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古的木兰传奇,正以一种全新方式在武汉北部开启——
木兰大道:一线串起20家现代农业园
木兰故里,因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得名。相传,这位替父从军的女子在此习武射箭,也在此归隐田园。
多年后,地处武汉北部的这个区域,正演绎着另一番“木兰传奇”。
驱车由武汉中心城区一路向北,木兰大道宛若一条绿色丝带延伸开去,一条道路串起227个美丽乡村、69家农业龙头企业、20家现代农业园、2000余家宝藏民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连日来,武汉热线网记者数次踏上黄陂木兰大道,探访这条大道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目光所及,产业布局在“路”上,幸福生活在“路”上。
黄陂区以木兰大道为主轴,打造110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带。
星空火锅和蘑菇的产业链延伸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农庄、生态园区跨界出圈助力乡村振兴
虽然还在试营业,周末的晚上,黄陂区长轩岭创造村“蘑菇部落”的星空火锅开始排号等位。
繁星点点,流水潺潺。以蘑菇为主题的星空火锅沿泊沫河而建,中式田园景观里,遍布蘑菇元素。鲜香的白汤锅里下入新鲜菌菇,汤醇味鲜。
“我们正在加快长廊的收尾工作,‘十一’前将正式营业。到时,廊下、河边、凉亭加起来可放100桌火锅。”说这话时,杜剑浩正端着一盘野生松茸刺生,准备走进星空房。
“产菇季节,火锅里大部分菌菇都是基地自种,少量菌菇从其他原产地直供。最近我们刚引进了云南香格里拉的野生菌松茸和黑松露。只有新鲜的松茸才能做刺生,市面上这样的鲜货不多。不少食客吃完还要带几盒走,野生松茸刺生成了我们这里的新特产。”杜剑浩介绍。
位于木兰大道以西的创造村,毗邻院基寺水库。好生态是村里最大的优势,过去由于“山多水多地少”,村民长期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经济发展缓慢。
杜剑浩是从创造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从司法所到律师事务所工作,之后创办环保企业,一路“跨界”,做得风生水起。
2020年,在村支部书记甘玉容的劝说下,杜剑浩作为“能人”回到家乡。
坐落于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的木兰农创中心。
“建设美丽乡村后,村容村貌整体提升,这里有了做农旅项目的基础。加上紧临木兰大道,从城里开车过来只需要40分钟。”杜剑浩说,家乡的变化让他信心十足。
杜剑浩看中附价值高的蘑菇种植业,在这里流转了400亩土地,种植羊肚菌、白参菌、榆黄蘑、猴头菇等珍稀食用菌。
几年过去,他的种植园走上正轨,一斤羊肚菌鲜菇能卖到138元。鲜蘑菇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种植园还吸纳了40多位周边村民在基地就业。
眼看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他开始琢磨延长产业链:从蘑菇加工、蘑菇研学、蘑菇民宿到蘑菇旅游。
杜剑浩的蘑菇越种越“大”,“邻居”夏小平的鱼也越游越“活”。
夏小平的“鑫鳜源”养殖基地距杜剑浩的“蘑菇部落”不过500米,落地时间更早。
鳜鱼养殖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夏小平正是看中这里的优质水资源。5年下来,养殖基地年营收突破千万元。
“基地最近在建新的阳光大棚,新棚可以调节温度,反季节养殖鳜鱼。我们还采用了鱼菜共生模式,建好后可以一边养鱼,一边种蔬果,游客可以在这里摸鱼采摘。”夏小平说,最近他跟杜剑浩“常凑在一起”,商量着通过合作让鲜活的鳜鱼“游进”菌菇火锅。
在夏小平的规划里,在做强鳜鱼养殖第一产业的同时,也要在三产融合上发力。他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鱼苗繁育、商品鱼养殖、渔事体验、渔业科普、休闲垂钓为一体的渔业主题生态农业体验园。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农业跨界出圈。目前黄陂区拥有木兰花乡、花乡茶谷2家市级田园综合体,50家区级田园综合体,20家精致农业园,形成了“2+50”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集群。
木兰大道沿线,越来越多的特色农庄、生态园区正在助力乡村振兴。
夏小平采用鱼菜共生模式,建好后一边养鱼,一边种蔬果。
36万黄陂人吃上旅游饭
——以木兰大道为主轴的旅游业,一年吸引游客达3000万人次
9月13日,大余湾乡村晒秋节正式开启。游客能在古村落里“上房揭瓦”,打卡最美秋景。
去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村湾凭借首届晒秋活动火上了《新闻联播》。大余湾景区总经理卢千介绍,央视的“广告”引爆了大余湾的客流。“每逢节日,游客量接近3万人次,周末游客量也将近1万人次。”
“去年全年游客量近30万人次,是开园以来的总和。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0万人次。”卢千信心满满。
大余湾始建于1369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景区内的古建筑群属明末清初的民居风格,现存50多户石砌屋,大部分保存完好。
2019年4月,木兰大道一期建成通车。5个月后,大余湾景区开园。
在卢千看来,景区发展与木兰大道同频,大道的带动作用肉眼可见。“现在从市区驾车40分钟就能到景区门口,叠加武大高速的通车,畅游度明显提升,游客辐射面更广,自驾游比例上升到90%,外地游客占比超过30%。”
木兰草原精心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花木兰·云中战歌》。
开园5年,大余湾景区不断迭代升级。春季油菜花节、夏季端午游园会、秋季晒秋节、冬季庙会,四大主题活动成为拉流“撒手锏”。
“今年晒秋节规模扩大将近10倍,整村晒秋,处处有景。晒秋场景也进行了升级,栈道修到屋顶,游客可以‘上房揭瓦’,近距离与秋景拍照打卡。”卢千说。
包括大余湾景区在内,1000平方公里的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内,共有23个“木兰系”景区,其中4A级以上景区13个,数量位居全国县市区第二。
