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56号,是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的一颗灿烂明珠,也是武汉市一座光彩夺目的标志性建筑和对外开放的一大精品名牌景观。

湖北省博物馆馆区内绿荫掩映,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临时展览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整个建筑风格突出了楚国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楚式建筑特点,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采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和谐配套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给游客提供一个休闲、舒适、幽雅、公园式的室外游览空间。

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

历史由来

湖北省博物馆前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是全国8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湖北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属国家旅游局4A级旅游景区(点)。

1953年3月16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处位于武昌水陆街,1956年迁至水果湖,1960年迁至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1963年1月,湖北省博物馆正式成立,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评定为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现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

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

基本陈列

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10多个展览,以其精美丰富的展品、精良的陈列布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宜人的观赏环境,向游客介绍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深受海内外游客欢迎。2007年11月6日,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后,该馆引进了天津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浑厚华滋——黄宾虹书画作品展、七彩霓裳——云贵高原民族服饰展、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70周年纪念展、台湾鸿禧美术馆藏品展、大三国、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等诸多大型展览,社会效果良好。每年接待观众达十几万人次,成为湖北全省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曾给予高度评价,国际友人基辛格等曾多次来馆参观。

楚文化展

《楚文化展》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重量级展览,陈列于楚文化馆。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800年。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5000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以先秦时期楚国的历史文化为着重点,集中展示了楚文化的精华,从开疆拓土、铄石镂金、织文绣画、髹器饰纹、力农重商、车辚马啸、习俗风尚、妙理精采等8个方面向观众介绍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集中地展出了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还有复原的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的部分车马。

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展

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以“郧县人”的发现为主线,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

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展

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最先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等现象加剧,出现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展示了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展

1954年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与商代湖北省博物馆藏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二里冈上层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一致。《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展示了商代“南土”盘龙城城址的考古发现。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展

曾侯乙墓——战国早期的礼乐文明展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精品陈列。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距今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1万余件,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保存之好,轰动海内外。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艺精湛、纹饰华美的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我国最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见的珍品。尤其是乐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铜编钟,更是无价之宝。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

九连墩纪事展

九连墩墓葬群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2002年9月~2003年1月,为配合湖北孝感市至襄樊市高速公路的建设,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九连墩一、二号墓及陪葬的车马坑进行了科学发掘。《九连墩纪事》展示了墓葬发掘的过程和楚国高级贵族墓的墓葬文化。

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展

20世纪初7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战国秦汉简牍,湖北是出土战国秦汉简牍批次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续》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和书写工具实物,旨在使游客对古代先民的“书籍”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秦汉漆器艺术展

漆器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秦汉时期的漆器制作水平达到鼎盛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有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漆木器,其中以湖北出土秦汉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汉漆器艺术》将馆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汉漆器集中展示,让游客一饱眼福。

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展

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朱瞻垍与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5300件。该墓葬是明代亲王墓中出土文物最多的一座。出土的金镶宝石帽顶、金花丝镶宝石带、青花瓷盅堪称明代出土文物中的精品,尤其是一件来自西洋的金锭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

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

《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览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专题以出土瓷器为主,介绍元代以前湖北地区的单色釉瓷器的发展脉络;第二专题以馆藏传世瓷器为重点,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发展面貌。其中多数文物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公众展示。

荆楚百年英杰展

近代以来,荆山楚水英杰辈出,有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领兵杀敌的军旅名将,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艺术泰斗……《荆楚百年英杰》展示了董必武等百余位代表人物。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图片,通过祖国腹地湖北这一侧面,展示了中华众多仁人志士,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建立百余年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

