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其前身是1953年在西山建设的文物陈列室。1959年7月,在原鄂州市锻压机床厂内的城隍庙筹建鄂城县地志博物馆。1961年,博物馆建制被撤销,与图书馆一起并入文化馆,1962年迁至西山古灵泉寺办公。1975年古灵泉寺归西山园林管理处管理后,博物馆搬到大西门广场文化站内办公。1978年3月,一县革委会批准恢复鄂城县博物馆的建制。1982年8月,在西山南麓兴建博物馆。1987年4月15日,鄂州市博物馆陈列楼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1994—2000年,引进日资,在陈列楼西侧修建张裕钊陵园,使博物馆占地面积达到9214平方米,建筑面积2754平方米。2008年8月8日起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馆藏巡礼
鄂州市博物馆文物藏品十分丰富,主要是鄂州市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以及从社会征集来的历代传世文物。
馆内收藏各类文物达7万余件,总量在全省地市级博物馆中排名第二。文物品种十分丰富,金、银、铜、铁、锡、铅、玉、石、陶、瓷、丝、棉、麻、纸、骨、角、牙等各种质地的文物一应俱全。
馆内收藏有上始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历朝历代的文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达4768件,包括一级文物79件,二级文物661件,三级文物4028件,珍贵文物数量在湖北省地市级博物馆中位居第二。这些文物中,既有迄今为止我国出土青瓷院落中形体最大的仓廪院落,又有见证早期佛教在我国流传的釉陶佛像;既有出土于鄂州、全国独一无二的孙吴黄武元年铭文铜罐,又有分别出土于鄂州与日本古墓的三国同模神兽镜;既有举世无双的三国将军孙邻所用的错金银铜弩机,又有全国保存最完整、最长的三国环首铁刀;既有全国罕见、做工极其精细的三国金鸳鸯,又有制作巧夺天工的六朝银唾盂;既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签署的《辛亥革命首功证书》,又有中国工农红军的新兵接洽红布标。
鄂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最突出的特色有两点:一是历代青铜镜以其数量多(600余面)、精品多(其中300多面为国家珍贵文物)、品种多、纪年镜铭文镜多等特点享誉海内外;二是六朝青瓷以其品种齐全、造型独特、釉色丰润亮泽等特色著称于世。正是由于馆藏文物具有上述显著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所以,该馆61件文物精品先后被国家文物局、湖北省文物局调拨给国家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而且先后有百余件文物被选中赴日本、法国和国内其他省市展出。
馆藏陈列
张裕钊生平及书法艺术展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历任武昌文庭书院、南京凤池书院、襄阳鹿门书院主讲。其专攻魏碑,用康有为的话说即“直接晋魏之传,不复溯唐人,何有宋明”。50岁后化北碑为己用,运笔时,横竖点画挺拔,转折处外方内圆,长方结体,墨迹饱浓,内敛精气,外显墨彩,被康有为誉为清代四大书家之一,“集碑学之大成者”,“千年以来无与比”。张裕钊的书法在日本很有影响,1887年,日本学人官岛来中国师从张裕钊学文字学达8年之久,回日本后带走了大量张氏遗墨,迄今还有日本人以张氏为宗。张裕钊的书法名重一时,有《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墨迹多种行世。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卷、《濂亭遗文》5卷、《濂亭遗诗》2卷等。1916年,张裕钊的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有影响的作品有《重修金山江天寺记》、《屈子祠堂后碑》、《黄孺人墓志铭》、《重修南宫县学记》、《论学手札》、《滕王阁记》、《蒯氏墓碑》、《赵充国颂》、《古诗帖》等。张裕钊生平及书法艺术展以编年与专题结合的体例,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辅以适当实物资料,配以宫灯、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段,展现了清未著名书法家张裕钊生平及其书法艺术形成、流传、发扬光大的过程,同时突出了中日睦邻友好的主题。
鄂州铜镜展
鄂州市博物馆收藏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铜镜600余面,居全国各地馆藏之首,被人们称为“古铜镜之乡”,其中以汉三国六朝铜镜居多。据史书载,吴晋时期,古武昌(今鄂州)与洛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徐州并列为全国四大产铜、铸镜中心。而从汉末、三国到两晋,铸镜工艺又以东吴地区为首,诸多别具一格的铜镜都在东吴首先制造。作为东吴重镇的武昌郡,在中国古代的铸镜史上可以说达到了高峰,铸镜工艺、地位非同一般。新中国成立后,鄂州出土和保护了战国、西汉、新莽、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铜镜,其中吴镜出土较多,许多方面反映了孙权在武昌时期的历史、文化状况。鄂州出土铜镜不仅延续时间长,而且种类繁多,计有山字镜、羽纹镜、日光镜、昭明镜、规矩四神镜(或博局纹镜)、鸟兽纹镜、飞凤镜、重列神兽纹镜、画纹带镜、鎏金神兽镜、柿蒂佛像纹镜、海兽葡萄镜、八卦镜、犀牛望月镜、牛郎织女镜、双剑镜、菊花镜、“龟鹤齐寿”镜、带把“喜”字镜等20余种类型,其中以吴、晋时期的铜镜最具特色。