25年前,黄陂区举办首届木兰文化旅游节,率先打出“木兰牌”。
此后,黄陂区启动对“木兰传说”的申遗工作,大量以“木兰”命名的景区开始涌现。
2014年,黄陂区整合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四家4A级景区,联合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武汉第三个5A级旅游景区。
2019年,黄陂区被评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也是那一年,黄土公路前川至长轩岭段一期工程完工通车,原双向四车道拓宽为主道双向六车道、辅道双向两车道,沿线环境同步提升。
大道命名“木兰”,尘土飞扬的主动脉变身景观大道,加速农文旅融合新进程。
如今,木兰大道主轴带动集聚23家“木兰系”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36万黄陂人吃上旅游饭。
蘑菇部落的火锅庄园沿泊河而建。
年轻支书在村里筹备电竞联赛
——拓展农业功能,加强观赏性和体验性,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风味铁板小串,来尝一尝吧!”走进黄陂区木兰花乡景区的美食街,商户吴盼正忙着将刚烤好的鸡肉小串递给游客。
33岁的吴盼是姚集街道八角门村村民,此前是一名全职宝妈。“做梦也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找到一个既顾家、收入又不错的事干。”
靠卖铁板小串,这位“90后”宝妈的店铺单日营业额最高突破万元,年营业额近百万元。
木兰花乡景区位于木兰大道二期尾端,正处武汉“北大门”。
景区所在的杜堂村,10年前还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为零。
2014年,能人葛天才返乡成为杜堂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
2017年,木兰花乡景区正式开园,直接和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包括当地村民389人。
如今,走进这个小村庄,姹紫嫣红的花海、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民居令人眼前一亮。村民的收入来源从单一务农变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景区务工、自主经营等多种。全村户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超过30万元。
城市进化改变了乡村面貌,提升了居民收入,也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现梦想提供了舞台。
华中最大室内滑雪场——武汉甘露山国际滑雪场。
这两天,沿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光华正在与“乡巴克”的负责人紧密对接。“还有一个月,李家集湾的稻田咖啡屋就要开业了,这将为沿河村的发展掀开新的一页。”李光华对此充满期待。
今年35岁的李光华2018年回乡后,当选为沿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6年过去,旧村湾披上新装。
“木兰花乡、木兰天池、锦里沟、清凉寨等景区就在村子附近。发展农旅产业,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李光华说。
李光华带领村委会成员多次调研学习,召开村民议事会,寻找发展出路。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招商引资引进农业市场主体,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入股分红。
“年纪轻,脑子活。”这是村民对村干部李光华的评价。
“我们正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村竞’。”李光华告诉记者。
“贵州有个‘村BA’,我们就办‘村PL’。”目前,沿河村已与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规划建设数字游民公社,孵化全国首家乡村电竞基地。李光华设想,如在村里举办电竞联赛,沿河村必然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给整个武汉的文旅产业添上独具特色的一环。
他的脑袋里,有着一幅完整的沿河村数字蓝图。“我们村有八个组团,一组团一主题,构建数智企业乡村总部、乡村5G会议中心、数字游民社区、AI数字直播基地、马术俱乐部等新业态。”李光华告诉记者。
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刚强认为,近年来,武汉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在结合都市特点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传统农业边界,拓展农业功能,加强观赏性、体验性,在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全面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表率。
“现代都市农业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集约化农业形态。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也是传统生产要素不断更新升级的过程。”杨刚强说,武汉正在黄陂区布局打造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加强科技赋能农产品精深加工,这将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呈现融合化、集群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发展。
编辑:胡之澜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19/15/42/4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