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元禅寺又称归元寺,是武汉市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与宝通禅寺、莲溪寺、正觉寺组成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属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归元禅寺位于武汉市主城区汉阳翠微街横路5号,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据史料记载,寺庙取名“归元”二字,源出《易经》:“元者善之长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而易行乎其间,此万法归一。”佛经《楞严经》中也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说。所谓归元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归元禅寺中之“禅”,表明归元禅寺属禅宗。佛教自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发展至隋唐,已经形成八个主要宗派,即三论宗、天台宗、贤首宗(华严宗)、慈恩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其中禅宗势力最大,直至现在,全国寺院除了少数律寺、讲寺外,几乎都属于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为“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彻悟之心”。
归元禅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还有翠微峰、翠微妙境、翠微古井、翠微池、念佛堂、三圣堂、大士阁、韦驮殿、碑廊、天王殿、地藏殿、吉祥钟、观音阁、钟楼、鼓楼、双面观音等参观点。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殿堂寮舍雄伟壮观,寺庙环境典雅清幽,苍松翠柏环绕其间,池泉辉映,景色宜人。
归元禅寺是武汉市重要旅游景点。该寺于1983年列为全国开放寺庙以来,接待了大量外国贵宾前来观光,其中不乏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政界要人。每年有200万名游客前来礼佛观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该寺经过大规模改建、重建和扩建,其旅游功能大增,是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归元禅寺方丈为隆印法师,寺内有僧人40余人。
禅寺溯古
据归元禅寺现存有关史料,归元禅寺的旧址原是一处私家园林——葵园。葵园的主人是明代汉阳人氏,名王袗,字章圃,曾任明末华州牧,成都同知。据《汉阳县志》记载,王章圃曾随萧良友、郭志诚学习诗文。萧良友在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中进士第一名,少有“神童”之称,曾任国子监祭酒。王章圃还与明代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有密切来往。为了能与文人墨客一起赋文论诗,王章圃“辟葵园于汉阳城西关二里,招致雅流,觞咏其中”(《续汉口丛谈》)。关于葵园,《续汉口丛谈》还记道“园中亦有奇石,绉秀殊伦,题曰翠微峰,峰旁有井,号翠微井”。另据归元禅寺碑记中有关记载,也有关于葵园的描述,如“风动葵园,葵本无目,向日而繁。蕉本无耳,闻雷而荪,无根树子,盖世如云……”等等。
在王章圃之后,葵园传给了其子王紫函、王紫宿、王松生。王氏兄弟感到管理不便,遂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5月22日,找了两位中人王弥公、吴尽臣从中说合,将其父所置下的西关葵园、田地、房舍基地等,以270两纹银卖给了张恭存。一年之后,当时定南王、镇守粤西大将军孙延龄麾下的孙耀先、戴天成等居士“偶道及楚地”,有意为正在汉阳兴国寺阅藏的白光、主峰和尚捐资创立梵宇,以“嘉其操志艰苦”。孙等人“卜得汉阳凤山门外王氏葵园”可建梵刹,于是他们与张恭存商议,以原价购得葵园,并约定“基址、田地、房屋自卖之后顺从孙、戴等舍作丛林,改庵建塔”,让“白光兴造丛林”。
据史料所知,归元禅寺是白光、主峰据葵园而改建,初创时的翠微峰、翠微井则是寺中最原始的景观了。翠微峰在300多年前应是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山峰,它突兀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又濒临水边,应显得比较伟岸,引人注目。翠微峰如今在寺内还存在,不过它现在只是一高坡,上有翠微亭,坡上种有花草林木。据寺内老僧介绍,寺院中一株皂荚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翠微峰之下南北两侧曾设置了入口和出口,为创造曲径通幽的意境,还增设了三道园门,分别题有“叠翠”、“别有天地”、“爽气西来”等匾额。入口处有门联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口处的门联为“胜迹重新看历历晴川凤凰山畔;名园不朽在萋萋芳草鹦鹉洲边”。
