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市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社区建设、城市文化,主持和参加市级以上重点课题20余项,编著 《中国冶建第一军》《金口,中华名舰第一镇》《创新思维论》等著作,发表《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空间》 《社区党建的创新之路——来自百步亭花园社区的报告》《武汉建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观照》等论文百余篇。
“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武汉和武汉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说到英雄武汉,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罗福惠教授在前面的讲座中谈到,中国的英雄城市不少,但综合地理环境、城市体量和历史机遇等多重因素后,可以说武汉是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的全能型英雄城市。他提出了一个全能型英雄城市的概念,我想在此基础上再延伸两点:第一,从纵向来看,近代以来的武汉一直担当着英雄城市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赞扬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时用了两个词,一个是 “无愧”,一个是“再次”。“无愧”包含了历史和当下,“再次”意味着当下和未来。武汉是辛亥革命的英雄城市,是大革命时期的英雄城市,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城市,这三次都因具有建都意义而史无前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汉成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城市,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所以,近代以来的武汉一直就是一座英雄城市。第二,从横向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以 “英雄城市”的称号对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进行褒奖,这是少有的。从红色意义上来讲,中国的英雄城市有不少,比如南昌起义的英雄城市南昌,抗美援朝的英雄城市沈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英雄城市鞍山,改革开放的英雄城市深圳等。但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直接给予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双重赞扬的,恐怕只有武汉,这是武汉的荣耀。
当我们把英雄城市的坐标定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平移到历史的交叉点上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武汉。它前承革命胜利的果实,后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奠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时期的英雄武汉,按照英雄城市的发展逻辑,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二是重点建设时期 (1953—1957年),三是全面建设时期 (1958—1966年)。
“在志讲志”,我今天的分享也是自己学志用志、志料收集和个人口述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今天的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问题:一是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名片,二是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英雄,三是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精神,四是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新征程。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30年的内在逻辑,我这次讲座的内容将适当延续到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因为这既是历史的联系,也是逻辑的联系。
一、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名片
将城市名片冠以 “英雄城市”,这是近些年来的一种红色现象。什么是城市名片?城市名片是能够充分反映当地文化经济特色,代表城市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地理标志产品、特色景致、标志性建筑等。对武汉来说,楚剧、汉剧、黄鹤楼、江汉关、热干面、洪山菜薹、知音传说、问津书院等,这些都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但是这些城市名片和英雄武汉的城市名片,是有区别的。当然这些名片里面或许有些特定的英雄因子,比如,抗疫中网友们喊出了 “热干面加油”的口号。那么 “热干面”和 “热干面加油”这样的称呼,不管是一种对面食的描述,还是一种面食所代表的城市精神,我觉得这里面是有英雄因子的,从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时期的名片。对于武汉来说,还有像木兰山、姚家山、将军山、侏儒山、涨渡湖、梁子湖等地标,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名片和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精神标识。
英雄城市的红色城市名片,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意义上来定义的。1949年武汉解放,从革命战争年代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消费城市变成了工业城市,这个时期的英雄城市是和社会主义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和工业建设特别是重工业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建设的角度思考,武汉产生了最为耀眼的五张名片,它们分别是:抗洪英雄,首创全民战胜特大洪水的中国武汉奇迹;桥梁英雄,建造快速沟通南北交通的武汉长江大桥;钢铁英雄,兴建改变南北钢铁布局的武汉钢铁公司;“武字头”英雄,全面加快兴建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天下英雄,同心云集加快建设江城武汉的国家力量。
(一)抗洪英雄,首创全民战胜特大洪水的中国武汉奇迹
