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从1960年开始,武汉地区卷烟制造业就形成武汉卷烟厂独家经营格局,40年未变。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国家打造3~5家航母型烟草企业计划的出台,全国卷烟厂进入大联合、大重组、大调整阶段,到2005年底,武汉卷烟厂这种大一统格局得到空前发展,“通吃”湖北省内18家中、小型烟厂,实现省内独家垄断生产经营。这种高度集中为武汉卷烟厂进入国家航母型企业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现实与历史是那样的不同。历史上武汉卷烟制造业曾上演过“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故事。
以弱搏强南洋烟厂叫板英美烟厂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英美烟草公司进入汉口,在汉口德租界靠近江边(今六合路附近)建造厂房,即英美六合路烟厂。两年后开工生产,有男女工人1500~1800人,所产卷烟牌号哈德门、绿锡包、红锡包、美伞、双刀、船牌和紫金山等,主要行销湖北武汉地区。由于卷烟销售越来越红火,辛亥年间,英美烟草公司继六合路烟厂开工生产之后,又将硚口邹家街(今硚口水厂附近)烟叶仓库改造成卷烟加工厂,名为英美汉水烟厂。工厂面积比六合路烟厂大,但生产规模、设备均不及。一般情况下,有工人900名。
英美烟草公司系十九世纪末期由多家英国烟草商人和美国烟草商人联合发起组建的国际托拉斯组织(即企业集团),机构庞大,实力雄厚,产品遍布世界各地。
英美烟草公司进入中国后,依仗资金雄厚,不惜人力财力在各地大做广告,意欲打败中国所有的对手。比如写大招贴、印发传单、报纸广告、油漆牌子、马路广告、火车广告、日历牌广告,尤其是霓虹灯广告入夜闪烁直到白昼,五颜六色,格外抢眼。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定期地向街头抛撒洋烟,让百姓抢吸之;买洋烟免费看电影;令黄包车夫全部穿上背后印有“烤”字的马甲满大街跑等,花样繁多,声势浩大。在这种轰炸式的宣传效果下,英美烟草公司汉口两烟厂月产烟达1.15万大箱(以每箱5万支计),年产烟12万余箱,占武汉地区卷烟年生产总量的3/4,成为当时武汉烟草业绝对主导产品,占统治地位。当时有报道称“由于漂亮的广告和廉价推销的结果,它的产品排斥市场上所有其他竞争者”。
英美烟草公司汉口厂成为二十世纪初期武汉和华中地区最大的烟厂,也是辛亥革命前后武汉最大的外资企业。
洋烟在国内的肆无忌惮,让诸多国人担忧,也引起爱国商人、南洋华侨简氏兄弟的关注,并在一片“不用洋货,不吸洋烟”的声浪中开始涉足该行业。
南洋华侨简照南系广东佛山人,幼年丧父,身为长子的他自幼跟随叔父到香港、日本做生意,曾经营过陶器店、玉器店、棉布店,也曾在日本做过海产品生意。23岁那年,简照南把16岁的弟弟简玉阶带到日本,开始了兄弟联手共创简氏天下的梦想。他们常在东南亚一带游走,比照之下觉得香港市场更大,于是在十九世纪末回到香港开了一间名为“怡兴”的商号,不久又成立一家轮船公司,取吉祥之意名“顺泰”。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一般商人的所为,真正让简氏兄弟名扬天下的却是涉足烟草实业之后。
清光绪三十一年,也是兄长简照南35岁生日那天,简氏兄弟在香港罗素街租下一座旧式仓库为厂址,创办了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在国内一批有识之士奔走呼号、主张实业救国、振兴商务、抵抗洋货运动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简氏兄弟在公司成立大会上公然挂出大幅标语:“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国人吸中国烟!”,从一开始就摆出与洋人对着干的架式。此举大受国人欢迎。因此,在随后推出的首创品牌“白鹤牌”香烟一上市即一炮走红,简氏兄弟抓住时机,赶紧又推出了“飞马”、“双喜”、“长城”等品牌香烟。这些当年创出的品牌在大半个世纪里虽然历经沧桑变化,但牌号始终不变,直到今天,武汉、上海烟厂仍然延用,成为中国烟标史上最古老的品牌之一。
香港公司开工后不久,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又在上海、天津等地相继建成5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制造厂,1926年,才来汉建成第六分厂,即南洋汉口烟厂。