创寺之初,翠微峰周边别无长物,十多年之后,才在翠微峰下修建了藏经阁。翠微峰附近的大士阁、念佛堂等则是在更晚一些时候才相继建成。
翠微峰是归元禅寺内一处历史悠久的古景,可惜保护、利用、开发很不够,这座峰基本不为游客所知,其实要了解归元禅寺的源头,是不能不谈及翠微峰的。
史书中所提到的翠微古井,也还依然存在。这座井深达11米,井水终年不枯,曾是庙内僧众日常茶炊盥洗之用的主要水源。1980年11月21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到寺参观,曾对此井很感兴趣,向昌明方丈询问有关古井的一些问题,昌明向客人介绍,此井为地下之泉,不仅视之心旷神怡,而且尝之还别具风味,用之沏茶则香,酿酒则醇甜,煮饭则可口,常年饮用还可治疗肠胃病和皮肤痼疾。客人中有人笑曰,难怪寺内僧众容颜焕发,方丈精神抖擞,原来有此一宝,众皆哂然。
白光、主峰两位和尚是归元禅寺的开山祖师,系兄弟俩,浙江霅川长兴县雉城人。于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到汉阳,并在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受赠葵园后将其改建为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普同塔。白光、主峰将穷苦百姓死后因无钱安葬而抛露于荒野的尸骨,收集火化后存放于塔内,以慰亡灵。这一善举得到了百姓的赞誉。白光、主峰还辛苦劳作,在普同塔前栽种松柏树。如今归元禅寺的普同塔院仍在,它座落在寺内的一排寮舍附近。是创寺之初的第一座寺庙标志建筑。它赢得了四众弟子对白光、主峰的认同,也为归元禅寺尔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众多施主的施舍帮助下,加之寺内僧众的艰苦努力,归元禅寺从1660年至1664年的5年间,相继建起了禅堂、大雄宝殿、客堂、斋堂、方丈室等,使归元禅寺初具规模。
从创寺之初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到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归元禅寺香火日盛,“梵宇大备”,信徒多达千余人。当年清翰林院庶士、上海人周金然撰《归元寺记》,文中写道:“归元寺之中殿宇辉煌,寮廊深邃。凡说法之堂、栖禅之室、香厨浴舍,以及往来宾客憩息之所,无一不备,更三师普同有塔,鳞甲放生有池,而笋园、蔬圃、井臼、圊窬(厕所)亦位置秩然,楚楚清洁,四面云树……晨钟暮鼓,梵叹泠泠,白月风清,时恍疑身在瑶天矣。”在白光、主峰殚精竭虑地经营下,归元禅寺内形成了著名的八景:烟岚叠翠、黄鹤迎门、龙吟八腊、虎啸双眉、鹤洲涌玉、凤市来仪、半月吞虚、柏林拱瑞。归元禅寺不仅保持并发展了原葵园的园林景观,还兴建了许多佛教风格的殿堂楼阁。时人称其为“汉西一境”,并勒石刻碑镶嵌在翠微峰的石岩上。后因清咸丰年间兵燹之乱,归元禅寺内诸建筑遭严重破坏,这块石碑也被毁。到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7月,由汪家政重新用隶书写“汉西一境”,并刻碑嵌于翠微峰石壁中。20世纪90年代中,寺庙大修,“汉西一境”石碑后移至寺内前院“翠微苑”中,供游客观赏。
归元禅寺内的翠微峰、翠微古井、翠微古池、翠微亭、普同塔、“汉西一境”石碑等,都是寺内古代遗留下来极其宝贵的景观。它对了解归元禅寺的历史及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景点览胜
归元禅寺的三门
归元禅寺是典型的院落式建筑布局,基本上实行的是禅宗的“伽蓝七堂制”。三门之内以殿、阁作为主体建筑。据《戒坛图经》所示,寺院布局一般为外门、中门(统称为三门)、前佛殿、佛塔、后佛说法大殿、三重楼、三重阁等。三门又俗称为“山门”。
归元禅寺的外三门,即现在的寺庙大门,是由武汉建筑设计院1989年设计,1991年10月开始动工兴建,于1992年初竣工。外三门为城楼式建筑,门楼高9米,底座宽20余米,建筑面积为570平方米。整座门楼为三开门式,中间为一大拱门,左右各一小拱门。大拱门内耸立着十余根粗大的圆木立柱,除4根圆柱立于中央直冲门楼顶外,其他十余根圆柱均镶嵌于墙壁之内。外三门门楼的正上方高悬一直匾,上书“归元禅寺”,是仿清代书法名家冯家诰的手迹雕制而成的,远视十分醒目。小拱门的后上方为一横匾,上书“应如是观”,为归元禅寺前方丈昌明大法师亲笔所书。门楼上部为木架结构,横梁短椽,飞檐高翘,工艺流畅,造型雄伟。飞檐下斗拱犬牙交错,形似蜂窝,做工精细。飞檐上鱼角扳爪,兽脊雄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外三门的扇门为仿古式朱红殿门。门上饰以兽头形铜环,古色古香。门楼前蹲坐着两头巨大的石狮,威风凛凛,更衬托出外三门的雄伟、壮观。
