄,不到半年功夫,已经窄得和汉水差不多了。上游宣泄不畅,许多良田村庄被江水浸没,人们怨声载道。吕洞宾在吕祖阁里一觉醒来得知此事后,心想若照他俩这样蛮干,头碰住了头,岂不把大江拦腰隔断,上游的万顷田亩岂不尽成泽国!他于是装成一采药老人,身背药袋,肩扛银锄,来到蛇山中部,手举银锄,照准蛇腰挖了一锄,只见蛇身顿时一展,腰骨受到重创,疼痛难忍得只好缩头,一直缩到武昌岸上,再也不能动弹了。所以至今蛇山中间有的地方仍然低洼很多,像断了的样子。吕洞宾又过江到了汉阳,他请能工巧匠一夜之间在龟山头上造了一座“禹王庙”,把大禹请进庙内,镇住龟将。龟将被压得浑身麻木,只得慢慢缩到汉阳岸边,所以至今龟山在江水中留下一个矶头,那就是龟头,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将其称之为禹功矶。

尽管这只是传说,但从山形来看,龟山确像盘踞的乌龟,蛇山的绵亘也真似大蟒卧榻一般。由于传说的美妙,龟山脚下层层相依地建立起一览江涛的汉阳晴川阁,蛇山头上巍峨矗立起一座傲视四方的武昌黄鹤楼。

龟、蛇山名的演绎

龟山和蛇山是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中的两山。

龟山,位于汉阳城北,海拔高度90米。它东起长江边,西临月湖畔,全长1730米。古时称翼际山,大约是因在龟山上建立“星座分野”的标志物而定名。又因龟山似甑(炊具,略似桶)扑在地面上,又被人们形象称为“甑山”。但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大别山,据说当时人们站在今汉口龙王庙附近,可发现长江与汉水一浑一清,“泾渭分明”,是谓“大别”。龟山也是楚人送行的地方,所以民间又有送别山和望龟山之称。三国时东吴江夏太守陆涣屯兵于此,并建鲁山城;东吴大将鲁肃病逝后,人们在山上为其筑有衣冠冢,后建有鲁肃祠,故名鲁山。此间,梁武帝在此筑汉口城以守鲁山,因而又一度被称为梁城山。龟山前临大江,北带汉水,西背月湖,南濒莲花湖,威武盘踞,和武昌蛇山夹江对峙,形势险峻。

蛇山,位于长江南岸,海拔85米。它西起长江边,东至大东门,绵亘蜿蜒,形如伏蛇,与汉阳龟山对岸相峙,全长约3500米,宽约25~30米。古名黄鹄山。为古代军事要塞。三国吴黄武二年(223)筑夏口城于其上,此山称江夏山。北魏时称黄鹤山,鹄乃鹤之转音。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立县于此。唐代以前,民间传说蛇山一带“有黄鹤腾于紫竹之间”,所以也有叫紫竹岭的。宋时因鄂州治所在山上,一度称为石城山,又名金华山。分地段又有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等名称。中部的高观山,元时作高冠山,明时称长春山。元代又改名为高观山或高冠山,取其“高观枕流”、“高可瞩远”之意。明朝时被誉为金华山和灵山,据说楚昭王朱祯过生日那天又改为长春山。元朝时称长寿山。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入蜀记》中,首次将此山描绘为“缭绕为伏蛇……”。

龟、蛇两山的真正得名应在明代永乐年间。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归天,长孙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危及燕王朱棣。朱棣便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一举夺取天下。为安抚民心,明成祖朱棣推崇信奉玄武,封玄武为帝,自称真武(玄武)大帝下凡,普渡众生。并于永乐十年(1412)在湖北武当山大修庙宇,供奉龟蛇玄武,把武当真武神当作明皇室“护国家神”崇祀。传说中的玄武是主司风雨的北方水神,龟蛇是玄武精神的化身,也是玄武的两个爱将。由于扼守武汉长江门户的两山形状恰似龟蛇,因而时任湖北巡抚王俭遂倡议改大别山为龟山,黄鹄山(时称高观山)为蛇山。这一向朝廷的奏请自然得到批准。改名的本意是为了迎合朱棣,但因龟山、蛇山既符合山形,又契合玄武之机,更兼备二将勇武之气,因而被广泛认同。一座“若巨鳌浮水上”的叫龟山,一座“缭绕如伏蛇”的称蛇山,两山“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因形定名。“龟蛇锁大江”的“玄武”之象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明末以来,老百姓逐渐以龟山、蛇山呼之。俗名叫响后,其本名反倒逐渐被人淡忘。至清乾隆《江夏县志》中已有蛇山的记载。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上将此山标名为蛇山。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桥的兴建和落成,像一条红色的飘带,让龟山和蛇山及其周边地区灵动起来。龟、蛇两山热情伸出两臂,右揽长江,左揽汉江,将武汉三镇联为一体。此种气魄,此种格局,让人叹为观止。这条将长江两岸连接起来形成铁路运输大动脉的桥梁,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大禹治水只是传说,暗含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向往,那长江大桥的兴建倒真的是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进取心和自身无比的伟力。

正是有了龟、蛇二山,才使得一泻千里的滚滚长江在武汉区域得到驯服,它扼控沙洲涨没范围,使得该地区自古至今拥有深水港埠。而且,龟蛇锁大江的地势,也最终奠定了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基础。“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和江汉汇同的独特禀赋,无疑从地理生态上奠定了武汉人文的初基。毛泽东主席一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更是气势雄浑,为龟、蛇两山赢得了举世的声名。

山无言,立千年。武汉人乐意把这座城市最值得骄傲的东西托付给这两座山来收藏,不论是历史还是传说。翻开发生在武汉长江两岸的三国争战硝烟和历代兵家攻伐的记载,回眸新武汉的诞生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这龟、蛇二山也足以让人们发出会心的一笑。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7/15/43/48617.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7日 下午3:42
下一篇 2024年9月17日 下午3: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