然而,南洋汉口烟厂建成后有9年时间未投入生产,主要原因当然是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打压。简氏兄弟与英美烟草公司挑明了对着干的姿态,自然成为后者独霸中国市场的阻碍,因此大为恼火,视“南洋”为眼中钉,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为此,不惜动用一切卑劣手段。首先,欲垄断国内的烟叶原料。两家虽在产烟区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均设有烟叶收购机构,但每到烟叶收获季节,英美烟草公司就利用雄厚的资金作后盾,不断抬高收购价格,一旦“南洋”公司无力竞购烟叶时,再压价降级独家收购,导致“南洋”公司烟叶原料供应不足。其次,以所谓的“维权”为借口,用法律的手段进行打压。民国初年,英美烟草公司以“南洋”公司“白鹤牌”烟包装纸颜色模仿了该公司“玫瑰”牌卷烟属侵权行为为由,向当时的港英政府提起诉讼。香港当局因此强令“南洋”公司烧毁已经生产出的卷烟及其印好备用的烟标;不久,英美烟草公司再次故伎重演,将“南洋”公司的“飞马”、“双喜”两品牌卷烟又一次送上法庭。第三,英美烟草公司还大量购进“南洋”公司的“爱国”牌香烟,待其霉变后再抛售,以毁“南洋”的声誉。
作为刚刚涉足烟草业、实力根本不能与英美烟草公司同日而语的简氏兄弟,在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之下,终于元气大伤,债台高筑,一蹶不振。所制卷烟质量下降,各地销售锐减。1927年,汉口营业额由年销量最高的452万银元逐渐滑落到45.5万银元。港、沪厂所产卷烟尚无法售出,并先后停产关闭,因此,南洋汉口烟厂建成后长期没有开工生产,厂房被军队和地方上借用。兄长简照南终因愤而悲、因气而病,在病痛中度过5年后去世。
随后几年,长江上游各省卷烟销路增长,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经营逐渐好转,遂定于1924年8月1日南洋汉口烟厂正式开工生产。初开工时,主要生产“金斧”、“千秋”、“红金龙”、“黄鹤楼”等几个低级牌号卷烟,年产量由最初的几千箱逐渐上升到1937年的3万箱,占当年武汉地区卷烟总产量的1/4。
与英美烟草公司同年进入武汉,并敢于与其争夺武汉市场的还有两家弱小的民族卷烟厂。一为由商务局总办孙泰圻投资2万两(纹银)在汉口永宁坡设立的福华纸烟公司;另一为粤商孙仲佛投资30万两(纹银)在汉口大智门外建造的物华纸烟公司。可惜两家烟厂力量太过弱小,不久即被淘汰出局。
大达烟厂与日烟商“龙虎斗”
抗日战争爆发,南洋汉口烟厂将主要机器设备均搬往重庆继续生产。1939年,日商东亚烟草公司强占了南洋汉口烟厂厂房,日军管理的日丸山烟草公司又将英美六合路烟厂、汉水烟厂厂房强占为己有,运入机器、原料开工生产。1942年成立中华烟草株式会社,将南洋汉口烟厂改称“中华烟厂”,烟的牌号包括“红玫瑰”、“白玫瑰”、“美芳”等上十种,月产烟3000余箱,垄断武汉地区的卷烟业,并对武汉周边的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
大达烟厂系由原抗日根据地一小型烟丝烟纸厂发展而来。1942年冬,鄂、豫边区陂安南长堰地区(今黄陂境内)抗日民主政府以60000万元(伪储币,约合光洋100元)投资建成大达丝纸厂,属国有经济性质,目的在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给抗日根据地手工卷烟经营户提供生产急需的烟叶、烟丝和盘纸等原辅材料。由于个体农户手工卷烟生产缺乏均衡性,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卷烟,导致边区农忙时卷烟供应不足,农闲时卷烟大量积压,产供矛盾十分突出,且质量不稳定。鉴于此,边区党委决定在大达丝纸厂的基础上创办大达烟厂,并于次年3月正式投产,既生产又销售,为抗日根据地军民提供生活需要,并藉此抵制敌货入侵。
大达烟厂建成投产后,主要生产“女将军牌”和“三三牌”两个牌号的卷烟。之所以取名“女将军”,目的在于压制日寇的“将军”牌纸烟。为使质量更胜一筹,技术人员试制前广泛搜集敌“将军”烟及当时武汉市场上行销的“999”、“555”、“美丽”等高档品牌纸烟的配方资料,以及英美烟草公司的生产用料,经过一个月的反复试制,终于研制出受各阶层人士喜爱的高档“女将军牌”卷烟。当时三五九旅南下与新四军五师会合时,五师领导人就是以“女将军”烟作为招待用烟;抗日根据地军民相互传送,以能吸到一支为骄傲;不仅深得自己人喜爱,而且连武汉市区的敌伪人员也私下争相购买,因而赢得较高声誉,抢占了部分武汉市场。“女将军牌”卷烟商标画面为当时威震边区、敌人闻风丧胆的边区负责人之一的人称“双枪女将军”的陈少敏肖像。因为是在木兰山脚下,所以,又隐含了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横枪跃马屹立山头之意,喻示我抗日民主政权威镇大地的英姿雄风。既具有宣传抗日的政治意义,又有与敌人争夺市场的经济作用。