馆藏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了20余万件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没有缺环,全面而系统,尤以楚文化最富盛名。该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来自考古发掘和各地征集,以出土文物为主,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基本反映出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其中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馆藏的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曾侯乙编钟、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翘楚之作越王勾践剑、地质年代早于北京人的郧县人头骨化石、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举世闻名,是该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具有世界意义。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以“郧县人”、“长阳人”为代表,其他还有“郧西人”、“汉阳人”,以及近年发现的郧县黄龙洞牙齿化石等。湖北省鄂西地区是长江流域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材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重要的发现,对中国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分布于湖北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达数千处,先后有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格局,其中,屈家岭文化是湖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范围广,影响大,彩绘蛋壳陶具有代表性。其稻作农业的发展,石家河、陶家湖、阴湘、鸡鸣、鸡叫古城等城址的兴建,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以屈家岭文化为标志,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开始中国早期文明的新历程。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物有秭归东门头出土的太阳神石刻、黄梅焦墩出土的卵石摆塑龙、宜昌杨家湾出土的绿松石坠饰及骨串饰、天门肖家屋脊出土的玉人面饰、玉蝉、玉龙、玉虎、玉鹿等。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

商代的大型宫殿遗址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征的军事重镇,从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其中,大铜鼎、大铜钺、大玉戈为同时期该类文物的最大器。另外,崇阳出土的兽面纹铜鼓、汉阳东城垸出土的铜尊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而兽面纹铜鼓是商代仅有的两件铜鼓之一。

江陵万城、京山苏家垅、随县熊家湾等地出土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中的铭文铜器尤为重要。湖北境内商周青铜器铭文主要是一些族徽标志、国名、器主名等,铭文国名有楚、陈、曾、蔡、琥、吴、邓、息、江、黄、巴、北漾、长、魏等国,这些资料对研究湖北境内古代国家及其相互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经过发掘的湖北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有数千座,大型的墓葬曾侯乙墓、包山楚墓、九连墩楚墓中出土了大批的楚国和与其相关的文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楚文化。青铜器中,编钟、编磬、大尊缶、鉴缶、联禁大壶、建鼓座、铜鼎等都是大器、重器;尊盘、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鹿角立鹤、错金银凤纹铁带钩、错银龙凤纹铜樽、人骑骆驼铜灯等精美绝伦的文物,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青铜冶铸成就,可以说尊盘是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大冶铜绿山出土的大铜斧等采矿工具,反映了当时铜矿开采和冶炼的生产水平,对中国冶金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曾侯乙墓的金盏是先秦时期最大的金器。郢爰和孝感出土的蚁鼻钱是当时最具地方特色的货币之一。江陵九店出土的天平砝码见证了楚国在度量衡方面的发展状况。玉器中,龙凤十六节玉佩、龙形、虎形、叠人踏豕形等各种玉佩、玉琮、玉梳、玉雕小动物等,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当时的制漆工艺有着极高的水平,数量大,种类多,制作精美。曾侯乙墓的内外棺,包山的彩绘凤纹棺、折叠床,九连墩的虎座鸟架鼓等,体现其大气;彩绘木雕小座屏、鸳鸯豆、龙衔蛇形座豆、卧鹿、辟邪等,体现其精美。曾侯乙墓的二十八宿天文图衣箱,被认为是迄今所见中国二十八宿全部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包山出土的行迎图奁画,则是中国最早的运用了多种彩料的绘画作品。尤其是曾侯乙墓、望山、包山、九店、郭店等墓出土的竹简,包含了典籍、文书、日书、卜筮祭祷、丧葬记录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价值之大,在全国独占翘楚,称湖北为“简牍之省”,实不为过。特别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篪等极为重要的音乐文物,为中国音乐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举世瞩目,被誉为“地下乐宫”。

