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汉水孕育武汉三镇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对于武汉,人们常用“两江三镇”来表述,既反映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又称汉水)交汇处,有当之无愧的“江城”特色,又道出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即武汉三镇的缘起为长江和汉水共同的杰作。

长江汉水孕育武汉三镇

江汉朝宗开辟天然良港

相传,大禹治水疏江导汉,使汉水在大别山(今龟山,属汉阳境内)旁汇入长江,形成“江汉朝宗于海”之势。

古时,汉水、大别山,与长江对岸的黄鹄山(今名蛇山)相对。在这两江交汇、两山夹江之处,长江被锁成一个“藕节”,由自西向东曲折为自南向北,江面仅宽7里;汉水自西来注,既为水路要隘,又为舟楫港湾。夏商周至秦汉之际,这里因江河湖泽相连、诸侯争战被辟作军事港湾,和平时则为“南援三洲、北及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的“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商贸良港。

江汉交汇处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洪水泛流,陆地较少,直至东汉中期尚未出现城堡,以汉水入江口的交通枢纽为显著特征,历有夏汭、江夏、江汉、夏口、汉口、沔口、汉津、沔津等地名。

两江交汇孕育城市之根

东汉末年,诸侯纷争。据长江中游要塞之地的江汉交汇,扼汉水入江门户,凭大别、黄鹄二山盘踞两江之要津,成为魏蜀吴争夺的军事要冲,据以进攻东西、掌握南北。应战略之需,先后筑起卻月城、江夏城、夏口城,为武汉三镇城市之根。

东汉建安元年(196)前,汉将戴监军于汉水入江口北岸(今汉阳)筑起一军事城堡——卻月城,后为郡、县治所。《水经注》载:“沔左有卻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也。”此为今武汉中心城区首座城堡。

建安二年,江夏郡太守黄祖退守卻月城,此后10余年间,城周驻扎水师2万余人,拥有战船6000余艘,先后4次发生战争,终被吴军攻破。为严守汉水入江口,刘琦任江夏郡太守时在大别山今汉阳龟山上筑城,因临夏水入江处,名江夏城,后亦为吴军占领。孙权为纪念已故的鲁肃,将翼际山更名为鲁山,江夏城亦更名为鲁山城,城中设置江夏郡治和鲁山县治。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江汉交汇处多次被蜀、魏、吴轮番占领。赤壁之战后,魏踞江北,吴踞江南,西为蜀地,汉水入江口成为三国纷争的势力范围临界点。孙权为与曹操抗衡,于吴黄武二年(223)在夏水入江口长江对岸的今武昌筑夏口城,并以此为据点驻扎黄盖水军,最终打过长江西岸夺回江夏城(鲁山城)。夏口城虽位于长江东岸,并非夏水流经之地,但因其正对夏水入江口,仍是长江和夏水共同确定了夏口城的坐落定位。

武汉城区早期筑城的直接原因是三国争战的需要,但根本原因取决于两江交汇构成的巨大战略价值。因此,卻月城、江夏城、夏口城作为武汉城市之根,与其说起源于三国争战,不如说是江汉交汇流淌的三国军事文化孕育出武汉城市之根。

武昌汉阳同获美誉“江城”

至隋唐时,历经400年战火洗礼的江汉交汇处方始安定。其间在长江西岸汉水入江口附近的今汉阳曾筑萧公城、汉口城、马骑城等军事城堡,但其命运与卻月城、鲁山城一样,为战争兴与废;长江东岸夏口城则因南朝据长江之险抗衡北魏,成为军事政治中心的郢州城。

隋朝统一长江南北后,改郢州为鄂州,城中并设江夏郡、江夏县等行政治所:江对岸大别山设汉津县治,因县治位于汉水入江口以北,更名为汉阳县。从此形成隔江而治的两个区域性政治中心。

唐武德四年(621),在今龟山南凤栖山临江修建沔州城,亦称汉阳城,城中设置沔州、汉阳郡、汉阳县等治所。从此,江汉交汇处隔江雄峙双城,均设州(府)级行政机构,成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唐时,鄂州城“因武而昌”兼得武昌之名,亦称江夏、夏口、沔州城则多称汉阳。这里,长江、汉水、大别山、凤栖山、黄鹄山、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郎官湖、息夫人庙、汉阳琴台等众多山水名胜显示出极大魅力,无数达官政要、墨客骚人、商旅巨贾多会于此。其中大诗人李白多次在此流连忘返,留下大量诗篇。“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江夏赠韦太守》),反映出长江水运繁盛;“谁道此水广,狭如一匹练。江夏黄鹤楼,青山汉阳县”(《江夏寄汉阳辅录事》),道出隔江二城风景名胜浑然一体;“笛声喧沔鄂,歌曲动云霄”(《寄王汉阳》),描绘二城歌舞升平之繁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不仅写出城中美景及民俗风情,更使夹江二城得名“江城”,千秋流传。

若说此处“江城”仅指武昌,那么李白在此前一年(758)秋八月所作《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序中“觞于江城之南湖”句,则更早称汉阳为“江城”。“江城”之名从此专属武汉,道出了武昌、汉阳双城建置的历史渊源,万里长江唯有江汉交汇处才有如此大观。

汉水改道辟出汉口镇

隋唐时期,汉水主流入江口在汉阳城南,故而城以“汉阳”命名。但汉水下游汉阳县境内湖泊众多,沟河相通,汉水河道未稳,至明代前期,仍有多股水道入江。

明成化初年(1465—1470),汉水主河道改由汉阳城北大别山以北入江,形成稳定的入江口。水口两岸沼泽之地逐渐干涸,形成港埠集市和居民区,至明末有居民近万户,设汉口镇,但其重心仍在靠近汉阳城的汉水南岸,在汉水口北岸筑袁公堤保护陆地。清初汉口镇重心向汉水北岸及其长江沿岸转移,港口运输突飞猛进,商舟“数十里帆墙林立,舟中为市”,“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汉水改道辟出汉口镇,隶属汉阳县,初步形成武汉三镇格局。

清代中期,汉口镇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经济贸易中心、金融中心、水运交通枢纽,位列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被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设立外国租界领事馆。在这种被动的“开放”环境中,汉口开始了向近代文明城市转型的艰辛历程。

十九世纪末汉口镇从汉阳县分出,设夏口厅,商贸服务业和新式工业为其主要特色;武昌作为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汉阳则以汉阳铁厂、兵工厂等近代工业闻名遐迩。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组合成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民国前期,武阳夏三镇继“大上海”之后被誉为“大武汉”。

长江、汉水孕育了武汉三镇,武汉城市依托水陆枢纽“九省通衢”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武汉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成为展示湖北乃至华中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8/19/27/49044.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18日 下午7:26
下一篇 2024年9月18日 下午7:2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