1954年,武汉经历自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3月,武汉关的水位还是14米,6月26日突破警戒线,达到26.38米,8月19日达到历史最高水位29.73米,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8月18日达到最高水位,我查了资料,认为应该是在19日。这是武汉关水文站自1865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水位,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遭遇的特大洪水。长江在武汉已经成为高居其上的地上悬河。长江、汉江大堤随时有决堤的危险。武汉市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最终战胜了特大洪水,避免了1931年那样的毁灭性洪灾。1954年,武汉评定防汛功臣15000多人,其中特等功6人,一等功376人,二等功2452人,三等功12299人,获防汛烈士称号的有80人。我小时候,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看见过我父亲参加荆江分洪、参加武汉防汛的奖状,可惜后来在搬家的过程中丢失了。战胜1954年特大洪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为英雄武汉赢得了崇高荣誉。毛泽东为武汉抗洪工作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这是武汉在抵御自然灾害中首次获得的、含金量最高的国家荣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洪水搏斗的历史。毛泽东曾强调“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位于长江沿岸的武汉,率先作出了史诗般的伟大示范。
1954年,抗洪军民加高江汉关前的长江堤坝
1954年,经过加固加高工程后的汉口沿江防水墙,成功挡住了29.73米的最高水位
(二)桥梁英雄,建造快速沟通南北交通的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素有 “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无论是从中国建桥史,还是从中国交通史、中国建设史的角度来讲,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从中国建桥史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史无前例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中国也有较大的跨江铁路桥,有跨越京汉铁路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跨越津浦铁路的蚌埠淮河铁路大桥等。郑州铁路黄河铁路大桥兴建于1903年,1906年通车,它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蚌埠淮河铁路大桥,建成于1911年,是当时淮河上第一座也是仅有的一座铁路大桥。这两座桥,一个横跨黄河,一个横跨淮河;一个贯通京汉铁路,一个贯通津浦铁路。但是这两条铁路到了长江还得依赖火车轮渡,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上层为公路,下层为铁路。我小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里面是这样讲的:“小朋友,你们瞧,这座大桥多么好。大桥跨在长江上,她比十层楼房还要高。上层是公路,汽车来回跑。下层是铁路,火车呜呜叫。两头还有桥头堡,好像卫兵在放哨。”而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则是单层的公铁两用桥,1973年我随部队去外地慰问演出时曾经路过这座桥,桥面一次只能通行一辆汽车,等这边的车过去了,那边的车才能过来;桥有时候过火车,有时候过汽车,过汽车的时候,火车就得停,过火车的时候,汽车就得停。蚌埠淮河铁路大桥同样不是双层的公铁两用桥。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全部结构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但它不是在长江之上,是在钱塘江上面。所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 “万里长江第一桥”。
从中国交通史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史无前例的。武汉长江大桥和汉水铁路桥,是连接武汉三镇的重要通道。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更成为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前,渡过长江的方式主要是轮船,火车过江则是使用火车轮渡。有首民谣是这么唱的:“武汉一大怪,火车轮渡载。”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标志着武汉三镇真正融为一体,而且连通了1906年建成的京汉铁路和1936年建成的粤汉铁路,使中国最重要的一条南北铁路干线得以贯通。在国家战略上,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修给武汉人民的桥,更是修给全国人民的桥。所以毛泽东在 《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南北”“通途”,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1957年10月15日举行的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
从中国建设史来说,武汉长江大桥是史无前例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之前,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一句歌谣:“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在长江上建桥谈何容易,首先就面临着三大难题:实际问题——钱从哪来?人才问题——谁来设计?技术问题——谁来提供?在这些建设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武汉长江大桥得以逐步建成,这充分彰显了中国自信、中国智慧和中国自豪。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武汉的地标性建筑,陪伴了一代又一代武汉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武汉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钢铁英雄,兴建改变南北钢铁布局的武汉钢铁公司
中国最早的钢铁工业就和武汉有关,其历史可追溯到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那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但是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全国的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大量钢材,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钢铁来作为支撑,然而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要让中国的钢铁过好增加产量这道大关,挺起民族的钢铁脊梁。优先发展重工业,关键在于钢铁。“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曾多次表达过这个观点。于是国家就有了建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的决策。那么这个企业建在哪里呢?这就涉及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问题。1947年到1950年,中共中央先后接管了30多家钢铁企业,开始集中人力物力恢复钢铁企业的生产。当时的钢铁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形成了北重南轻的钢铁工业局面。全面发展钢铁工业,必须改变这一局面。当时有苏联专家建议选址在内蒙古,因为内蒙古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而且靠近苏联,毛泽东没有同意这一方案。毛泽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不能简单从资源方面考虑,也要从国防和工业布局方面考虑。钢铁不仅要在产量上过关,而且要在地理上过关,应该向南发展。所以,新建的钢铁企业最后定址在武汉青山。在武汉青山蒋家墩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崛起了一座 “十里钢城”,就是中国的 “红钢城”。为了给红钢城服务,武汉还诞生了一个新的行政区——青山区。武汉钢铁英雄撑起了半边天,红遍了全中国。
