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耀宗,德艺双馨的单弦演奏家

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  顾耀宗是武汉市说唱团著名单弦拉戏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他年愈七旬,身怀绝技,仍孜孜不倦地活跃在舞台上。他不仅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演好每场节目,而且以身作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义务参加各项演出活动。他的高尚艺德通过奇妙的单弦,谱奏了一曲人生绚丽的乐章。

顾耀宗,德艺双馨的单弦演奏家

降生乱世从小习艺

1931年12月,顾耀宗降生在苏州一个贫寒艺人家中。父亲顾伯年是一位老艺术家,依靠拉单弦,演杂技、魔术为生。然而,在旧社会,艺人被列入“下九流”,纵然父亲使出全部招数,依然难以维持全家生活。顾耀宗的姐姐因无钱治病而悲惨死去,家中剩下顾耀宗和他的母亲,因无生活来源而揭不开锅,小耀宗就跟随其父到处跑江湖码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7岁的顾耀宗便跟着父亲打起了下手。父亲一把琴忙不过来时,顾耀宗便学着操琴,左手弦,右手弓,仅只两天,手指因为在弦上不停地划动,鲜血直流。他咬着牙把胶布往伤口上贴,接着弹,胶布磨烂了,血再流,他再贴,……手上的伤口叠伤口,直到长痂。在流浪艺人的生涯中,顾耀宗由童年走到了少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中山俱乐部”派人到苏州聘请京剧乐师,顾耀宗的父亲应聘前往沈阳,后在吉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东线政治部宣传队京剧乐师。这期间顾耀宗和其母寄住叔叔家,以练琴苦度时光。1949年5月上海解放,其父从东北回到苏州,并将顾耀宗和其母接到上海。为了谋生,其舅父要把他送到一家私人服装店当学徒,要他改弦易辙,不再搞单弦拉戏。其父顾伯年亲身感受到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与旧社会跑江湖卖艺的叫花子有天壤之别,于是不等顾耀宗学徒满师,就把他从被服厂里叫出来,要他辞职和自己一起重操单弦拉戏。顾耀宗中断一年多时间后又重新步入艺术生涯。开始其父教他打鼓伴奏,后来改为拉二胡伴奏。有一次,陈毅市长观看了顾氏父子的单弦拉戏,兴致盎然,并笑着谈论一根弦上的艺术。顾耀宗顿时感到非常荣幸,更坚定了他从事文艺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参加工作赴朝演出

1951年,武汉市民众乐园派人赴上海邀约剧团来汉演出。顾耀宗和他的父亲及一批杂技艺人速即搭伙组班,应邀到汉演出。开始,他和父亲顾伯年以个人名义与民众乐园签订了演出合同。几个月后,经上级组织的批准,父子俩正式参加革命工作,成为民众乐园的正式职工。从此,顾氏父子除了固定在民众乐园演出外,还经常参加重要会议和庆典、联欢演出活动。1952年,邓子恢同志告别武汉到中央工作,临行前点名要看著名京剧演员高盛麟的演出,要听顾伯年的单弦拉戏。顾伯年就带其子顾耀宗一起参加了这次欢送演出,并为邓子恢同志送行。

1953年初,抗美援朝战役正在朝鲜大地上进行。顾耀宗和其父听了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的报告后,激动万分,主动请缨参加了第三届赴朝慰问团。

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顾氏父子随文工团集中联合演出,之后又以小分队的形式,在坑道、战壕和掩蔽体里演出,有时还下炊事班演出。由顾氏父子组成的小分队,在朝鲜战场坑道里搭起舞台,从一口旧皮箱里抱出两把单弦,拉出了飞机轰鸣、炮声隆隆,拉出了歌声阵阵、乡音浓浓。那口经历了炮火的旧皮箱,从此也成为陪伴顾耀宗一生的演出行头。有时,他们还为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用一根弦琴打破了语言界限,演出中除了摹仿戏曲唱段外,还摹仿了鸡鸣鸟啼、步枪打敌机、敌机倒栽葱等音响。朝鲜人民和朝鲜人民军为一根弦琴的美妙表演而倾倒,并领略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深情厚意。

在朝鲜慰问的3个月里,顾氏父子随文工团的战友们踏遍了朝鲜的万形山、科里湖、丁字山、小青山、鹫峰山、黄龙山等前沿阵地,共演出300多场,博得志愿军指战员的一致称赞。顾氏父子俩也双双受到嘉奖。

继承父业崭露头角

1953年9月武汉市曲艺队成立,他和其父顾伯年一同调到了曲艺队,继续表演单弦拉戏。1954年,武汉市遭遇到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顾氏父子除参加防汛斗争、积极护堤劳动外,还进行慰问演出。为给劳动之余的防汛大军带来欢乐,顾氏父子由原来拉些京剧唱段,开始拉些湖北观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如楚剧和评剧。