而“三三牌”卷烟则寓意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民主政权的一种制度,由中共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派人员各占1/3的政权机构),是为扩大民主政权的影响而定名。“三三牌”卷烟生产量大,价廉物美,颇受城乡人民的喜爱,除畅销武汉及周边地区外,还远销江西、河南,产品供不应求。上述两品牌卷烟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老苏区大悟县还有生产。
群雄并起逐鹿武汉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英美烟草公司收回汉口制烟厂,试图恢复生产,但因在1944年底美军空袭武汉中厂房曾被炸毁,元气大伤,一时不易恢复;又值美烟大量进口,国内民营烟厂也不断兴起;更重要的是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英美的经济侵略势力逐步被削弱,因此,英美烟草公司高级职员魏笃祜在收回厂权仅一个多月后即告终止回国。
与此同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收回南洋汉口烟厂后,于1946年3月复工生产。但生产销售情况远远不及抗战前,月产量由抗战前的二三千箱下降至千余箱,甚至几百箱。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二是由于在抗战初期宋子文的官僚资本侵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因此导致企业机构庞大、冗员太多、职员工资高、费用开支大、生产成本高、营私舞弊、贪污腐化等现象严重,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浪费严重,销售依赖同行等。
英美烟厂走了,南洋汉口烟厂生产又上不去,而上海方面也处在战后恢复期,卷烟生产量少,这样就使武汉卷烟市场出现很大缺口。加上武汉“九省通衢”的优势,各地来汉的烟叶原料运输方便、运费低,因而引起国内不少烟草商的兴趣和关注。
这一时期,官僚资本来汉投资的有重庆华福卷烟公司兴建的华福烟厂(厂址设在硚口)、西安秦丰公司来汉兴建宇宙烟厂(厂址选在汉口循礼门一带)和贵州南明烟厂的汉口分厂等。
此外,本地一部分失业工人也联合烟商开始筹建中、小型卷烟厂,1946年开工14家,1947年上升到28家,1948年武汉地区机制卷烟制造厂发展到最高峰,达34家之多,从业人数4316人。这些中、小机制卷烟厂主要集中于今中山大道六渡桥一带,而在汉阳十里铺则集中了近200余家手工卷烟户。
这些大大小小烟厂的蓬勃兴起带来激烈的竞争,于是有许多烟厂在开工几个月或年把时间后就相继关闭歇业,一时间,企业时兴时灭、时开时关现象十分普遍,生产极不正常。在解放前夕的3年中,全市年均生产卷烟大约4万箱。
武汉解放后,机制卷烟生产厂家数量最高峰曾达到35户。南洋、宇宙两烟厂实行军管,政府接收其官股部分,南洋汉口烟厂被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而宇宙烟厂被改造为国营企业,两厂继续开工生产;大达烟厂恢复生产;南明烟厂被当时中南供销合作联社收购,改组为汉口烟厂,初为集体经济性质,几经演变后成为国营企业;而华福烟厂于解放前夕就搬走机器设备迁回重庆。在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大潮中,南洋、宇宙、大达、汉口4烟厂成为实力最强劲的卷烟企业,各自兼并了数家本地中、小烟厂。到1960年,武汉地区所有大大小小烟厂或直接或间接地先后并入公私合营的南洋烟厂,实现独家生产经营局面。
1953年12月南洋汉口烟厂曾更名为公私合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汉口制造厂;1965年组建烟草托拉斯,统辖湖北、湖南两省烟厂,又改名汉口卷烟总厂;1968年撤销汉口卷烟总厂,更名为武汉卷烟厂,并一直延用至今。
武汉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本地民营机制小型卷烟厂包括:美达、源亨、美高美、天益、永益、美华、中福、玉成、钜丰、柏成、江汉、大丰、宝龙、中亚、大成、联谊、久华、美联、青年、源达、华业、振兴、利和、大业、汉光、裕源、新中华、群力、洪泰新、名城、粹英、大中华、荣城、英明、九久、环宇、平民、新华等。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7/15/49/4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