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都生存在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层相互对立的乡村社会,也就是俗称的"旧社会"。
旧社会鲜明的表现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与此同时,也是这两者背后的势力,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或者是书中传达的思想,或者是影视剧中的情境,亦或者是历史事实摆在眼前,旧社会就是地主阶层对农民阶层无止境的压迫和剥削,农民甚至都满足不了自身温饱,旧社会是一个充满战争、动荡、黑暗无比的社会。
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吗?地主真像书中、影视剧中刻画得那么坏吗?旧社会真的充满了黑暗和动荡吗?
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岁大饥,人相食"
鲁迅先生一直是"大胆发言人"的代名词,在他笔下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似乎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了,他的笔杆子就是他的枪,不畏惧强权,不畏旧势力。
鲁迅先生在他的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样写道,"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可能放在现在社会环境中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回溯旧社会百姓们生活的环境,不能不让人感叹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的艰苦生活。
之所以说内忧外患,便是那样一段旧社会的历史,战争从来没有停歇过,从十六世纪清朝的衰亡开始,旧社会时期的中国似乎就陷入了战争的泥沼中,无法脱离,直接将中国社会摧毁到原始社会。
一面是外国侵略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落的大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的敌军,另一面是衰败的不作为的政府,软弱的任人宰割的清政府。
百姓们始终在恐惧、不安和对生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终止的担忧中度过,除了精神上饱受折磨以外,一些农民和不太富有的百姓吃穿都成问题。
二、两面的地主:善与恶
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旧社会中的地主阶层也并非都是单一的形象,应该说地主阶级也要分善地主和恶地主,我们不能用个别来代替一般,把偶然当作是必然。
善良的地主不仅不会压迫农民,还会在生活中帮助和补贴农民,甚至有的地主与农民亲如一家,但不好的地主就像书中写的那样,欺压百姓、强取豪夺、无恶不作,百姓在这样的压迫和剥削中自然过着十分黑暗和艰苦的生活。
1.善的地主:勤俭节约
其实,按照历史事实来说,绝大部分的地主非但不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种无恶不作,反而对农民和工人都非常好,因为这些人是替地主作工的,需要他们干活,所以必须对他们好一点,否则这些人干活不出全力,最后吃亏的还是地主。
尤其是这些地主基本上都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他们能够成为地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祖辈辈勤俭节约了几辈子传承下来的,或者是这一代人辛勤努力,省吃省穿的节省下来的。
这些地主要么是经历了几代人的教育和熏陶,要么是切身的体会过白手起家的滋味,所以他们本质上不能说是地主,只是一些有土地的小富农,没钱没势,就守着一亩三分地,所以说他们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工人和农民的工作是不是尽心尽力了。
2.恶的地主:强取豪夺
虽然真实的历史中还是善良的地主占多一点,但是无恶不作的大地主也不是不存在,但像上面说的那种情况,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是没有余力压榨百姓的。
所以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地主,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强取豪夺得来的土地,祖辈没有做地主的经验,自己也从来没有经历过白手起家,勤俭节约的生活,对于百姓生活的疾苦和工人的劳动都没有什么概念。
对于他们来说,强取豪夺,欺压百姓就是最简单易行的捷径。
三、旧社会的黑暗:残酷的等级制度下人民命如草芥
地主阶层对工人和农民的欺压虽然可以说是少数,但本质上的确存在恶霸地主阶级,百姓生活在压迫之中,喘不过气。但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旧社会的黑暗。这主要体现在旧社会残酷的等级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之下,农民和工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他们没有自由,受不到社会的尊重,没有尊严,尤其是女性社会的地位是社会中最不受尊重的,童养媳是旧社会时期的中国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
这些女孩子从小就被安排好了未来的一生,而童养媳的命运和生活是艰苦的、困难的,她们要么是因为家中欠债强取,要么就是被地主强取豪夺,总之童养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被歧视的欺压的存在。
旧社会的中国,百姓生活的困苦不堪。一方面是由于连年的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动荡,他们的一生都在担忧中度过,对生命,对安全,对生存,对希望渺茫的未来。
另一方面就是内部社会旧的、腐败的封建社会制度带来的压迫,政府从来不担负起对百姓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无论是地主的欺压,还是战乱的威胁,百姓始终都是在孤军奋战。
或许,鲁迅先生在文学作品中所说的人们做鬼都觉得十分艰难,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当时的人民确实是在温饱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中艰难度日。
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属于过去的记忆不该被忘却。正是过去的苦难,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9/15/00/3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