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英国人率先在上海办报,先英文后中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英国人美查在1876年办的《申报》,以后他又开办了点石斋石印书局,1884年5月8日起,开始印制《点石斋画报》,他聘请沪上著名画家吴友如担任《申报》主笔,专门编绘画报,该画报用连史指石印,每10日出一册。从那以后,《申报》的订户发现每十天都能收到一本随报附送的画册,每册8页,封面为彩色,上写《点石斋画报》。每幅画,加上一段夹叙夹议的说明文字,将画面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图文并茂,深受市民读者的欢迎。这份画报一直延续了14年,一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停刊为止,共积画4000余幅,是晚清社会图像集大成者。《点石斋画报》是中国第一部时事风俗画报,至今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在内容上,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前这一历史转型期的社会面貌,4000多幅图画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民间疾苦、风土人情、官场腐败、西方社会要闻、科技成果和生活习俗,凸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人物线描画传统,以繁复工整的构图来描摹市井风俗,而在建筑与器物的描绘上又吸取了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技法,这是中西美术互相渗透的大胆尝试,因此有的学者称,这种尝试是海派文化的起点。时人在《申江百咏》中称道这份画报:“一事新闻一页图,双钩精细费功夫。丹青确有传神笔,中外情形着手摹。”在陈原平、夏晓虹编注的《点石斋画报——图像晚清》一书中,有一幅起名《古迹云亡》的图画竟是绘声绘色描摹清光绪十年(1884)黄鹤楼毁于一场大火的史实。画面气势宏大,笔触细腻,观之如身临其境。美轮美奂地峭立于黄鹤矶头的黄鹤楼被铺天盖地的烈焰吞没,画面下部有近百个栩栩如生的观察火势的、督阵的、扑灭大火的官吏和清绿营兵,高举着“太平水龙”和“盖忠”旗幡、手持水龙灭火的洋龙队(即消防队),举着灯笼、提着水罐前来扑灭火舌的市民们。
画的左上角有一段叙述文字云:“八月初四日,鄂垣北风劲疾。晚上七点半钟时,汉阳门外街东门坡地方失慎,一时箕伯扬威,祝融肆虐。城内黄鹤楼之护栏亦被延至,立兆焚如;附近黄鹤楼官厅与涌泉台亭顶,同付一炬;沿江一带木作板厂、铺面、住宅,约共焚去二百家左右。延至平湖门边,始行止息,时已十一点矣。所最奇者,胡文忠公祠近在旁侧,而一木未灰。可见忠盖云气仅寄附于栗主,亦必有呵护神灵地。其旁之祖师殿、鲁班阁,俱赖以并存。闻起火之家为张姓骨货作坊云。”
当天(即1884年9月27日《申报》)则以《鄂垣大火》为标题详实报道了这次黄鹤楼毁于大火的原委:“初四晚,鄂省北风劲疾,江上雪浪如山。七点半钟时,汉阳门外街东坡地方张姓骨货作坊失火。该坊本系草屋,因学徒执火油灯上小阁取物,失手将灯倾落,施救不及,遂致燎原……箕伯扬威,火鸦飞舞,城内黄鹤楼第二层护拦亦被延及,立兆焚如。烧至八点多钟,楼向南倒,计沿江一带木作板厂、铺面、住宅,约共焚去二百多家左右。”
由于当时没有摄影和摄像机,这幅画和这两段文字的叙述,应该是弥足珍贵的记录,成为1884年9月27日晚黄鹤楼毁于大火最真实的史料。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7/15/52/4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