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汉抗日戏曲楹联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武汉地区的戏曲楹联丰富多彩。在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成为戏曲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抗战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宣传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动员群众,积极抗日;一方面揭露日寇侵华野心,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抗日戏曲楹联,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抗战期间宣传抗日,一是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漫谈武汉抗日戏曲楹联

新四军抗日宣传队中的抗日战争期间的戏曲楹联,既是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战斗号角,也是打击日伪、消灭日伪的战斗武器。新四军抗日宣传队中的武汉长江文艺宣传队戏联,是最好的佐证和典型。

其一:

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守土毋论南北东西。

其二:

莫作戏看,是奇耻,是大辱,借此当警钟,唤醒国民而后已;

就与汝斗,拼头颅,拼热血,所凭唯众志,杀尽倭奴方罢休。

第一联,是八字联,短小精悍,对仗工稳,具有号召力和战斗性。主题思想十分突出,突出了“救国”、“守土”,即号召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南北东西,都要共赴危难,抗日救国。

第二联较长,对仗同样工稳,主题更加突出,把矛头直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唱戏本身是娱乐,但“莫作戏看”,而应“寓教于乐”,高台教化。

两联均撰于1941年,虽作者佚名,但戏联却一直广为流传。

1941年11月至次年2月,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政治部主任张执一,奉命进攻伪定国军。率部三打蔡甸区的侏儒山,全歼敌伪一师,击溃敌伪二师,生擒一师师长汪步青。在庆祝胜利的联欢会上,当地宿儒李南亭先生特地为联欢会写了这样一副楹联:

新四军三战三捷,侏儒地有敌皆灭;

伪二师一溃一亡,瓮中鳖无地可钻。

这副楹联记录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士气,嘲讽了敌人,起到了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作用,主题鲜明突出。就格律而言,对仗十分工稳,上下联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句式相合,语意相关。特别是上下联中的数字,“新四军三战三捷”对“伪二师一溃一亡”,音节明快,琅琅上口,十分有趣。

在这次联欢会上,张执一本人也撰写了一副楹联:

人民拥护抗日,抗日军一定能胜利;

群众痛恨卖国,卖国贼必然要灭亡。

由此看来,这不是一般的联欢会,而是一个继续武装群众、消灭日伪的一个动员会,其爱憎何其鲜明!

新洲区是一片热土,不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而且还是著名的楚剧之乡,各地都有节日唱戏的习俗。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年端午节,张店搭台唱戏,塾师陈寿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

莫效屈灵均,设人人抱石投江,哪得不亡族灭种;

要学关夫子,倘个个磨刀杀敌,自然能救国安民。

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自沉汨罗江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端午节这一天,民间有包粽子、赛龙舟、插艾虎、挂香袋、喝雄黄酒的习俗,其中包粽子、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字灵均,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被放逐到湖南沅、湘一带。楚国首都被秦军攻破后,于这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以表爱国之心。

作者在这副楹联中,首先是说“莫学屈灵均”,这不是讥讽屈原“抱石投江”,而是善意地告诫人们,爱国之心是一致的,但表达爱国的方式却不一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爱国的含义不同,当然表达爱国的方式也不相同。屈原在当时国破家亡的情况下,采用“抱石投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迹,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是无可厚非的。作者这样写,也不是对屈原的讥讽和针砭,而是透露出作者的机智和幽默,号召人们“要学关夫子”,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才能“救国安民”。这副楹联,既点出了唱戏的宗旨,又发出了杀敌的号召;既突出了抗日的严肃主题,又体现了风趣幽默的艺术风格。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各族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欢喜雀跃,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这一伟大的胜利。武汉地区的农村多半以唱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凡唱戏必搭台,凡搭台必贴对联。新洲有一戏联对仗十分巧妙:

本日果然亡日本;皇天竟不救天皇。

这副楹联上下联联头和联尾两字颠倒过来,相映成趣。上联开头“本日”是时候概念,指今日,联尾颠倒成“日本”,变成了地理概念,指日本国。“本日果然亡日本”,今天果然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主题十分明显地突现出来。下联开头“皇天”,对天及天神的尊称;联尾颠倒成“天皇”,这里指日本皇帝的称号。皇天有眼,既不愿救,也救不了天皇,这是历史的规律。联头联尾,上联下联,对应成趣,对仗工稳,寓意深刻,风格独特,堪称绝妙佳联。日本帝国主义和它吞并中国的野心,终究被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碾了个粉碎。

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戏曲楹联,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已故新洲区政协副主席、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张剑南先生,抗日战争胜利后,也与其他逃乱的乡亲一样,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时逢家乡正准备唱戏纪念抗战胜利,商会会长特请当地文人聚会,公开征集戏台对联,谁夺魁,谁坐首席。年仅22岁的张剑南,皱紧眉头,思索片刻,然后饱蘸浓墨,疾书了这样一副楹联:

螺峰雪拥,举水烟消,与诸公共赋清平,春色竞随芳草绿;

楚苑灯花,汉宫鼓乐,愿大家同酣碧酒,晚霞似斗醉颜红。

举水,系新洲的母亲河,由北向南,注入长江。“举水烟消”,指日本帝国主义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狼烟消散,“共赋清平”。这副戏曲楹联,喜气洋溢,色彩鲜艳,春色与芳草同绿,晚霞与醉颜映红,景色多么宜人,心情多么舒畅。这段佳话一直被当地的人们广为传诵,这副楹联也一直被现代的人们相互传抄。

历史虽然翻到了新的一页,但对过去的历史不应忘记。武汉戏曲楹联虽然已成为历史的积淀,但对今天和今后的读者,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7/15/51/48627.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7日 下午3:49
下一篇 2024年9月17日 下午3: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