1955年,顾氏父子随曲艺队到江西、上海等地演出,他们在拉好京剧《武家坡》青衣、老生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又刻意求新,学拉京剧《二进宫》的花脸、老生、青衣的3人对唱,经过反复多次练习和磨合,终于取得成功,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1957年,顾氏父子一同调到武汉市杂技团,与杂技演员同台演出,有时还为杂技节目伴奏。1959年仍调回武汉市曲艺队。不久,顾耀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他争分夺秒刻苦磨砺,反复练习单弦,一直练得手指发僵。由于长期苦练,他的右手虎口留下了拉弓的厚茧,左手食指形成了一道滑弦的深槽。在他练习演奏时,作为老艺人的父亲一旁进行指导,传授技巧,纠正在拉单弦中的毛病,指出正确掌握单弦的力度和强弱变化。顾耀宗心领神会,细心琢磨,从唱腔到琴声,逐一揣摩,运用单弦大幅度的“注音”、“滑音”、“揉弦”等技巧,表现人声演唱时的“运气”、“喷口”、“咬字”、“行腔”等效果。有时在路上骑自行车时,他也要哼几句唱段,对音韵上掌握不准的问题,就虚心上门求教于市京剧团的京胡老师吴汉生和本团的几位琴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顾耀宗单弦拉戏技巧终于上了一个档次,能较为娴熟地拉出京剧传统戏《二进宫》、《苏三起解》、《甘露寺》、《凤还巢》等10余个唱段,并开始独立登台演出。

当他第一场独立登台演奏时,就展示了他的才华和雄厚的实力,也显露出老艺术家顾伯年的艺术神韵。当大幕拉开,报幕员的话音刚落,潇洒大方的青年演员顾耀宗登台向观众微笑致意,然后在舞台中间椅子上坐下,一段用单弦拉出惟妙惟肖的京剧唱段令观众刮目相看。这是京剧《二进宫》的3人对唱,既有高吭浑厚的花脸唱腔,又有优美婉转的青衣唱腔,还有苍劲有力的老生唱腔,同时伴有各种打击乐的音响。他在这场演出中,一举成名。

创新发展精益求精

1962年,武汉市曲艺队改为说唱团后,顾耀宗担任了说唱团基层工会主席,工作担子加重了,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却更高更严了。为了适应到外地巡回演出的需要,提高演出质量,更好地为各地观众服务,他更加勤奋练功,经常是琴不离手,戏不离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原有曲目的基础上,又练出能拉各种地方戏曲,如越剧、楚剧、汉剧、黄梅戏等选段;还能拉出10余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如《洪湖赤卫队》等。1963年,他随说唱团到福建巡回演出,后来应福建省政府要求,参加福建省春节慰问团演出。从福州、厦门到沿海小岛,单弦拉戏每场演出都博得满堂喝彩。他还到只有几个战士驻守的小岛上演出,像走马灯似的从一个小岛到另一个小岛,不顾风浪颠簸,上岛就演出,完后又赶到另一个小岛,用琴声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前方战士的无限热爱和深情厚意。

“文化大革命”初期,社会上掀起大演革命现代戏的浪潮,为了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顾耀宗刻意求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拉出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以及《黛诺》等10余个唱段,并能登台演出。之后,在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他闭门天天练琴,为了不影响周围邻居,他把海绵垫子置于琴筒码子下,使琴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终使他的单弦拉戏艺术得到升华。

1971年11月,父亲顾伯年与世长辞。顾耀宗在组织上的帮助下,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顾耀宗带上他的旧皮箱,活跃在武汉的文艺舞台上。为了使单弦艺术发扬光大,年已半百的顾耀宗不顾演出后的劳累,先后撰写了《顾伯年与单弦拉戏艺术》(载于湖北省文化厅《文艺志》)、《呕心沥血铸艺心》(载于省文联《时代与艺术》杂志)、《单弦拉戏的创始与发展》(载于中国《音乐》杂志)。这些文章对单弦拉戏的历史沿革及艺术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成功的范例。

顾耀宗牢记一句家训:“艺海无边苦作舟,琴山有路勤攀登。”他虽已功成名就,但他永不感到满足,他要不断创新,攀登艺术的高峰。他积40年之经验,经过长期探索,不仅继承其先父的衣钵,而且大胆对单弦琴进行一些改进和完善,把木制琴筒改为铜制,把丝弦改为不锈钢弦,把琴杆加长至80厘米,把琴弓加长至85厘米,改进后的单弦琴音域更宽了,音色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使之更能适应现代音乐的潮流,他把单弦琴的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顾耀宗的单弦拉戏也在不断改进,为了增强伴奏效果,他引进了扬琴、电子琴等伴奏乐器,对原有的拉戏节目《沙家浜》、《龙船调》、《一只鸟仔》等进行了加工提高,并新排了《智取威虎山》、《故乡是北京》、《四世同堂》等节目。在他的演奏曲目中还增添了不少中外古今的名歌名曲。像《我的中国心》、《万里长城永不倒》、《北国之春》等,有时还与伴奏者合作来一个人声与琴声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组合唱,特别是在演唱台语民谣《一只鸟仔》时,除了摹拟鸟鸣之外,还挖掘了歌的内涵,在乐队的伴奏烘托下,把观众引进了一个春光明媚的诗的意境。每次出场演出时,他刚一坐定,一句标准的普通话“朋友们,你们好!”便在他手指与琴弦的上下滑动中流淌出来,顿时艺惊四座,令观众捧腹。一位观众在欣赏之后慨然赠诗:

分明一具独弦琴,摹唱人声能乱真。

器乐不逊声乐巧,指头能发喉头音。

生旦净末般般妙,柔滑弹拨样样精。

一根琴弦一台戏,呕心沥血铸艺心。

这首诗把堪称艺坛绝技的单弦拉戏描述得淋漓尽致。

顾耀宗通过创新和发展,丰富完善了单弦拉戏这一民族瑰宝。1992年,他被武汉市文化局和市说唱团党组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被江岸区政协评为“优秀政协委员”,他还是第七届武汉市政协委员,并先后20余次被市文化局、市总工会等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

视演如命德艺双馨

顾耀宗一贯对演出极为重视,凡有演出活动,他都积极主动参加,认真演好。他视演出如生命,并认为:演出是一个演员的光荣使命,是宣传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最好方法,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武器;如果一个演员不出场、不演出,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走上消失和消亡的道路。

40余年来,他除了在市内常规演出,完成本团每年演出场次任务外,足迹踏遍祖国各地,从工厂的车间、食堂到农村的田头地边,从前线的战壕坑道到海岛的边防哨所,到处都响起单弦拉戏的悠扬琴声;他先后为10余个国家的外宾和港澳台同胞演出;曾多次奉调进京参加全国调演和首都游园及重要纪念演出活动。1993年被特邀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录制“龙之长江”国庆文艺特辑节目和苏州春节晚会的演出。所到之处,听众无不为其精湛的技艺单弦拉戏之独特魅力所倾倒,誉为“艺坛一绝”。武汉地区报刊发表评论他的文章近20篇,对其艺术深表赞赏;省、市电台、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其人其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大舞台”节目专题介绍单弦拉戏,并播放精选片断;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乡音”栏目曾以“一世琴缘”专题介绍其艺术生涯;台湾“华视”向全球播出了他的单弦拉戏在五星级游轮“蓝鲸号”的演出实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向全球播放了顾耀宗单弦拉戏艺术专题片。所有这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3年以后,退了休的顾耀宗继续怀着满腔热情,积极参加各项演出活动,而且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大多是义务演出。在演出中,无论是在大剧场、小会议室、车间、田头、军营、工地、校园等,他都一样认真,一丝不苟演奏单弦拉戏。每年的“武汉之夏”文艺演出更是一种公益性活动,他每届参加,且一日数场,有时还得自己掏腰包乘车赶场。演出总是以最好的效果,赢得观众的欢悦。他还多次深入到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去义务演出。有次去武昌福利院,先在会议室为住在这里的“三无老人”(无子女、无工作、无收入)和自费代养的100多位老人表演,后又分别到别的楼层为瘫痪和工疗班(精神病患者)的老人拉戏拉歌。一位90岁名叫熊德明的老人激动地拉着他连连道谢。省里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他同样热心参加,只要有一盒录音伴奏带,便可随时随地演出。

1998年,湖北遭到百年未遇的洪灾,几十万军民齐集千里长堤与洪水搏斗。顾耀宗拎着那口旧皮箱冲上大堤主动请缨,与青年人一样,头顶烈日,奔波在长堤之上,为抗洪军民作慰问演出。当省文化厅组织演员到长江溃口簰洲湾慰问演出时,组织上考虑到他年老且有病在身(脑瘤开刀),未将其列入名单,他闻知此事,再三投书求战得以参加义务演出。

1998年中秋之夜,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与夫人朱琳、副委员长布赫等一行人视察三峡,乘“神州”轮逆流而上。途中在船厅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晚会,轮到顾耀宗出场坐定,然后抒指运弓,先是一声问好,继而以优美的旋律演奏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3人对唱,李鹏和夫人在欣赏时情不自禁地以手击拍,随琴轻唱,沉浸于艺术的意境中。演出结束,李鹏接见演员时对顾耀宗的表演赞赏备至。事后,其随行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负责人、知名文化人士范敬宜来信赞扬说:“在江轮聆听清章,至今仍余音在耳,回味无穷,真可谓绝艺无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顾耀宗老当益壮,更加勤励,继续活跃在文艺舞台上,满腔热情参加节日庆典、武汉之夏、旅游节、招待会以及海啸募捐等公益性演出活动。他用刻苦勤奋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单弦拉戏这一民族瑰宝。

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在一份特别刊出的短文《应加强艺德宣传》中提到:“国家一级演员顾耀宗不仅身怀绝技,而且十分注重艺德,经常义务为观众演出,不计报酬和条件……特予推出报道,树立我市文艺界这位反对拜金主义的典型,以推动文艺工作队伍的全面建设。”这既是对顾耀宗高尚艺德的充分肯定,为武汉文化战线上树立一面鲜艳旗帜;又是吹响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战斗号角。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4/10/18/51126.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9月24日 上午10:16
下一篇 2024年9月24日 上午10:1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