由外三门进入寺庙前院,迎面即是中三门。门楣上镶嵌一直匾,上书“归元禅寺”。这道门其实是归元禅寺原先的大门。1976年,归元禅寺扩建以前,游客均从这道门出入归元禅寺。这座三门历史悠久,而门上的直匾“归元禅寺”更有其不平凡的经历。归元禅寺因有清道光皇帝为表彰白光和主峰两位开山祖师的功德而追赐玉印,其寺名之匾就可以直书。与全国许多寺庙之名均横书相比,归元禅寺自显出独特之风格。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归元禅寺的中三门不逢中,门的方向是朝东偏北。三门偏,在汉族寺庙的布局中比较少见。究其原因,众说不一。而真正的原因是循佛学“悟逆行正”之说而致,这种定势称“勒马回头”。三门偏,进三门所见韦驮殿之门也不逢中,而是朝东偏南,正好形成“东进烈马左右回头”的格局。此喻意为一进三门之后,则归心向佛,这与佛经“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一脉相承,其中暗含寺庙名曰“归元”之义,真可谓匠心独具。
藏经阁
藏经阁坐落在翠微峰下、翠微妙境之中,是归元禅寺的北院主要建筑,也是收藏、陈列佛教经典和艺术珍品以及法器、法物的殿堂。
藏经阁始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藏经阁得以重建,但在辛亥革命时期又为战火所焚。1920年~1922年,归元禅寺心净方丈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据史料记载,新建藏经阁落成之日典礼隆重,热闹非凡。黎元洪题匾以示祝贺。佛教界著名的太虚大师撰写《重修汉阳归元寺藏经阁记》,并勒石立碑,以资纪念。
大雄宝殿
藏经阁占地400余平方米,仿唐牌楼式建筑,颇具丛林风雅。整座阁楼,朱红四柱通天,靛蓝兽头大脊,金色鲤鱼扳爪,翘角拱斗飞腾,盘绕玉龙戏珠,展翅四凤朝阳,精巧镂扇雕牍,彩色漆栋粉墙。藏经阁高25米,两层五间,崇门丰室,洞房连房。
步入藏经阁一楼大厅,迎面可见一尊高约2米、重约1吨多的玉雕释迦牟尼佛坐像。这尊佛像雕工细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造型优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大厅左侧的陈列柜中,展列着一尊石雕观音。这尊石像系青石雕成,为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的文物,距今已近1500年了。这尊石刻观音高1米,其发丝、挂珠、净瓶等都雕刻得细致入微,形象高洁,体态轻盈,神情动人。
藏经阁收藏佛教经典和珍贵文物众多。计藏有《龙藏》、《续藏》、《碛砂藏》、《频伽藏》等,可谓洋洋大观。珍贵文物如贝叶真经、北魏石雕、古瓷器、宋代乾德年间的陶瓷香炉等。据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书画真迹手卷清册载,计有宋、元、明、清、民国5代共418件书画作品。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社会各界名流。
大士阁
大士阁位于藏经阁之南,仅隔一墙,前身是百子堂,民间或谓“娘娘殿”、“送子堂”,供观音神像。旧时供桌上置一红布袋,内装有红枣、花生、鞋子、筷子。凡欲求子者可于袋内摸,如摸到筷子,意即可早生贵子。皆是谐音取意,寄托游客的美好愿望而已。佛龛之左方壁上嵌一块摩刻,据云为唐代阎立本所绘,人物半裸侧身,赤脚缓行,手持锡杖,形态生动逼真,实为难得的珍品。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中院中最主要的建筑,是归元禅寺的中心殿堂。僧人的早晚功课、大小法会、传戒、焰口法事等佛教仪式,均在大殿举行。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重檐歇山式,崇台列阶,气宇轩昂。殿脊高17米,用9根通天柱擎举,雄伟壮观。殿门正中高悬“大雄宝殿”四字金匾,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烂。这四个字为清代书法家冯天浩所书,劲笔雄风,不愧大家手笔。
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其身高约5米,仪态庄重,慈眉善目,释迦偏袒左肩,结跏趺坐,庄严静穆。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像。佛像后背是用樟木雕刻而成的“五龙捧圣”的图案。佛像前还有韦驮、弥勒、地藏像。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以海岛观音为中心的雕塑群。这组雕塑场面气势恢宏、山峦重叠、悬崖峭壁,云霭缭绕。观音身后的24座塑像,是二十四诸天。天神凌空,威严骁勇,气吞山河。佛像后是一组海岛观音像。只见海岛观音赤足站立,左右侍立着一龙女和童子,背后是一面高达8尺的泥塑悬崖峭壁,足下碧波万顷,怒涛汹涌。整个塑像向前倾覆。游客仰视上去,只见观音衣袖似在飘动,正在汹涌的波涛上迎面向你走来,增加了宗教艺术的感染力。佛像前的供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木刻珍品。供桌高1.6米,长3.95米,宽0.83米。供桌前嵌垂栏,用整块长3.6米的柏木雕制,共由五幅画面组成,每幅画面0.4平方米。图案描绘的是唐玄奘取经回长安时,君民夹道欢迎的场面: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西游记》人物,有李世民以下文武百官、侍卫、庶民百姓;有亭院殿墙、车马山水、幢幡宝盖、香炉蜡台等一应俱全。综观全图,繁复活泼,盛况空前。垂栏下沿为五龙云彩,周围匝绕,以四虎腿支地,生动有力。相传这一樟木雕刻由十人历时一年才完成。