20世纪50年代初,武汉钢铁公司建设前的青山地貌 (局部)
1958年9月13日,武钢炼铁厂第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
(四)“武字头”英雄,全面加快兴建门类齐全的完整工业体系
我所说的 “武字头”企业有两种,一个是国家布局在武汉的 “武字头”企业,另一个是武汉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 “武字头”企业。这一时期,担负国家建设重任的武汉工业英雄不仅有钢铁英雄——武汉钢铁公司,还有机床制造英雄——武汉重型机床厂,电力英雄——青山热电厂 (早期叫湖北青山热电站),船舶制造英雄——武昌造船厂,食品加工英雄——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等一批国字号、省字号大型企业。其中,武汉重型机床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重型和超重型机床制造厂家,1953年始建,1958年建成投产。湖北青山热电站是中国山海关内第一座高温高压火力发电站,1955年破土动工,1957年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肉类联合加工厂,1958年建成投产。武汉锅炉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特种锅炉生产厂,1960年全面投产。武钢、武重、武船、武锅、武汉肉联被誉为武汉工业史的 “五朵金花”,延续到改革开放前,还有武汉葛电化工厂、武汉石油化工厂等企业,这些企业都是武汉的英雄、武汉的荣光。
20世纪80年代的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
这一时期,武汉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改组、改造、扩建了近200个骨干工业企业,新建了一批市属企业,形成了冶金、机械制造、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和食品、化工、电子、轻工、医药、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企业。在三大支柱产业中,有以汉阳钢铁厂、武汉薄板厂等为代表的冶金企业,以武汉机床厂、武汉第二机床厂、武汉内燃机厂、武汉柴油机厂等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企业,以武汉第一棉纺织厂、武汉第二棉纺织厂、武汉第六棉纺织厂等为代表的纺织企业。其他产业中,还有以武汉食品厂、武汉第二汽水厂等为代表的食品企业,以葛店化工厂、武汉燃料厂、武汉有机合成化工厂、武汉化工原料厂等为代表的化工企业,以武汉无线电元件厂、武汉无线电厂等为代表的电子企业,以武汉制药厂、武汉中联制药厂等为代表的医药企业。这一时期的武汉工业不仅门类齐全,而且聚集发展成为工业片区。例如,汉口有古田工业区、堤角工业区、唐家墩工业区,武昌有钵盂山工业区、关山工业区,汉阳有七里庙工业区等。武汉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制造工业中心、中国的工业重镇。
1952年7月1日在汉阳建成投产的国营武汉第一棉纺织厂
(五)天下英雄,同心云集加快建设江城武汉的国家力量
那是一个天下英雄汇聚武汉的伟大时代,进而产生了许多“南下英雄”“东进英雄”“西迁英雄”“北上英雄”。其中,“南下英雄”的代表有支援武钢建设的鞍钢工人;“东进英雄”的代表有支援武钢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二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从重庆来到武汉的长江水利技术骨干;南昌中南体育学院迁到武汉,后改名为武汉体育学院,是为 “北上英雄”;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至武汉,后来变为武汉医学院,是为 “西迁英雄”。中科院武汉分院、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后来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运公司等,都将总部设在武汉,彰显了天下英雄云聚江城的国家力量。正因为如此,三峡大坝、汉丹铁路、长江航运、测绘科技等都有了英雄武汉的贡献。以上是给大家提供的一个认识英雄武汉的思路。
既往风云七十年,昔日英雄何处寻?武汉的英雄事件、英雄形象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国家名片——人民币和邮票上的武汉英雄元素。比如,贰角人民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邮票上的武钢、武重等。英雄武汉不仅有城市名片,而且还有 “形象代言人”,例如,毛泽东创作的关于武汉的诗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武汉,都是对武汉的一种认可和宣传。
中国人民银行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贰角纸币正面的武汉长江大桥图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邮票上的武汉钢铁公司
二、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英雄
谈英雄城市的时候,一定要讲城市中的英雄人物,我主要从劳动模范、精神典范、革命烈士、先声英雄、百姓英雄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阐述。英雄的城市离不开英雄的人民,时代产生英雄,英雄推动时代前进。这一时期的英雄有一个变化,那就是从战斗英雄变为劳动模范,进而产生了体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梦想的精神典范,改革开放的先声英雄和家国情怀融聚一身的百姓英雄。
(一)劳动模范