许多镜上镌有铭文,载有作镜的时间,如“黄武四年”、“黄龙元年”、“嘉禾二年”、“赤乌二年”、“太平元年”、“永安四年”、“宝鼎二年”;作镜地点有:“家在武昌”、“会稽山阴”和作镜匠师“鲍唐”、“陈氏”等字样。鄂州铜镜不仅数量惊人,且品种齐全、制作精巧、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镜面光洁。既有栩栩如生的龙虎麒麟、翩翩起舞的凤凰朱雀,也有活灵活现的神人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等。其中“柿蒂八凤佛像镜”极为罕见,目前仅存世5面,鄂州就出土2面,其他3面早年流落海外。国内仅见的5面“鎏金错金神兽镜”,有3面在鄂州出土。神兽、画像(纹)镜类亦发现百余面之多,据《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记载: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将此两类铜镜赠送给日本数十面。近年在日本的古墓发掘中也有同类铜镜出土。可见鄂州的铜镜早在三国时期,不仅驰名国内,而且已远行域外了。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鄂州市博物馆在国家、省、市有关组织和科研部门的支持下,于1995年前后组建了鄂州市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对以古铜镜为主要课题的文物复制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鄂州铜镜展以历代铜镜中的精品百余枚和采用古代工艺复原复制的铜镜以及体现工艺流程的模具等为信息载体,通过照片、资料图片、雕塑等展示手段,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鄂州铜镜的兴衰史以及铜镜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鄂州出土文物精品展
鄂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十分丰富,不少文物在国内尚属少见或仅见,有的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文物中又以战国和六朝文物居多,尤其是六朝青瓷和铜镜,不仅是鄂州文物中的精、特品种,也是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文物类别。
磨制石器是鄂州文物中时代最早的类别。其中石斧硕大无比,锋口磨制规整;石铲质地细腻,绿似翠玉。还有商代玉块、战国玉璧和六朝石黛砚、滑石猪等等,个性独特,丰富多彩。展出的青铜器是文物中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较高的一类。如燕矶镇侧船地商代遗址墓葬中出土的觚、爵,有族徽铭文,与中国著名的商代遗址盘龙城的出土组合相同,表明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沙窝乡陈林寨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爵,腹部亦有铭文,弥足珍贵。其他各个时期特别是三国六朝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和日用器具,在质地、造型、纹饰方面均可与其他地方的同期文物媲美。青铜钮钟曾漂洋过海赴法国成为《龙之声——中国钟铃艺术展》的一员受到该国元首的礼遇。而兵器中的铭文戈,则是近年考古中的重大发现。铁器文物也馆藏较多,其中的精品是2件环首铁刀,是六朝文物中铁器的代表,其形状完全印证了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中“吴王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为南铜越炭作之”的记载。其中1件还于1997年赴京参加了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物展》。《鄂州出土文物精品展》从鄂州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中选取最能代表和反映鄂州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特色精品文物200多件(套),以时间顺序与专题结合的体例,通过文物照片、资料图片、线图等展示手段,客观形象地揭示了鄂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展览分为时代久远的石器、精美别致的铜器、弥足珍贵的铁器、形态各异的青瓷器、独具特色的古铜镜和雍容华贵的金银器等6个部分,突出展现了战国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和古铜镜三大地方特色。
张裕钊陵园
张裕钊陵园坐落在西山南麓,占地面积0.4公顷。整个陵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满目苍翠,风景秀丽。陵园牌楼至墓冢一共有72级台阶,园内栽植72株樱花,均为纪念张氏享年72岁。该园由中日双方投资兴建,由纪念碑、纪念亭、牌楼、陵墓、樱花园,张裕钊日本弟子书法作品碑廊等构成。张裕钊是鄂州市东沟龙塘村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和书法家,以其独创的“张体书法”闻名中外。鄂州对联集中有不少拓印张氏手迹的对联,如“文章宇宙千年事;江汉风流万古情”;“蟠胸武库杜元凯;指掌舆国郦善长”;“鲁国诸生薄采芹藻;汉京文学多至公卿”;“万物蕃滋大人受福;四国亲睦君子有光”等,落落珠玉,异古殊今,乃翰墨中之珍品。于右任曾题《张廉卿诗文手稿》云:“书家自古如名将,一代天生不几人。”刘熙载评价说:“文章为当代之冠,书法本朝一人耳。”
原创文章,作者:nbdnew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dnews.cn/28/16/54/28030.html