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农’仍然是我国基本国情,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更多关注在农村占绝大多数的小农户的利益,不能让他们被‘落下’”。10月20日下午,在武汉光谷举行的“东湖论坛”智慧农业论坛上,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智慧农业持续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引起专家关注。
在智慧农业论坛上,十余位院士、专家,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转型,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场景”主题,围绕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发展展开探讨交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易红梅作题为《大国小农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报告,从另一个视角,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和农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新的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易红梅在智慧农业论坛作题为《大国小农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报告
易红梅介绍,最近他们对我国4个粮食主产区48个村进行项调查。在这些被调查的乡村,小规模种植户(耕种面积小于30亩)占比65.1%,其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3.7%;占比为4.2%的大规模种植户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占比达到76.3%;不种地的农户为30.7%。另外一项统计显示: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小规模种植户占比几乎没变化,维持在96%左右。最近5年,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迅猛发展,土地集中实行规模化种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预计至2025年,我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将减少1.4亿人,人均种植业劳动力耕地规模也将从2020年的12亩,增至2025年的61亩。
“对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而言,农业数字化转型机遇和挑战并存!”易红梅指出,数字经济“赢者通吃”的商业模式可能强化农业生产及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集中化程度,头部企业通过塑造市场、技术和创新规则等可能会影响食物系统的稳定和安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重塑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当平台技术取代了中间商,智慧农业技术取代了人工和“人脑”,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将导致农业数字化转型对小农户的包容性越来越弱。
易红梅说,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1%,远比美国、日本、德国的85%左右要低得多,数字技术的引入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小农户人力资本的薄弱问题。许多小农户不具备技术使用能力,比如,相对传统的销售渠道,通过电商销售的农产品价格会更高,而目前农户从事电商的比例小于1%,电商销售仅占家庭农产品销售总量的0.3%,农户90%的销售渠道来自微信。
如何让小农户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不被“落下”? 易红梅认为,要探索包容性数字化转型,鼓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数字创新,开发对小农户而言有利可图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完善支持服务,促进小农户技术采纳和应用;在制度创新方面,土地政策要探索联农带农的体制机制,赋予数字空间中农民自我主权身份;在人力资本培育方面,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课程改革,要持续关注数字化转型对小农户的影响。“关注小农户,让农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包容性发展,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乡村的振兴,都非常关键。”易红梅强调。
“智慧农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农业劳动力规模及市场技术等都将发生改变,随之也会带来一些社会学、经济学问题,比如以智能化实现大规模农业生产后,一大批富余出来的农民去干什么……”智慧农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献龙在致辞中呼吁:要重视并及时研究智慧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学、经济学问题,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让智慧农业造福农民,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本次智慧农业论坛由襄阳市人民政府和华中农业大学共同举办。
编辑:代婧怡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1/17/29/6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