大雄宝殿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体维修,佛像重新装金,整座大殿气象一新。大殿两边的墙壁上是维修后新增的壁画,东墙、西墙上各镶嵌有9尊罗汉壁画像。东序首座为罗跋堕尊者、其二为宾头罗颇多堕誓尊者,其三为拔罗迦尊者,其四为伽理伽尊者,其五为戌博迦尊者,其六为罗怙罗尊者,其七为因揭陀尊者,其八为阿氐多尊者,其九为降龙罗汉。西序首座为迦诺迦伐蹉尊者,其二为难提密多罗庆友尊者,其三为跋陀罗尊者,其四为伐罗弗多尊者,其五为半托迦尊者,其六为那佳犀那尊者,其七为伐那婆斯尊者,其八为注茶半托迦尊者,其九为伏虎罗汉。在正殿的佛像背后两侧,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韦驮殿
归元禅寺中院瑞莲池前一幢大殿是韦驮殿。殿门正上方悬挂黎元洪手书“归元古刹”四字横匾。大殿当面神龛供奉着弥勒佛像。这尊弥勒佛为泥塑坐像,袒胸露腹,满脸笑容,使人一见即有乐兴聚生、万愁俱消的感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的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像。这尊佛像为木雕像,是用整段直径1.3尺的樟木雕刻而成,线条刀法都是唐雕风格。这尊韦驮尊天身披铠甲,手持降魔杵,神态威猛勇悍,活脱护法天神形象。
罗汉堂
罗汉堂坐落在归元禅寺的南院,占地约3500平方米,是闻名遐迩的一座著名殿堂。
关于归元禅寺五百罗汉的来历,江西庐山博物馆汇编《罗汉图》一书时,编者有一段说明,简明地叙述了五百罗汉的来历:释迦牟尼佛逝世之后,由五百弟子整理了释迦牟尼的口诵经文,编写了佛教经文总集“三藏”。后世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重,称他们为五百罗汉,并将他们的像刻于石上,或雕成塑像,或绘成画卷,置于寺庙内供奉。
归元禅寺的罗汉堂最早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之乱。清光绪年间,归元禅寺重新修建了罗汉堂,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罗汉堂于1978年7月在原址上进行大规模的维修重建,2000年9月竣工。这座崭新的罗汉堂完全保持了原来的布局、规格和风貌。
进入罗汉堂大门,迎面可见一憨态可掬、袒胸露腹的笑面和尚。传说此和尚为弥勒化身,号称弥勒佛。弥勒佛的背面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佛像威武庄严,显示他忠心耿耿,履行护法的职责。中间一组佛前立的是阿弥陀佛,后面立的则是千手千眼观音。这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左右各20只手,掌中各有一眼,共40手,40眼,以示千手千眼。最后一组为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左为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
罗汉堂的建筑布局呈田字形,在十字分割线上辟出四个天井式内院。院内栽种有奇花异草,四季长青。罗汉堂内的四个厅互相连通,各有风道。殿堂顶上分别设置了天窗,既可保证堂内的通风和采光,也能减少四季温差的变化。据说全国有五百罗汉的寺庙仅存5个。而归元禅寺的五百罗汉以其巧妙的田字型布局,使得罗汉堂内的通风和采光得到科学的解决,尤其以五百罗汉的造型堪称于世,五百罗汉造型优美,或卧、或坐、或颦、或笑,无不栩栩如生。瑞(典)中友协主席杨·米格尔在一次游览中风趣地说道:“方丈,这些罗汉把我们的衣服穿上,让他们走上街,人们是不会知道他们是塑像的。”据说罗汉塑像是采取的脱塑工艺,质地坚而重量轻,不怕水浸。1954年洪水泛滥,归元寺禅一片泽国,众罗汉漂浮在水中,洪水退后,一尊尊罗汉依然完好如故。民间盛传数罗汉可卜人之吉凶祸福,故罗汉堂游人如织。
碑廊
碑廊在归元禅寺的南院,于1998年动工兴建,2000年9月13日竣工。碑廊长40余米,以昌明方丈禅书碑刻为主,云南大理石写意画相辅其间,禅书、绘画相得益彰,高雅脱俗,别具一格。碑廊中镌刻的昌明方丈部分诗词偈语等书法作品,称为禅书艺术。碑廊的诗词、对联、劝世警语、佛教偈语等,分别用楷、行、草等体而书。
万佛殿
万佛殿位于归元禅寺大雄宝殿左侧,是归元禅寺应十方信众的要求于2009年兴建而成,归元禅寺方丈隆印亲自为佛殿施行了开殿洒净法事,为佛像开光。万佛殿内计划供奉万尊佛像,以再现传说中“万佛朝宗”盛况。十方信众皆可以个人或全家名义在万佛殿内永久供奉佛像,永久供大众参拜。万佛殿内佛像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信众还可以根据自身要求供奉其他诸佛。另外,信众也可以在万佛殿内请一尊开光的玉观音回家供奉(在万佛殿供奉三个月后请回家)。
观音阁与双面观音
进入归元禅寺大三门后向右,沿坡前行数十米,眼前豁然开朗。这里是归元禅寺新辟的一大景区,其中心为高达36.5米的观音阁,阁内安置高达20多米的双面观音。在观音阁周边建有护法诸神殿堂及配套景观,整个景区气势磅礴,设计精美,充分体现佛教文化的特色和民族风格。
景区内最引人瞩目的是双面观音佛像。整尊佛像高达21.8米,全部由黄铜铸成,重达20余吨,其基座高3米,佛像的身高为18.8米。双面观音为二臂正观音基本形,亦称圣观音像。她一面朝东,一面朝西;一手持净瓶,一手结手印。其净瓶微倾,意在洒甘露于世间,其手印则让人感受菩萨的力量,祈福众生。佛像的头顶发出圆轮的光焰,意味法力无边。这尊铜铸佛像充分显示出设计者和铸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佛像轮廓分明,线条清晰,人物造型比例协调,面部表情温雅柔和,给人以美的享受。
