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武汉热线网(nbdnews.cn)讯华清街是一条声名赫赫的街道,位于汉口江岸区三阳路和公安路之间。
2004年11月2日,我们一行数人来到华清街,探寻其隐没于历史深处的印记。历史的烙印总以不同的方式存留,或记于典籍,或传于口碑,或存于实物,成为世人追溯、还原和拼合业已消散的历史碎片的良方。我们亦借此得以揭开笼罩着华清街的那层面纱。
从华景街至华清街
走进华清街,沧桑的石库门,近代的里份格局,相沿成习的市井气息,加之“惊现”的记录街口的石碑,莫不使我们心动。我们徜徉在历史的边缘,触摸着华清街的百年光影……
据史料记载,华清街的历史可溯源至清代末。汉口开埠以前,这里是黄陂、孝感等地农民进入汉口的必经之地,棚户间杂,摊点密布。1895年德国在汉划立租界,这里毗邻德租界,华洋殊俗,却鸡犬之声相闻,因而总免不了一些摩擦。1908年,德租界当局企图侵占这块地盘,引发居民的强烈反对,联名要求湖广总督设法保护。为了避免德国殖民者的侵扰,湖广总督瑞澂派人在此处修了一条灰石马路,设立警察分所;同时由陈景堂出资,沿德界马路北侧重建房屋成街。为了表明此街的主权归属,就以中华的华字为街名首字,另取业主陈景堂之“景”字,合二为一,命名华景街,即今华清街的前身。
1916年,华景街发生火灾,德国驻汉领事以保护租界安全为由,向湖北督军王占元提出照会,要求将华景街灰石路及其居民区划入德租界,并移交警卫权。消息传出,居民义愤填膺,一致呼吁:“地属国有,主权神圣,决不能将灰石路权让给德国人。”民众强大的力量,最终迫使德国领事放弃了非分之想。
华景街居民的爱国之举也感染了当时的汉口名士罗汉,他为之特赋汉口竹枝词《华景街》:“华景街前马路边,鱼篮菜担免挑肩。争回几尺中华地,留作吾民作市廛。”
住在华清街26号的张清申老人,年过七旬,精神矍烁,记忆惊人。他对华清街的掌故轶事熟谙于心,他的回忆,使我们重温了这条老街上曾经上演的精彩活剧。
湖广总督瑞澂
华景街后来之所以改称华清街,源于韩永清取代了陈景堂。韩永清其人,堪称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人物。他从帮工开始,在坎坷的经商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从经办和记洋行,投资银行实业,到创建桐油公司,一手打造出自己的商业王国。韩永清又是一位关心国事、富于正义感的爱国人士。1911年,他曾捐巨款攘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亲书“博爱”横匾相赠。1919年,韩永清由南京回汉,在一场豪赌中,赢取了陈景堂整条华景街的房地产。当时还有民谣为证:“景堂命定家要败,赌博输了一条街。”这条街即指华景街。
韩永清看中了华景街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凭借雄厚的资本,沿街改造,修建了近百栋式样一致的楼房,下设铺面,并建立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菜场。围绕这个菜场和一系列的铺面,形成了汉口颇负名气的副食品商业市场。昔日的灰石路也由整齐划一的花岗岩条石铺成,干净整洁。经过数年营建,华景街焕然一新,韩永清志得意满之余,将街名中陈景堂的“景”字换成自己韩永清的“清”字,华清街之名由此而来。
华清街的石库门建筑,属旧时中产阶级住宅,逼仄的天井,木制的楼梯,弥漫着汉味弄堂的风味。这种营造模式,采用了三双一单的格局,即进弄堂口的拐角处小楼,归一家使用,里弄内系两家合建。房内多用木地板,为了防潮,地板多离地80厘米的距离,中用石板垫压,并在屋外墙角留有通风口。窗户上的木制百叶窗,沿袭了海味建筑风格,一拉一收之中,显得颇具浪漫的怀旧色彩。
站在华清街中段一幢钢筋水泥的楼房前,抬头望去,挂晒的衣物随风飘扬。诱人的菜香和稚儿的童声,让街巷充满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此情此景,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80多年前“市繁人稠,往来如织”的华清市场。
华清街前身华景街
清末民初,华清街华洋杂居,商业繁盛。1907年第5期上海《东方杂志》记载:“汉口向未设立菜场,近经巡警局总办周松甫太守就华景街左近试办菜场一区,招集小贩入场贸易。”据专家考证,这个菜场并非官办,实乃商贩集资修建而成,也是汉口有史以来的第一家菜市场。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部分商贩筹资在兴康里(华清街后面)搭盖场棚,开业卖菜。看来,华清街与菜场确实有着不解之缘。
1924年,华清街上的市场建成开业之日,街道两头高扎牌楼,各家铺户张灯结彩,余洪元等一班汉剧名角也来此捧场清唱。三镇的汉剧迷为了一睹名角的风采,纷至沓来。走进华清市场,店铺林立,从肉鱼禽蛋、时令菜蔬到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无论操办多大规模的中西筵席,均可满足要求。当时的外商洋行、高级餐厅,以及市民婚丧嫁娶所需食物,大都到此购买。时人誉之:“蔬鲜荟聚,菜贩竞争,摆设整齐,涤污剔萎,务术精心”。菜场楼上最初辟为茶楼,其后改为宁汉戏园。楼下卖菜,楼上唱戏,熙来攘往,十分热闹。