劳动模范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劳动者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榜样力量。由于战争的创伤,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发展生产成为主要工作任务,在 “劳动光荣”“劳动神圣”的朴素理念影响之下,诞生了一大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模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工作。从1950年到2020年,国务院先后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008名。早期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召开的时间不是很固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相对固定下来,每五年召开一次,一般是在 “五一”劳动节的前几天召开。最近一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11月才召开。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的目的是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接下来讲一讲劳模的溯源问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巩固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军工、农业等领域开展了劳动运动,并组织了数次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劳动模范最初其实也叫劳动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中心任务转向国家建设,党和国家在更大规模上推动了劳模表彰工作。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召开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授予464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其中,武汉有5人获此荣誉,他们是张万兴、朱玖、冯宣泰、陈玉玺、马可芳。1951年2月,武汉市第一届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召开。1960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工作暂时性停止,于1977年恢复,1995年开始作为制度性安排,每五年举办一次。
劳模的数量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武汉市的劳模分布。1950年至1960年,武汉市先后召开了8次劳模表彰会、先进代表会,这一时期劳动模范的群体基数很大。仅工业方面受表彰的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就高达4269人次,先进集体1768个。其中,受表彰的女工人数也很多。以女工密集度较大的武汉纺织行业劳模群体为例,这一时期共表彰247人,约占工业方面获奖人数的6%,其中女性劳模111人,占该行业获奖人数的45%。从195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评选,截至2015年,武汉市共有325人次获得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这里提一句,在2015年的时候,全国第一届劳动模范陈玉玺仍然健在,他已是89岁高龄。截至2020年,武汉市历年受到国家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达363人次。
通过劳模档案可以反映出一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的特点:一是全部来自企业,是清一色的工人劳模,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工业建设的重视。如张万兴、朱玖、冯宣泰、陈玉玺、马可芳这5个劳模分别来自郑州铁路局武昌机务段、汉口申新纱厂、华中钢铁公司、中南军区军需皮革厂、中南军区某被服厂。二是生产节约是一项重要的评选标准。朱玖通过提升技术,一个人可以完成两个人的工作量。陈玉玺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特别是在制革过程中,采用加一道铲子铲皮的办法,使皮面扩大,对提高生产质量作出了贡献。三是军工企业工人占有相当比例。1950年武汉市的5名全国劳动模范当中,有2名来自军工企业。这既反映了增产节约的要求,也反映了军工生产的需要。
1956年,武汉有87人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时的劳动模范主体仍然是企业工人,但又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在增产节约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科技劳模的表彰。例如武汉市江岸车辆厂副总工程师范忠志,他一生共实现大小革新项目2000多项,其中40多项属重大革新成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革新能手。二是在企业工人基础上,表彰范围扩大到了其他劳动者。比如杂货店的店员、百货公司的营业员、供销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还有电影放映队、汉剧团、中学等文教单位的先进代表。三是从外地调入劳模,如武汉钢铁公司的李凤恩就是从鞍山钢铁公司调过来的,这反映了以全国劳模为代表的各路英雄汇聚江城、建设武汉的特点。
1959年,从武汉荣获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 (工作)者的人员情况来看,其范围又扩大到了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这一届劳模的特点是工程技术人员或者说从工人当中产生的工程技术人员受到表彰的人数显著增多,比较有名的有龙文忠、刘道成、马学礼等。龙文忠,历任武汉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检工员、技师,武汉市建筑工程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武汉市建工局、武汉市建筑总公司副总工程师。20世纪50年代先后革新了130多项钢铁施工技术,被称为 “工人发明家”,1956年、1959年两次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刘道成,是从沈阳第一机床厂调入武汉重型机床厂的,先后实现200多项技术革新,成功地制造了 “龙门剪床” “电动滚床” “压力机”等生产设备。马学礼,是在1957年从沈阳第一机床厂调入武汉重型机床厂的,仅1959年他就提出革新建议340多条,被采纳60多条,实现了“深孔套料刀”“外旋风铣”“多刀铣蜗旋牙条”“蜂窝胎具”等重大革新,对改进生产技术作出了贡献。
马学礼
1960年,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 (工作)者的表彰主要集中在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武汉共有39人受到表彰。从1950至1960年,除了私营劳动者,全国先进生产者的表彰范围基本覆盖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20世纪70年代,武汉市又相继涌现出了一批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 (工作)者,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先进生产 (工作)者,全国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劳动模范,全国文化、教育、卫生先进生产 (工作)者,全国农业学大庆、学大寨劳动模范。从劳模的评选过程中,可以领略一个时代的精神,理解一个时代的进步。