云集斋素菜馆
云集斋素菜馆坐落于归元禅寺内,为专营寺庙特色素菜糕点的特色餐馆。无论从文化内涵和菜肴名称,都能为游客信众提供名副其实的特色寺庙素食菜肴。斋内的素菜具有“清淡”、“咸鲜”的特点,“色、香、味、形”俱佳,讲究食斋悟道。归元禅寺素菜无论菜名与实物、形式与内容,都达到了和谐一致亦有“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之妙境,让食斋人确实领悟到“行善人生、淡泊自若,明心见性、安祥幸福”。云集斋素菜馆还提供特色的素食筵席,如平安生日宴、健康长寿宴、吉祥如意宴、金榜题名宴、开光法喜宴等。斋内厅堂设雅座和“甘露”、“法喜”、“如意”等包房,装修古朴、环境淡雅,融佛教清静于一体。在进餐的同时,斋内还有专门的音响为食客咏念经文,给食客一个祥和、平安的进餐氛围,护佑人们吉祥如意、出入平安、事业有成、兴旺发达。正因为如此,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知名人士、艺术家都曾领略过云集斋的素食风味,并大为赞赏。
轶闻传说
白光弃官的传说
明朝天启六年,汉阳新上任的知府姓殷,叫德明,浙江湖州长兴人。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又放了个府台,好不喜欢。他一上任,正赶上汉阳闹天灾,一连七八个月,每日火球似的太阳在天上挂着,旱得井枯河断,颗粒无收。看着公案上堆积如山的禀帖公文,都是四面八方申报灾情,求免钱粮,要求赈济的,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晚睡不着。这一天,殷知府想亲自去察看灾情,好拿主意。他脱去官服,换上长衫,带着贴身的书童,骑着马朝索河而去。这一路上,只见那田野旱得灰蒙蒙一片,不要提庄稼,连树皮、草都被饥民扒得精光,他看得汗毛直竖。
殷德明来到索河镇,只见吴氏宗祠门口,好些蓬头垢面的饥民正围着一个人,这个人在一个三尺见方的沙盘里扶乩画字。殷德明晓得这是走投无路的灾届在求乩笔附盘,卜算命运哩!他也不吭声,站在一旁看。这位乩笔把殷德明看了几眼,就把铁笔往桌上一尊小石佛像上一点,粘了起来,抛上空中,那小石佛又规规矩矩落在原处,无声无息。殷德明是个有才学的人,向来不信乩笔附盘的,见乩笔在这里故弄玄虚,有点气不过,就沉着脸问:“你是什么人?在此地扶乩惑众!”乩笔并不答理,只低头垂目在沙盘上疾书。殷德明一看,他写的是:“府台府台,休把我怪,私访索河,粮仓快开!”殷德明见自己的身份被乩笔道破,有点奇怪。他看见沙盘的白沙,就顺手在左手掌写了个字,说:“你既能神机妙算,猜我手中书有何字?”乩笔冷冷一笑,慢腾腾写道:“殷德明殷德明,手写白字难吾神,吾神不看你的根基稳,抽出宝剑现你的形!”殷德明见暗写白字被点破,也觉得有点蹊跷。这时乩笔又写了一偈语:“生灵涂炭无人问,府台私访难吾神。吾神劝官莫糊涂,快捐银两救灾民。”其实,这个扶乩的人早已知道殷德明的心情和来历,故意做了手脚,弄了玄虚。
殷德明看过偈语,心情异常沉重,挤出人群,晃晃悠悠地骑在马上,耳朵里塞满了“开仓,开仓”的声音。马通人情,也慢慢走着。殷德明寻思,开仓济贫,岂是我这小小的知府能做得了主的?就是上级点了头,还得等皇上圣旨御批。要做个好父母官,谈何容易!
殷德明回到府衙,在书房坐定,心乱如麻,一会儿想到中进士的情景,一会儿想到济黎民、安社稷的抱负,一会儿想到自己才智过人,却在饥民面前受到了乩笔的奚落指责,好不晦气。这时,两只老鼠溜出来偷茶几上的茶鸡蛋,只见一只老鼠尾巴勾着蛋,往前拖,一个老鼠用嘴拱着,向前推。殷德明看得呆了,自言自语道:“消夜的茶鸡蛋天天缺少,我当是书僮偷嘴,打算重责,想不到偷蛋的却是老鼠!怪不得那些想当然的庸官枉杀了多少无辜!如今,天灾人祸,死尸遍野,要想开仓赈济,却又难以办到。我身为知府,没有回天之力,当什么官?罢了,罢了,还是返本归元吧!”殷德明决心一下,心情倒舒畅起来,便将知府大印放在桌上,把官帽摘下来,弃官而去。
殷德明回到浙江湖州长兴老家,变卖了家当,把银子让人带到汉阳,赈济穷人,自己在长兴的龙华寺剃发为僧。他的师父慧峰和尚给他取了个法名,叫白光。
归本归元网葵园的传说
汉阳府城西五里有座二龙山,山上有座翠微峰,山青水秀。明朝万历年间,有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葵园,是个十分幽静、清雅的处所。到了崇祯末年,天灾人祸连绵不断,葵园也就败落了。附近老百姓饿死的、打仗打死的,不计其数,尸首无人过问,丢得漫山遍野。有一天,白光和他的弟弟主峰两位和尚云游经过此地,见尸骨散地,惨不忍睹,就在葵园南墙盖了一间草庵住下来。兄弟俩一边行医救人,一边收殓骨殖。这些行好积德的事慢慢地传开了,老百姓都说翠微庵的白光和尚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
有位富商遭兵祸,被砍断了手指,慕白光和尚的名声来到翠微庵,祈求白光长老医治他受伤的手。白光和尚身逢乱世,为了救人,学得一手好医术,各种医道无不精通,称得上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白光见商人血淋淋的手,立刻察看伤情,炮制药料,把商人断下的手指医治好了。富商感激得五体投地,千谢万谢。白光和尚扶起商人说道:“手指本来是你身上的,现在让它回归原位,我佛慈悲,这叫做归本归元呵!”
