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5/12/50/30662.html
“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他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隐姓埋名28年,为国铸核盾卫和平;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却不赞成被称为“氢弹之父”……1926年的今天,核物理学家于敏出生。
于敏
从事“高级的秘密工作”的于敏
在中国的氢弹发展史上,于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中国氢弹之父”。但由于保密原因,直到1988年退休,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虽然解禁,但也是有限度的。以至于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甚至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
“核武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1961年1月12日,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对话中,他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要尽快进行。钱三强希望他能够转行,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对于敏个人而言,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那时的于敏,刚刚34周岁,年轻有为。在国内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开创并辛勤耕耘了近10年之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只要继续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掌舵者,可谓功成名就。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行,他思考片刻之后,欣然接受这一重要任务。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
选择转向氢弹研究,就意味着从此隐姓埋名,长年奔波。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隐姓埋名就长达28年之久。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当时国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勤奋,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响彻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淡泊名利,邓稼先称“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
由于工作关系,他曾以大学教授身份去美国访问。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一言不发。尽管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不方便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也坚决不说。用邓稼先的话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
这和他一以贯之、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那时候,中国仅有唯一一台每秒运行1万次的计算机,而计算机95%的时间还要先保证原子弹研究的运算。他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利用这剩余5%的运算时间,拿起算盘、计算尺和草稿纸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最终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
氢弹研制成功后,很多人都称他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这样的称谓,他说这样不科学。在他看来,“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后来,他荣誉等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但他始终保持内心宁静,淡泊名利。他常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挂在嘴边,以此激励自己。
2015年1月9日,他领完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没有作任何获奖致辞。因为他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些成就是大家的,我只能是代表大家来拿奖。”因此,他坚持不能作这个获奖致辞。甚至,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评这个奖,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赞 (0)
为何有些韩国人说中国菜很难吃 背后的真相是这样的
上一篇
2024年7月25日 下午12:47
传承岳飞文化,弘扬岳飞精神
下一篇
2024年7月25日 下午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