(二)精神典范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大力倡导、表彰了一大批精神典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我讲的精神典范,是一个与劳动模范相对的说法,以示区分。这一时期,国家不仅需要硬件建设,如武钢、武重、武汉长江大桥这些有形的建设;更需要软件建设,把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像建设钢筋水泥大厦一样来建造精神道德大厦。从1963年开始的学雷锋活动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龙蓉芳是武汉的商业典范代表。龙蓉芳,1956年在武汉市百货公司中心百货商店做营业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热爱工作,把顾客当亲人,成为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1959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工作)者。
龙蓉芳
吕锡三是武汉的少年英雄代表。吕锡三1955年进入武汉市球场街小学读书,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9年6月10日,在两个少年掉进水中的危急关头,他临危不惧,舍身救人,光荣牺牲,年仅13岁。共青团武汉市委追授他为优秀少先队员。中共武汉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为其建碑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为纪念碑题词:“少年英雄吕锡三纪念碑”。
描绘吕锡三事迹的连环画 《少年英雄吕锡三》
“向朱伯儒学习 做八十年代新雷锋”宣传画
朱伯儒是武汉的时代标兵代表。朱伯儒于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学员、参谋、股长、仓库副主任、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入伍以后,他以雷锋为榜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后21次立功受奖。他的党叫干啥就干好啥的 “螺丝钉精神”、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炭火精神”、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 “大树精神”和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誉为 “八十年代新雷锋”。198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 “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誉称号。朱伯儒是军队的英雄,也是武汉的英雄。
(三)革命烈士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烈士——林祥谦,就是在武汉牺牲的,如果加上施洋等人,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烈士也是在武汉牺牲的。还有北伐军到达武汉之前,武汉本土牺牲的烈士陈定一,他是汉阳舵落口人。陆定一的妻子唐义贞,是武汉武昌人,也是一名革命烈士。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向警予在武汉牺牲。还有大家熟知的夏明翰,也是在武汉牺牲,他就义前写下了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著名诗句。武汉现在还有警予中学、夏明翰小学、义贞小学等,表达对烈士的纪念。土地革命战争的时期,在黄麻起义中牺牲的潘忠汝、吴光浩,都是武汉黄陂人。武汉还有一位被敌人车裂的烈士刘天元。刘天元,1928年参加革命,为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的干部,新洲县成立后任县长兼公安局局长,被敌人抓捕后,他宁死不屈,在新洲宋埠被敌人用两辆汽车活活肢解。直到武汉解放之后,都还有被敌特、土匪杀害的烈士,还有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 “特级英雄”黄继光虽然不是武汉籍,但 “黄继光英雄连”来到了武汉。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革命而作出牺牲的烈士。
林祥谦
施洋
向警予
夏明翰
到了和平建设时期,不光有艰苦奋斗,也会有牺牲流血。1949年5月至1985年12月,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保护国家及集体财产、维护社会治安而牺牲的人物就有40多人。如李少亭,1955年12月因轮船触礁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牺牲;龚顺,1968年护送外援物资时,在武汉与歹徒搏斗牺牲;雷贤满,1979年7月在武汉因抢救国家财产牺牲。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当时我所在的部队就上了前线,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了。2012年,新洲区委、区人民政府在阳逻万福净土陵园建立烈士纪念碑,有21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牺牲的英烈就埋葬在这个陵园里面。
武汉拥有165条河流、166个湖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武汉产生了很多水上英雄、水中英雄。很多人为了抗洪、抢救落水者、抢救落水财物而牺牲。根据 《武汉市一九五四年防汛文献汇编》记载,1954年武汉防汛抗洪牺牲了89人。还有在水中牺牲的英雄,如周康福,1962年8月在汉口为抢救两名落水群众牺牲;罗明普,1964年6月在武昌江边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白启清,1968年5月在武汉市东西湖因抢救落水战友牺牲。
(四)先声英雄
武汉的先声英雄有查全性、陶德麟、郑举选、威尔纳·格里希等。查全性是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他的一番慷慨陈词,让邓小平提前一年即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几十万青年的命运从此改变。陶德麟,曾任武汉大学校长,1978年参加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020年,教育部追授他 “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郑举选,1979年,在他的带动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幕,他本人也成为风云一时的全国个体工商户传奇性代表、汉正街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郑举选 “改革先锋”称号。格里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位 “洋厂长”,这也体现出武汉 “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格里希 “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查全性
1984年,威尔纳·格里希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图为格里希 (右)在车间检查产品质量
(五)百姓英雄