这位富商为了答谢白光的恩德,应许下愿,要为白光修建庙宇。这天,他问白光打算把庙建在哪里,多大的规模?白光没有做声,看见一位渔翁背网过来,便向渔翁借了渔网,登上二龙山,将渔网理顺猛地向上一抛,半空中渔网张开,又徐徐落下,越来越大,将五十来亩的葵园盖住,这时他才开口说道:“施主,就此一地!”富商就出钱替他买下这葵园的地界。白光、主峰又到处化缘,过了几年,积得一笔巨款,聘请能工巧匠,挑选上等材料,把寺院盖成了。
寺院落成的那天,施主们请白光和尚题寺名,白光想,我这半生身入禅门,收尸骨、接断指、施医舍药,都是本着“归本归元”的佛旨。想罢,就摆出沙盘,用他的禅杖,在沙上写了“归元禅寺”四个大字,并用这四个字做成大匾,悬在寺的门额上。听说,后来白光和尚留恋出家前在吴氏宗祠门前得到的启示,就来到索河,建了座莲池庵住下来,一心修行,直到圆寂。归元禅寺是他的弟弟主峰和尚当的第一任方丈。
了悟捐躯掏龙泉的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新任汉阳知府到任不久的一天,领着一家人到归元禅寺进香。知客见知府大人光临,就迎至客堂奉茶。知府端起茶杯,一看是一杯黄水,立即把脸一沉,说道:“来人哪,绑了!”知客说:“慢来,小僧不曾违法,为什么遭绑?”知府把茶一指,道:“你这刁僧,胆大包天,要谋害本府!”知客一看,满杯黄澄澄的水,也不晓得是怎么回事,衙役们七手八脚把知客绑得扎扎实实。这时,有个叫了悟的小和尚闻讯赶来,慢条斯理地说道:“大人息怒,这杯黄茶我来喝。若是我给药死了,你再惩办知客师不迟。”说完,端起杯子,一仰脖子喝了,一声不响地站在一旁。过了好一会儿,了悟道:“大人,请你松绑吧!”
知府只得依了了悟,他还不放心,要查看井水,了悟带他来到水井旁边,道:“此井名叫翠微古泉,泉眼直通龟山头的禹柏根,遇到旱年,二龙山四周的百姓都在这口井里汲水浇田。井底有一对喷水的鲤鱼,水面还浮现‘翠微龙泉’四个字哩!”知府听完了悟介绍,临井往下看了半天,很生气地说:“一派胡言,什么也冇得,全是黄水。”知府不由分说,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归元寺在这里建庙,断了龙脉。为了江山社稷,勒令三个月之内,把井填了,把庙拆了。”
知府走了以后,归元禅寺的方丈、班首、职事,面面相觑,无法可想。了悟说:“诸位师父,古语有‘清塞水浊’的说法,这井水昨天还是清亮的,为么事一天就变浑了呢?一定是泉眼被脏东西堵住了,我要下井去把它淘干净,非让那个知府收回成命不可!”师父们听了,相传此井深不可测,了悟只有十四五岁的年纪,下去了,岂不送了性命,就不肯答应。了悟急了,说出一番道理:“若不下井,真的把翠微古泉填了,二龙山的百姓田么办,归元寺的众僧用水么办,就是死了我一个,为救众生,也是值得的。”
了悟说罢,便来到井台,另一个小和尚空悟早在井边等候,把准备好的绳子系在了悟的腰上,放了一圈又一圈、一直放了99圈,了悟才到井底。这时,僧众都赶来了,在井旁口念佛号,过了一个时辰,空悟手拽绳索,往井里探头,惊喜道:“水清了,水清了!”