湖北省博物馆—荆楚文化的朝圣地

彩绘云龙纹漆圆盒

秦汉时期,漆木器数量也很多,生活实用器剧增,包括盛食器、酒器、妆具、水器等,乐器、丧葬用器不多见。有特色的器物有牛马图扁壶、豹纹扁壶、猪形口长圆盒、彩绘人物木梳等,其中以睡虎地的秦代竹简最为有名,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法律、农业、手工业、历法等方面,是研究秦代历史与法律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土了一大批青瓷器、铜镜。这些青瓷器主要出自孙吴西都鄂州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的瓷器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典型器物有三国时期的人顶灯、晋朝的猪首壶、南朝的莲花尊、以及各种青瓷模型明器、陈设用瓷等。铜镜亦主要出自鄂州地区,数量多,铸造精,号为“铜镜之乡”,冠绝江南。鎏金画纹带神兽镜、建安、黄武、嘉禾等纪年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同时,黄武元年弩机等兵器的出土,则反映了当时的战乱频仍。

隋唐时期,南北各地窑口出土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还有三彩器、各种陶俑等,乐俑较为珍贵,其中,隋代的青瓷在武昌出土很多,风格非常明显。此外,郧县李泰家族墓出土的白瓷和金器,皆是唐王朝的赏赐之物,亦很精美。宋元明清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青白瓷,输入的产品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自产的产品以江夏青山窑为代表,形成“湖泗窑系”。黄石西塞山出土了数量巨大的宋代窖藏铜钱和一批银锭,对货币史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明代藩王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玉器、金银器等文物,如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龙纹梅瓶、玉壶春瓶、塔形盖瓶、明代龙纹高足杯、仕女图高足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物。

湖北省博物馆外景

传世品中,元代玉泉琴,明代鎏金铜玄武、针灸铜人,清代康熙青花十二月花神杯、杨守敬木刻地图板等都是国之瑰宝,其中,杨守敬木刻地图板历经战乱,辗转迁徙,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该馆还藏有大量的六朝隋唐经卷、明清书画。这些经卷主要来自于敦煌藏经洞,弥足珍贵。绘画作品中,几乎包罗了当时的主要流派,有明早期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明中期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派;明后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以蓝瑛为代表的武林派;清初以王时敏、王翠、王鉴、王原祁“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以朱耷(八大山人)等“四僧”为代表的革新派;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领袖的扬州派,其中,吴伟雪渔图轴、八大山人鱼鸟轴、郑板桥墨竹通景屏等,都是艺术水准极高的大幅作品。书法作品中,从台阁体到帖学到馆阁体到碑学,都有作品传世,代表性的人物有李东阳、王守仁、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米万锺、倪元璐、张瑞图、王铎、邓石如等,后世以杨守敬、张裕钊的书法收藏最为丰富。

近代文物以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为主。辛亥英杰有黄兴、孙武、刘公、刘静庵、王汉、彭楚藩、杨洪胜、蔡济民、熊秉坤等,一大批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物和资料,使得湖北成为研究辛亥革命的中心。指点江山的国家元首有董必武、李先念;救国救民的革命先烈有施洋、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项英等;领兵征战的军旅名将有徐海东、王树声等,其他还有建功立业的科技精英、学术大师、文艺泰斗,不胜枚举。该馆文物中,还收藏8000多部7万多册的古籍,其中善本就有500多部5000多册,明《四然斋集》、清《闽川诗话》为海内孤本。

综观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各个时期各种质地的文物都有,体现其博;编钟、编磬、大尊缶、联禁大壶、建鼓座、彩绘凤纹棺、折叠床、虎座鸟架鼓等大器、重器,体现其大;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尊盘、鉴缶、鹿角立鹤、错金银凤纹铁带钩、错银龙凤纹铜樽、人骑骆驼铜灯、龙凤十六节玉佩、行迎图奁画、鎏金画纹带神兽镜、鎏金铜玄武、青花四爱图梅瓶、郑板桥墨竹通景屏等,体现其精;“郧县人”头骨化石、睡虎地秦代竹简、曾侯乙墓、望山、包山、九店等墓出土的竹简、二十八宿天文图衣箱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体现其深,真可谓博大精深,珍品荟萃。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8/11/23/27913.html

(0)
nbdnews的头像nbdnews
上一篇 2024年6月28日 上午10:28
下一篇 2024年6月28日 上午11: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