毛泽东曾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英雄的因子、英雄的情结。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每天勤勤恳恳工作,为了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付出了很多。比如,我的父亲在支援徐家河水库建设时,每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待不了多久又工作去了。当时,汉口有很多人在武钢上班,有些人早上四点就要起床赶第一班车从古田附近到粤汉码头,然后从粤汉码头坐轮船到红钢城的蒋家墩码头,然后还要再坐通勤车才能到单位,这样就用去了两三个小时,下班回家又要重复一遍。每天上班在路上花的时间就要五六个小时,但是那时候的人都很乐观,很少怨天尤人。这就是一种平凡人的默默奉献。我的一些亲身经历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曾组织我们学生捡猪粪作为肥料免费送到生产队。1965年,武汉因下大雪而导致蔬菜供应不上,学校组织我们学生去张公堤、王家墩机场挖野菜后送到菜场,帮助解决市民吃菜难问题,虽然可能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这也反映出那个时候学生的奉献精神。所以说人人都是英雄,无论是工人、农民,或是学生、普通百姓,都可以扮演英雄的角色。
三、英雄武汉与武汉城市精神
2021年,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再次激发了武汉人民的奋斗热情。在此之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于2011年被首次写进武汉市党代会报告。武汉精神和英雄武汉汇聚在一起,展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武汉城市精神和城市价值。这一精神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武汉,是武汉城市英雄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英模成长史来说,这一阶段是从战斗英雄向劳动模范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提升的重要阶段。从英模精神史来说,这一阶段是从革命精神到建设精神,从建设精神到道德模范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而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产生重要影响。
劳动模范是英模精神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劳动模范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劳动方面,更体现出建设祖国的共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武汉,继承了战争年代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精神,在那个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火热年代里,形成了包括抗洪精神、建桥精神、钢铁精神、电力精神、造船精神、石化精神、制造业精神、农垦精神等在内的武汉精神谱系。
虽然大家的岗位各不相同,但拥有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共同心愿。劳动模范们的工作岗位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拥有要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的共同特征,他们体现出追求卓越的劳模精神、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度统一,他们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技术方面创造了新的历史。
英雄模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有些英雄注定只能隐姓埋名。很多隐蔽战线上的英雄,比如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核动力潜艇专家黄旭华,如空气一般让人们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这是一种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
英雄辈出的英雄城市,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武汉的英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他们共同为英雄武汉作出贡献。英雄城市更要有国际视野。1951年武汉市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召开,受表彰的代表当中有两位日本籍的劳模,一位是在第四野战军卫生材料厂工作的原田和彦,另一位是在原汉阳医院 (现武汉市第五医院)负责接生的寺师金子。这体现出英雄城市的博大胸怀。此外,英雄城市的开放精神不仅体现在吸引各地人才建设武汉,还体现在武汉人才积极走出去援助其他地方的建设和发展。
英雄模范人物是最美劳动者,更是国家精英、民族英雄。回望那个年代,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名字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比如黄继光、邱少云、雷锋、孟泰、王进喜、向秀丽等,其中也包括武汉的马学礼、朱伯儒、龙蓉芳、吕锡三等。出于对英模的崇拜,我们身边涌现出了很多平凡英雄。崇拜英模,就是要像江汉朝宗那样,学习英模们用劳动创造价值、用实干成就事业的精神。
四、英雄武汉与武汉英雄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武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吹响了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号角。从疫情中浴火重生的英雄城市,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的英雄业绩。
武汉是一个英雄辈出、特质突出的全能型英雄城市,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英雄贡献。在增产节约运动当中,武汉涌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劳动模范;在抗美援朝时期,孕育出黄继光英雄连、上甘岭特功八连;在抗击自然灾害、保卫建设成果的过程中,武汉人民用血肉铸就出永远的丰碑;在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方面,武汉有刘道成、范忠志那样的工业模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武汉,为其走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为其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英雄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建议我们的史志、文化部门写英模史、撰英模志、立英模传,记录好英雄城市的历史。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5/11/39/3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