众僧一听“水清了”,佛号也不念了,只是喊道:“快拉绳,快拉绳!”直到绳子盘了99圈,才把了悟拉上井台。只见了悟神态安详,溘然而逝,两手还攥着满把黄泥。僧众噙着泪珠望着逝去的了悟,双手合十,为他诵经超度。
后来听说,了悟下井的那天,韦驮殿的韦驮菩萨满手黄泥,一身水湿,所以都说了悟就是韦驮化身。
罗汉凫水抗洪魔的传说
清朝道光年间,归元禅寺的方丈做了一个梦,梦见月湖三眼桥下有很多罗汉凫水朝陡码头而来,上岸后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三门,一数,共498位。方丈问:“罗汉从何处而来?怎么少了两尊?”罗汉说:“我等从五台山而来,还有两尊到黄陂去了。”方丈醒了以后,觉得这个梦非同小可,罗汉都来了,哪能不建堂供奉?于是许下了建罗汉堂、塑罗汉的大愿。
方丈经四处化缘,整整化了9年,才募够了银两,贴榜招聘塑师,唯有黄陂两个农民塑师手艺最高,就下了聘帖。这两个塑师是父子俩,来到归元寺,从方丈手里领了常州天宁寺石刻五百罗汉拓本。方丈让塑师照拓本塑像,还提出个要求,要塑得罗汉都能够凫水,好应他的梦。
塑师把拓本看了又看,揣摩了又揣摩,又到宝通寺、龙华寺、栖贤寺、灵隐寺、兴国寺、十方寺、回龙寺、黄龙寺、头陀寺、寒溪寺等十大寺庙去实地观察那些高僧大德的行走坐卧,回来给方丈递上塑罗汉的材料清单。方丈看罢,不解地问道:“为何要丝麻和生漆?”塑师道:“方丈不是要塑凫水罗汉么?我先塑一个泥罗汉,用生漆把丝麻一层一层粘上去,粘上九九八十一层,等生漆一干,灌水融泥,泥水流进,便脱胚成一空心罗汉。空心脱塑,不是能凫水么?”方丈一听,高兴得称赞不已!
光阴似箭,过了9个寒暑,塑师父子呕心沥血,塑成了498尊,还差两尊没动工,塑师父子就劳累过度病倒了。方丈只得又去聘塑师,新来的塑师把拓本和已经塑成的498尊一对照,原来都照拓本塑完了,自己还照什么塑呢?方丈听新来的塑师这样一说,一看拓本,果真拓本上的500石刻,竟成了498尊,还有两尊罗汉到哪里去了呢?方丈“啊”了一声,想起当年的梦境,才知道两个黄陂塑师的来历,便说:“老塑师和他的儿子功德无量,应尊为罗汉,受人间供奉,就塑他们吧!”
当这个新塑师塑完最后两尊罗汉时,老塑师和他的儿子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现在大家在罗汉堂看到的韦驮像左右两尊塑像,一个擎日,一个举月,浩气贯天,相传就是黄陂塑师父子二人。
后来,汉阳发了几次洪水,罗汉堂虽屡次受淹,可是水退之后,五百罗汉还是完好如初,名副其实地成了凫水罗汉。
光绪镇龟龟驮碑的传说
归元禅寺三门北边围墙,有一龟碑亭嵌在墙间。龟足蹲地,龟首昂翘,背驮敕碑,为负重致远、吉祥如意、长寿延年、永垂千古的象征。可是,光绪年初,放生池有乌龟为害的传奇。
归元禅寺清朝咸丰被毁,经过清同治筹措,到清光绪时开工复建。放生池里的乌龟不念善人救命之恩,也不愿在池里益寿延命,躁动不安,乘夜间无人之机,爬了出来,在三门前稻田里乱爬乱啃,不知糟蹋了多少庄稼。和尚大早下田劳作,见了乌龟,便捉回放生池。到了第二天下田,还是爬满了乌龟。天天捉回,夜夜爬出,和尚毫无办法。
到了光绪十五年,皇上敕赐了《归元寺藏经阁记》,由吴大澂撰、杨守敬额、吴传荣书,请石匠刻了一块青石碑。敕碑如何处置,僧人们议论纷纷,田头僧对方丈建议:“天底万物都得皇帝管,何不让皇上日夜守住放生池乌龟,省得它们总是爬出去害人!”这个建议说得方丈一时摸不着头脑,急问:“此话怎讲?”田头故作神秘:“田头见了敕赐碑,觉得这碑就是皇上,把碑树在放生池边,看乌龟怕不怕……”方丈打断田头的话:“藏经阁的碑岂能竖在放生池边?”田头没撤了,在一旁的首座道:“方丈,田头师的话提醒了老衲,把勅碑驮在石龟上,可否一试?”
方丈采纳田头、首座的建议,请来石匠,錾了一只颈蹲地的大石龟,把敕碑压在石龟背上。龟碑亭竣工落成,归元禅寺的和尚以及施主、工匠在龟碑亭前举行如轨如仪的开光仪式。从此,放生池的乌龟不再爬到稻田里作孽了。
罗汉出征文昌门的传说
清朝光绪年间,归元禅寺重建罗汉堂,有一批木材石料由武圣庙起坡,等待运回归元禅寺。襄河文昌门码头的把头不准和尚自己运,如果非要自己运不可,也得照样掏脚钱给把头,这叫交买路钱,若是不服气,就得打码头。归元禅寺和尚气不过,就打码头。于是双方号齐了人马,准备厮杀一番。这个消息一传开,来看热闹的真不少,南北两岸都是人。
这天把头率领着一批打手严阵以待,归元禅寺也钟鼓齐鸣,方丈集合众僧,威风凛凛,前来打阵。
天下着毛毛细雨,不知谁叫了一声:“归元寺的和尚好多哟,摆了个长蛇阵!”这么一叫,把头忙手搭凉棚,朝对方一看,不看则已,一看呀,我的妈,好长的队伍,在细雨蒙蒙中,三眼桥、古琴台、补乾亭、毛家堤、陡码头,这条通往归元禅寺的大路上,尽是和尚。但他毕竟是玩头的,胆子还是有点,便迎了上去,只见和尚像潮水涌来。把头再仔细一看,吓得汗直炸,哆哆嗦嗦地喊了一声:“快跑!”后自己便先拔腿开溜了。打手们见势不妙,一下子工夫,百把号人跑个精光。方丈也不让众僧追赶,直接下河搬材石去了。
从此以后,文昌门的码头打开了,只要是归元禅寺的东西,谁也不敢再刁难。事后,把头对他的打手们说:“我亲眼看到的,来打架的和尚和罗汉堂的五百罗汉一模一样。罗汉出征了,我们哪惹得起啊!”