早期的汉口市场
作为汉口早期的菜市场,华清市场在武汉商业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从1924年至1938年武汉沦陷之前,这里一直是武汉极为重要的副食品销售中心。抗战胜利以后到1949年,这里也是汉口经营鸡鸭的山货行最集中的销售场所之一。其兴盛的场景,正如罗汉所言:“鱼篮菜担免挑肩。”
谈及华清菜场的旧闻,张清申老先生仍记忆犹新。像当年卖酱菜的钟长春,卖鱼的朱老三,卖豆腐的毛驴等菜场名人,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特别是朱老三,在菜市场长期靠“抖狠”过日子,俨然菜场一霸。如烟的往事,尘封的记忆,都在述说华清市场繁华的往昔。
街碑、街名重见天日
“小伙子,前面有个公益堂,原来有压式消防车,还有一块黑色的石碑……”一位老者指着前面告诉我们。正如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及生长于斯的家乡是不会忘记的,华清街的居民对这条老街也怀有深厚的情结。
汉口市政府通知碑
华清里一连8处过街楼,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别有气势,据称武汉独有。位于中山大道上漂亮的圆拱门,系汉口街道中为数不多的可关闭的拱门。居民们纷纷讲述着,兴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公益堂和民间救火队已经无迹可寻,黑石碑亦于1991年失火之后被一元街道房管所拿去,不知所踪。
永清街一连8栋过街楼
然而位于京汉大道的街口处,还幸存一块1933年时任汉口市长吴国桢签署的街碑,记述着街口的来历。石碑镶嵌于一户民宅的外墙上,长1米有余,宽约0.6米,朴质无华,不事张扬。碑体略有破损,内容尚可辨识:事查平汉路北次沿铁路修筑围墙,原拟在华清、建设两街(指建设街和华清街)间共留一便门,嗣因该两街居民代表等迭次呈请,在各街门留一便门,经本府与该路往复交涉……对于该两街各设便门一节,业已完全承认,圆满解决。其中“汉口市政府通知”与“市长吴国桢”等字样清晰可见。
这块以石碑为载体的政府令,穿越70余年的历史,重新浮现出来,再现了华清街上一段鲜活的历史往事。石碑的价值有目共睹,武汉媒体曾专门予以报道,市文化部门也想收藏保护,但未见下文。
12月1日,我们再次来到这里。华清里已部分拆除,但华清街的圆拱门依然站立,默默守望着老街的前世今生、世事兴衰,迎来送往着外出的游子、回家的归客。圆拱门已成为华清街的显著象征,以至海外赤子来此寻根,能够说得出来的地标就是这个大圆拱门了。
老居民们看着华清街露出真容
据多位老居民回忆,原来那门拱上是有字的,“文化大革命”时被遮掩了。我们推想文字不会只是油漆写的,那么精美的石拱,应该是刻上去的,即使被凿掉,也一定会留下痕迹。
在“华清街”下留影
从地面望去,拱门内有两根弧形钢轨作为支撑,这种形式并不常见。圆拱平滑自然,色泽如一。我们借来木梯和铁锤,小心翼翼爬到拱门上方,没有什么依附物,幸好还有一根角铁可以下脚,虽然并不牢固。根据经验,如果有文字镌刻,应该是居中对齐的。我们试着轻轻敲掉中间的水泥层,有字迹的凹口渐渐显现出来。欣喜之下,我们更加小心地除去水泥,以免毁坏了字迹。锤锤精敲,终于敲开了尘封已久的时光,“华清街”三个红色楷体大字展现出来。字迹很深,红色的油漆仍然醒目,在油漆脱落的地方,可以看到更早时涂上的金色的粉饰。
触摸华清街老瓦
街名重见天日了,老住户们兴奋地奔走相告,纷纷聚在拱门下合影留念。虽然他们将要失去承载着他们欢乐、希冀乃至痛苦的这方土地,离开镌有“华清街”字样的标志性拱门,但那些浓浓的记忆,已渗入了他们的生命历程。
从圆拱门上下来,带着一身的灰尘,我们进入了华清街,来到华清里。
在汉口所有的里份中,韩永清置办的华清里共有71栋房屋,规模位列第7。然而眼前的景象已与一月之前大相径庭,残垣断壁,颓然一片。
在华清里1号这栋已成废墟的石库门旁,我们拣起一片瓦。瓦的质地细腻,重量适中,厚薄适宜,瓦背清晰地标明“湖北官砖厂恒泰公司监制”。湖北官砖厂是晚清张之洞兴办洋务运动时创立的,建于1908年。如果这片瓦是当年出厂的,那它已经96岁了。另有一片瓦,质地和重量与湖北官砖厂生产的不相上下,上面也有字:汉HAN YANG阳、和HO SHING CO兴,估计也是清末民初的。
这些老屋旧瓦,历经近百年的风雨磨励,仍然坚韧而细腻。它们不仅向我们倾诉着远逝的沧桑岁月,也向我们展示了工匠们的生产技艺。可以说,这样优质的砖瓦足以代表近代湖北工业成功的秘诀,印证其“质量就是生命”的承诺。是啊,当初用这些砖瓦建立起来的永清街及相关的里份,充分证明它的质量优良。1931年武汉大水,这里被淹达一人多深,时间长达2个多月,但水退后,房屋照样坚固耐用。
然而,再坚固的房屋也抵不过城市现代化的汹涌大潮。2005年,华清街全部拆除,里份、街碑及拱门荡然无存。华清街百年积淀下来的历史遗存、文化标识淡出我们的视野,一份厚重的人文遗产、一段珍贵的城市记忆也随之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4/10/37/5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