洲头斗顽震江汉的传说
清朝光绪末年,归元禅寺修建新藏经阁,众僧到鹦鹉洲去搬运木材,碰上地头蛇老幺的阻拦,要码头钱。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和尚站在跳板上,大声吆喝道:“要钱,冇得。要死,就过来!”满脸疙瘩的地头蛇应声道:“你这个癞和尚,胆敢犯戒胡说!让老子教训你!”说罢,手一挥,一帮打手泼皮,提着清一色的檀木齐眉棍,跟着老幺气势汹汹地直奔跳板而去。瘦和尚并不慌张,取下玄青布搭肩,往江里顺势一拖。练了三伏三九的老幺,哪怕湿水的搭肩,吼道:“看棍!”话音未落,抡棍便打,谁知眨眼的工夫,齐眉棍便被湿搭肩缠住,老幺使尽解数,始终难得挣脱。老幺仗着人多,不肯缴械认输。瘦和尚又念念有词:“来,来,来……”便把老幺拖拢来,瘦和尚又念念有词:“去、去、去……”老幺便乖乖地滚到江里去了。老幺落水,众打手扭头便逃。佛门不伤生,瘦和尚指挥众僧继续搬木头,没想到逃回去的打手又叫了一百多个手持丁钩的同伴,报仇来了。见来势凶猛,瘦和尚用一匹白布抖在江里,用力一拖,只见一条白龙似的带子圈成椭圆形抛向人群。刹那间,这些手持丁钩的打手给缠住了一大半。瘦和尚再一用力,这些人跌的跌,倒的倒,没一个敢再动。剩下没被白布缠住的打手一窝蜂向瘦和尚拥来,瘦和尚便操起一根几丈长的木料,如挥扫帚一般,向这些人扫去,泼皮们一看,势头不妙,纷纷四散逃奔。从此,鹦鹉洲的地痞泼皮、流氓打手,只要看见归元禅寺的和尚,立刻规规矩矩,再也不敢炸刺了。
归元禅寺的五百罗汉的传说
汉阳归元禅寺的五百罗汉,千姿百态,个个都塑得传神动人。有年涨大水,所有的罗汉都淹在水里,但是水退后再看罗汉,却仍然一个个都是好好的。
归元禅寺的罗汉,水泡不坏,这有个来历:
那年归元禅寺建成,要塑五百罗汉,从黄陂县请来了两个泥塑匠人。这二人既是父子,也是师徒,他们揽下了这个活路。
罗汉谱是从天竺国传来的,据说全中国只有两套,一套在浙江天童寺,一套在湖南祝圣寺。老塑匠跋山涉水,到了祝圣寺,一笔一笔地把罗汉谱描画好,拿回来,才动手塑像。
塑像容易,传神艰难。塑匠不愿意照葫芦画瓢,他想塑出罗汉的各种神态,这可难啊!归元禅寺周围是农村,农民种地、休息、过路或者躺在树荫下睡觉,老塑匠都一个一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巧妙地化成罗汉的神态。这还不够,有时候,他还把附近的孩子们找来,故意逗他们打闹、嬉戏,仔细观察、琢磨,连他们互相挖耳朵、摸脚板心的调皮样子也都一一记在心里,塑在罗汉的身上,那座“六子戏罗汉”听说就是这样塑出来的。
塑泥胎容易变形,也容易损坏,怎能千秋百代流传?老塑匠试用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一次,他看到一件福建脱胎漆器,又打听了制作的方法,便按照那种做法,用麻绒、葛布、生漆和观音土混合成的材料,把塑好的泥胎一层一层糊起来,晾干以后,注水融泥,泥水流尽了,空心罗汉就做成了,水打不湿,火烧不坏,非常结实,而且生动、逼真,简直像真人一样。
老塑匠为塑罗汉呕尽了心血,没等塑完便死了,他儿子便子继父业,接着又塑。他的手艺也很高明,一直塑到四百九十九个,忽然心里一动,想这多的罗汉,哪一个里头没有父亲的心血?应该把他老人家也供在这里,给后人留个纪念,于是老塑匠便被塑成了第五百个罗汉。
所以人们传说,在给罗汉烧香时,一座罗汉一炷香,正好五百根;但要是一、二、三、四……数罗汉,就只有四百九十九个了,你看神不神!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8/10/20/2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